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司马迁评传 > 六、"耕牧河山之阳"

  六、"耕牧河山之阳"

  "耕牧河山之阳",这是司马迁自己追述的少年时代的故里生活。这短短的六个字,是司马迁一种浪漫式的抒怀,还是淡淡地述说艰苦的童年?很值得玩味。今世时贤论述至此,一般都不细加评说,只是做一点字面文章。或说:"司马迁幼年时,曾在家种田放牛。"①或说:"大概在司马迁小时候,家庭还是务农力业,他也帮助家人养养牛放放羊,作些辅助劳动。"①细细推索,童年司马迁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牛放羊,作些辅助劳动",是不大可能的。司马迁作为司马谈的独生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视同掌上明珠,若非赤贫之家,怎么可能让一个不足十岁的童孩去养牛放羊?或者去田间劳作!须知,司马迁祖父司马喜是地方上的五大夫,父亲司马谈在京师做官。假如童孩时代的司马迁要替家里作辅助劳动,他不可能"年十岁则诵古文",这两者在时间上是矛盾的。一句话,童年司马迁不可能"耕牧河山之阳",即便是辅助性劳动也是不可能的。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这三句话一气连成,并在《太史公自序》中书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之后,下接"二十而南游江淮"。这种行文安排是司马迁的匠心独运。这三句话的内容是一组特写,它透露了司马迁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是司马谈为培养司马迁的一种苦心安排。这三句话的语调是高昂的,自豪的。"迁生龙门",人杰地灵;"耕牧河山之阳",特殊的修养;"年十岁则诵古文",聪明绝伦。司马迁亦自觉地接受父亲的安排,很好地经受了耕牧苦读的考验,所以才不无遗憾地书于《太史公自序》中。也就是说,司马迁少年时代的耕牧,既非生活所迫,亦非为家庭农业助手,而是一种自觉的锤炼,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课而认真地执行着。

  《太史公自序》紧接上述三句话之前,还有这样的话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这也是三句话,我们不能轻轻放过而应细细咀嚼。"既掌天官",指为太史令,表示司马氏复兴了中断已久的"史官世家"之学,所以用"天官"二字代称"太史令"。"不治民",则强调"大史令"为占天的业务之官,不是理政事的治民官,不杂俗务。同时也寓意司马谈之出仕,不谋求治民官,不求仕宦显达,而守重天官,发扬祖德。"有子曰迁",说明司马迁为独生子,司马谈不把他带在身边去染习仕途经济的学问,而割爱留他在乡间耕读,让童年、少年时代的司马迁接受独立生活的锻炼,不能不说是深谋远虑,识高一筹。司马迁下负严父所望,勤奋学习,十岁能诵古文,而且他还参加耕牧,炼就一身好体魄,为二十壮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耕牧的地方,以及时间,这是应当深层探索的内容。"河山之阳",《正义》云:"河之北,山之南也。案:在龙门山南也。"韩原在大河之西,泛指为北,处于龙门山南。王国维说:"固指山南河曲数十里间矣。"郑鹤声说:"河山之阳,即河曲也。"都是泛指韩原"具体说是指韩原的司马迁故里高门原,司马迁用"河山之阳"的字眼,只不过是一种典雅说法罢了。高门原在古夏阳城西北四、五里,是近城郊的农牧区。这里西枕梁山,东有涺河水,南有芝川水,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山麓放牧,平原耕作,是夏阳①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序》。

  ① 郭维森:《司马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年出版。

  县最富庶的农牧区。在重农抑商的古代,参加耕作不是耻辱。例如诸葛亮、陶渊明的隐居,都一再标榜躬耕陇亩。司马氏世居高门原,这里地势高敞,风光秀丽,被誉为韩原奇观。司马迁生于斯,长于斯,耕读于斯,心旷神怡,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在《自序》中写下激情昂扬的"耕牧河山之阳",供千秋人们评说。当然,乡间生活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在乡间,司马迁目睹了一般农家的清贫生活,又存耕牧的切身体验,这对于司马迁同情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养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