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沿着集权体制的金字塔往上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不可越级上升——这就是中国选官制度上特有的“台阶论”。
台阶论对集权政制有一利也有一弊,利在对干部进行长期考验、磨练,可保证选上来的人绝对可靠。弊在论资排辈,老年人挡在前面,有才能的年轻人难以脱颖而出;终于有一天上去了,已经精疲力竭;越到上面年龄越大,使干部特别是中上层干部趋于老年化,缺乏青春活力。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也主张台阶论,反对王洪文那样的造反派头头坐直升飞机甚至火箭一步登大,与长征一代老年者平起平坐。进入80 年代,干部队伍普遍老化,不能胜任四化大业,再按老台阶一步步来,已经来不及了。为了加速干部队伍年轻化,邓对台阶论进行修正:必要的台阶(如专业职称、熟悉基层、积累经验)还是要设,因为舍此无法考验、锻炼干部。但是必须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以及大胆破格地把那些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快一点提拔上来。其中特别优秀的,邓说,“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邓选》ⅡP.284)
必要的台阶(如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梯队结构)加上轻便的梯子——破格提拔,构成邓在80 年代大力取用年轻干部的基本方略。
长长的台阶和轻便的梯子各有利弊。前者上得慢,但考验时间长,有稳定的好处。后者上得快,考验时间短,在有些部门,如军队中,要特别慎重。邓将军队和地方作了区分。军队有它的特殊性,虽然也要选择一些比较年轻的干部,但还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提,不能跳得太快。但是“地方和军队不同,企业单位和军队也不同,学校、科研单位和军队更不同,选拔人才可以破格”。(《邓选》ⅡP.195)邓在这方面做了一个示范。1980 年他去第二汽车制造厂视察,发觉该厂一个副厂长是个人才:“文革”前大学毕业,“文革”中受过打击,对反击右倾翻案风不满,年龄38 岁,又是技术骨干,于是顺手搭了个轻便的梯子,让他上到省部级。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