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邓小平谋略 在线阅读
《谋略系列丛书》序
总设计师的雄韬伟略(代序)
第一编 治乱谋略
1·1“邓小平的东山再起,其离奇变幻,即使通查中国的古籍也找不出第二件”
1·2 毛泽东决定重新起用邓小平,除了“人才难得”外,“毛派的头子”无疑是个关键性因素
1·3 “山雨未来,风先满楼,你看风向来自何方呢?”
1·4 由于周恩来手上握着毛泽东的尚方宝剑,邓小平才艰难地迈出了文革中复出的第一步
1·5 邓小平复出后两年中多次同“四人帮”交锋,每次均占上风
1·6 邓的第一次改革试验受挫,但他的理论在批邓中与人民见面时,人民发现此公所讲,正是自己所想的
1·7“什么‘三项指示的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毛泽东揭穿了邓以目乱纲的“阴谋”
1·8 华国锋低估了邓的支持者的实力,打不倒的“小个子”再次崛起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个新的时代从此开始
1·9 以邓、胡为首的实践派和以华、汪为首的“凡是派”的斗争,是1978 年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1·10 邓的目标不只是把毛的“三七开”颠倒过来,而是根本否定“文革”,否定文革的一系列错误理论和实践
1·11 人们满怀惋惜和哀痛,一次又一次地为那些被林彪、“四人帮”迫害丧生的民族精英们补开追悼会,催人泪下的哀乐一遍又一遍地低回在中国大地上
1·12 邓依靠那些在“牛棚”中饱尝文革苦果的干部力量来同“凡是派”抗衡
1·13 “ 1975年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有太过火的地方,应当平反。但我们对它没有全盘否定”
1·14地、富一贯认为是正宗的敌我矛盾,但邓还是毅然决然地把这些帽子摘掉了
1·15从“稻田”里杀回来的知青,弥补了邓改革大业中人才青黄不接的缺陷
1·16巴金提议搞一个“文革博物馆”,邓显然是不赞成的,因为它太细。所以他反复强调处理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
1·17盖棺定论毛泽东
1·18“要对毛泽东进行严肃的历史评价,是一桩十分危险的政治事件”
1· 19 审判“四人帮”不可避免地提到毛泽东的名字,但“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性质是不同的”
1·20评价毛泽东,既实事求是,又恰如其分,批评毛晚年的错误不能出格
1·21 为什么邓领导下的中国与毛领导下的中国不一样?邓说“有些不一样,但有些原则还是一样。”
1·22“十二大”上,华变成348名中央委员中默默无闻的一名,而形成了胡、赵、邓体制,三人分掌党、政、军三方大权
第二编 发展谋略
2·1“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据说这句大实话是他的老搭档刘伯承过去在打仗时经常讲的
2·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3 邓把中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怯务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2·4 邓在看究《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后批示:“这个设计好”
2·5 对于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搞清楚,现在邓搞清楚了:“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
2·6 总设计师十几年来精心设计了不少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最恢宏的一幅是“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2·7“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
2·8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9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2·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1左和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2·12反左防右,左右开弓
2·13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14 对经济改革,邓总是鼓励大胆地闯,对政治改革,则取真之又慎的态度
2·15毛泽东对待敌人,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邓小平对待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2·16“我的决策还是有一点用处,我的主要用处就是不动摇”,邓对中国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纠正
2·17“六四”后,邓向人民交待了两句话:平息动乱是完全必要的;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不变
2·18 姓社还是姓资,一直困扰着改革派,经邓公一点,一切都顺理成章
2·19不争论的智慧
2·20“十四大”确定的班子整整齐齐,清一色的改革派,邓要求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2·21 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2·22 刺刀一旦遇上严峻的经济问题就会变得像灯蕊一样软绵的东西。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编 经济谋略
3·1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2“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搞了大包千,一年就翻身。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3·3 城里人面对富起来的农民,优越感日益消失了,新一轮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了
3·4 多种经济成分并
3·5 邓公让企业脱离政府,自我发展;让政府清静无为,洁身自好
3·6 扩大自主权
3·7 邓像个高明的技师,推动着权力的分化组合,当分的分,当合的合,毫不含糊
3·8 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门票很昂贵,不可能所有的人同步进入富裕殿堂,必须有先有后,一拨一拨地进
3·9“你看,连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物质刺激”
3·10 尼克松相信邓的”小锅饭”确实比“大锅饭”养的人多
3·11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邓不得不于1992 年春发表南巡讲话,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
3·12先扶强,再扶弱,扶弱但不抑强,让强的越来越强,而弱者也相关地富起来,这就是邓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谋略
3·13 邓向希萨诺传经: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
3·14 可以划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3·15 如果把中国东南沿海18000 公里的海岸线比作一张弓,那么自西向东横贯年陆8 省的长江恰如—支箭,目标是太平洋世纪
3·16 天下没有不怕吃亏的人,唯独懂得亏与不亏关系的人才敢于说不怕吃亏
3·17 人家借给我们钱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3·18 打屁股必须打到具体人的身上才行
第四编 政治谋略
4·1 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4·2 费正清说:邓现在要走的一条既要扶持首创精神,又要重建党和政府的新路子
4·3 人们不能不佩服邓的“党政分开”的胆识和谋略,然而他的“补天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很难克服的矛盾
4·4 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
4·5 有一本《中国常设机构目录》,仅书价就几百元,可见中国机构之多。邓只好拆庙送神
4·6 福尔评论说:邓小平搞的新旧交替似乎证明共产党政权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既能使领导班予实行有条不紊的新旧交替,又能使庞大的机构恢复青春活力
4·7 不少人二三十岁时就当团长、师长,甚至有当军长的,难道现在的年轻人比过去的年轻人蠢
4·8 必要的台阶加上轻便的梯子,构成邓在80 年代大力取用年轻干部的基本方略
4·9 哪怕他是一把手,说了的也不算
4·10 路线斗争不仅仅是提法不准确,还带来一系列后果,两条路线斗争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模式:正确与错误
4·11在尼克松眼中,像邓这样体面而又成功的引退,在任何形式的政府中都是非同一般的
4·12 历来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在政治舞台上“长命百岁”,但他却“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消失”
4·13 人们只知道这是谦虚,而不知道这是智慧
4·14 尽量少做工作,可以使自己多活几岁,有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
第五编 军事谋略
5·1 军队要忍耐
5·2 既“消肿”又“输血”,邓公一举两得
5·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4 兵家有言:士先教,可用也。邓在一次实兵演习之后,高高兴兴地干了10 杯
5·5“治军先治校”,本是刘伯承的名言,邓在新时期更加注重军校的建设
5·6 过分神秘,等于作茧自缚,邓提出“要结束另外一个天地的时代”,将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纳入整个国家计划
5·7 邓公想起毛泽东的一句著名口号: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
5·8 革命的两面派,是深入敌人内部的进攻政策
5·9 平汉战役,刘邓把军事仗和政治仗结合在一起打
5·10 三国时诸葛孔明“草船借箭”,而今天邓公却三千“葫芦兵”渡江
第六编 统战谋略
6·1进军西藏,政治先行
6·2 对于台湾,毛泽东留下了陆游式的遗憾,邓公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意愿
6·3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这可是世界共产主义史上从来有过的新鲜想法
6·4 美国前总统布什说: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邓小平有一种把握强硬和灵活间最佳比例的高赵才能
6·5 邓告诉英国人:过去所谓“三脚凳”,我们不承认,我们只承认两脚,没有三脚
6·6 港人治港,首先排除英国人继续管治香港
6·7 既然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
6·8 “15年太短了,索性讲50年吧”
6·9 香港居民开始以倒计时法计算着1997 年回归的日期。届时,邓所期望的顺利交接肯定能实现
6·10“一国两制”本来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的,首先用到香港上,可以为解决更为复杂的台湾问题提供途径
6·11 凡提到“台湾当局”的地方,邓都在后面加上“和各界人士”几个字
6·12 邓设想的那种“商谈统一问题”的条件迟早会创造出来,因为经贸、文化、感情的交往终究会突破界线蹦到政治领域
第七编 外交谋略
7·1 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再到邓的“东西南北”矛盾论
7·2 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
7·3 反霸一招,既能镇住强者,又能结交弱者,弱者从之,强者不敢欺
7·4 邓继承毛的谋略,宣布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7·5 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7·6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7·7 对抗会失去朋友,结盟会失去独立性
7·8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怕什么?
7·9 如不事先给北极熊安上笼套,怎好轻易对越动兵?
7·10邓把他的访美行期定在农历大年初一
7·11 1989年5月,86 岁的邓小平和59岁的戈尔巴乔夫见面了,不是在苏联的任何地方,而是在中国的北京
7·12世界大三角
7·13 过去的让它过去,并不等于忘记过去,但着眼的是开辟未来
7·14稳定周边,立足亚太,走向世界,是邓谋求世界和平和中国发展“三级跳”
7·15 德国《波恩评论报》说:所有访问中国的知名人士都认识到,没有中国参加,就不可能成功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7·16韬光养晦
7·17 邓是一个中国超级推销员
7·18共同开发
·
推荐: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