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时代的碰撞艺术

  时代的碰撞艺术

  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从教育方针到教育思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他都作过精辟的论述。教育事业本来就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是过去的延伸,是现在的继续。毛泽东教育思想就是现在同过去和未来相碰撞的产物,纵观毛泽东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就会发现,他关于教育问题的思维艺术,就是“时代的碰撞艺术”。这里面包含着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审视,对未来教育的预测,在这三维坐标线的碰撞处或集结点上确定了坐标点——毛泽东教育思想。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改革。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过去,从封建王朝的“学而优则仕”到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其培养目标,都是剥削阶级的精神贵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需要精神贵族,只需要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又是为未来培养人才,世界的未来,正在向人类挑战。从五十年代中期,各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哪个国家能够最早地把具有新素质的人才培养出来,就意味着它能够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站住脚。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于是各国都提出了自己教育的培养目标。西德提出培养“向前看,敢于冒险,有事业心,不安于现状的人才”。加拿大提出“培养有知识、有适应能力和富于创新的一代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的提出,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未来。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各种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决定》中的提法,和毛泽东的提法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的“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对毛泽东提出的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德育和智育两个方面作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发展和补充,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目前改革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的。毛泽东所提出的教育方针,与他注重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人才这一总的战略思想密切相关。他非常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因此,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目的在于扫除一切障碍,培养一代新人。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五经”、“六艺”等教学内容已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而成为历史陈迹,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毛泽东对教学内容必然有新的思考。他提出,应当让学生掌握比较广博、比较全面的知识。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指知识的门类而言的。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是人类生产斗争知识的结晶,社会科学是人类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实践知识的结晶,而哲学则是这两方面的概括和总结。为此,青少年们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知识都应该学习。然而,学校的教学时数毕竟有限,因此,只能教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东西。他坚决反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指出,有些知识,如逻辑、语法,在中学可以学一点,但是不要考试,待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慢馒体会。所谓完全的知识,是就认识的阶段而言的。毛泽东把人们的认识分为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他认为,对青年学生来说,这两个阶段的知识都应该掌握。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的统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统一,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学习前人经验和创新的统一。这就要既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又考虑到青少年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上的一些特点、学校教学活动的优越条件以及薄弱环节,科学地组织与安排教学工作。例如,毛泽东指出,从人类知识的形成来说,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的直接经验发源的,但是,每个人不能事事都靠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而青少年学生接受前人的经验主要靠书本。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以读书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研究理论为主,通过学习去扩大加深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正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规律和优越性所在。但是这样做,如果处理不当,又很容易产生书本脱离生活、理论脱离实际,从而产生教条主义的弊端,使年青一代关在学校里十几年,不懂社会,不懂工农。因此,毛泽东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号召有实际经验的同志向理论方面发展的同时,还着重指出有理论知识的同志要特别注意向实际方面发展。另外,正是由于要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特殊的认识规律出发,毛泽东主张要将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与科学发展过程的顺序适当区别开来。他曾在一次谈话中说:“科学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但讲解不能都按照发展顺序来讲。”他指出,学历史要略古详近,主要讲近代的;原子物理,也不必从最早的那个学派讲起,否则就学不完。因此,他建议搞教学工作要学会用辩证法。毛泽东还一再指出,中国是一个情况极为复杂的大国,各地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教学工作和教材都要注意地方性。除全国编统一教材外,应适当补充一些地方乡土教材。如农业课本由省编;讲点乡上文学;自然科学也要以乡土教材作补充,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教材必须加以调整、修改或补充,反对“一刀切”、“几十年一本书”的死板僵化的教材模式。很明显,毛泽东关于教学内容的基本观点是:一、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二、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三、强调要突破教材的封闭系统,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更换或补充教学内容;四、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的综合。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过去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为培养“会说话的工具”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和发展的社会,而世界新技术革命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显然,“会说话的工具”是应付不了的。面对新情况,毛泽东发现教与学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而要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改革教学方法。于是,他提出教师讲授要有启发性。他在《教授法》一文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还指出,讲授的内容要由近及远、由浅人深,要有连贯性和系统性;语言要准确、鲜明、通俗、有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要求。他提出,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开展讨论,要把思索的余地留给学生。他主张在高年级可开一些学术讲座,在高等学校有些课程里,应该介绍各种不同学派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分析鉴别。他大力提倡自学,在他看来,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学习上要有长进,就“要自学,靠自己学”。实际上,毛泽东本人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在自学上经验丰富,见解精辟。他认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自学的强大动力;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搞好自学的基本立足点;善于求师问友是提高自学效率的重要条件;讲求实效是衡量自学好坏的主要标尺。教师要重视、提倡并很好地指导学生自学,这是毛泽东关于教学要发挥学生积极性的一项重要要求。改革考试方法,又是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一环。考试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试,对人才的培养将起着不同的作用。为此,毛泽东反对把学生当作敌人,实行突然袭击,出些怪题、偏题去整学生。他指出: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很不赞成,必须改变。他主张从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几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出发,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他主张,在考试中,应该以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就提出建议,让党校走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待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他强调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毛泽东反对在学习上“唯书”、“唯上”,在考试中照抄书本,而主张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创见。在评分标准上,他说,如果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他鼓励学生,要把分数看透些,以便大胆地、主动地去学习。他教导青年,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跟在教师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纵观毛泽东关于教学改革的论述,其主要精神,在于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一是观察力,这是智能的基础,是智能金字塔的第一级台阶。任何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任何创造都始于观察。二是记忆力,这是智能的物质前提,是智能金字塔的第二级台阶。不储存大量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能力。三是想象力,这是成功的“加速器”,想象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一种动力成分,是智能金字塔的第三级台阶。想象力能涉及更深远、更广阔的领域。四是思维力,这是智能的核心,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智能金字塔的第四级台阶。观察得来的是花粉,而抽象思维才能将花粉酿成蜜汁。五是创造力,这是智能的明珠。创造力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创造发明者不可缺少的智慧品质,是智能金字塔顶端闪闪发光的明珠。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