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5)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5)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5)

  在上德时代,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其亲不独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要是导演来拍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长长的升镜头,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给配着,暖色调给打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片祥和悠远。

  可惜上德没了,仁啊义啊礼啊的开始出现了。

  这些都是下德,因为德已经或多或少地失去了,所以要靠这些思想、手段把它找回来。

  在老子那,德—仁—义—礼是四个由高到低,等而下之的概念,德最好,仁次之,义再次,礼最坏。

  没德了才靠仁,后来仁也没了就讲义。

  义在古代通“宜”,即当然、应该的意思。

  儒墨都谈义,儒家的义指符合仁爱的行为,墨家的义指符合兼爱的行为。

  仁好歹是思想层面,思想靠不住了你做做样子行动一下也行啊。最糟糕的是连义都没了,那就只有靠外在的规范制约了,也就是礼。

  我再补充一点,礼都没了就靠法,法是一切的底线,是一个国家不崩溃的最后保障。历史之所以选择了法家(韩非、李斯)来结束乱世,也是逆向遵循了老子的世风日下论。

  70 世界观很重要

  老子版德的本质就是无为,非要用公式定义一下就是:“德”是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

  这就引出另一个宏大的概念——道。

  因为“道”,老子比孔墨更有资格被称作哲学家。

  孔子和墨子的关注点在改造社会研究人,是优秀的政治学家、伦理学家。但他们的通病在于,都没有构建一套庞大而缜密的世界观。

  《辐射》《指环王》《镖客三部曲》《异域镇魂曲》,这些艺术精品哪个不是因为成功地营造了一套属于自身故事逻辑的世界观而成功的?

  哲学亦然。

  我们不是道士,没必要整那么玄幻。道就是老子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它先于天地而生,是宇宙的起源。它永不消竭,无所不在,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一切都以它为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它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就是法它自己),无为却又无不为。

  道是一种存在,却非感官所能察觉,因此不能用名词来定义。

  普通的名词都由感觉经验而来,而道则超乎感觉经验,所以没有任何词语可以恰当而完整地定义道。

  老子之所以叫它“道”也不过是为了描述方便,差强人意地给人取了个名字,总不能满篇都是“那啥怎么怎么样”吧?

  这就有个问题了,到底什么才是究极的奥义,至高的法则,世界的本源?

  儒家认为是天。

  虽然孔子不喜欢谈天,但由于他经常在生活中碰壁,常年失业,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乃至于惶惶如丧家之犬。因此,他会偶尔用天命论来安慰一下自己,糊弄糊弄底下那帮弟子,免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孔子的看法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凡事不问能不能成,但问该不该做,如果该做,就身体力行不求结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墨家则不,墨子否定天命,崇拜鬼神。做了就一定要成功,不要给我讲什么听天由命随遇而安,成不了我就去请鬼神帮忙。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铁人精神——有条件得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成。

  老子摇了摇头:“俩有为青年不要那么激动嘛,无为是王道,保身最重要。”

  于是老子开始重新定义“天”,平心而论,从这开始,我的头就大了。

  先秦的这帮思想家重实用理性,轻哲学思辨。公孙龙也只有一个,白马非马的逻辑推理游戏只有墨子偶尔陪他玩玩,因此很多名词概念混淆不清,比如“天”,不同的人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我反复对比研究,归纳出三点:

  A,主宰命运的天。即夏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渐渐失去了市场,孔子虽偶有提及,但也只是对自己哲学体系的一点补充,墨子则明确地反对。

  B,自然运行的天。即时间。中国古代以天指时间,以地指空间,时间就是自然的运行和变化,比如“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就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反言之,用“地利不如人和”来强调人的作用)。持此意见的主要是老庄和荀子。

  C,义理之天。宇宙的最高原理,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相通的准则。持此意见的主要是孟子和后来的宋明理学家。

  老子把儒家A版本的天降到B版本的天,就是告诉大家,道才是至高无上的原理,道是爸爸,天是儿子。

  道有密不可分的三要素,真理、存在、规律。前两者好理解,至于规律,是说道蕴含着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化的过程,此过程生生不息,周行不殆(有—无,阴—阳)。

  又因万物依道而生,道是物之所共由,德是物之所自得。道是蓄水池,人人拿一杯子从中接水,喝下去成为自己的本性就是德。

  因此,万物也就有了道的特性,有了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对立转化过程。

  这个观点是很超前的,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计算机二进制也得用“1”和“0”来表示,狄拉克发现正电子说不定就受了老子哲学的启发,宇宙中有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对应,即使是同性恋也还要分个零和一。

  不过很显然老子没有站在这种对立转化的中间,他坚定不移地站在了阴的那一端,无的那一端,即使是拥有专利权的道,他也是先肯定了它的无为,而后才表示了可以无不为。

  老子的“贵柔”“守雌”让务实的中国人没能从他的辩证法里获得什么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汲取的仍然是一些生活的智慧。(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