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知几评传 > 三、《史通》的整体构思

三、《史通》的整体构思

  如果说"通识"主要见诸于精神、思想,那末,史例则主要体现于方法。

  在《史通》一书的整体构思中,以"通识"观点为指导"商榷史篇",以"辨其指归,殚其体统"为根本任务,这是一。在辨指归、弹体统时,又特别强调体例的规范性,视史例犹如国法,这是二。《史通》就是在思想上的"通识"和形式上的"史例"两者结合上展开整体构思的。

  刘知几特别强调体例的重要性,他在《史通·序例》中指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之无法,则上下靡定;史之无例,则是非莫准。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科条一辨,彪炳可观。

  知几以为作史必先立例,尤贵有法,例不可破,法不可违。在流传至今的《史通》四十九篇文字中,排列整齐,体现了在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和在形式上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辨别史书体裁,考镜史籍源流,双管齐下,它是知几历史编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治学方法。实质上,它是刘氏的史籍目录学和史部分类法。

  为了具体展示《史通》一书的构思,有必要将其篇目的内容及其布局加以分析。

  《史通》一书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前有《序录》,是刘氏撰成全书时写的小序。内篇有三十九篇,外篇有十三篇,共五十二篇。但内篇中有《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流传至今的还有四十九篇。这四十九篇的篇目是:内篇: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模拟、书事、人物、核才、序传、烦省、杂述、辨职、自叙,共三十六篇。

  外篇: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惑经、申左、点烦、杂说上、杂说中、杂说下、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暗惑、忤时,共十三篇。

  《六家》、《二体》列于《史通》内篇之首,用以冠盖全书,别有深意。

  它一方面透露了《史通》一书着重在探讨古代史籍编纂的整体构想,而探讨史籍编纂不能不从史籍分类入手;另一方面说明《史通》一书在探讨古代史籍编纂体系中又重点探讨史书体例。他把隋唐以前的史籍归纳为六种体例: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并依次叙述六体特点,结论云:"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六家演为二体,故继而有《二体》篇,论编年、纪传二体之得失利害。认为在汉代已降,二体"角力争先",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并行于世。无论是六家还是二体,按知几的史籍分类,都称之为"正史"。《六家》、《二体》冠盖全书,也说明刘知几研究的重点是正史。六家二体之说,本书有专门评述,此不具言。这里只指出一点,知几虽指出二体"各有其美,并行于世",但并不是说编年、纪传平分秋色。他在论述二体并行于世之后说:"故晋史有王、虞,而副以干纪;宋书有徐、沈,而分为裴略。"明确承认在二体之中纪传为主,编年为副。这一认识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正是因为他有了这一认识,在《史通》一书中他主要的精力乃是探讨纪传史的编撰问题。

  按照《史通》的布局,《六家》、《二体》之下,由一般到具体,皆就纪传一体中分题著论。《载言》略论史书载言之体。看来刘氏的思路是坚信"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的观点,因而将史书区分为载言体和载事体。这里先言载言之体,检讨史篇,发现自左氏已降,皆不遵古法,言事相兼,因议设书部。以下论纪传体之"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等。再以下《采撰》论史料学;《载文》论文史关系;《补注》论史注;《因习》论修史应重视世事变革,反对因仍旧贯;《邑里》 是《因习》的下篇,仍是反对因仍旧贯,专论相矜族望,邑里难详之失;《言语》论史书文辞;《浮词》论史书慎用浮词;《叙事》论叙事之体简而能要;《品藻》论史家品藻人物之法;《直书》、《曲笔》论史家写史态度;《鉴识》论史识;《探赜》论史必辨流通义,明其指归;《模拟》论继承遗产之法;《书事》论选事之标准;《人物》论择人;《核才》论史才;《序传》论序传;《烦省》补论选事之标准;《杂述》补述杂史之源流得失;《辨职》论史馆修史之弊;《自叙》谈著书经过和本意。由此可知,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

  外篇中,《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叙述史籍源流;《疑古》、《惑经》是对儒家经典的探讨和批评;《申左》探讨《左传》;《杂说》三篇是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之史书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汉书五行志错误》纠正班志在体例及编纂方法上的错误;《汉书五行志杂驳》是对五行志错误的具体驳斥;《暗惑》论文史异辙,斥文艺入史之非;《忤时》录作者与萧至忠书,论史馆修史弊端。可见,外篇内容着重在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

  较之内篇,有些题目不甚规范,颇有杂乱之感,可能采自刘氏的读书札记。

  这四十九篇文字,内容颇为丰富,如果以类相从加以归纳,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关于史学发展史的论述。其著名篇目如《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六家》、《二体》等。这些篇目对我国古代史书著作情况和史官建置沿革等,以历史的眼光一一溯其源流,析其体例,区分类别,贯通古今,是《史通》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二是关于历史编纂学的论述。这一类在全书中占最多的 篇幅,而尤以论纪传史编纂的居多。其间,有评论纪传史各种体例和编纂的,有论述写史态度的,有评论叙述方法和写作技巧的,等等。

  三是关于历史文献学的论述。这一类包括史料的搜集、鉴别和取舍,如《采撰》、《载文》、《补注》等,也包括对某些具体历史文献的评述,如《辨职》、《疑古》、《惑经》、《申左》、《杂说》等。

  四是关于著书宗旨和历史评论的论述。其间有自述其写《史通》宗旨的《自叙》、《忤时》和阐述评论史家作品标准的《核才》、《鉴识》、《探赜》、《模拟》、《烦省》等。从《史通》一书的内容似可归纳这样几点认识:其一,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刘知几在《史通》中,几乎论述了历史学的全部问题,有史学发展史的,历史编纂学的,历史文献学的,也有史学评论的。其间包括了刘知几对修史宗旨、目的的论述,对历史观的论述,对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史家修养、史书体例的论述,对史学源流的论述,以及他对史学评论的论述。所以我们说,《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发展史,第一部史学通论,第一部历史编纂学,第一部史学评论,第一部史学理论。

  这样估价并不过分。其二,从编纂体裁入手,着重论述史法。《史通》固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但也有重点,也有侧重。这个重点就是讨论史书编纂体例。从本色上说,《史通》是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方法论的著作。刘知几的许多论点都是在讨论史书如何编写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比如他提出的史才三长论,讲了如何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记事技巧的史才,讲了历史著述取材问题的史学,亦讲了史家评史的态度和观点的 史识,这是史家修养的问题,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些观点便是他在讨论史书如何编写过程中提出的。

  《史通》讨论历史编纂问题,全面而且系统,从编写宗旨、编写态度,选材标准,到写作的具体体例要求,以及如何叙事如何用语,该涉及的都涉及到了。说它是部历史编纂学,名副其实,有编纂理论,也有编纂方法。

  这便又回到《史通》写作动机上来了:"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这是《史通》的基本内容。"辨其指归",是明确修史目的;"殚其体统",是严格检验史书的体例。由此我们可以体察出《史通》一书的整体构思,以史家通识和治史宗旨为出发点,对以往史书编纂体系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总结。"辨"、"殚"之义着重于对"史篇"的批评,故《史通》的基本特色是史学的批判,即是一部史学批评之作。而批评的正误程度如何,是对刘知几"通识"的检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