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4·11在尼克松眼中,像邓这样体面而又成功的引退,在任何形式的政府中都是非同一般的

  自1978 年底召开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控制中国的实际权力和威望一直在上升。与此同时,他在权力舞台上的官职却在不断地退让: 1980 年辞去副总理, 1981 年推让党和国家的主席,1987 年退出中央委员会, 1989 年退掉军委主席。

  这种进退之道并不是每位政治家都懂得。据尼克松观察,像邓这样体面而又成功的引退,在任何形式的政府,都是非同一般的。戴高乐坚持反对他的当然接班人蓬皮杜,丘吉尔坚持反对艾登,阿登纳坚持反对他的干练的财政大臣艾哈德..

  邓的每一步退,都是一次成功的进。或者说,他是通过退来进的,又在进过程中往后退,进和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上述政治家之所以缺乏退的风度,是因为他们缺少进的谋略。

  1980 年秋,国务院领导成员发生重大变动: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徐向前、王震、王任重和陈永贵8 人一齐辞退国务院领导职务。邓解释说,这种变动是出于解决兼职副职过多、权力过分集中和党政不分等毛病以及准备交接班而考虑的。确实,除陈永贵是“辞职”外,其他七人都是“不再兼任”。邓从1977 年复职后,一直没有增加或提升自己的职务,还是1974年底毛泽东嘉允的那几项,其中党的“第一副主席”还降了格,名字排在华国锋和叶剑英后面,“屈居”第三位。这一次他又要退掉副总理。华国锋不应该为失去总理而难过,因为同时退出国务院的还有邓和其他几位老同志。不过,上来接替华当总理的是邓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赵紫阳。这样,邓在政府中少了个副总理的头衔,却多了个当总理的得力助手。华的这一退输得干干净净,剩下一个徒有其名的党主席,其实权也可先期被邓的另一接班人胡耀邦以总书记的形式取而代之。邓的这一退,不仅有效地清除了凡是派,还顺便把几位可能妨碍改革新政的老同志带出了政府机构。妙哉!

  1981 年6 月华国锋正式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这项职务是中国最高权力的象征,过去属于毛泽东。无论从资历、威望、能力、贡献哪个条件说,多数人认为今后担当此任的非邓莫属。然而邓都坚持拒绝这样做。他把党的主席让给胡耀邦,国家主席交给叶剑英,自己只接任军委主席,在党内职务的排名仍居第三,排在胡、叶之后。为什么这样安排?

  人们都知道清除凡是派的头功应归于邓,按过去的权力转移规则,华下台后,取而代之的必是邓。邓没有按这个惯例把华让出的权力全部接过来,这就是以此使人们相信他与凡是派的斗争,不是为了争夺最高领导权,而是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着想。如邓在这时正式站到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位上,他的威望和形象可能大受影响。

  另一层积极的谋略意义是要给党内元老们留下一个强烈印象:老同志应该自觉地准备为年轻的一代让路。华辞职时,邓本人也已80 岁,当属老同志。他从80 年代起就倡导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劝老同志自动让位,为领导班子年轻化做贡献。怎么可以劝别人往下退,自己却一个劲地往上呢?现在邓自己不在党和政府中占据高位,这样叫老同志让位就更有说服力。

  党政军三个主席,按中国的政治体制,前后两个最重要,以前都是一肩挑,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现在由胡、邓两人分担。胡出任党的主席(总书记)有两个条件:第一,他是实践派的主将,拨乱反正的先锋,在重大问题上一定能够与邓保持一致。第二,胡年纪较轻,他上去符合领导班子年轻化要求,其他与邓资历相当的元老无可厚非。党内资历和威望与邓相当的只有叶帅,但叶年纪较大,身体一直不佳,所以比较适合担任国家主席这个不辛苦的礼节性职务。

  退后一步大地宽。十二大后邓一直让他的两个主要助手胡耀邦和赵紫阳在前台唱主角,分领党政两方面。邓自己在政府中什么职务都没有,在党内排行第三。然而十二大产生的政治局6 常委,胡、赵、邓占其三,邓足以掌握这个最高决策机构。此外,他一直保留着军委主席,掌握着人民解放军这个坚强柱石。所以即使后来胡、赵先后出了问题,邓也能有效控制整个局势。邓后来说过他这种办法并不算成功(如有“垂帘听政”、“名不正,言不顺”等说法),但是他没有说过还有什么更成功的办法。

  1987 年十三大上,邓又后退一步,退出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和常委)和顾问委员会,只保留军委主席。在他的带动下,同时退出中央委员会的还有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同志。李、彭二人随后还分别退出国家主席和人大委员长。老同志在1985 年已经退得差不多了,这一次是最后一批。断后的还有陈云(最后一届顾委主任)、杨尚昆和王震(分别为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以及邓本人。邓申明他只当军委主席,坚持不过问中央日常工作。可是本届大会一中全会也有个申明:邓小平虽然退出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会,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仍旧不变,因为党和国家需要他继续掌舵。

  邓深知在70 年代的凡是派下台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阻力,将来自老同志思想上的顾虑,而这个阻力只有他才能克服。克服的根本办法是让老同志让路。如果老同志在台上,他也必须在台上,才能顶得住。在邓的带动和劝说下,老同志一批批地往下退。他自己当然也在退,不过他的退与别人有所不同。别人退下后多半影响也随之消失,他则在自己身后留下了颇尽其意的人和政策。退到最后,反改革的势力都排除了,剩下的都是改革政策的积极支持者。结果,他虽然身居“二线”,却比当年毛泽东更好地行使了领导权力。职务一步步往后退,政策一步步往前进,不管他本人退不退,半退还是全退,改革开放的车轮都会按照他设计的轨道走下去,稍有偏差,别人又会把他请出来或者扛出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