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1)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1)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1)

  67 清理酱缸

  清朝官员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里记载了他同咸丰帝的一段对话,透露出一个细节:在清朝打死人只要陪死者家属三十洋元就可以私了,官府也不判刑。三十洋元换算到今天不过2000元人民币,我相信杭州七十码应该很向往那个时代。

  也就是说,清朝咸丰年间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性命价值2000元人民币。

  于是,大汉主义者发话了:这有什么奇怪,在满清这种野蛮落后的民族的统治下,什么事情不会发生?

  不好意思,明朝也可以赎买死刑,命价跟清朝差不多。

  但是,以钱赎命并非明朝首创。你要追可以一直追溯到尧舜时期,《尚书》中就有“金作赎刑”的记载。

  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我们身边一些大大小小的规则、潜规则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叫你炎黄子孙绝对是有依据的。

  追本溯源,夏商周三代各有特点,夏朝尊天(天命),商朝尊鬼(鬼神),周朝尊人(人文)。

  夏人崇拜天很好理解,朴素的自然法则,抬头就是天,看天吃饭,不能不尊,这也是统治者编造的执政合法性来源——天命所授。

  夏朝最后一个残暴型皇帝桀把老百姓逼得受不了了,大家喊的口号是“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太阳什么时候爆炸,我愿和你一起被炸死)。

  你不是说你执政的依据来自于天吗?那我情愿跟你和你的天爸爸同归于尽。

  就在贫N代们水深火热生不如死时,商汤出现了。商汤用以反对夏桀的依据是,天命最近不看好你,开始青睐我了,因此我要起来换天了。

  于是史书上才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记载。革就是变,命就是天命。

  商汤玩了玩概念就把天下弄到手了,还没来得及高兴,伊尹就用眼神提醒他——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商汤一咂摸,想明白了:必须告别革命,以免不法分子打着同样的旗号搞暴动。

  从此,历代商王开始淡化天命观,代之以鬼神崇拜为主导的封建迷信思想。

  封建思想害死人呐!由于相信鬼神的存在,殷商流行搞活人殉葬和活人献祭。我们知道,祭祀用的动物叫“牺牲”,而当时把人这种特殊的牺牲品叫“人牲”。殷商政权杀了大量的平民甚至贵族来搞祭祀和陪葬,典型的不拿人当人,结果他们祭祀的对象鬼神还是不保佑他们,为周人所灭。因此,周朝的统治者就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下信仰的问题了。

  第一个出来反思的是周公,据《诗经》中的一首诗《文王》记载,周公早年参加的一次祭祀仪式对他刺激很大。彼时,商朝已经覆灭,殷商的那些遗老遗少,都穿着光鲜的衣服,毕恭毕敬地排着队,在周人的祭祀仪式上行礼。

  这耐人寻味的一幕让周公深感“天命靡常”,谁能保证周人就不会重蹈殷人的覆辙?天,是不讲道理不近人情的,也不会一直保佑某个民族、某个政权,瞬息之间,天下就有可能易主。因此,天命是靠不住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值得信赖的唯有自己。

  但天命观与鬼神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在民间很有市场,你想彻底废掉不大可能,合理引导才是上策。

  于是,周公开始重新定位人与天以及人与鬼神的关系。首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谁有德,天就保佑谁;其次,鬼神“依人而行”,做好事的鬼神会奖掖,干坏事的就降灾。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命观和鬼神论被逐渐稀释,到了孔子的时代,大部分人对这两者都已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本人虽然信“天命”,但已经“不语怪力乱神”。

  信仰和崇拜虽然不能当饭吃,但在个人它是一种精神需求,动力来源;在国家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因此,不允许信仰出现真空的周朝统治者开始了造神运动,号召大家一起崇拜新时代的神——圣人。

  圣人在那个时代基本是批量生产的,三皇五帝,商汤周文都算圣人。

  但是,海选的标准还是很严格的,选民的态度还是很严肃,什么春哥曾哥之流放到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入围的。

  大体来讲,必须符合两项条件才能被称作圣人。第一,有道德;第二,有贡献。

  有道德是必要条件,有贡献是充分条件,合起来才是充要条件。

  圣人虽然门槛很高,但只要选上了,就乖乖不得了了。

  圣人留下的言论是“经”,圣人创立的制度是“典”,圣人阐述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对于谁是圣人存在争议,对于崇拜圣人则一致认同。并且,圣人的身份一旦确立,就不容置疑,“非圣”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比如,司马昭杀嵇康,罪名就是“非汤武而薄周孔”;晚明的李贽则因为怀疑、批判四书五经最终落得个自裁狱中的下场。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跟圣人唱反调和在监狱玩躲猫猫一样危险。

  那么周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礼乐制度。

  周公鉴于殷商失败的教训,认识到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开始制礼作乐。

  不管如何动听,其本质还是在为维护统治服务。周礼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等级制度,内外亲疏,尊卑贵贱,你爸可以捶你,你哥可以训你,父系的堂弟比母系的表哥要亲,姑表比姨表在家族中更有地位,一切都源自这个“礼”。

  这套缜密而庞大的系统(具体可参看《礼记》)其实也不完全是周公的原创,而是他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规章典籍和氏族宗法传统下屁民们的心理所搭建的。比如为什么是三年之丧而不是两年或者四年,这里面大有学问,可以就此出一本专著——《华夏心理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