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豪气倾海神采飞扬—毛泽东书法漫步
豪气倾海神采飞扬—毛泽东书法漫步
恩格斯在赞扬欧洲“文艺复兴”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感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如果将恩格斯的这段话,拿来形容二十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的中国,也是非常适宜的。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就是“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中国社会“需要巨人”,而且也“产生了巨人”。这个巨人,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在“思维能力、感情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都称得上是巨人。当然,毛泽东超越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任何最伟大的巨人,因为那些巨人只是冲破欧洲中世纪黑暗的闯将,而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土地上,粉碎封建殖民枷锁,推翻资本买办,赶走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政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英雄。毛泽东有多方面卓越的、超人的才能。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而且还在东方艺术的皇冠上留下了异彩,他又是一位足可代推的书法艺术大师。
翻开毛泽东书法作品的历史册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书法艺术世界里漫步,若游群玉之山,满目琳琅;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那“飞走流注之势,惊棘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萧衍语),不衫不履,浑然天成,将人带到一个极有魅力的意境中去,置身于一个强大的神秘的艺术意境,会感受到无比的愉快和欢乐。
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史上活跃了八十多年,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同时也在书法世界里游艺了六十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稿、手记、文批、书批、书信、诗词、题词等书法作品,这是中国人民的珍贵的财富。
那么,就书法艺术而论,足可代雄的毛泽东,在攀登中国文化最纯粹、最玄妙、最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高峰时,画下了怎样的轨迹呢?这是中国现代文化之谜。它吸引着亿万人去作各种各样的推断和猜测。
翻遍《毛泽东选集》,也未能找到毛泽东论书法,或者说到自己学习书法的经过或经验。而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倒是有一封他关注书法的信。信是1958年10月16日写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同志的。原文是:
“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片(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这封信很短,但却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对于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这一文件,直接地表明了毛泽东书法的历史分期,1958年大概是一个分界线。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几十年的陈秉忱同志回忆说:“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就打下了书法基础。我们从仅存的一张明信片的笔迹来看,毛主席早年似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用笔谨严而又开拓,是有较深功力的。在延安时期,领导抗战和建党,工作、著作任务那样繁忙,毛主席仍时常阅览法帖(阅过的晋唐小楷等帖,一直带在身边)。那时,他的书法已显示出用笔恣肆,大气磅礴,形成以后变化万千的风格。全国解放后,更多地阅览法帖。1949年出国时,也以《三希堂法帖》自随。1955年开始,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二十年中间,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约有六百多种,看过的也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主席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总之,毛主席从青年到晚年,虽然一生经历着革命的狂风巨浪,但也没有放弃在书法上踏实地用功夫,由于长期的刻苦钻研,因而达到了精邃的功力素养。”①
陈秉忱同志又说:“毛主席十分重视我国传统的书法遗产,并借以奠定自己的书法基础,但决不就此停步。更可贵的,是他推陈出新,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不断演变,不断发展。毛主席早年攻楷书,后来多行书,晚年则是行书和草书,凡此皆不拘于成规。通过毛主席阅碑帖的情形和大量的墨迹来看,我个人的体会,他以晋唐楷书和魏碑锤炼了书写的功力,进而吸收“二王”行书的长处,再则十分喜爱怀素、孙过庭的草书,同时博览群帖,这样浇灌滋润出毛主席独创一格的书法艺术之花。”②
陈秉忱(1903—1986),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是清末著名金石家陈介琪之曾孙,家学渊博。1937年参加革命,后在中央机关工作。他于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有深厚的根基。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之前,先签订的一个文件,就是由他正楷缮写的,作为正式文本。1950年毛泽东去苏联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正式文本,也是他正楷缮写的。《毛泽东选集》1一4卷本的封皮隶书“毛泽东选集”五字,也是他的笔迹。因为他身居伟人之侧,承办党和国家的重要事宜,书法之名,不为世人所知。在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专为他举办了《陈秉忱书画展》。从他的地位和经历来看,他的回忆文章是具有权威性的。
根据毛泽东的那封书信和毛泽东传世的大量墨迹,参考陈秉忱的回忆,以及其他方面的零星资料,我们可以粗略地勾画出毛泽东书法活动的轨迹。
我们试将毛泽东的书法活动分为五个时期:
学子时期(1900—1919)
探索时期(1920—1937)
书风形成时期(1938—1949)
书风深化时期(1950—1960)
书法造极时期(1961—1966)
为了展现得清楚,让我们分期予以梳理。
学子时期(1900—1919)
我们假定毛泽东从七岁志学,执笔习字(也可能比这假定还早),从小就受到了中国旧文化的熏陶。1913年—1918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1917年冬创办工人夜校。1918年与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同年8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在此期间,作为一个有为的青年,忧国忧民,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和道路。在书法上,仅作为一个莘莘学子,而对着这个古老艺术孜孜以求。在杨济昌老师家里,耳濡目染,看到了不少好的书法碑帖。
但这一时期所见的墨迹甚少。典型的书作有三:一是1914年(?)的退
书便条;二是1915年5月书写的《明耻篇》读后批语;三是1917年冬书写的《夜学日志》,三个年代,三份书作,字体不同,各具面貌。
《退书便条》③,竖式,四行,行书:
咏昌先生:
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
至,尚希原谅。
毛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二本,信一封。
字形狭长,内宫紧收,点画准确合度,体势清劲简直,大有《圣教序》集王字的风范,也可以认为直托清初书法大家翁方纲的字法。
《明耻篇》读后批语④(图一),字形瘦长,横画细,竖画粗,以侧取势,唯趯笔软弱: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竖成行,横行列,组成了一个茂密的正方形。直接表达了毛泽东对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严正批判,反映了一个“身无分文,心怀天下”的赤子报国之心。
《夜学日志》⑤(图二),字形扁宽,右肩上耸,捺脚波挑,是明显地受了魏碑字体的影响。值得玩味的是“首卷”二字,笔法简古,似有汉简的意趣。
从以上简要例证赏析中,不难想象到,这时期,正是毛泽东的书法起步期。
探索时期(1920—1937)
这一时期,对毛泽东来说,是人生的巨大变化期。由一个普通的热血青年,走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力挽狂澜于既倒,担当了革命的最高领导和军队的统帅。但在其书法发展的进程上,并没有与这种人生急风暴雨的空间大跨度发展相适应,只是在探索着,寻求着,平稳地前进着。
这一时期,面世的书法作品不多。尤其在1926—1934年的九年时间里,编入《毛泽东选集》的,有十篇文章,但未见墨迹,估计可能在战争中失散了。
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书作有:
1921年6月20日《致国昌兄并转中局诸兄的信》⑥:
国昌兄并转中局诸兄:
(一)一、二、三、四、五号通告均到,即遵第一号通告于六月十七号
开大会改组,表决长沙团执行委员会细则,选举执行委员会三人如下:
书记——毛泽东。组织部长??
似在忙中走笔,点画虽然简约,但行笔圆润,流畅潇洒,完全摆脱了魏碑的胎息。行距上宽下窄,略显扇形式样,煞是有趣。
1925年11月21日,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的墨迹
⑦,行笔自由圆转,神态自若,沉著洒脱,反映出他的开朗自信的心情和坦
荡幽默的趣味。(他表示:鉴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该会“实无存在之必要”。)1933年左右,瑞金反“围剿”时鼓动红军的题词⑧。行书,八行。
敌人已经向我们基本苏区进攻了。我们无论如何要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要用一切坚定性顽强性持久性去战胜敌人??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
字形上下伸展,左右倚对,点画开张,行气简洁疏朗,虽无新奇之处,倒也显得清秀。
1936年11月2日,致许德琉等教授的信⑨:
各位教授先生们:
收到惠赠各物(大腿、时表等),衷心感谢,不胜荣幸!我们与你们之
间精神上完全是一致的。我们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驱
逐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为中华民主共和国而奋斗,这是全国人民的旗帜!
此信情真意切,书法随意,点画飞动。
1937年6月25日,致何香凝的信。信用红界格纸,有三纸之多。表达了对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的尊重。字体颀长,其中“中华民族”、“苦斗不屈”等字,生动感人。
1937年5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结论,名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行书,横式,文件草稿,实用性很强,但其随意挥洒,天趣盎然。有几页修改甚多,倒显得特别率真可爱,气韵生动。
1937年,为《国防卫生》的的题词⑩:
增进医学水平,这个刊物是有益的。
行草相间,加有标点,三行字,最后一个“的”字独占一行,显得格外夺目传神。其他字大小相间,以侧取势,行气有致。
1937年8月,为抗大二期毕业证的题词(11)。竖式,行书,五行:
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首行“勇敢、坚定、沉着”,笔力沉雄,六个字互为犄角,借势而立,险而不危,如崖托劲松。“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四行字稍带动感,错落变化,已显示出他书风的形成。这个题词的笔势很典型,可以看作是毛泽东书法探索时期与风格形成时期的联结点。
书风形成时期(1938—1949)
毛泽东以他卓绝盖世的才能,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接着又取得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这一时期,他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战争,经受了陕甘宁边区的极端困苦的生活,经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就是在这些狂风恶浪中,他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在这些狂风恶浪中,磨练了他手中的羊毫笔,形成了他个人书法的独特面貌。
这时期,就毛泽东的书风来说,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
初段,1938—1941年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1938年,为陕甘宁边区《边区教师》杂志的题词(12),共九个字:“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图三)。字形大小无大的差别,“教”字左伸右缩,“育”字反过来,右伸左缩,而“新”字却又左右平衡,接下去各个字左撑右峻,蕴藏着催人前进的鼓动力。
1938年10月,为一次青年工作会议的题词(13)。行书,三行:“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图二十七)。字距行距都很密集,但又和而不犯。竖画略带反弓,横画上斜,给人一种力量很大的动感,表现了威武雄壮的气势。
1939年4月,为延安《新中华报》的题词(14):“为消灭文盲而斗争”。“消灭”二字作承接状态,稳重而有弹性。“争”字的最后一笔,猛然拉下,垂而不直,涩行而进,稍带“屋漏痕”的自然风姿。其中“文”字很特别,捺脚又出现上挑的笔法,表示了对魏碑的回归。
1939年,为延安《团结》杂志的题词(15):“团结战胜一切”。竖写,由左向右行,这是毛泽东书作中,绝无仅有的。六个字全是中锋运笔,“团”字用墨最多,左竖重打,右竖重下,在六个字中几乎占了一半的地步,使其他字成为众星捧月之势。
1940年1月25日,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成立两周年的题词(16):“正义战争必然要战胜侵略战争。”竖式,三行。开首第一个“正”字,覆盖第一行字,似“龙腾玉池”。最后的“战争”二字紧结成一体,作为结束,承载着第二行字,若“凤落碧树”。相映生辉,章法清奇。“毛泽东”三个字,连成一体,占有竖行五分之四的地步,大气凛然。
1940年2月10日,为《新中华报》创刊一周年的题词(17):“抗战、团结、进步,三者不可缺一。”十二个字每六字一行。其“步”字的一撇直下出锋,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感。末尾“一”字笔画较粗,承上作结,稳定坚决,正与文章相对。
1941年1月31日,致毛岸英、毛岸清的信(18)。横式。这是很宝贵的资料,全录如下:
岸英、岸清二儿:
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清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本,单张相片,
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悬念。
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
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
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
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
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
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
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
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
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关于寄书,前年我托
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
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你们情形
如何,甚以为念。
毛泽东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此信字势较其他墨迹为长,长可径寸。字距行间,被颀长的点画所遮蔽,犹如进入丛林一般,密不透风。因为是给儿子写信,行文随意,自成异趣。
1941年7月,为抗日战争四周年题词(19)。只有“团结”二字,横行。“团”字峻拔一角,字框内留在大片空白,既显现了强大的张力,含有心宽容物的气象。而“结”字,体态匀称,提按灵动。“团”主“结”副,合壁天成。
这一阶段的书法,在用笔上渐生提按,在章法上加强了对比和整体感,惟笔力稍弱。在这一段中,另见有毛泽东的著文《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用硬笔写成。虽非书法,但总览全篇的结字,惊人的是,他一改字势左倾的旧习,突然转为字势右倾的字体。这种改变,虽不具有质的裂变性,但也说明,他对书法的追求,即便是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仍是不改初衷。
中段,1942—1944年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1942年4月,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三周年的题词(20)。四个大字:“准备反攻”(图四)。这四个字,纵轴基本垂直,字势拉长,点画对比强烈。“准”字上部密集,重墨浓彩,横画凌空一扫,竖画下拉逐渐加力,“备”字偏旁轻带,右部结构下开上紧,“反”字稍小,予以压缩,“攻”字又加力提按,捺脚上挑。虽然是简单的四个字,却具有重、轻、压、弹的节律变化,可以感到峻拔外露,雄健内含,给人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迈之气,传达了“准备反攻”的文字内容。
1942年,为拍摄《南泥湾》电影的题词(21)。有两幅,是姊妹篇。一曰“自己动手”,一曰“丰衣足食”。这两幅题词,几乎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可说是毛泽东的正书了。这个正书,与1915年写的“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明耻篇》读后批语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学子之志,一个是伟人之召,内容和形式都有质的变化。这八个字,是毛泽东表达了“我书我怀,我铸我魂”的居高临下的气魄。用笔简约而精练,结体以斜扶正,以缺补全,左撇右捺,力可断金,惟竖钩嫌弱。但,八个字自然天成,有朴素简洁之美。
1942年,为延安无线电材料厂的题词(22)。竖式,行书,五行:
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讯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在毛泽东的书作中,这一题词,是很特殊的一篇。其特殊处就在于疏朗。其他的书法都是字字相接,行行相亲,茂密有余,疏朗不足。而这一篇则恰恰相反,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疏朗。行间字距,足可跑马。
1942年,为中央党校的题词(23):“实事求是”。正书,横行。字体颀长,距离宽阔。但,和谐对称,不失为佳作。1943年1月,为生产英雄罗章题词(24):“以身作则”。横行,密集,竖画挺俊,点画凝结。使人有“铁枝梅花”的联想。
1943年1月,为生产英雄何维忠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横行紧结,但横轴呈波动形,动势感人。这篇题词的可贵之处,在于用笔用墨。出现了干湿浓淡、轻重缓急的变化。显得老笔纵横,雄达扑人。
1944年1月9日,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信较长,恕不录)这篇书法,彻底地采用右势结体,极力夸张左部,而收紧右部,出现了左竖、左撇,重笔延长的现象,有一种“大风拔树,长枪刺地”的感觉。
1944年4月29日,致解放区开明人士李鼎铭先生的信(25)。横式。内容是讨论历史的。“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字势右倾,长剑拔地,字小者如豆,字大者如钱,一片竹林,淹没了行距。
1944年11月21日,致作家茅盾的信(26)(图二十三)。横式。“别去忽又好几年了,听说近来多病,不知好一些否?回想在延时,畅谈时间不多,未能多获教益,时以为憾。”开始的“雁冰兄”三个字,字径可达二寸以上,“了”字由上一行伸到下一行。其他字,也是大小由之,极尽心胸开朗之态。
1944年11月21日,致郭沫若的信(27)。横式,行书。这也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兹录如下:
沫若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此信书法,字形比其他信件小得多,字形长且倾斜,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感觉,但也稍有挤压感。
这一阶段,毛泽东的书风渐自有成,字势右斜,笔画力度大增,简净与雄拔,茂密与疏朗,朴素与华美,同时并存。
末段,1945—1949年
1945年11月,为洗星海逝世所写的悼词(28):“为人民的音乐家洗星海同志致哀”。竖式,三行。“为”、“洗”、“海”、“致哀”数字,大于其他字,斜长字势,面带佛郁。
1945年9月,题字,(29)“诗言志”三字,竖行。“诗”字的言旁粗壮上挑,“寺”趁势成反弓形,“志”字突出“心”的跳跃,三个字的点画,成斜线状态,甚为活泼。
1945年9月,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题词(30)(图十三):“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此幅书法,可说是他书风形成期内典型代表作之一。“庆祝抗日”四字一个比一个小,“庆”字尤大,且左边的一撇,重笔浓墨下掠,力鼎千斤。“胜利”二字,又放大直下。“利”字的竖刀,藏锋涩行,铺毫加重,凝重而富有弹性,同时与“庆”的左撇,上下呼应,使题词的第一行象强风中的擎天柱,威立大地。第三行“万岁”二字,沉稳而又勃发、与首行相对衡。第二行“中华民族解放”,夹在中间,蕴藉着无限的力量。从整个气势上,给人一种豪情满怀,扬眉吐气的直觉感。如果将其每行的曲轴线和势差相比,这就是一幅“松舞东风”的意象图画。
1945年10月,手书1936年填写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他也很爱这首词,因此,他多次书写过。比较起来,能代表他书风的,还是他1945年去重庆和平谈判时写下的好。这一篇词,连同书法,震动了山城重庆,也震动了全国各界人士,尤其是知识界。使他们认识了毛泽东,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中国的革命。词是非常豪爽的,气势磅礴。而书法,是用正楷书写的,雄峻超逸,豪气吞海。远远望去,东北方的原野,奔驰着千军万马,铺天盖地,有席卷一切的力量,所向披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飘”字作结,是第一个山峰。“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高”字是第二个山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娆”字是第三个山峰。接下去,就山峰叠起,目不暇接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突然,断崖万丈,笔走谷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这时,走出低谷,再次上升。“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雕”字突出的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朝”字达到最高峰,使人惊心动魄,胸襟大开。
1945年10月4日,致柳亚子的信(31)(图五)。竖式。是毛泽东书风成熟的代表作,是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他本人书写的《沁园春·雪》断为1945年的佐证。此信全文如下:
亚子先生吾兄道席:
诗及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柳夫人清恙有起色否?处
此严重情况,只有亲属能理解其痛苦,因而引起自己的痛苦,自非气“气短”
之说所可解释。时局方面,承询各项,目前均未至具体解决时期。报上云云,
大都不足置信。前曾奉告二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吾辈多从曲折
(即困难)二字着想,庶几反映了现实;免至失望时发生许多苦恼。而困难之
克服,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点深望先生引为同调。有些可谈的,容后面告,此处不复一一。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可惜我只能读,不能做。但是万千读者中多我一个读者,也不算辱没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
这幅书作,与《沁园春·雪》的笔法、章法完全相同,甚至连每行的纵轴线的变化也相同。所不同的是:比《雪》的笔法来得灵动清爽,笔锋墨色历历在目,不象《雪》卷书法的样子,是经过了多次翻印的。说它是成熟之作,指它的骨力峻达,豪气凌空。这里对中锋和侧锋运用得非常熟练,尤其是侧笔的夸张取势,铸造了毛泽东书法的基本个性。使他的书法面貌形成,就有神采不凡的大气,区别于书史上任何名家。这样的书法用笔和结体,为他五十年代进攻大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4月,为“四·八”遇难烈士的题词(32)(图六)。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这幅书作,可以看出,在结字、用笔上,他又有突破性的进展。在用笔上,简练而富有力度,笔笔到位,沉著痛快,点画大为改观,骨力加强。挑笔一改过去的浑浊,显得格外清劲。折笔处翻笔重打,迅速趁势边走边提,啄笔来得突然,凌空一闪,既得到字法的配合,又得到布白的呼应,“为人民而死”五字,跳宕摇情,重如泰山;“虽死犹荣”四字,利落潇洒,细而不弱。“而”字的结字,出现了第一横画左高右低,第二横画左低右高的方向和力度的变化,改变了横画一味左低右高的单一写法。这幅题词,是毛泽东书法的精品。如果与十二年后他给刘胡兰烈士陵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相比,后者的用笔虽更为纯熟,但在气韵神采上,都大逊这幅书作。
1946年5月17日,给陈昌奉的信(33)。横式。此幅书作,笔法、气势虽不算上乘,但却在布白上,加入了构图意识。上款和正文与下款形成了一个横卧的四边形与一个竖立的四边形相接,给人一种平实、安定的感觉。
1947年,所见书作不多,有几幅书作,如为徐特立同志七十寿辰的题词,给延安中学学生的题词、为中共葭县县委的题词等,有的失真,有的特色不明显。比较好的是1947年11月18日给吴创国的复信(34):
创国同志:
十月二十五日来信读悉,甚为感慰。消灭一切敌人,你的志向很对。你
对农民土地斗争所表示的热情非常之好,你的诗也写得好,我就喜欢看这样的
诗。你年纪高,望保重身体!
这幅书作,字画不甚夸张,仍然保持他字距行间的紧结的习惯。在笔法上出现了意连笔不连的新格局,洋洋洒洒,如天女散花,表达了他的愉快的心情。
1948年12月11日,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信,也就是著名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手稿。因为,书写时主要的心思用在谋略上,对书艺似不经心。
1948年,毛泽东的代表书作,有两件,一件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题词(35):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另一件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土改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题词(36):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
这两篇书作,无论从何角度说,都是精彩的。点画的洗练果敢,用笔的提按起倒,布白的疏密有致,尤其是笔法上的跳宕捭阖,大起大落,一波三折,笔断意连,体现了他功力深厚,而又天纵雄逸的神采。反映出他对未来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刚毅、自信、豪爽之情溢于点画之中。
1949年4月,手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图三十)。开首着力于”钟山风雨”四字的表达,接着以一泻千里之势,写“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至此一个大的停顿,接着用豪迈自信、通晓天道的哲人的超尘胸襟,写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十四个字正与“钟山风雨”相呼应。这篇作品,用笔圆劲,章法自然。布白有纵行无横行,行中有空,各行字数无定格,随势变化,奇趣盎然。整体感是:字字相承,疏密相间,前后呼应,气势浩荡。
1949年4月29日,手书《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横式。与上首七律书写时间相隔不久,但韵味迥然不同。如果说上首书作是豪情满怀的话,那么这一首七律书作就是文质彬彬了。前四句如远海之帆,畅叙怀旧之情。接着越说越近,促膝谈心,转而又放眼展怀,令云帆远去,潇洒之极。特别是落款,不再提行,一气呵成,有一种幽美的布白奇趣。
1949年9月,为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题词(37)(图三十一):“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幅书作也是一件佳品。竖轴线的垂直,和“毛泽东”三字的落款,都可体味到他严肃认真的心情。各行的首字左部偏旁,点画高扬,使得每行其他的字虽有倾斜,但不致乱阵,给人一种堂堂正正的整体感。这幅书作,用笔精到,既能看到沉著的用笔轨迹,又可看到点画照应空间关系,使人赏心悦目。
1949年9月10日,为《中国儿童》杂志创刊号的题词(38):“好好学习”。笔法飘逸俊秀,充满着对祖国花朵的热望。此幅书作,与九年前所书“天天向上”,均属楷书,相配起来,真是无意的天作之合。当然,“好好学习”四字的意态更能代表他已经形成的书风。
1949年9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年战绩》一书的题词(39):“人民的胜利”。横式。这是在取得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的反映,“人民”二字写得就比较饱满。经过“的”字的过渡,着力写下了“胜利”二字。横轴微微上鼓,表示了心绪的平衡和激昂。
1949年9月29日,为《新华月报》创刊号的题词(40):“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四个“爱”字,由于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各具面目,相互照应。1949年11月29日,为“国立美术学院”的题字和给徐悲鸿院长的信(图七)。“国立美术学院”六字,横式右行,很具特色。如果玩味第一个字,就会发现,这几个字的形式动态美,是那样一致。横画和竖画,虽有上斜和内向的趋势,由于粗细、长短等力度的变化,更加以斜线和不同方向的点,使每个字的纵横轴线变形相交,表现出动态性的曲线美,中间充满着雄逸之气。作为美术院校的校名题字是十分和谐的。
给徐悲鸿的信可以说是空前的潇洒。从这封信的书写,再经五十年代十年的深化,使毛泽东的书法,终于走上了高峰。
悲鸿先生:
来示敬悉,写了一张,未知可用否?顺颂教祺!
文简词敬,表达了作为全党全国的最高领导人,对艺术事业的热情关怀,对艺术家的由衷的尊敬。最精彩的字是“悲鸿”、“敬悉”、“教祺”等,两字相合,上下承接。这样的书法,可说是他后来大草的滥觞。
总之,这一时期,毛泽东在百忙中,仍在书法——这个神秘而又实在的艺术之林里,大胆求索,终于初步找到了自己的园地。这一时期的后半段,出现了他书法道路上可贵的脚印——书作精品。这些精品,无论从理性的表达上,还是感情的寄托上,都足以与同时代人的优秀书作相媲美。
书风深化时期(1950—1960)
从政治上来说,这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对于毛泽东来说,刚拂去战争的烟尘,又挑起了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担。这时期的毛泽东,正是六十岁上下。这个年龄,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步入了人生旅途的晚年。而对于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民的杰出代表——毛泽东来说,正是他领袖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年华,千锤百炼,经验丰富,胸纳万有,光芒四射。从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也正是毛泽东的黄金时期。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他借书抒怀,纵情挥洒,建造了一座中国书史上的金字塔。
这一时期,他的书作,精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为了观望这位步上书坛金字塔高层的大师的路径,我们试把这一时期再分为三个小段。
初段,1950—1953年
1950年,所见书作至多,其中不乏佳作。
1950年2月,他在视察哈尔滨时,作了五幅题词(41),每幅都表现了他的从容仪态。
第一幅:“学习”。竖式。浓淡相宜,点画生动。
第二幅:“学习马列主义”。竖式。特别是“马”字字头的横画,又粗又长,险而不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趣出于字外。
第三幅:“奋斗”。体格宏伟,字势开张。
第四幅:“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竖式,点画呼应,气势飞动。
第五幅:“发展生产”。“发展”二字上部伸展,下部收缩,给人一种昂扬上升之感。
1950年6月1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开幕词的标题:“开幕词”。竖式。“开”字完左简右,飞笔劲足,“幕”字的草字头异常开张,下部收紧,“词”字右伸左缩,三个字连贯下来,飞动感人。
1950年10月,手书《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与其他的毛泽东的手书诗词一样,都是有意为之,独立成篇,每篇都寄托了他的意志和感情。这是与文人柳亚子的唱和诗,心情自然是轻松愉快的。他在操笔书写这首词时,显出了一幅轻骑竞原的图画。在用笔上突出横画和左撇的力度,以其特有的楷书笔法,赋予每个字不同的形态。起首“长夜难明赤县天”犹如烟云笼罩着大地,直到“人民五亿不团圆”。待写到“一唱雄鸡天白”后,豁然开朗,轻笔驾兴,一气到底。落款“毛泽东”三个字,也显出了过去少有的行楷体势,与正文气韵,十分协调。
1951年1月15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的题词(42):“努力学习,保卫国防”。这幅书作的特点,是竖成行,横成列,宽松疏朗。这是过去题词中没有的。
1951年4月,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题词(4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幅作品,“百花齐放”,显得有些熟后生的意趣,“推陈出新”,又回到了生后熟。这种笔法过程的时间性,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里,是很少见的,这反映了心态的落差,表现了有意差别的美。
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的题词(44):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这是一幅十分精彩的书作。每个字求得底线水平一致,一反过去左伸右缩、底线由左向右上斜去的字势,大大增强了稳定感。如果将每字的底线与两行的中轴线相交,就成了田径场上的白线方格,可以想见,每个字都变成了运动员,奔跑跳动,非常有趣。再从字的处理上,也很巧妙。两行都是行头行尾字大,而两行中间的四字,采取了不同的变化。第一行是大小大小小大,第二行是大小小小大大。使两行字势变化不定,令人驻足逸想。
1952年,为公安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的题词(45)(图三十四):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竖式,二行。有意思的是,虽笔法的轻重无多大对比,但却在“惕”和“国”字上出现大的白色,涨力的结果,使整个题词,成了一个有基座的铁塔,使人可以联想到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的形象。
1952年10月5日,致齐白石先生的信(46)。竖式。
白石先生:
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
者徐石雪、于非、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浮雪斋、关松房诸先生致
谢意。
这件书作十分珍贵。书作和文意一样轻松愉快,点画跳动,自由欢心。尤其是“感谢”、“谢意”等字,开张潇洒,最为醉人。
1953年所见墨迹不多,四、五件书作中,比较突出的是2月23日写给柯庆施的信和为《新华日报》的题字(47)。是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委员会的信笺上部书写的。红线以上是一封信,红线以下是所题的“新华日报”的题字。“新华日报”四个字,除“日”字外,基本上同在一个高度上和红线上,显得十分紧凑而明快。信的内容是:“柯庆施同志:提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原报头写得大垮。”不知原报头是他何日所写。他已经很不满意了,嫌它太垮,而主动提议换写一个。当然,这一个是他满意的。这说明,毛泽东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与日俱变,不断提高。
中段,1954—1957年
1954年夏,手书《浪淘沙·北戴河》(48)。竖式。这幅书作很值得玩味。其他诗词作品,都是先写正文,后注诗词名称。这一幅却是先书词牌名。此例一开,以后年代的手迹多有仿照。“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轻松开始,无意夸张。“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开不见”,稍为一停,“知向谁边?”搁笔沉思,风云入怀,另起行书写下半阙:“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显然下半阙比上半阙感慨遥深,布白紧密,笔画洒脱。这幅书作可以说是冲淡见奇崛,平易中见变化,变化最大的一点,是草字的渗入和增加。例如:“浪、戴、河、落、燕、滔、船、都、谁、边、千、魏、挥、东、临、碣、有、遗、风”等字,都离开了行书草化了。从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可以推知,毛泽东对书法的审美逐渐开发,在1954年已经敲开草书的大门,准备登堂入室,问鼎书坛了。
1955年3月,为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的题词(49):
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
这也是一幅难得的书法精品,它以少有的疏朗布白,灵活而又稳定的结体,沉雄而又遒丽的笔法,展现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在阳光灿烂、碧空万里的祖国的天空,编队飞行着强大的机群,我空军指战员雄姿英发,豪情满怀,俯视着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背负着亿万人民的关怀和希望,警惕着远方可能出现的敌人。在这幅书作里,“空军”、“战胜”各是两字相连,“建”、“卫”、“准”、“略”等单字,一笔贯下,既有感人的气势,又有优美的造型。这幅书作,不知毛泽东是在何种情况下和以何种心情写成的。象这样不激不厉、冲和灵动的佳作,非有神来之笔是不能写成的。假令事后再书,恐难企及。
1955年3月,发表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的题词(50):
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这幅书法,在毛泽东的书法历程中,应属于突变性的撼人之作。气势恢宏,神采照人。书法中运动感和质感,均有惊人的增强。出现了三字或五字,一笔书的联绵笔法,如:“五四年”、“可能发生的”等。字的结体,虽然仍保持了以斜求正的方式,但字的底线明显地发生了逆转,长枪大朝式的大撇也没有了,这样就给草书的用笔和结体铺平了道路。字形上有的夸张很长,如“庆”、“后”等字,有的压缩得弹性十足,如“贺”、“武”、“人”等字,又给人一种“长松挂剑,磐石卧虎”的意象。这幅书作和七年后毛泽东的另一名作《七律·长征》手迹可称为姊妹篇。只不过《长征》的气势更雄放,用笔更加老辣罢了。
1955年5月12日,所书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肃反工作的方针。方针两句话似楹联,所以书作也是采用一句写完,另起行再写一句的形式,使其相对:
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
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
这也是一篇佳作。潇洒联绵,茂密紧凑。远远望去,一片云烟,意蕴无穷。字字承接,上下相连,行行错让,左右不犯。可是,在走笔落墨时,是何等沉著痛快。欣赏这样的作品,可以使人从酣畅的笔墨中,领略到作者那成竹在胸,笔挟风云的豪情。
1955年8月5日,给韶山乡政府的回信(51)(图九):“韶山乡政府各同志:给我的信收到。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因是回信,考虑到收信人的水平,从效果出发,以飞动的行书为主,兼有个别草书。但,潇洒自如,大气扑人。
1956年6月,为山东烈士纪念塔题字:“革命烈士纪念培”。用笔放纵,字势宽展,横画纤细,竖画浓重,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纪”字“纟”的末尾与“己”的首笔,“念”字“人”字头的两笔,由飞丝相连,“人”字头下的部分由五个方向不同的点表示。从整体上给人一种既庄重雄伟、又缅怀长久的感情寄托。
1956年12月5日,手书《水调歌头·游泳》。竖式。这也是一幅名作,行草相间。开首一个“才”字,好象耸立崖头的英才,他面对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感到无比的诱人,纵身入水,与风浪为舞。然而他的心情,此时是较为平静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在水中仰望蓝天,使人心胸感到无比的宽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一段文字的书写,遒丽轻松,宛如游泳。写完“今日得宽余”,他好象想起了什么,上了岸。是的,他想到他的国家,他的人民,他的蓝图,是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时,他激情高扬,心底震荡,挥笔写下“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最后,满意了,这是英豪的伟业啊!书写了比正文单字大几倍的大草落款“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豪放之气,出于笔墨千里之外。
1956年12月29日,致周世钊(东园)的信(52)(图十),是这一阶段的具有开放性的书作。现录如下:
东园兄:信及诗收读,甚快。我尚好。某先生楚辞,甚想一读。请你代候蒋竹如兄。又请你代候曹子谷先生,谢谢他赠诗及赠南岳志。顺祝平安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九日
有人断言,毛泽东是从1958年年底才开始写草书的,论据是他于1958年10月16日致信秘书田家英,请他代借历代草书碑帖披阅。但从这幅书作看,毛泽东的草书已经很好了,草势放纵,道美流畅,枯笔尤其精彩,云烟满纸。
字的结构,中锋行笔,已有张旭、怀素的气息。而且,一上手,就是自家面目,不承习旧路,“读”、“蒋竹如”、“南岳志”尤为动人。于落款处,也显大将调傥之情。在“顺祝平安”之外,写了“毛泽”二字,已到纸边,无法再向外写了,因此“东”和“十二月廿九日”就往里写,别有一番情趣。
1957年1月12日,给《诗刊》杂志的回信(53)。主要说:十八首旧体诗可以发表;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书法潇洒自如,意气风发。其中特别精彩的部分是:“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未,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其中的“末”、“载”、“几”等字最具风神。
1957年5月11日,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54)(图十一)。竖式。这幅作品是毛泽东的书法精品。精就精在:恣肆任情,内心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特点是以情纵笔。这是一幅自己过录自己的词,不可谓之不熟。但却发生了以前过录自作诗词中没有的现象:错字、掉字和重句。这是一幅1957年上半年作的词,5月份书写的,但考其笔法,却又不自觉地渗入了1955年以前的笔法。因此,可以想见毛泽东当时的心态是不平静的。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虽然是伟大领袖,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老人。怀旧之情,时游心际,再加上当年春节时,接到了老友李淑一女士的信和她在1933年怀念丈夫柳直苟的《菩萨蛮》词。毛泽东此时的心境是“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并有“有游仙一首为赠”。好一个“感慨系之”!有多少种思绪齐涌心底。虽然是时过景迁,但是,与杨开慧的刻骨铭心的情感,又怎能忘记呢?而这些事确确实实地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只能以游仙寄之吧。
“我失骄杨君失柳”,开头第一句刚写了“我失”两个字,不由自主地写了个“杨”。是的,他失去的,是他夫人杨开慧。但,词的文字排列,应先写“骄”字。如果,在“杨”字上另上“骄”字,似为不恭,不如抹去“杨”字,写“骄杨”。但,心潮未平,第二个“杨”字的“日”中间一画,抖动了两次,真是写“杨”惊心了。“柳”字写完,稍微一停,镇静下来,一笔写了“杨柳轻胭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桂花酒”三个字特别大,想见忠魂们,接酒而饮,慨然致谢。“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写到这里,他好象被长袖舞空的场面陶醉了,不自觉地又写了一个“忠魂舞”,而且写得是那样的认真。打上句号后,遇思返回大地,他清醒过来,一看多写了,就抹去“忠魂舞”;再看还写掉了“娥”字,就势加上后,这才接写“忽报人间曾伏虎”,在写“泪飞”后,他把浓烈的情思和沉稳的理性压缩在一起,一笔一顿,一画一念,跌跌宕宕地写完了“顿作倾盆雨”)
末段,1958—1960年
1958年5月25日,到水库工地劳动时,应水库指挥部请求,而题写“十三陵水库”五字(55)(图十二)。
这是毛泽东的即兴之作,是其书作中的大字。是一幅雄浑峻拔的佳作。“十三”两字作依势状态,“陵水”两字作承接状态,“库”字劲长,最末一笔横画,与最初的点相呼应,最后的一竖挺而不直,力感很强。五个字字字独立,又字字关照,神采照人。
1958年7月1日,手书《七律二首·送温神》(56)。横式。毛泽东“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幅书作虽然是硬笔写成,但那夸张的字形,飞动的态势,另有一番情趣。如“读、浮、遥、笔、歌、悲、欢、尧、桥、岭、动、铁、臂、纸、烧”等字的结体,特别感人。
1958年9月,视察安徽时写的一封信。“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竖式。四行成长方形,大气凛然,宛若万山躜动。
1958年9月,为首都民兵师题词(57):“首都民兵师”。横式。这幅书作又是一个精品。五个字横向排开,奇伟高大,犹如百万雄兵顶天立地,大步走来,气势之大,难以言表。“首都”与“民兵师”成相反倚角,“都”与“师”两字竖画,用力拉下,象是两面大(58)旗,形象生动,威风千里。
1959年10月,在一幅画上的题字(58):“江山如此多娇”。横式。六个字都是长体结构,前四字向右,后两字向左,既相映生辉,又互相连结。象在卫星上俯视大地,会看到长城、长江、黄河、泰山以及江河湖海的水网,山岳原野的起伏,壮丽之极。
1960年4月,为海南岛海榆中线公路纪念碑的题词(59):“加强海防,巩固海南”。竖式。这幅书作,象个大的城池,“加”、“卫”、“巩”、“南”四字,占据四角,象是耸立的堡楼,“强”、“防”、“固”、“海”四个字,组成一个菱形的四角,活跃在城堡之中,妙趣横生。
1960年10月8日,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词(60)(图十四)。横式。
艰苦朴素
这幅书作,意态从容,笔笔精到,可称为毛泽东所有题词中的绝品,精彩之极,无以复加。毛泽东奋斗一生,由当初的一文不名的书生,到今天全中国人民的领袖,但始终没有忘记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本色。这本色中最可珍贵的莫若“艰苦朴素”了。毛泽东的一生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为人师表,身教于前。这个题词,是对身旁的工作人员所题,其心情可想是极严肃认真的。但,秉之于笔时,又是潇洒自如的盖世风度。“艰”字开笔以侧取势,顿挫涩行,开张左旁,峻拔右部,接着打笔写“苦”,改变一般人写“苦”字时,中间横画拉长的结体方法,使中间一横,猛然缩短,就势重笔写出“口”,前两字写得相当成功,书意大增,继用中锋轻笔写“朴”,最后以较重的笔写完“素”字。四个字浓淡干湿,提按转折,恰到好处。其技巧之纯熟,可以造极。其中意连笔不连的有十来处之多,更使人玩味无穷。
总之,这一时期(1950一1960),从实际上的书作来看,毛泽东在审美视野和审美情趣上,有质变性质的开拓和提高;在书法的具体技艺——用笔、结体、布白上,有惊人的成就。1955年到1957年,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代表作品,或神采射人,或妙趣横生,足可雄视书坛。但从1958年到1960年,书作不多,佳品传世也少。但是,这个小小的低谷,并不是踏步不前,更不是退步,而是在徘徊中积蓄力量,以便跃得更高,去摘取书法王国中的明珠——草书的皇冠。
书法造极时期(1961一1966)
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自然灾害,自力更生,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最后又进入了最大的政治运动。这个时期,他的书法进入了高峰期。一年一个面貌,令人惊叹。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分为两个阶段予以叙述,而且要详细品味。
第一阶段,1961一1963年
按照毛泽东1958年给田家英的信所透出的信息,到1961年,他专心志于草书的研究和创作已经两年多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61年以后的作品,篇篇是珠现。关键的一点是,当他一进入中国书法的高层——草书的世界,一下子便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草书写意性。恣性任情;随意挥洒,皆成妙品。这是毛泽东绝顶聪明的所在,也是他的书法可以雄视一代的主要原因。
1961年8月25日,致胡乔木的信(61)。横式。内容是劝慰胡乔木安心养病,“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此信书法,专事中锋,以行书为主,关心之情溢于笔外。
1961年9月8日,致董必武的信。竖式。“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顺祝健康!”此信的精彩处,开首的“必武同志:遵嘱”这六个字为两竖行,组成一幅墨象图画,线条的摇曳,令人想象不尽。“宁夏”二字一笔写下,笔如游丝,力度不减。
1961年9月,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竖式。这幅作品,飘洒自如,初得草书用笔。如“飞、雁、城、万、峰、风”等字,独具韵味,中锋的力度、质感都很好。在行式的组合上,也出现了大的变化。此卷,正文共有十四行,每行的字数变化如下:4、3、2、4、3、5、3、4、3、3、5、2、2、3。最多的五个字,最少的两个字,不管每行几个字,每个字所占的空间和展缩向背的方向,都不一样。其变化之多,意象之美,不可以言。“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越写字势越开张,感情好象随着大雁向南飞去。“不到长城非好汉”,感情又回到了大地。“屈指行程二万”,“屈”与“万”之间字形变小。“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突出了“红旗”和“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突出“缚”,犹如万丈长缨,左盘右绕,缚住苍龙。如果欣赏点画的跳动,立在面前不是一幅字,而是万水千山。
1961年9月9日,手书《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61)。竖式。这幅书作好象是用软毫所写,显得苍劲挺拔,风卷云舒。“暮色苍茫看劲松”,“劲松”显得瘦硬。“暮”字作篇头,写得十分得体,倾而不斜。“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妙在“乱云飞渡”四字的意象,如李清照词中所描绘的“落日熔金,暮云合壁”的图象,异常感人。但,更为精彩的是最后一句:“无限风光在险峰”,把人带入重峦叠嶂,峭壁悬崖,上摩苍穹,下临深涧的无限风光当中去。“风光”和“峰”等似得张旭草法之笔。
1961年10月7日,书赠日本访华的朋友们(62)。竖式。书写的是鲁迅的一首七言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字,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诗一首。毛泽东,一九六一年十月七日,书赠日本访华的朋友们。”诗文、落款一气写下,行草兼有,以中锋行笔。在章法的组构上,出现了奇思异构。诗文占了七行,落款也占了七行,一半对一半。其中“毛泽东”三字占了一行。可以说这样的章法,在现代书法中是没有的,古代书法里更没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气魄之大。“朋友”两字一笔写下,既有妙趣,又有妙理。
1961年9月16日,手书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句赠庐山乡党委诸同志(63)。竖式。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大气磅礴,正好反映了他当时“登庐山,望长江”的胸怀。字不兼行,其中“动风色”三字最为传神。
1961年11月6日,手书高启《梅花》九首之一(64):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开始三行,为了保持与诗文的释注相衔接,未能放开,从第四行起,笔走龙蛇,采取大小兼之的组合方法,因势而行,自然成趣。其中“月明林下美人来”、“东风愁寂几回开”,大有怀素草法;“林”字,如高风掩树;“来”字,如渴骥奔泉;“回”字,如石破天惊。令人掩卷不忘。
1961年10月16日,手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一竖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诗的对仗相谐的是,书法也很对称,“海内”与“天涯”字体长大,“存知己”与“若比邻”字较紧结。如果裁为对联,也是佳书。
1961年10月16日,手书《沁园春·长沙》(65),竖行横卷。这幅书作,气贯长虹,势吞日月。远远望去,满纸云烟,一片苍茫。我们无法知晓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到底如何,但从字里行间游动着、包涵着的韵律来看,他到了自己的家乡,自然有一片怀旧之感,也许还有什么别的情感。通过这篇书法,铺天盖地,一泄为快。因此,这一手卷所含的情感,是特别的感人。欣赏这一书法,也可以知道,这位伟大的六十八岁的老人,他的精力是如此充沛,他的意气是如此的风发,他的笔力是这样的强劲,他的胸怀是这样的通畅,他的感情是那样的丰富,令人尊敬而佩服。
这卷书作以草书为主。在一百多字的《沁园春》中,有一多半字是以草书书写的。而且,凡是字眼处,用笔施墨也特别着力。
如果作些孟浪之想,在这卷草书中,尚有奇趣的结体可以探讨和欣赏。如“寒秋”,“寒”字的宝盖左侧夸张向下,右侧紧收,涵盖了“秋”字,成了落花知秋的情态。“层林”的”层”字,左边的一撇直下,“尸”字头下的“曾”和“林”字上下紧连,给人一种山峦高耸,一片翠绿的感觉。“自由”两字一笔连写下来,“自”字较小,“由”字奇大,由三条相交的弧线组成,给人一种畅通无阻的感觉。“飞”字的组合奇特,一笔左右盘绕写出,犹如群鸟竞飞。
1961年12月26日,致臧克家的信。这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这一天正是他的华诞之日,自然是兴奋之极,谈的又是轻松的事,所以,笔下生风,龙蛇竞飞。
克家同志:
几次惠书均已收到,甚为感谢。所谈之事,很想谈谈。无耐有
些忙,抽不(出)时间来;而且我对于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
才有发言权。因此,请你等候一些时间吧。专此奉复,敬颂撰安。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廿六日
此信书法,大有变化。看来,他对于大草已经得笔得法了,“事”、“来”、“奉”、“泽”、“年”等字的中画,向下走时,增加了方向、力度、浓淡、粗细的变化;“惠书”、“请你”、“等候”、“专此”等字,增加了笔和意的默契,有断有连,有疾速,有涩留,耐人寻味。“家”、“几”、“诗”、“发”、“时”字等,富有张旭之笔态,藏锋、重打、转折等运用自如。最可宝者,这封信的笔法无无细软处,避免了鼠尾之嫌。
1962年4月20日,手书《七律·长征》(66)(图十六)。这幅书作,是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传遍了千家万户,印制在各种器物上,流走海内外。
这卷书作,似用兼毫所写。骨气洞连,豪迈超逸,遒美之至。“万水千山只等闲”,有摧枯拉朽之势。“间”字右竖钩,力可撑天。“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两字,如河汉星列,高伟之极。“三军过后尽开颜”最为精彩,豪迈之气,乐观之情,足退万军。尤可玩味的是“三”字,由过去左上斜,改为右下斜,成为调整整个篇章的传神之字。“过后”两字,顶天立地,鲸吞海水,感情挥发得最为得意。诗美,书法也美,可谓珠联壁合,自然天成。
1962年4月27日,手书发表《词六首》所加的按语(67)。竖式。“这六首词,是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书法遒美流畅。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正在追求一种含蓄韵味,锤炼绵里裹铁的草法。此卷中,“搜集起来”、“略加修改”等处最为传神。
1962年4月20日,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竖式。七个月以前,毛泽东为宁夏书写了这首词。过了七个月又写了一次。此卷《六盘山》,比上一卷在骨力和含蓄上都有增强。“缚住苍龙”四字,为一篇的精彩处。
1962年9月18日,给日本工人朋友的题词(68)。竖式。
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日本革命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日本革命的胜利是毫无疑义的。
应日本工人学习积极分子访华代表团各位朋友之命,书赠日本
工人朋友们。
其中,“应日本工人学习积极分子访华代表各位朋友之命”书写得俊逸沉郁。其他文字的书写,看来注入的理性之水大多,充满着对日本人民的美好关心和希望。
1963年2月5日,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69)(图十八)。竖式。
这卷书法,是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流传国内外,美妙之极,令人赞叹。它笔挟风涛,神采射人;它负阴抱阳,韵高千古;它大气磅礁,变化万千;它雄浑苍润,古朴天真??,即使把形容书法美妙的词都拿来,也不够用了。
古今中外,可曾见过这样的词吗?“小小寰球”,啊!毛泽东站在多么高大的空间支点上,看到的是“小小寰球”!地球太小了。
古今中外,可曾见过这样的书法吗?轻如寒烟,重若崩云,点如苍海,画若银河。
如果我们也升上蓝天,俯视这幅书法,你不感到山舞河飞物象的朦胧吗?你不感到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巨吗?
欣赏这卷书法,可以使你奋飞,可以使你欢乐,也可以使你沉思,可以使你清心。
作者的感情,都在他的笔下,挥洒出来了。我们从这里看到的只是神采,而无视字形了。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个矛盾,是个千古难题。但毛泽东在书法上予以释解了:逾矩才能从心所欲。从此以后,毛泽东的书法又进入了一新阶段。
1963年2月28日,手书“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70)。
这是在毛泽东题词书法中最精彩的代表作,也是他写意书法中最精彩的代表作。
雷锋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人民,震撼了物质生产,震撼了精神生产。伟大领袖毛泽东也为这个二十二岁的小老乡的精神所感动,挥笔书写了这个在书法史上足可流芳百代的题词。先用骨力峻迈的笔法写了“向”字,稍一停顿,写了“雷锋同志”四字,又停顿了一下,以更大的热情,从心中流出了他书写过千遍万遍的“学习”两个字,一幅杰作就完成了。古人说,不激不厉,志气平和,是衡量书法的最高标准。现在看来是不对了。对于震撼社会的力量,用书法形式美去表达,不能不是又激又厉,豪气盖世了。
1963年11月17日,为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的题词(71)。竖式。
一定要根治海河
这幅书作,用软毫写成,七个字,写了四行,分为两组。字虽然不多,但其神采足可与“小小寰球”长卷相匹。老辣之气,凝笔端。
1963年5月26日,给张于(次仑)的信(72)。竖式,草书。分十行书写。
次仑先生左右: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惇元兄业已见告,极为怀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敬颂
早日康复。
字体随意,草法任情,用笔简捷,气韵跳宕,“次仑、书、读、感谢、怀念、收纳、幸、康复”等字,尤为风韵。
第二阶段,1964一1966年
1964年8月1日,为《解放军报》思想战线专栏的题字(73):“思想战线”。横式,草书,成方块形。“思想”二字紧结,“战浅”二字草法放纵,相映自成佳构。
1964年,为1935年遵义会议会址的题词(74)。竖式,分三行,草书。
遵义会议会址
按说这样的题词,字少,而又重复,比较难写,六个字又分三行更加困难,但,他将此幅字,处理得大气老辣。“遵”字上重下轻,两个“会”字,在外边的,大一些,在中间的,收缩些。两个“义”字,以变换写法处理,最后一个“址”字,将“土”写得高长粗大,与“遵”字斜向相对,因此神韵自生。
1964年3月18日,给华罗庚的信(75)。竖式,草书。
华罗庚先生: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肃此。敬颂教祺!
开首一个“华”字就占了首页四行空间的四分之一。“壮志凌云”四字,一笔一结。“肃此”二字占了一行,由此可见任情发笔、意气风发的心态,不言自明。落款处的“十八日”,使人立刻想到是来自怀素的《自叙帖》,但较怀素粗老些。
1964年3月18日,给高亨的信(76)(图二十)。竖式,草书。
高亨先生:
寄书寄词,还有两信,均已收到,极为感谢。高文典册,我很爱读。
肃此。敬颂安吉!
大气磅礴,任意挥洒,对精通古典文学和哲学的教授高亨,更是如此。两字、三字等连写增多。如“已收”、“极为感谢”、“典册”、“安吉”、“毛泽东”、“一九六四年”等,大有意趣。
1965年6月26日,给章士钊(行严)的信(77)(图二十一)。竖式,草书。
行严先生:
大作收到,义正词严,敬服之至。古人云: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今奉上桃杏各五斤,晒纳为盼!投报相反,尚乞
谅解。含之同志身体如何?附此向她问好,望她努力奋斗,有
所益进。
此幅书法,老笔纵横,苍劲有力。开始四行,至为精彩。1965年7月18日,给郭沫若的信(78)(图二十二)。横式,草书。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敬颂安吉!并问力群同志好。
此卷大气扑人,神采焕然,枯笔过半,犹显苍老。
1965年7月26日,给于立群的信(79)。竖式,草书。
立群同志:
一九六四年九月十六日你给我的信,以及你用很大精力写了一份用丈二宣纸一百五十余张关于我的那些蹩脚诗词,都已看过,十分高兴。可是我这个官僚主义者却在一年之后才写回信,实在不成样子,尚乞原谅。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敬问暑安!并祝郭老安吉!
这卷书法,率意为之,实为不工而工的佳作。尤其枯笔运用极妙,如,‘精力”、“诗词”、“官僚主义”、“原谅”、“增进健康”、“郭老安吉”等字,淡如云烟,苍如崖松。
1965年9月15日,为庆祝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二十周年的题词(80)(图二十八)。竖式,行书。
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此幅书法,是近几年来没有的式样,行距如此之宽,真迹不偶。1965年10月,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的题词(81)。竖式,草书。
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
用草书作为题词,此为第一次。草法规范,又不落俗,自有门家。“筹”字最有情趣,拉长的笔画,给人一种运动力感。
1966年8月,为《新北大》、《中国妇女》杂志的题字:“新北大”、“中国妇女”。这两幅题字是一个时间写的。总体上还是苍劲有力,大气凛然。好象也透出一些理性的回归,以及一些沉郁之气。
毛泽东,这位卓绝的领导人,这位才华横溢、独出机抒的书法艺术大师,到1967年,他才刚七十四岁。根据他强壮的身体(他1966年还横渡长江),旺盛的精力,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高度的修养,按照他的书法历程,他还有一个大草的巅峰期,一个衰年变法期,在草书的基地上建造自己的大草方舟。但,这个阶段没有走下去,他过早地突然地衰老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因为,在他之前(清末以来,近百年时间)的书法家们,极少几个能够进入草书艺术的宫殿。大多是恪守“二王”家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更没有探窥草书殿堂的想法,大概都缺少毛泽东的气概、胆略和才能。而独具条件的毛泽东,却在书法的道路上,驻马踟蹰了。
但是,不论如何,当历史跨进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他以七十岁的高龄,毅然决然地向中国书法王国的皇宫冲刺了,而且取得了成功。
从这几年(1961—1966)的墨迹来看,他与草书的圣人们——张旭、怀素等,已成熟人,“开篇玩古,千载共明;削简传今,万里对面。”毛泽东此时于草书,确实是得笔、得法、得意、得趣、得神了。
附说: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在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长廊里,游观了他六十多年的书法,暂告一个段落。但是,还有一篇最精彩、最传神的作品,我们还未来得及欣赏呢,这就是毛泽东的著名手迹:《忆秦娥·娄山关》(图十九)。
《娄山关》词,作于1935年2月,描绘了红军第二次攻占娄山关的战斗。肩负最高领导责任的毛泽东,才上任一年,能否挽狂澜于既倒,拯救红军,拯救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革命,毛泽东面对着这滔天巨浪,真是思绪万千。他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这首词;无论从遣词造句,写景发意,音韵节律,色彩情感,哪方面,都是苍茫悲壮的。如果,从文学角度说,它真实地、鲜明地、准确地、生动地反映了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生活,那末,这个作品,就是异常杰出的。这首词在毛泽东的心底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每读到和写到这首同时,就勾起来他那历史的悲壮感。
因此,以这样感情的积累,毛泽东就在1961年至1963年的那一天写了这首词。
从书法艺术来说,这是现代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品,是毛泽东传世的精品之精。
整幅作品,苍苍茫茫,无天无地,象残阳萧瑟,如屈铁盘丝,犹危峰叠起,似巨浪击空。骨全肉莹,光彩射人。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道劲于苍茫之内。
这卷书作,标志着他草书的最高成就,表达的是一种十分模糊的感情。
“西风烈”,书法伊始,一改过去笔重字大的习惯,突然改用轻笔,以瘦硬开始。
“长空雁叫霜晨月”,“长空”二字压缩后施放出“雁叫霜晨月”,而且是一笔写完。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浓笔写出。感情的匣门,突然大开,一笔写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
这时,沾笔一顿,写出“残阳如血。”
“毛泽东”
笔法沉著屈郁,奇拔豪迈,令人神迷心醉!
从格式上,似用三个单元写下的,每单元四行,共十二行。每行字数的排列是:
6、4、4、3;
4、5、3、3;5、5、4、3。可见每个单元,都是头多尾少。字形的变化,更随机而化,和而不同,违而不犯,无处不好,满纸精彩。
【注释】
①②《书法》杂志1980年第2期
③⑦见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
④见杭州毛泽东题词展览馆
⑤见《历史教学》1984年10号
⑥见湖南博物馆
⑧见《红色故都——瑞金》一书
⑨(18)(25)(26)(27)(31)(46)(52)(61)(63)(64)(72)(75)(76)(77)(78)(79)见文物出版社版《毛泽东书信手迹选》
⑩见《国际卫生》1941年第2卷第1期
(11)见《光明日报》1961年1月13日
(12)见《东北日报》1948年6月6日
(13)见《解放军报》1965年8月28日
(14)见《新中华报》1939年4月19日
(15)见延安《团结》杂志
(16)见《新华日报》1940年1月23日
(17)见《新中华报》周年纪念版
(19)见《新华日报》1941年7月7日
(20)见《八路军军政杂志》1942年第4卷第1期
(21)见《人民日报》1960年8月25日
(22)见《中国青年报》1961年5月17日
(23)见《青海日报》1961年7月17日
(24)见《人民日报》1960年12月2日
(28)见《天津日报》1949年10月30日
(29)见《长江文艺》杂志1962年第5期
年8月29日
年4月20日
见《跟随毛主席长征》一书
年8月27日(35)(36)见《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8年版
年第1辑
年9月创刊号
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年战绩》一书
见《新华月报》创刊号
年2月28日(42)(45)(47)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
年9月28日
年9月12日
年2月23日
(48)(61)(62)(69)见文物出版社单页
年3月29日
年3月31日
见《韶山》一书
年第1期
年1月号
年第17期
年10月号
年10月30日
年4月30日
(60)见《中国青年报》1961年8月2日
(65)见《湖南日报》1968年6月25日
年7月31日
年第5期
年9月18日
年3月5日
年11月17日
年8月1日
年第1期
年12月9日
年10月31日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