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胜利象征:朱可夫 > 第二章 步入军营

第二章 步入军营

  1915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的关键时期。参战各国政府都在拼命扩军,就连最后参战的美国也不甘示弱,由国会颁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兵员动员令,凡年龄在21岁至30岁之间的男子都要进行登记应征。一开始就卷入战争的俄国更是如此。据统计,一战期间,俄国40%的男子被征入伍。这导致了许多工厂停工,大片土地荒芜,人民生活

  极其困难,反抗的浪潮此起彼伏。沙皇军队的情况也不妙。1914年底,俄国士兵在前线同德奥士兵联欢,长时间休战。1915年10月,又发生了主力舰"甘古特号"水兵起义事件。在此期间,成千上万的士兵开小差,不愿当沙皇的炮灰。士兵们正在觉悟,他们不仅打仗,同时也在思索为谁打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15年8月7日,朱可夫从卡卢加省小亚罗斯拉韦次县应征入伍   。

  军营对朱可夫来说就像一张白纸,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连最习惯的走路、吃饭、解手、睡觉,都有了新的约束和规定。第一次体验军营生活,他既感到新奇,又觉得那么不可思议。当兵第一天,朱可夫和同伴就被装上闷罐车,每个车箱40个人。新兵们一路上都只能站着或者坐在肮脏而冰凉的地板上。车箱里气味很难闻,臭气、汗味、烟雾,加上车箱   原来不知拉什么东西留下的霉烂味交织在一起,使新兵们连饭都吃不下。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悄悄落泪,还有的人呆呆地坐着,想象未来的士兵生活。列车穿过一座座城市继续不断地向前开,有个新兵忍不住问上等兵,我们要上哪儿?上等兵严肃地说,永远不要向长官提出这类问题,当兵的应当默不作声地执行命令和口令。大家顿时都不敢吭气了。朱可夫也在暗暗问自己:我吃得了当兵的苦吗?如果去打仗,我能行吗?尽管此时他对自己军事方面的天赋还一无所知,但他相信,自己经过生活的锻炼,一定能当个好士兵。这就是朱可夫的个性,干什么就干好,并且坚信一定能干好。

  令朱可夫高兴的是,到部队后,他被编入预备步兵第189营,这个营主要是为预备骑兵部队训练新兵。朱可夫一向很喜欢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兵种。同来的老乡们大多当了步兵,他们很羡慕朱可夫,临别时,他们喊着:"康斯坦丁,我们遇到危险,可全靠你了!"朱可夫和新兵们很快领到了教练步枪,开始学习各项内务制度和士兵的职责。俄军等级十分森严,"新兵蛋子"总是受到老兵们的欺负。朱可夫他们一到,所带的香烟和零花钱就被老兵们"保管"起来了。老兵们还吓唬他们说,除了"解手"以外,任何地方都不准去,否则就押送惩戒营。新兵们都很紧张。第一次队列训练时,每个新兵都一丝不苟,严格按口令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争取给长官留个好印象。但长官们给新兵们的印象却不好。长官们吹毛求疵,而且   不讲道理。一个新兵走路顺拐,被排长踢了一脚;一个新兵踏错步,就罚全排重做,结果,   把晚饭耽误了。好不容易盼到该睡觉的时候,排长又偏偏命令集合起来学国歌《上帝啊,保   佑沙皇》,直到深夜才睡。许多新兵都累得直哼哼。这就是入伍训练的第一天。

  终于到星期天了,大家都想休息一下洗个澡。但一大早起来,就被叫去清除操场、打扫卫生,然后擦枪、给长官擦皮鞋,一直忙到夕阳西下。大家一肚子的牢骚,想坐下写封信发泄一番。但班长好像猜透了大家的心思,警告说,不得在信里对任何事情表示不满,因为这样的信件无论如何要被扣下来的。朱可夫和新兵们听到后目瞪口呆,他们这时才真感到适应士兵生活真不容易。

  1915年9月,朱可夫被派往乌克兰境内的预备骑兵第5团。该团驻扎在哈尔科夫省巴拉克列亚城内。骑兵当时分为骠骑兵、枪骑兵、龙骑兵三种。朱可夫被分到枪骑兵连。他很为没有被分到骠骑兵连而遗憾,一方面是因为骠骑兵的军服漂亮,年轻人爱美心切;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因为那些连队比较讲人道,打骂士兵的现象不多。这时的朱可夫已清楚地看到,在沙皇军队里,士兵只是一只木偶,命运完全掌握在军士手里。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凡是他接触过的讲道理、体贴士兵的军士及军官,朱可夫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对他们怀着一种奇妙的感情,这是后话。

  到了连里,朱可夫不仅领到了军服,还得到了一匹深灰色的烈性牝马,名叫"恰谢奇娜娅"   。

  人们都知道骑兵驰骋在疆场,威风凛凛,但没有多少人知道骑兵的艰苦。他们除了学习步兵的科目外,还要学习马术,学会使用马刀等冷兵器,每天还要刷三次马。与步兵相比,骑兵每天要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最要命的算是乘马训练,即骑乘、特技骑术和使用冷兵器等。每个人两条大腿都磨出了血,刚结了疤,又磨破了。每次训练后,马鞍上都血迹斑斑。朱可夫十分坚强。"恰谢奇娜娅"最初看不起这个矮壮的年轻人,重重地摔了他几次,但越摔这个年轻人训练时间越长,"恰谢奇娜娅"终于被驯服了。仅仅两个星期,朱可夫就在马鞍牢牢坐稳了。

  在这里,朱可夫遇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军士。一个是上士杜拉科夫。虽然他的名字俄语意思是"傻瓜",但他实际上并不傻,而且还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外表上很严肃,心地却很温和很善良。他对下级要求很严格,有时会因为一个动作做得不规范而大加指责,但他从不冤枉一个士兵,处理问题总是十分谨慎,尽可能地做到公道,而且,他很关心每个士兵的前途。训练结束时,按照惯例,要从训练成绩优秀的士兵中选拔一些进教导队,准备培养今后当军士。出类拔萃的朱可夫当然被选中了。但朱可夫很矛盾,他想上前线。这时,杜拉科夫竭力说服朱可夫上教导队。他说,不要急着到前线去,我在前线呆过,感到很困惑。我们许多人都在糊里糊涂地死去,这到底为什么?杜拉科夫流露出对沙皇政府的厌倦。他语重心长地对朱可夫说,前线你早晚会去的,但事先一定要更多地学习军事,这对你将来的成长会大有好处。朱可夫被说服了。杜拉科夫的这种带兵方法对朱可夫有一定的影响。在后来带兵中,朱可夫始终认为,军官必须替士兵着想,把士兵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样士兵才会把命   运放心地交给军官。这种相互信任的官兵关系,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与杜拉科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军士是博罗达夫科,这是个下士。此人性格暴躁,留着小胡子,像头动不动就尥蹶子的骡子。朱可夫听老兵们说,这家伙曾经打掉过好几个   士兵的牙齿。不久,朱可夫他们就亲身领略到了这家伙的残暴。白天操课时,他违背条例想方设法地折腾大伙,大家累得爬都爬不起来,他却得意地哈哈大笑,两撇胡子直颤抖。晚上查哨,一遇见哨兵打盹,他就不问青红皂白狠揍一顿。而且,他很嫉妒那些读过书的人,认为那些人太聪明了,因此,他特爱整入伍前在莫斯科住过和工作过的新兵。朱可夫十分气愤,

  便和几名同伴商量好,要教训一下这头"骡子"。他们用了两天的时间,仔细观察博罗达夫科的行动规律,随后制订周密的计划。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晚上,他们悄悄埋伏在下士必经之路旁的草丛里。果然,下士和往常一样,嘴里骂骂咧咧地走了过来。他刚一走近,朱可夫就用雨布蒙上他的头,几个人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当时,朱可夫做好了可能要上军事法庭的心理准备。还是好心的杜拉科夫站出来打了一个圆场,把事情搪塞了过去,而且他还请求上级把博罗达夫科   调到别的骑兵连去了。

  可是朱可夫的运气不佳,到教导队以后,他又碰上了"坏头"。这个上士比博罗达夫科更坏。朱可夫在他手下经受了百般的刁难和挑剔,受到常人难以受到的"严格训练",促进了朱可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这倒是那家伙没有想到的。因为这家伙右手食指短了半截,士兵们   都叫他"四指半"。他对士兵动不动就动拳头,但他看朱可夫身体结实、性格刚强,便收 起了拳头,转而千方百计地挑朱可夫的毛病。只要抓到朱可夫一点点过错,他就抓住不放施   以各种各样的惩罚。为此,朱可夫多次被责令穿戴全副战斗装备、头顶马刀罚站。朱可夫许多时候背着沙袋行军;许多次别人休息,朱可夫却担任节假日值班。朱可夫并不屈服,反而加倍把工作做得更好。后来,"四指半"在操课、平日生活制度方面实在挑不到朱可夫的毛   病,便改变策略,准备拉拢朱可夫。一个星期天,"四指半"十分客气地把朱可夫叫到他帐   篷中,先吹捧说,朱可夫是一个有个性、有文化的青年,天资聪明,学什么都不费劲,随后   提出,朱可夫可以不参加操课,不再吃苦流汗了,要朱可夫当他的非编制的抄写员,帮他填   表、搞统计,替他干私事。朱可夫拒绝了,并坚定地说,他到教导队来,不是为了当一名抄抄写写的职员,而是为了要认真地学习军事,当一名军士。"四指半"恼羞成怒,让朱可夫等着瞧。

  按照当时沙俄军队的规定,教导队中学习成绩的第一名,毕业时要被授予下士军衔,其余的学员,只授予准军士。同学们都公认朱可夫学习最好,认为他肯定会被授予下士军衔。这时,"四指半"的报复行动开始了。毕业前的一个星期,教导队宣布了一个意外的决定:由于不守纪律和冒犯直接长官,朱可夫被开除出教导队。朱可夫认为没办法挽救了,一切都成了泡影。尽管他很失望,但毫不后悔。好在吉人自有天相。朱可夫同排有个士兵的哥哥和教导队长是战友。这位士兵也是"四指半"的受害者,他很替朱可夫鸣不平。于是他去找了教导队长,报告了朱可夫所遭受的不公。队长是一位靠勇敢从士兵提起来的军官,人很正直,也很温和。他把朱可夫叫去,仔细地弄清情况后,主动撤消了决定,让朱可夫参加了毕业考试。让人感到可惜的是,由于这一折腾,影响了朱可夫的功课,毕业考试朱可夫没有取得第   一名,因而成了一名准军士。

  8月上旬,朱可夫和其他14名同伴被直接分配到了前线的骑兵第10师。当时第10师正驻扎在德涅斯特河岸,担任西南战线的预备队。朱可夫是乘火车开赴部队的。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兵,他们虽然负了很重的伤急需治疗,但还要停下来为开往前线的部队让路,他心中有些伤感。他还从伤员那里听到各种消息。有的说俄军装备落后,伙食很差,根本打不过敌人;有的说,指挥官特别是高级指挥官名声很坏,常常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士兵的死活;还有的说最高统帅部里有敌军奸细,这仗没法打。这些消息,严重影响了朱可夫的情绪,他一声不吭地回到车厢。他再次深深地体会到,指挥员的一言一行,以及能否与士兵同甘共苦,对军心的凝聚是多么的重要。

  朱可夫经受了第一次战斗的洗礼。那是他们到卡缅涅次-波多利斯基下车时,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大家迅速隐蔽起来。敌人来了一架侦察机,扔了几颗炸弹就飞走了。结果炸死了一名士兵和五匹马。

  1916年8月,罗马尼亚对德国宣战,并与俄军一起对德军作战。这时,俄国人开始盲目乐观   、,准备发动新的进攻。9月初,骑兵第10师到达比斯特里察山林地区集结,并从这里直接进入战场。在这里,第10师的优势丝毫没有被发挥,因为这里是山地,不容许乘马追击,只能采用徒步队形,对部队机动性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不久,整个战线都处于劣势。一方面,俄军损失很大,新兵来不急补上。另一方面,友军罗军由于参战前训练差、装备不足,还没怎么打,就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样,俄军便由进攻转入了防御。

  俄军的后方也不稳定。由于饥荒和战争的破坏,加之沙皇政府的庞大军事开支,国内人民生活极端困难,而那些资本家和地主富农利用这一时机,大发战争横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种现象引起了前线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渐渐明白了这场战争不是为祖国而战,而是为富人们而战,为沙皇独裁统治而战。他们不想继续战争,不愿效忠沙皇,他们想要的是土地、和平和亲人。这时,布尔什维克也秘密地在军队中建立组织,传播革命道理,宣传革命的形势。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的发展,使士兵们迅速觉悟,这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就要到来。

  这一段时间,朱可夫并不走运。他在一次侦察时,踏上了地雷,被爆炸的气流从马上掀下来,受了严重震伤,同伴还有两个受重伤的。朱可夫昏迷了一天一夜才苏醒过来。后来,他被送到哈尔科夫,在医院里呆了两个半月。朱可夫是躺不住的人,尽管他的伤还没痊愈,特别是听力还很差,但他还是要求回到了部队。医院从他身体考虑,不让他回前线,把他调到他刚入伍时接受训练的骑兵新兵连。这时的朱可夫已是一位获有两枚乔治十字勋章的军士了,一枚是因为俘虏一名德军军官被授予的,另一枚则是因为受重伤奖给的。由于朱可夫为人忠厚,待士兵如兄弟,士兵们都很信任他,常对他说些心里话。此时朱可夫也敏感地感觉到,只有布尔什维克才能给俄罗斯人民以和平、土地和自由。他不仅自己常常思考这些问题和革命道理,还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士兵灌输这些思想。他隐隐约约感到,已到了挽救国家命运的时候了。

  1917年2月中旬,彼得格勒部分工人开始罢工。几天后,罢工浪潮席卷全城和临近的城市,罢工人员达20万人,并且势如潮涌,不可阻挡。2月26日,布尔什维克决定举行总起义,成立临时政府。工人、士兵群起响应。经过短暂的激战,起义士兵、工人很快取得了胜利,并于27日晚举行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此次胜利推动了全国各地的起义。统治俄   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被推翻。

  朱可夫也置身到革命洪流之中。1917年2月27日凌晨,朱可夫所在的骑兵连突然集合。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要干什么。朱可夫问排长,排长也不知道。队伍集合后,连长冯?德?赫尔查命令沿公路向巴拉克列亚城预备骑兵第5团司令部前进,其实,连长   也不明白上级让到那里干什么。不过,事情很快就明白了。全团的部队都到达团教练场后正等待命令,突然,操场那边有人举着红旗游行示威。冯?德?赫尔查大尉一看情况不好,朝马猛抽一鞭,向团部驰去,其他连长也跟着跑去了。这时从团部走出了一群军人和工人。一个高   个子军人走到队伍前面进行演讲。他说,俄国的工人阶级、士兵和农民不再承认沙皇尼古拉二世了,不承认资本家和地主。俄国人民不愿意继续进行流血的帝国主义战争,人民需要和平、土地和自由。他结束演讲时,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各国人民和平万岁!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万岁!乌拉!"广大士兵从内心里拥护他讲的这番话,四处都响起了"乌拉"   的欢呼声。随后,士兵们都加入到了游行的工人队伍当中。

  不久,朱可夫得知他们的连长和其他一些军官被士兵委员会逮捕了。这个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士兵委员会过去是地下组织,这时已公开了,它暂时负责军队的指挥权。士兵委员会的负责人叫雅科夫列夫,就是那个大高个军人,他是一个很有水平的布尔什维克。起义后,全团都在等士兵委员会的命令,雅科夫列夫很果断,第二天,他就给朱可夫所在连派去了一名军官。新连长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举出席团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本连士兵委员会。朱可夫被选为连士兵委员会主席,并出席团苏维埃代表大会。

  团苏维埃代表大会是3月初在巴拉克列亚城召开的。在会上,雅科夫列夫讲了苏维埃的任务和巩固士兵、工人、农民团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受启发。但后来一个准尉的发言却令朱可夫很不满。这家伙开始讲得很漂亮,满嘴的革命词句,但讲着讲着,便露出尾巴来了,竟吹捧起临时政府,并要求继续帝国主义战争。这家伙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愤怒。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革命后的最初阶段中,由于许多布尔什维克的领袖还被关在牢狱里或仍在流放中,来不及回到各大城市,致使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苏维埃中窃取了领导权。这些人同资产阶级代表达成协议,成立了以李沃夫大公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尽管列宁当时在国外,但他对这个临时政府的本质看得很透彻。他称这一群人"已经上升为执掌俄国政权地位的新阶级,即资本主义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同时,与此临时政府相对立,还存在着苏维埃政府,俄国出现了两权并存的情况,反映到群众及下层军官中,也存在两种意见。朱可夫和大多数士兵对临时政府很反感。在选举团苏维埃成员时,大家只选那些拥护布尔什维克立场的人。选举结果很令朱可夫满意。他认为他们团的苏维埃是真正布尔什维克的   。

  当时全国的形势很复杂,朱可夫那里的情况也发生了曲折。5月初,雅科夫列夫调到别的地方去了。他走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趁机在团里掌了权,宣称拥护临时政府的方针。不久,连士兵委员会决定解散这个连。朱可夫和其他委员给士兵发了退伍说明书,并让他   带上了马枪和子弹。由于朱可夫是该连负责人,所以,投奔到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方面去的一些军官到处搜捕他,他一连几个星期不得不躲了起来。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进行炮击,标志着起义的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率领下,成千上万的革命军队和赤卫队包围了冬宫及政府各部门。反动军队兵败如山倒,   起义很快获得了胜利。当晚10点45分,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由于工人和士兵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11月30日,朱可夫终于平安地回到莫斯科。12月初,他回到了家乡,一方面是看望父母,另一方面是过度疲劳需要休息。休息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各方面的状况好多了。1918年1月份,朱可夫准备报名参加赤卫队。当时,各地忠于革命事业的工人武装都称作赤卫队,这是苏维埃政权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由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军事组织统一领导。由于赤卫队在十月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当时名声很响,青年工人十分踊跃地报名参加。但朱   可夫这一愿望落空了,因为不久他得了斑疹伤寒,4月份,又得了回归热。整整几个月,朱可夫是躺在病床上度过的,这是他一生中在病床上躺的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朱可夫生病期间,革命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迫切需要,苏联**、苏维埃政府开始着手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艰苦工作。1918年1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   三次代表大会一致赞成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列宁也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写道:"为了保证劳动群众掌握全部政权和根除剥削者的政权复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实行劳动武装,建立社会主义工农红军。"当时,大规模地复员旧军队与建立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军队在同时进行。新型军队的新,不只是表现在成份上有所变化,更主要是军队的一系列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最显著的表现是军队内部实行了广泛的民主。当时的规定是,各部队的领导权都由士兵委员会和苏维埃掌握;军队内部官兵一致,人人平等;团级以下军官由军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些新政策、新制度在建军史上是空前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兵的积极性,促使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从士兵中脱颖而出,缓和了建军初期工农干部极其缺乏的局面,使大批旧军官被逐步淘汰出人民军队。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部当时的一份总结报告对军队民主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报告指出:不管任何时期,只要是公正地研究我**队在革命时期的情况,谁都会明白,正是军队的全面民主化和承认广大士兵群众选举产生的军队组织的权力,以及人民委员会实行的和平政策,使得各战线的军队能够坚持到1918年   冬季的中期,并且拯救了国家,避免了军队自发的向后方的退却。

  政治委员制也是一项崭新的制度。这项制度的萌芽产生在十月革命前夕。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军事委员会曾向旧军队的许多部队和军事机关派出政治委员,对旧军队进行监督和改造。1918年1月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对政治委员制度予以确认。当时政治委员的任务被明确为:依靠部队中的党的基层组织,负责教育士兵;监督军事专家们的行动;同时教育红军士兵信任那些忠诚老实的专家。选拔政治委员的条件很严格,所以,政治委员的威信一般都很高,说话都很有号召力。朱可夫在后来的回忆中是这样评价政治委员的:"他们通常都是一些无可责难的人,都是一些纯朴诚挚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员。"

  军队还实行了志愿兵制度。具体是,要参加红军的每个志愿人员必须持有士兵委员会、党组织或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其他社会组织的介绍信。如果是一批人整体加入,那么还要求实行集体保证入伍后,士兵享受全面的供给制,每月还有津贴费作零花用。开始每月50卢布,后来,单身的150卢布,有家眷的250个卢布。逐渐地,苏共认识到实行志愿兵制度的不足,如,训练差、纪律差、缺乏预备兵员,没有大战役需要的兵员保障等。为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命令,要求在全国建立普训制,即对公民实行普及性军事训练,每个18~40岁的公民应不脱产学   完96小时的军事训练课程。然后,转入预备役,一旦发生战争,政府一声令下就可以参军,弥补了志愿兵制度带来的缺陷。当然,这是后话。

  这些新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军队的影响。到1918年春季,红军就扩大到20万人。苏联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十分重视扩红运动,1918年1月,从彼得堡向西部战线派出了以赤卫队为骨干的第一批新的军队。列宁在欢送大会上做了著名的演讲,他指出:"我向你们第一批社会主义军队的志愿人员英雄们表示祝贺,你们一定会建立起强大的革命军。"红军发展到1918年8月,已达50多万人。

  话又说回来,这时的朱可夫经过几个月的调治,已渐渐恢复了健康。他殷切地希望加入红军。1918年8月,朱可夫终于参加了红军,编入了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团长是塞米扬?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布琼尼将军。这是一支十分杰出的部队,朱可夫后来常为曾是布琼尼骑兵部队的一员而感到光彩。

  这时苏联的形势仍是十分严峻的。国内有旧沙皇军官、士官生和其他反革命分子组成的白匪军,国外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处境十分困难。1918年下半年在俄罗斯领土上共有帝国主义国家军队和白匪军近100万人,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很强的战斗力。苏共看到了形势的极端危险性。9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命令,号召要把共和国变成统一的军营。11月,组成了以列宁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制定军队建设的重大政策。苏维埃全党、全国上下此时此刻都在为实现建立一支大规模正规部队的计划而竭尽全力地工作。成绩是很明显的。到1919年初,红军已有42个步兵师,骑兵4万人,大炮1700门,军用飞机约4   50架,作战军舰有50多艘,训练指挥干部的学校已形成网络。尽管与敌人相比,这些武装力量还是相当弱小的,但毕竟标志着一支新型军队诞生并逐步成长起来了。

  1919年春,敌人形成了对苏维埃政权的包围。东部有高尔察克的军队,占领了彼尔姆-奥尔斯克一线;邓尼金的白匪军在捷列河两岸;乌克兰方向是乌克兰反革命政府(即所谓"执政府")的军队及帝国主义的干涉军;拉脱维亚白匪占据着西部的沙夫里-朱塔夫地区;北面则是芬兰白匪军及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军。在国内各路匪军中,高尔察克的力量最大,他的军队大约有30万人。高尔察克本人也被西方各国公认为"最高执政者"、"最高统帅"。其   次就算邓尼金了,他被称为"最高副统帅"。当时白军的作战目标是:邓尼金扫清北高加索   ,进入乌克兰,和从东边进攻的高尔察克会师,共同进逼莫斯科和彼得堡。

  在强大的压力和全党的共同努力下,红军又迅速发展到了180万人,其中,有40万是装备齐全、富有作战经验的部队。但是苏维埃共和国内部的困难更为加剧,特别是一些最为需要的东西,如金属、燃料、衣服、谷物都极为缺乏。朱可夫回忆当时部队从莫斯科调到耶尔朔夫的情景说:"在莫斯科饿得够呛的红军战士从车厢一下来,就一直拥向市集,买了大圆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样,不少人得了病。"这种困难的境况,也使红军的意志更加坚强,他们已充分认识到,只有取得胜利,才能彻底改变这一切。

  1919年3月,高尔察克在东线向苏维埃政权发起全面进攻。当时,苏军在东线不足10万人,而且分散在广阔的战线上。在强大的进攻下,苏军第5集团军步兵第26和第27师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加上社会革命党人策动富农叛乱分散了苏军的力量,第5   集团军未能顶住高尔察克的进攻,遭到了重大损失,几乎有50%的人员伤亡和失踪。红军被迫向伏尔加河退却。这时,图哈切夫斯基接替勃留姆别尔格任第5集团军司令。

  4月中旬,形势变得更加严重。敌军已进攻到距喀山只有85公里,离辛比尔斯克只有100公里。在其他所有战略方向上敌军也都处于有利的形势。如果红军再往后撤,就退过伏尔加河了,那样,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两股敌人就会合在一起,形成对莫斯科的正面进攻。在这种严峻的时刻,苏共中央决定动员全部力量,首先对付高尔察克的部队。聚集在东线的红军部队分为北部军队集群和南部军队集群。同时,加强了前线的指挥力量。米海尔?华?伏龙   芝被 授权指挥南部军队集群。这一集群包括第1、第4和第5集团军,是东线的主力军。   

  具有统帅秉性的伏龙芝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朱可夫所在的莫斯科骑兵第1师,是伏龙芝部队的一部分,他亲身感受到了伏龙芝上任后战场及红军士气的变化,伏龙芝成为他心中的偶像。朱可夫认为,伏龙芝的统帅才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伏龙芝富有远见。他一上任就提出,在当前的困难条件下,应当尽快从敌军手中夺取战略主动权,打击敌军的士气,在我方部队确立对敌军必胜的信心。他更深入地分析到,即使在敌人获胜的情况下,如能给敌人造成某些挫折,并加以适当利用,这些挫折就可能成为高尔察克部队崩溃的开始。后来的战役充分证明这一决断的正确性。

  二是伏龙芝讲究知己知彼,用己之长对敌之短,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面对战场形势,他认为,应当从正面拖住高尔察克的军队,用红军的精锐部队对其伸得过长的左翼实施迅速的突击,然后,进一步把反突击变成为红军东线全面强大的反攻,进而解放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伏龙芝还充分估计到,高尔察克的左翼是弱点,其主力正在正面作战,不可能会对左翼实施   有效的支援。伏龙芝的建议受到了列宁很高的评价,实施后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是伏龙芝和军亲众、关心士兵。伏龙芝在保卫乌拉尔斯克的战斗中,来到朱可夫所在团。和战士拉家常、说知心话,关心战士的情绪、给养和武器,询问战士们家乡亲人来信说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要求,还谈起列宁对战斗的关切。他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赢得了战士的心,鼓舞了战士的斗志。朱可夫后来说,他和他的同伴们常常回忆起这一次难忘的会见   。

  在伏龙芝的领导下,红军逐渐掌握了主动权。高尔察克主管国防部的头目阿列克赛伊男爵在1919年5月的日记中记述道:"毫无疑问,在西集团军方面主动权落到了红军手中。我们的进攻枯竭了,部队连滚带爬地向后撤,什么也守不住……"6月,红军夺取了乌拉尔山麓的重要城市乌法。紧接着,莫斯科骑兵第1师开往希波沃车站。在那里,朱可夫所在团与敌人第一次交锋。由于敌人数量比红军多,而且很顽固,所以,战斗进行得很激烈,阵地像拉锯似地被反复争夺。红军士气高昂,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取得了胜利。这次战斗给朱可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期间,朱可夫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入党之前,朱可夫参加了所在连的党的同情小组,理解党章党纲,由团党委书记和政委每星期谈两次话。这些谈话的时间既长而且有趣,使朱可夫从中学到了许多政治知识。1919年3月1日,朱可夫被吸收入党。当时,他表示,要把自己的思想、愿望和行动服从于党员的义务,当投身于同祖国的敌人进行搏斗的事业中时,牢记党的要求,要成为无条件服务于人民的榜样。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许多事情都记不得了,但我被吸收入党的这一天,却终生难忘。"

  1919年8月,朱可夫所在的四团被调到弗拉基米罗夫卡车站,进行军事训练。在那里,他结识了与自己同一姓名的师政委格奥尔基?瓦西利耶维奇?朱可夫。朱可夫的这位"一家子"   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当骑兵当了10年,1917年就入了党,他从旧军队拉过来一个骑兵团加入了红军。在当时,政委的称呼和形象本身就象征着荣誉和才干。朱可夫通过师政委对政治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政委建议他去做政治工作,但朱可夫谢绝了政委的好意,说明自己更乐意干军事工作。于是,师政委赞同朱可夫进红军指挥员训练班学习,并积   极地推荐。但由于战斗很快又开始了,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1919年9月,争夺察里津的战斗爆发了。在扎普拉夫诺耶和阿赫士巴之间进行的一场白刃战中,朱可夫被手榴弹炸伤,弹片深深地嵌入他的左脚和肋部,他被送到了后方的医院。伤好后,朱可夫被给予一个月假恢复身体,利用这个机会,他回家乡看望了父母。家乡的形势令人鼓舞,农民们尽管生活困难,但情绪都比较高昂,群众们越来越倾向于苏维埃政权。这种气氛,使朱可夫坐不住了,假期刚满,他就向军事委员会要求把他派到前线部队去,但由于他身体还比较弱,被送到特韦尔的一个后备营,准备以后到红军指挥员训练班去学习。朱可夫的士兵生涯就要结束了,他将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更能发挥他的军事才能的新岗位上。   

  朱可夫亲身体验了沙皇军队与红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军队的生活,有许多感触,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对治军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沙皇军队最大的弱点,首先是士兵群众和高级军官缺乏团结一致。军官们特别是高级军官同士兵从不接触,不了解士兵的生活和思想,和士兵格格不入,进而视士兵的生命如草芥,把自己置于与士兵相对立的集团。其次是高级军官们相当普遍地不懂战役法和战术,在士兵中没有威信。士兵们信不过他们,不愿意为他们赴汤蹈火。但朱可夫对旧军队的军士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认为,旧军队赖以支持的主要基础是军士。担任军士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选中的人再经过专门教导队训练,各方面很严格、很正规。军士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负责训练和教育士兵,并且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下层的军官对军士的工作是十分信任的,这种信任对培养军士的主动性、责任感、首创精神是十分有利的。朱可夫在许多年以后,谈到这点时仍深有感触,他说,"哪里的上级军官对下级、指挥人员不信任,哪里的上级军官老是监护着下级指挥人员,哪里就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下级指挥人员,因而也不会有好的分队。"

  朱可夫是个思维敏锐的军人,看问题很准,也很爱思考。他从军事实践中领悟出来的规律性东西,为他的军事才能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激烈的战斗中,朱可夫的战剑得到了磨练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