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司马迁评传 > 二、制定太初历

  二、制定太初历

  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四十二岁,他倡导并参与制定的《太初历》得以完成颁行。这既是一件国家大事,也是司马迁人生旅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座里程碑。这一年,司马迁修正《史记》断限,正式着手定稿《史记》。中国古历是伴随农业生产而发展起来的阴阳合历,它的历月节令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是我国古代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而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它对历法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制历成为国家大政。古代帝王掌握制历权,也就掌握了一种控制社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周代从天子到诸侯,都把历书样本供奉在宗庙,每月初一要用少牢举行告朔礼。西周只有天子才有制历权。春秋时,王纲坠地,但周天子仍手握制历权,诸侯都要行用周历,因此颁历就成了表示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一条纽带。战国时各国称王,自行制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也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历法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战国时阴阳家兴起,创立五德终始学说,给历法更蒙上一层天命循环转移的色彩,更加神秘化。历法记载吉凶禁忌、礼神祭日等迷信内容,成了沟通天人感应学说的一条红线。改历定正朔,象征天命攸归,它不仅是国家大政,而且是圣君贤王的标志,不是一般君主所能轻易施行的政治了。司马迁在《史记·历书序》中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五帝本纪》写黄帝、尧、舜都十分重视历法工作,并把它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汉朝建立,要不要制定新历,朝廷上层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按五德终始,汉应何德,先后有三种说法。汉高祖自认是赤帝子,色尚赤,以十月为岁首。文帝时丞相张苍主张汉为水德,色尚黑,仍以十月为岁首。文帝十二年(前168)鲁人公孙臣主张汉应是土德,色尚黄,应改正朔,易服色,而早在文帝初年,政论家贾谊就上书提出封禅、改历等一整套调整国家大政的问题,因事关重大,一直迁延没有进行。汉武帝外伐四夷,内兴功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要以封禅、改历来象征西汉的极盛,因此调整国家大政以及调整祭礼天地山川百神的礼仪,势在必行。司马迁时逢其遇,不仅参与了封禅礼仪,而且亲自发起并参与改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说这是他人生旅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座里程碑。司马迁激动非凡,他在《太史公自序》中特地大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据《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历的颁布,在大初元年五月: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制历经过。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马迁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儿宽和博士们的意见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①。汉武帝对这次制历极为重视。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即十余种推步方案,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汉武帝在明堂举行了① 司马迁虽然守丧致仕,而汉武帝出巡,他仍然要奉召扈从,故元封二年有扈从武帝负薪塞河之事。司马迁被夺情,足见此时君臣相知。

  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颁历之后,对政治制度典章礼仪和官制进行了调整,这就是汉武帝的太初改制。

  《太初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这次制历也是我国历法史上一次重大的历法改革。汉以前的古历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历。古六种历的岁余都为四分之一日,故称四分历。《太初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所以又称八十一分律历。

  汉初承袭秦制,使用古历《颛顼历》。以《太初历》与《颛顼历》全面比较,有重大的进步,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太初历》经过精密测定的历元为太初元年冬至朔旦甲子日夜半,它纠正了《颛顼历》的累积误差,故《汉书·律历志》称《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其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更加科学地反映农业季节,因此后世改历,一直沿用至今。其三,《太初历》十九年置七闰,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以没有中气之月为闰月,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其四,《太初历》推出了一百三十五个月有二十二次交食周期的规律。

  但是《太初历》也有不足。它的八十一分律数据,是黄钟律管九寸长这一数据"九"的自乘,以音律起历,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颛顼历》岁长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月长为二十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太初历》岁长为三百六十五日又一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日,月长为二十九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两相比较,《太初历》的推步比《颛顼历》为疏。《太初历》行用二十七年后,至昭帝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提出反对意见,但直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才因累积误差太大为新历所代替。《太初历》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此外,司马迁很欣赏古四分历的"归余于终",即将闰月置在岁末。司马迁还想使新历的元年与历元起始日都带甲字,主张把太初元年定为"焉逢摄提格",即甲寅年,这与实际干支纪年顺序丙子年相差二十二年。"归余于终"与定太初元年为"甲寅"年,这两点却是表现了司马迁在历法上的保守观点。由于司马迁与邓平在制定新历时有这些分歧,尤其是《太初历》的推步不密而又无力更正,所以司马迁写《历书》记载"历术甲子篇",不是太初新历,而仍是古四分历的推步,有闰十三月,并定太初元年为"焉逢摄提格"。朱文鑫《十七史天文诸志之研究》指出:"邓平破四分历八十章之纪法,而造太初历八十一章之统法,落下闳、史公均知其疏,由于诏用其术,史公不精历法,无善法胜平术,于是不书新历法之推步,不载邓平其人,此载旧历法以寓褒贬。"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太初历》经过几十位专家的共同研制,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可以想见,邓平历是调和各种意见提出的一个折衷方案,司马迁在《历书》中用不载新历推步的方法寓褒贬,表明自己的保留意见。但是,《太初历》主要方面取得的成功包括了司马迁的重大贡献,因此司马迁并未否定新历,所以《太史公自序》作了激动非凡的记载。他又说:"余与壶遂定律历。"①司马迁发起和参与制定《太初历》,不仅是实现了司马氏"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光耀祖宗,藉慰司马谈于地下,而且也实现了孔子"行夏之时"的理想。《论语·卫灵公》载孔子之言:"行夏之时"。① 《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这是司马迁自述,说明《太初历》由太史公司马迁为首发起并受诏组织制定的。

  司马迁追步孔子,也主张行夏之时。《夏本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表达了司马迁对行夏正的向往。《太初历》贯彻行夏之时,以正月为岁首调整历法结构,乃是一种科学的表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司马迁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