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6)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6)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6)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哲学就是装的哲学并非空穴来风,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不外一个装字,装蒜装孙子。
其实不用装,老子给你举了很多例子。天底下最柔弱的是水,然而水滴石穿;人活着的时候最软,死了的时候才最硬;老虎是山中之王,却灭绝得只剩下周老虎了,蟑螂不起眼,却活了上亿年,长盛不衰。由此可见,最弱小的才是最强大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除了装还得忍,就这点而言,一部中国史简直就是一部**版的《火影忍者》,勾践韩信司马迁都是其中忍术高超的“上忍”。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受到侮辱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者应该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有时克制情绪比放纵情绪更难,因此老子说“大勇若怯”。
薄情的老子用冷静到冷酷的态度揭示了一幕幕生活的真相,但在我看来,他知行是不怎么合一的,功利心是很重的,装傻充愣是为了后发制人的,无为的目的是想无不为的,后人从老子的书中读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高级权谋是有道理的。
真正实践了老子理论的是庄子,感性的庄子过着真实而自由的生活,那种恬淡与幸福不足为外人道,所以他写出了先秦诸子中最优美的散文。
去吧,都去吧,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死生不动于心,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突破一切限制,与天地自然同,返璞归真,回到本我……
没有人再理会什么天下苍生,家国大义,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叶飘泊不定的孤舟在波涛中摇荡,不知何时才是终点。就算你成也好、败也罢,不过是乱世狂涛中一朵毫不起眼的浪花,最终会在波涛中慢慢消失,渐渐被世人遗忘。既如此,又何必制造出那多如繁星的立场?
白云飘兮轻若絮,生如梦兮淡如云。
乱到极点时,老庄成显学。
然而,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至今,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消
亡,靠的不是老庄,而是挺身而出,敢为天下先的担当之人。如果都已经绝望,那我就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71 孟子很愤青 荀子太理智
孟子出现了。
孟子虽然上承孔子,但一点没有孔子的谦虚随和,反而跟墨子很像,都是大愤青。
而且,孟子吸收了很多墨家的思想,行侠仗义,反战爱民,虽仍把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但远比孔子民粹。
不过,学费不是白交的,亚圣不是白叫的,说到底他还是个儒家。
对比一下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墨子的“视人之身若视己身”,“以及”和“若”还是有区别的吧?
一个泛及,一个恒等,仁爱和兼爱的区别立见。
孟子比孔子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受老子启发,开始认识到构建世界观的重要性,营造了一套由内而外的哲学体系。
在此,孔子、孟子和荀子需要合讲。
孔孟荀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肯定礼乐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不爱谈人性,只提过一句“性相近矣,习相远也”。习就是让你合于礼,合于礼的性就是好的,至于人性究竟怎样,没讲。
没讲的后果就是仁爱理论站不住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说孝悌人人都有,无须解释,那你给我解释一下俄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你给我解释一下《资治通鉴》上那么多兄弟阋墙父子反目的事实。
不用我叫板,墨子和老庄早就把儒家驳了个体无完肤,孟子要想重拾人心重整旗鼓,压倒彼时已经风靡天下的墨老,就不得不比他们更精深更缜密。
性善论新鲜出炉。
首先,孟子否定了老子的“道”至高无上论,肯定了“天”还是老大。
但“道”这个概念被保留了下来,剥去了其作为宇宙最高原理的涵义,被后世儒者广泛使用,比如“天道”“人道”。
并且,孟子的“天”已不同于孔子墨子口中的A天(天命),而是C天(义理之天),此天才是宇宙的最高原理。
由于人食五谷杂粮,吃了自然界的又还给自然界,终属大自然的一员,因此,天人相通。
这是个创造性的概念,孟子认为,人的心性与天相通,天理人性,一以贯之,又因为天是善的,所以人性中也有为善的因子。
孟子的天与性之关系同老子的道与德之关系相同。
恻隐之心是仁(同情心),羞恶之心是义(羞耻感),辞让之心是礼(谦让的品质),是非之心是智(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这四个因子,若能扩而充之,则可为圣人。
那那些恶人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孟子认为是环境和条件使然,使他们不能扩充善的因子。丰年多懒惰,灾年多强暴,难道是人们天生就懒就有暴力倾向吗?不是,是环境“陷溺其心”,这就好比水原本是往低处流的,如果你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你能说这就是水的本性吗?
为了证明四大因子的存在,他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你看见一个小孩将要坠井,会本能地跑过去救他,这既不是为了讨好他人,也不是出于利益算计,而是人之为人,不为禽兽的底线。
有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就有了基础,孟子开始感召统治者像他一样修身养性(反求诸己,反身而诚),养成浩然之气(崇高的精神气质)不断发散、扩充,王道仁政自然而然也就推行了。
再说荀子。
荀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李泽厚对他的评价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易传,中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