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人才难得”

  “人才难得”

  “人才难得”,这是毛泽东对邓小平同志的评价,的确,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位难得的杰出人才。“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说叶帅犹如北宋的大臣吕端,每逢革命的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以超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勇敢机智地捍卫了革命的利益。“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这是毛泽东对孙中山的评价。以上,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史上几位杰出人物的评价,强调了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但毛泽东还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还说,“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这是毛泽东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所作的崇高评价。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相辅相成,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也体现了他关于人才问题的辩证思维艺术。

  首先,毛泽东认为人才在历史上起的重大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人才的重大作用是以承认人才的广泛性为前提的。人才,既包括少数杰出的人物,也包括各行各业中相对说来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物。这样的人才是一大批。其二,人才的重大作用是以承认人才来自群众、来自实践为前提的。尽管先天的素质对人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人们的知识和才能,毕竟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人才是和群众血肉相连,是集群众智慧之大成者。其三,人才的重大作用是以承认社会环境制约人才为前提的。人才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这个社会环境,既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社会风尚等大环境,也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小环境。人才决不会超越时代和社会的制约而发挥种种神奇的作用。其四,人才的重大作用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为条件的。只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时期、某一关键时刻,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某个事件中,人才方能起关键作用。以上观点,也正是毛泽东同历史唯心主义天才论的根本区别。

  其次,毛泽东认为,事业造就人才,人才开创事业。如果没有特定的历史时代赋予人们一定的历史使命,决不会出现孙中山、鲁迅等杰出的人才,因为他们就是在出色地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中获得成功的。他们之所以成功,又因为他们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分析矛盾,把握规律,解决矛盾,进而在事业上有所开创。例如:精神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动力具体表现为先进思想战胜腐朽思想、科学战胜迷信、真理战胜谬误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具有先进思想、科学观点和卓越智慧的人才当然能站在运动的前列,起重大的作用。政治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动力集中表现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改革的实践活动。每个时代,代表进步势力、掌握真理、立志改革的人才,总是积极投入政治改革的进步潮流中,并能成为中流砥柱。经济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这一动力明显表现在为适合生产力状况而进行的经济调节或经济改革的实践中。懂得经济科学、经济管理、经济改革的人才,自然要在这一实践中大显身手,起重大作用。生产力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但是作为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劳动者的体力并没有明显的变化,造成飞跃的原因主要是劳动者的智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这种智力进步起重大作用的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中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作为生产力客观因素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进步,但后者的进步,要依靠懂得创造、革新、推广新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科技人才。由此可见,人才是社会发展各级动力中能动的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重大作用。事业造就人才,人才开创事业,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第三,基于以上的辩证认识,毛泽东很重视识才、用才和育才。识才,就要有伯乐的眼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自古以来,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事例不胜枚数,而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更是不易,于是,伯乐就显得特别重要。历史证明,毛泽东当时对邓小平同志“人才难得”的评价、对叶帅“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评价,不仅是慧眼独到的发现,而且是非凡的科学预见。用才,贵在知人善任。领导者不可能样样都高于别人,但必须有超群的用人才干。毛泽东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一文中说:“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可见,知人善任,是用才的关键。任用一个贤才,就会有更多的人才聚集而来;若用了一个佞才,人才就会远离而去。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大批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其原因之一,即在于此。毛泽东一直很关心教育,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但亲自制定教育方针,而且不只一次地亲自讲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为育才,指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育才的用心,可谓良苦。育才不易,护才更难。人才总有不同凡俗之处,一旦冒尖,往往招来种种非议,真可谓“人言可畏”、“高标见嫉”。爱才之心并非人皆有之,而妒才之人却屡见不鲜。在对人才的诽谤面前,有胆识者必须站出来讲话,力排众议,保护人才,让他们在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必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把毛泽东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为:“毛泽东同志不赞成‘天才论’”,但是“是尊重人才的”,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邓小平文选》第47—48页)。这一精辟的概括,不但抓住了毛泽东关于人才问题基本观点的核心,也展示了毛泽东关于人才问题的辩证思维艺术。为了开拓、创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辉煌业绩,我们应当掌握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学习毛泽东的辩证思维艺术,重视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大力消除轻视和压抑人才的不良倾向。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