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第四节"仁者天下之正理"

第四节"仁者天下之正理"

  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五常"是封建道德的最基本的范畴,而在"五常"中,"仁"又是最为重要的支点。它是"义"、"礼"、"智"、"信"的总名和基础,故而吕祖谦对"仁"的论述颇多,当然这不是说他对"义"、"礼"、"智"、"信"不重视。

  "仁"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道德范畴。不过在孔子以前,它似乎没有引起人们大多的注意。先秦时代,孔子最重视"仁"。一部《论语》,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据此有人曾认为孔学即仁学。吕祖谦的仁说多是承袭孔子。为此,我们先引摘几段孔子论"仁"。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巧言令色,鲜矣仁。③苟志于仁矣,无恶矣。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⑤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⑥刚毅木讷近仁。??必须说明,孔子讲"仁"虽多,但从来没有赋予"仁"以明确的定义。上引的这些论述,即是证明。和孔子一样,吕祖谦伦理思想中的"仁"亦呈现多义化的倾向。

  首先,吕祖谦认为"仁"就是"理"。他说:"仁者,天下之正理。是理,在我则习矣而著,行矣而察。"⑧又说:"夫仁与礼通彻上下,自足以该括天下之理。"⑨在他看来,"仁"囊括了天下一切之理。是"理"的最集中表现。因此离开了"仁",也就无所谓"理"。"天下之理,除了仁与礼,更有甚事?"①只要时时依据"仁"之准则行事,就可以准确地把握("察")

  "理",并使"理"在自己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著")。

  吕祖谦同意"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传统见解,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仁"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他说:"仁是人之本心。"②认为"仁"是作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依据。如果人而无仁,也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他这样说:① 《论语·学而》。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里仁》。

  ⑤ 同上《颜渊》。

  ⑥ 同上。

  ⑦ 同上《子路》。

  ⑧ 《文集》卷17《论语说》。

  ⑨ 同上卷18《孟子说》。

  ① 《文集》卷18《孟子说》。

  ② 同上。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非行仁义也?孟子之意,盖谓人之初生,饥食渴饮,趋利避害,与禽兽争得不多,盖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是争这些子。人既只有这些子,庶人却去之,便是与禽兽争不多了。惟君子能存之,学者最当看几希二字。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之一,人和禽兽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饥而食,渴而饮,见利而趋,见害而避,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和禽兽的区别不大("几希")。但是由于人有"仁义"而禽兽缺乏"仁义",二者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然而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将人最宝贵的东西--"仁义"轻易地丢掉了,结果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而君子们则不同,总是小心翼翼地保存"仁义"。在这里,吕祖谦流露了轻视劳动群众("庶人")的倾向,在将"庶人"与禽兽相提并论的同时,高扬了"君子"(封建地主阶级),从而充分暴露了其地主阶级自我夸诞的嘴脸。这是应该受到认真批判的。然而他认为有无道德之属性,乃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之一,则是很有见地的。

  吕祖谦认为"仁"是一切封建道德的核心。其他的一切封建道德都是从这里推及出去的。

  如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自五常之理椎之,又如恭宽敏惠及刚毅之类,其名非不多,何独惟说仁与礼?盖仁者,人也。仁之一字,已自尽了。"仁者,人也",这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命题。吕祖谦同意此说。他认为"仁"体现了人的道德属性的最本质特征,只要真正理解了"仁",就可以推知"义、礼、智、信",以及"恭、宽、信、敏、惠""刚毅"这些道德之要义。故而在所有的封建道德中,"仁"是最重要的了。

  吕祖谦还专门论述了"仁"与"忠"、"孝"的关系。

  (一)、"仁"与"忠"。

  吕祖谦认为"仁"包孕着"忠"。他说:"忠之一字,非仁礼之外别有一忠也。盖尽己之为忠,仁与礼稍有不尽,则非忠矣。自忠而反,到此己自无不尽。"②他的意思是"忠"寓于"仁"。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游高于"仁"之外的"忠"。只要尽"仁","忠"亦在其中了。

  而对"仁"稍有不尽,即非是"忠"。反过来,"自忠而反",亦可以尽"仁"。

  因此"仁"与"忠"是互相发明的。

  (二)、"仁"与"孝"。

  吕祖谦认为"仁"之内涵要比"孝"大。他不同意将"仁"与"孝"等量齐观。所谓:"便指孝弟为仁则不可。"①但是"孝弟"又是"仁"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仁"则必须从"孝弟"做起。

  他说:然孝弟所以为仁也。体爱亲敬长之心存主而扩充之,仁其可知矣。②仁之实,事亲也。只如此说,于己不相于。须实就事亲上看,则方真知此是仁之实。

  因为"孝弟"是构成"仁"的主要内容,所以只要不断地扩充事亲尽孝之心,也就可以切实把握"仁"之精髓了。

  此外,吕祖谦还赋予"仁"以"公"之义。他说:"前辈谓公近仁"④。

  ③ 同上。

  ① 《文集》卷18《孟子说》。

  ② 同上。

  ① 《文集》卷17《论语说》。

  ② 同上。

  ③ 同上卷18《孟子说》。

  ④ 《文集》卷10《舍人官箴》。

  很显然,他是同意这一位"前辈"观点的。

  吕祖谦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否具备"仁",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之事。他认为:--有了仁,就可以远离"恶"之根源,邪恶的念头就不会萌生。因为从本质上看,"仁"与"恶"是对立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中著不得恶字。盖一志于仁,自著不得恶念。"⑤--有了仁,物质生活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社会地位无论是高贵还是卑鄙,其精神状态总是充实的,可以身心愉快。"仁者可以久处约,可以长处乐,盖无非此理而已。所遇有约乐之异,而心则一也。颜子在陋巷之心即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之心也。"①这也就是说,从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看,颜渊和尧舜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布衣,后者是君主,前者住的是陋巷简室,后者住的是华屋高堂,但因为他们都是仁者,故而此心是相通的,其欢愉程度无异。

  --有了仁,就可以掌握臧否好恶之标准。"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人而未仁,其好恶皆私心也,非特以同异为是非,亦且随旦莫(暮)而迁变矣,乌能好恶人哉。"②吕祖谦认为当人还不具备"仁"德之时,其好恶的标准完全是从一己之私念出发,很难做到持论公正平允。这就难免要党同伐异,而且还会因自己之私利需要,而随时变化标准,故而"乌能好恶人哉!"至于具备了仁德之人,在其臧善否恶的过程中,则毫无私心杂念,完全从义理出发,对人对事持论平允公正,所以"能好人,能恶人。"--有了仁,就会和封建等级名分和典章制度溶为一体。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否则礼乐虽未尝废于天下,而我无是理,则与礼乐判然二物耳。"③认为具备了"仁"就会领悟到"礼"、"乐"之真谛,否则即使有"礼"、"乐",自己也会漠然对待,形成我是我,礼乐是礼乐的局面。

  --有了仁,就会对别人充满爱。因为"仁"是"爱"的根源。"仁者,爱之原。"①而"爱"则是"仁"之发见,"爱者,仁之发。仁者爱之理,体用未尝相离,而未尝相侵。"②"以博爱之,谓仁。"吕祖谦所主张的仁者之爱,并不真的是什么"博爱之",事实上吕祖谦也不可能去爱一切人,说到底,这种"爱",只是在封建等级名分和典章制度中通行的。

  怎样才能达到"仁"之境界呢?吕祖谦认为"仁"与"不仁",犹如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欲"仁"则必须"恶不仁",使"不仁者不加乎其身。"恶不仁者,其为仁矣。恶不仁,正是初学用力处。③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加字甚轻,才有一毫私念沾着,便去之,不使加也。《⑤ 同上卷17《论语说》。

  ① 《文集》卷17《论语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文集》卷18《孟子说》。

  ② 《文集》卷4《与朱元晦》。

  ③ 《文集》卷17《论语说》。

  《 文集》卷17《论语说》。

  吕祖谦认为"仁"为人之天性,只是在与外物接触时,有所流失,只要平时注意在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关系中认真体察即可。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世人分为二,君子体而为一。

  ⑤圣人指复处为仁,此正与答颜子之问,克已复礼为仁相似,盖圣人之语只是一理。

  这就是说当人们排除了一切与封建等级名分相冲突的思想意识而注意重视主观封建道德的涵养,即达到了"内外一体"的"仁"之境界,从而所有的封建道德观念也就在自己的内心安营扎寨了。

  ⑤ 《文集》卷12《易说·乾》。

  ① 《文集》卷13《易说·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