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教育训练“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的需要还不够,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邓选》ⅢP. 77)同时满足两方面需要的办法是“大力培养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邓选》ⅢP.398)
80 年代初准备给军队“消肿”时,有几十万干部要到地方找出路,过了这个高峰,以后每年还有大批军队干部到地方工作。按照中国的干部制度,
军队干部到地方都要安排相应的职位,不然难以稳定军心。照原来的说法,这样做也是加强地方领导力量。建国后的一阵子确有许多地方党政干部是由军队提供的。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清醒地看到:“一些(军队)干部知识很简单,有的还学坏了,到地方不太受欢迎”。(《邓选》ⅢP.77)还有些军队干部相当自大,自己知识不多,还觉得了不起。军队最擅长的东西是做政治工作,可是有不少人到地方上竟不会做政治工作,也不会管理工作。连这点专长也没有,到地方于什么?当然地方不欢迎也得接受,可是把什么也不懂的军队干部放到地方当干部,地方上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岂不是更严重了?
军队干部就算他懂行,那也不过是擅长做政治工作,会做政治工作到地方也不能都进党政机关。因为地方也容不下这么多干部。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也要“消肿”,而且它之所以臃肿起来,原因之一就是每年要消化大批军队干部。如果只顾军队“消肿”。而不考虑地方的消化能力那很可能军队精干了,地却更加臃肿起来。
两全齐美的办法只有一个:使军队干部到地方能够做各种各样的专业工作和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当干部。这就给军队的教育训练加了一项任务,要为干部到地方工作创造条件。“你不在军队里创造条件,到地方就不受欢迎”。(《邓选》ⅢP. 78)。
于是邓公想起毛泽东的一句著名口号: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当然这个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林彪办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有很大不同。邓要办的大学校是“使干部既学到现代战争的知识,又学到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他设想,“这样,我们的军队干部既能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到地方也能发挥作用,打起仗来,又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就成为军队和地方都会用的干部”。(《邓选》ⅢP. 76)
对战士的教育训练,邓要求做到一兵多能:要学政治,学军事,还要学点民用技术,学点数理化,学点工农业知识,学点外语。这也是为战士复员后的出路着想。
军队每年有上百万战士复员。战士复员比干部转业好安排,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复员就是回到农村种责任田,不增加城市就业负担,也不需要在“国家干部”范围内分享份额。但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这些战士为国无偿服务几年,有的还立了功。他们外出当兵本来就是为了生活,回农村后不免有失落感。他们外出闯荡多年,有了城乡对比,知道了世态炎凉,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见过世面,不像一般农民那样胆小怕事又会使用武器。如果回农村后,一无所长,事业无居,生活无着,受到冷落和嘲讽,这部分人就有可能成为社会一大不稳定因素。美国社会所谓“越战后遗症”就是一面镜子。
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使战士在保卫祖国的同时学会一、两门民用技术,就能化不利为有利。现在入伍的战士,多半是中学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如果在服兵役期间经过教育训练,学点养猪、开车、种菜之类的民用技术并不难。过去农村青年人伍的唯一盼头是入党、升职,现在多了一条广阔的门路:利用部队较好的条件学习民用技术,为日后回家当专业户创造条件,当兵的积极性也高了。据悉现在不少部队把战士接受民用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奖赏,比如军事训练成绩突出者优先安排学习民用技术。战士有了民用技术,复员后不仅自己可以安居乐业,还能发挥积极作用,带动一家、一村乃至一方致富。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