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军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邓小平的名言是:“宁可少几个兵,少几个机关人员,也要把学校办好,让多一点人进学校。”(《邓选》ⅢP.253)
天下平定之初,刘伯承主动请缨筹办南京军事学院。以此为起点,中国办出上百所军队院校。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有3/4 关了门。理由是毛泽东说过“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话。对此,邓有新的看法:过去是从战争中学习,但是现在,即使有战争,不经过学校学习也不行。
小米加步枪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应付现代化战争,光凭勇敢和经验是不行的。现在当个连长,不是拿着驳壳枪喊声“冲啊”就行了,给你配几辆坦克,配个炮兵连,还要进行对空联络,通信联系,你怎么指挥?一个连是这样,更不用说营、团、师、军了。邓坦率地指出:“指挥现代化战争,包括我们老同志在内,能力都不够。要承认这个现实。”“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蒙住了。”(《邓选》ⅢP.58)
邓看到:不仅各级军事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都很不够,政治干部的素质也成问题。不然,为什么在同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政治干部上当受骗甚至陷进去的,比其他干部多呢?
如何弥补军队干部的现状同现代化战争的要求之间的距离,是邓新时期治军考虑的重点之一。加紧军队本身的教育训练显然还不够,还必须大办其学校,现代战争是高技术的对抗,专业程度很高,不经过“科班”训练难以掌握。
邓希望“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邓选》ⅢP.58)学校分两类:军事学校主要培养军事指挥官,教学内容七分军事三分政治;政治学校主要培养政工干部,教学内容政六军四。
学校教育不能像文革那样,要讲一点有用的东西。邓认为最有用的东西就是现代军事知识和优良传统作风。这两样东西都要通过学校获得。学校一方面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一方面培养、恢复优良作风,带到部队去发扬光大。传统优势加上现代知识,将会使这支军队无敌于天下。
邓希望军队学校能够起到“集体组织部”或“集体干部”的作风,担负起为全军培养干部、选择干部、推荐干部的任务,这样的军校将成为“军官的摇篮”,就像当年的黄埔军校一样。因此选什么人去办学校就很有讲究。邓主张选最优秀的干部去办学校。名师才能出高徒。
至于选什么人去学习,邓作了更精心的谋划。原来军政大学训练的基本是军师一级的高层干部,团级干部只占20%。邓主张以团级干部为主,加上一部分优秀的营级干部,同时也训练军师级干部。几级干部“一炉炼”,而以团级为主,其用意是使作战部队指挥员年轻化、专业化。在学校现代化战争知识学得比较好的,指挥、管理能力比较强的,而且思想、作风又好的干部,经学校推荐,营级的提到团级,团级的提到师级。在部队搞两年后,再把其中一些优秀的师干部、团干部“回炉”一年,调回来再学习;重点是加深现代化战争知识。然后把其中好的师级提到军级,好的团级干部提到师级。这样经过五年左右时间,逐渐实现作战部队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不只是高级干部,从排长起,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训练。排连干部要初级步兵学校毕业,营团干部要进过中级军官学校,军和师的领导干部则要进过高级军官学校的才能当。军官的晋升也要讲学历,每个阶段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学习,掌握现代化战争的知识。“文凭热’吹到军营,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大变革。
1979 年以来,建立了100 多所军事教育学院,全军约有100 万军官在军校受过教育, 70%的师级领导干部受到大学教育,1982 年才1.6%。可见邓小平办军校的谋略对促进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