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第五章 哲学思想

第五章 哲学思想

  南宋乾淳时期思想颇为活跃,学术空气甚为浓厚。代表着地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的思想家在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等主张的同时,在哲学上亦各自提出富有个人特点的学说。有的提倡"经世致用",有的主张论道经邦。

  各学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论争。不但唯物主义的永嘉。永康功利学派与唯心主义的理学两大阵营之间时有辩洁,争讼不息,就是在功利主义学派中,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彼此间时有微词,至于在唯心主义的营垒中,以朱嘉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巨子的"心学"更是相互攻讦,双方有时意气用事,闹得不可开交。这是一个各家争鸣、互争雄长的时代。

  作为当世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吕祖谦对各家之说采取的是兼容并蓄、"委曲拥护"的方针。他百般周旋,极力调停当时各家之间的争论,"未尝倚一偏而主一说"。其目的固然是为了平息各家之意气,但更主要的是企图汲取各家学说中合理之因素,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为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政权提供综合当世各家之说。"兼取其长"的理论基础,以摆脱政治、经济上的危机。

  正因为是吕祖谦规定了自己的学术任务是博采众家之说,故而与同代其他思想家相比,其学术思想显得"驳杂而不纯"。为此,不仅招来了其好友朱熹的非议,而且也使自己的哲学思想被后世误认为无特色而忽视,这是需要为之辩诬的。

  我们认为,说吕祖谦哲学思想"驳杂而不纯",这是事实,但由此断定其哲学思想无鲜明的个性则未必尽然。其实"不主一说"这正是吕祖谦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因为吕祖谦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在对当世各家"委曲拥护"的基础上构筑起来的,故而它很少有门户之见,容纳了比其他诸家更多的思想信息,保存了其他诸家所不能保存的思想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吕祖谦的学术思想不啻是南宋乾淳时期的大型思想库。如果认真剖析吕祖谦的哲学思想,不但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南宋中期学术思潮的脉搏和趋向,而且还可以理顺当时各家理论分歧的症结所在。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就不能将吕祖谦的哲学思想搁置一边,必须加以认真的研究。

  现在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在人才荟萃,思想活跃的南宋中期,综核各家的任务独有吕祖谦承担?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决非偶然,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

  如前所说,吕祖谦祖上自吕蒙正以来,一直得到赵宋政权的信任和重用,入相封侯,位崇禄厚。吕氏一门的荣辱盛衰是与赵宋政权的安危存亡休戚与共的。因此,面对南宋小朝廷封建统治秩序岌岌可危的严重形势,吕祖谦不能不表示极大的关注和忧虑。并处心积虑地为其寻求摆脱困境的治世之方。

  他认为无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以及永嘉、永康学派的功利之学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高度一致,故而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原则分歧,只要大家不要"意尚奇而不求其安,辩尚胜而不求其是,论尚新而不求其常,辞尚异而不求其达"①,是完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这就是吕祖谦构筑自己博驳的学术体系的宗旨。他主① 《文集》卷2《太学策问》张学术思想不应"尚奇"、"尚胜"、"尚新"、"尚异",而必须求"安"、求"是"、求"常"、求"达"。在这种治学思想的指导下,吕祖谦对各家之说力求"兼取其长"、存异求同,希冀陶铸众说于一炉,为南宋封建统治集团提供万无一失、无所不包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

  吕氏家族"学无常师"的治学风格,给吕祖谦综核各家之说以重大影响。

  和其先人一样,吕祖谦诚心悦服地"泛观广接"当世诸家学说,成为当时交游最广的思想家之一。吕祖谦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可谓莫逆之交,可以肯定他说朱熹之所以能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固然有其所具备的诸多因素外,但和吕祖谦的通力合作则不无关系。关于这一点,本书第一章已有说明,故不赘言。和朱熹稍有区别的是"吕祖谦哲学思想中含有较多的"心学"成分。

  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和"心学"巨擘陆九渊保持了很深的学术友谊。不可否认,吕祖谦受陆氏心学思想影响不小。但也同样可以说,陆九渊在创立"心学"体系的过程中亦得到吕祖谦的鼎力之助。由于吕祖谦与朱熹、陆九渊两人都相知甚深,故而他能充当双方的调停者,承担了鹅湖之会召集和主持的任务。

  南宋时期,朱熹之"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俨成水火,为什么吕祖谦却能在"理学"和"心学"之间游刃有余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则不能不追溯理学实际奠基者程颖、程颐兄弟哲学思想的异同。

  二程兄弟在奠定理学体系的过程中,各自突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故而在细微处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程颖所强调的是"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传圣人之学"就是"传圣人之心";而"传圣人之心"则是"传己之心",显露了心学之端倪。程颢还提出了"万物一体"的命题,认为天地万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主张以内外为一本,具有融客观于主观的倾向。程颢这一学说经王蘋嬗递,至陆九渊而正式形成完整的体系。正因为这个原因,陆九渊尽管对程颐颇多微词,屡有批评,但对程颢则表示了应有的尊重。他说"伊川蔽锢深,明道却疏通。"一贬一褒,泾渭分明。程颐所突出的是"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理"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为的意志。其学说具有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朱裹对二程"洛学"的继承,其中以汲取程颐为多。

  必须说明,二程之间的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他们二人基本哲学观点的一致。程颐在程颢死后曾明确地说:"吾之道盖与明道同"。二程的门徒在记录二程思想言行时,往往不加区分。以致现在有不少语录己很难分清是程颢还是程颐所说。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对二程不象陆九渊那样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在其著作中也往往只是"程子日",并不特别标明这个"程子"是程颢还是程颐。就是说在朱熹眼中,二程思想是一致的。产生这些现象似乎不能归结为是程颐有意避开他和其兄的分歧;也不能归结为二程门人和朱熹的粗疏无知或调和折衷。究其原因只能是程颢和程颐思想确实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这是因为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是唯心主义,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吕祖谦在对待朱熹之"理学"和陆九渊"心学"时,能以第三者身分,平允持论,兼蓄"理"、"心"之说的原因所在。至于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发生严重对立,与其说是学术分歧的不可调和,倒不如说是争南宋思想界正宗地位更为妥当。

  吕祖谦自幼受"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熏陶,史学功底颇为深厚,而为南宋其他理学家所不及。从历代王朝兴衰存亡的复杂过程中,吕祖谦隐约感到仅仅依靠"性命义理"之学尚不足以永久而巩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必须讲一点"经世致用"的学问,这就使他与永嘉、永康功利学派有不少共同语言。

  永嘉、永康学派中的薛士龙、陈君举、徐元德、叶适、陈亮等人对吕祖谦哲学思想的最终形成都有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而吕祖谦的哲学思想也同样对他们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就吕祖谦本意而言,他确实想调和功利之学和理学之间的矛盾,希望陈亮放弃和朱熹的论战,故而当朱熹企图通过吕祖谦说服陈亮放弃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之说而皈依"性命义理"之学时,吕祖谦欣然应允。但是功利学派和"性命义理"之学的矛盾不同于"理学"和"心学"之间的矛盾。因为后者只是唯心主义阵营内部枝枝节节的分歧。关于这一点,黄宗羲父子看得很清楚:"(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①"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①故而吕祖谦可以"委曲"调和,有所弥合。至于功利之学和理学的分歧,则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朱熹曾说:"陆氏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②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宁可与陆九渊作一点妥协,而决不肯向功利学派作半点让步。这就使吕祖谦为调和二者矛盾所做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而且还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吕祖谦一生所出仕的都是学官和史官,和当时学术界保持着广泛接触。

  他为人温然随和,"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良好士德,使他在学人中间有着很好的人缘,以致许多学术观点不同的学者都愿意与其往来。在与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接触过程中,吕祖谦博采众议,因而冲淡了自己哲学中的理学色彩,而成为当时学术界杂色相间的旗帜。因而综核各家之说之任,非吕氏莫属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