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 第二章无花无酒锄作田 2.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2.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从正德二年(1507年)桃花庵建成后到正德九年(1514年)被宁王邀请去南昌的7年时间,唐伯虎迎来了创作高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婚姻幸福。人的心情好了,自然动力十足。例如1508年就创作了《岁朝图》、《阳山积雪图》、《摘阮图》、《杏花草阁图》、《唐解元正觉禅院牡丹图立轴》、《许由挂瓢图》、《江山骤雨图》、《山居风雨图卷》、《林屋洞图》、《秋声赋图》、《垂虹别意图》、《齐云岩紫霄宫元帝碑铭》、《秋山红树图》、《夏山欲雨图》、《题钱元抑小像》等书画诗文。

  在这段时期,他也创作了非常著名的《桃花庵歌》,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出世”、“大隐”的明证,自此,他开始忘情于世间,真正且彻底地蔑视起了世间俗物。然而,本人认为,其实这首诗,在本质上仍然是他对于世间功名之路难成的一种无奈的挽歌。他在心底嘲弄着自己、折磨着自己的心灵。正如他在父母妻儿妹妹亡故后去青楼麻醉自己一样。

  这一时期另唐伯虎最为悲伤的就是1508年唐长民之死。

  白虎断尾子畏难得欢——唐长民夭亡正德三年(1508年)唐伯虎又遇到了人生的又一大悲哀——侄儿唐长民夭亡。这年的秋九月,唐伯虎带着泪痕,再次迈开了弱弱的双腿,在沈九娘的搀扶下,来到养子墓前,抚摸着墓碑,唐伯虎嘟囔着:莫非我真的是白虎星转世吗?

  我们经常管唐寅叫做唐伯虎,那个时代的人管他经常叫“唐子畏”或“唐解元”,其实,最应该叫的却是“唐白虎”。当我们查看唐伯虎画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从现存的画作看,除了17岁的作品《贞寿堂图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虚阁晚凉图》(创作于29岁,1499年农历12月底或1500年1月。一部分人认为是伪作,其原因那时刚刚考场弊案过去他恐难有此心情,其二就是他的题字的书体与23岁以后的其他作品完全不同)外,唐伯虎的绝大部分画作,用的都是“唐白虎”、“唐白虎诗画印”、“唐寅私印”、“南京解元”、“逃禅逸吏”等落款,没有看到过用“伯虎”或“唐伯虎”的章和字款。

  以“唐白虎”印留世的就有:《震泽烟树图》、《幽人燕左图》、《关山行旅图》、《松间草阁图》、《毅庵图》、《东篱赏菊图》、《江南农事图》、《临流倚树图》、《杂卉烂春图》、《李瑞瑞图》、《王蜀官妓图》、《摹韩熙载夜宴图》、《林李公麟饮中八仙图》、《骑驴思归图》、《悟阳子养生图》、《钱塘景物图》、《函关雪霁图》、《风竹图》、《秦士图》、《云山图》、《西风吹叶图》、《桐山图》、《空山长啸图》、《野亭霭瑞图》、《葑田行犊图》等。

  这是为什么呢?按理说,白虎星是煞星,是凶星。然而,唐伯虎却以此为名,可以说这本就透着一股邪气、一种自责的情绪。其实,我们常人也是如此。人生三大悲——少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都让唐伯虎遇到了。人们都会经常自我解嘲:“哎!我真是命硬呀!”唐伯虎也是人,心中也会这样感慨吧。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墓志铭:

  长民,余弟申之子也,母姚氏。余宗不繁,自曾大父迄先府君,无有支庶,余又不育;暨有此子也,兄弟骈肩倚之。年十二,颖慧而淳笃,在父母侧,未尝仰视跋步,读书夜必逾甲乙,其兴亦未尝至漏尽也。有间必诣余,是外更无他适。余每心计曰:“唐氏累世植德,耳目可指摘而言者五代矣。闾门巷途,称为善士,无有间言;天必佑之,振起其宗。”及余领解都下,顷以口过废摈,而犹冀有此子也;今不幸以死,又将何所赖也?岂余凶穷恶极,败坏世德,而天将翦其宗耶?而余束发行义,壶浆豆羹,兄弟欢怡,口无莠言,行不诡随,仰见白日,下见先人。无忝于衷,昊天不聪,丧吾犹子,诚为善之无征矣。

  於乎冤哉!呜呼痛哉!卜以卒之年正德戊辰(1508年)九月丙午,去死之日凡三月,葬城西五里晋昌旧阡殇之穴。陵谷迁移,志铭圹首,吮笔命词,涕之无从!铭曰:“昊天不聪,翦我唐宗,冤哉死也,斯童!兄弟二人将何从?维命之穷!

  《唐长民圹志》

  唐伯虎写的这篇墓志铭,先是介绍侄儿父母,之后说家族人丁不旺。接着夸奖侄儿聪明,认为他在父母的督促下必然会成为家族的希望。而侄儿如今却夭亡,难道是因为过去的我造孽太多,做了许多不符合礼法的事情败坏了世风,老天爷在惩罚我们唐家吗?我们兄弟二人自从成人后品德和行为都能对得起天地和先人,怎么能这么惩罚我们唐家呀!我觉得冤呀!痛呀!长民六月亡故,九月我们将他埋葬在城西五里地外的家坟内。现如今需要迁墓,我为他写墓志铭,边写边泣,痛苦难忍,唯有写下如下话语:老天爷呀,你不辨是非,翦掉了我唐家的血脉,冤呀!冤呀!你看看呀,这里埋葬的人还是个小孩呀!如今,他撇下我们兄弟二人走了,我们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哎!我们的命简直苦到了极点!

  悲痛总会过去,只要足够坚强。正德三年(1508年)唐伯虎是在悲痛中和幸福中度过的。可以想见,若不是有沈九娘在的话,唐伯虎不一定挺得过这一关。从《唐长民圹志》可以看出,这一年唐伯虎的悲痛绝不亚于当年五亲沦丧。然而,唐伯虎毕竟是唐伯虎,他在爱情的扶助下挺过了这一关,迎来了40岁的生日。而在这之前,他接到了一个绝好的礼物。

  苦难知好友之文徵明

  转眼到了正德四年(1509年)元旦,毫无喜气的桃花庵更多的是悲伤与难过。唐伯虎的朋友们大多远在他乡,张灵也不知去了何处游玩。孤单寂寞中,唯有沈九娘相伴。

  “伯虎。”沈九娘将手轻轻地放在肩头。

  “今天是元旦,该有些喜庆的样子了!”

  “是呀!听说,文贤弟(文徵明)回来了。你还不去看看他!”沈九娘有意识地提醒着他。她知道二人失和的原因,她不会怪文徵明,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反对他们在一起。她也知道,唐伯虎非常想见老朋友。然而,天生敏感、自傲的他,仍然难以拉下脸来去主动求和。

  “哎!不见了,不见了。”唐伯虎的表情有些木然。

  “长民已死!我们兄弟又无后了。”唐伯虎再次下意识地念叨着,这几天他一直在无意间重复着这句话。

  一阵很久很久的沉默。突然,门外人声嘈杂,大人说话、小孩儿欢叫。

  “慢点儿,慢点儿!”声音传来,唐伯虎猛然站起,但旋即狐疑地看着沈九娘。

  “我听错了吗?我听错了吗?好像是文贤弟的声音!”

  沈九娘的眼在转动,泪水在飞流。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唐伯虎连忙小跑着来到门前,打开了门。而这时,门前站着一位中年人,正举起手欲拍打小门。

  “徵仲!”唐伯虎话音刚落。

  文徵明哈哈大笑,转身招呼着后面的人:“快叫伯伯!来,来,快叫呀!”

  随着或是少年温柔音、或是少儿奶柔音的传来,唐伯虎和身后的沈九娘欢笑不止。这时,唐伯虎又看到了两个人唐申和妻子姚氏。沈九娘见状连忙上前拉住了姚氏的手,姚氏连忙言道:“嫂子!”

  “哎呀!”唐伯虎此刻欢喜得不得了。他觉得此时的他如入梦中。自从与文徵明失和后,三年来虽然偶有合作、游玩,但都是在朋友们的力邀之下才聚在一起,根本没有主动相聚过。而与唐申,虽然失和后也常常交往,但兄弟之间的芥蒂已有。长民死后,两家才刚刚走动多了,但唐申和姚氏总有一股怨气。

  两姓三家人便这样聚在了一起,顷刻间清冷的两口之家变成了二十多口。姚氏、沈九娘和文徵明的妻子连忙出去忙活,文徵明让孩子们出去玩耍,三人坐在一起开始叙旧。三人都有意的谈过往幸福的岁月,不去触碰三年前的不快。文徵明谈话间,看了看唐伯虎。

  “子畏,看你身体好像不是太好,你要多加注意。我与子重(唐申的字)已经商量好了,过去的事儿都不要再想了。你们兄弟二人谁对谁错都不重要,作为兄长你是否对得住兄弟子重自知,兄弟对你如何你也知晓。长民之死,使他想到了当年你向我求助的场景。子重也道‘兄长志高面薄,能如此低语匍匐已属罕见’,仅为此他也要向你说声对不起!”

  唐申闻听,连忙起身。“大哥,徵仲哥把你当年写给他的信交给我后,我才知道你多年的苦。我确实怨恨过你,姐姐、嫂嫂、侄儿的死与你有关,但人已亡事情已经过去,总是纠缠也是无益。从今往后,我们兄弟我们两家还像以前一样住在一起!”

  唐伯虎闻听连连点头。

  “多谢,多谢!”唐伯虎冲着文徵明作揖答谢。

  饱含热泪的唐伯虎回忆起了过往的文徵明。文徵明真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最值得所有人交的朋友呀!他真是文人中的异类,不但是一个大才子,而且还是一个大好人。他的一辈子:没有为了功名溜须拍马过、没有说过别人的不是、没有害过别人、没有做过一件对不住自己理想的事情。而且为人非常精明,可以说明察秋毫,每到关键时刻从来不糊涂。现在我们就略微介绍一下文徵明这位大才子。

  吴中第一好人才子

  在“江南四大才子”中,按当时人的眼光,论书祝允明第一,论画唐伯虎第一,论诗徐祯卿第一。那么,文徵明呢?可以说,他全都是第二,也就是说他的综合素质在四个人里面第一。

  许多有关唐伯虎的传记呀、小说呀,都把文徵明当成呆板的典型代表,几乎都加以丑化。文徵明其实并不这样,文徵明是一个极为值得交的朋友。他比唐伯虎小9个月,唐伯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而他则是十一月六日。

  文徵明①是一位十足的儒家文化的楷模,其实这不能怪他,家风如此。文徵明也是官宦人家出身。他的祖先就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徵明的父亲为文林,曾经担任过南京大礼寺寺丞以及温州知府。他的母亲熟读《孝经》等儒家经典,为人极为节俭。在唐伯虎年代,南方一些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形成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氛围。苏州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人们争相斗富比钱,奢靡之风大卷天下。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徵明的母亲仍然粗布素衣,人们视之异类。但文徵明的母亲,仍然以“俭朴”劝诫家人族人下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文徵明从身份上可以和达官显贵为伍;但形象上又接近市井百姓。

  文徵明与唐伯虎、祝允明等人都是好朋友,但从关系上看与都穆、朱存理、杨循吉等人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其原因也很简单,祝允明、唐伯虎等人生性活泼、不拘礼法,而文徵明却很符合儒家典范。据说有一年,祝允明、唐伯虎、张灵等人将他请上船(有的传说是某个屋子,传说不一)。唐伯虎大叫一声:“徵明,有礼物相赠!”文徵明一听,还以为是什么古玩字画,不禁喜形于色。

  “啊呀!”只见三五名(有的说是一名)二八佳人(古人算法,二八就是16岁)鱼贯而入,将文徵明搂搂抱抱。文徵明见美女来袭,而船已开走,竟然想跳河而逃,祝允明一看连忙把他抱住,让他乘着小船回去了。

  尽管这是传说,但足以说明文徵明这个人非常笃信儒家,而且对儒家也是行之践之。言行如一,堪称一代儒者。

  宁王朱宸濠礼聘唐伯虎和文徵明,前者科场舞弊永不能为官;文徵明呢考了一辈子都没成功,但二人都是功名未成,才名已然传遍天下。唐伯虎一见朱宸濠礼贤下士,欣然前往;而文徵明则冷冷一笑,断然拒绝了。

  文徵明在唐伯虎死后由吏部尚书李充嗣推荐进入了翰林院,做了一名待诏。但三年后却毅然辞了职回往苏州,专心著书讲学、门徒遍布天下。90岁那年,他还在为别人写墓志铭,尚未完工“便置笔端坐而逝”,走完了他多彩的一生。不知临终前的他,是否会像影视剧中那样,闪电回味过往的生活。如果有,那么他肯定会想到好朋友唐伯虎,并笑道:“这小子儿,虽然倒霉,但在感情上却比我更丰富呀,风流才子莫若君呀!但,我更幸福!”

  唐伯虎临终前,肯定也拉着他的手对他言讲过:“兄弟,我死之后,我的女儿和儿子托付你照顾了!”文徵明点了点头。

  在死亡的那一刻,唐伯虎眼含热泪,心中默念着:

  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寅师徵仲,唯求一隅共坐,以消?其渣滓之心耳,非矫矫以为异也。虽然,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徵仲不可辞也。

  文徵明在那个时刻,定然是微笑着含着眼泪,心中默念着:

  《怀子畏》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

  正如唐伯虎的好友徐祯卿评价文徵明的一样,“磁石能引针,砥砺乃独坚。鸾凤不从群,何况于高贤。含和而不同,圣哲所称焉。飞蝇恶热羹,最哉复何言”。他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才子、品德高尚的人们聚集在他的身边。而那些小人也会因为他的绝然而远离他的左右。

  实哉文徵明,在他临终前他告诉子弟,自己绝不入文庙,不与孔仲尼为伍。后人有的说他不喜欢孔子,也有人说他怕他那遍布天下的学生们过高的吹捧他。但无论怎么说,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心中有一杆秤,他明明白白,毫不糊涂。

  壮哉文徵明,文人能有如此气魄、能有如此眼光,实在壮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