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备不是传说 > 第四章 转折(8)

第四章 转折(8)

  第四章 转折(8)

  不论日本的教科书怎么写,南京大屠杀是历史存在。

  不论清廷的记录怎么记,光绪帝是死于砒霜剧毒。

  历史书的记载未必可信,人民心中往往有历史真相。

  为什么要追随你

  在刘备南撤的途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大批荆州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赶来追随刘备。

  刘备带领军队向南撤退,沿途百姓不断从四面北方赶来加入队伍。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越来越缓慢,到当阳(今湖北当阳)境内时,大约有十余万百姓加入队伍,离开家园,踏上漫漫的旅途,走向未知的远方。

  类似的情景,在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大批人民渡江南迁时没有出现,在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后大批人民逃离北方时也没有出现。

  这是人心向背的一大标志,是刘备深得人心的如山铁证。

  这么多荆州人民,不是不希望拥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不是不在乎自己的田产房屋,不是不知道跟随刘备前途莫测,但他们还是毅然用自己的双腿做出了选择。

  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曹操屠城的往事,也许他自己已经淡忘,但人民不会忘记。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却不全是因为曹操屠城。如果只是惧怕被杀,那么可以四散逃命,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追随刘备?而刘备恰恰是最危险的人物,曹操绝不会放过他。

  这么多百姓选择追随刘备,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爱戴刘备,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刘备。

  人们有从众心理,一批人追随刘备南撤,就会带动更多的人。所以,加入刘备队伍的人民越来越多。

  现在有一些曹迷不顾荆州人民自愿追随刘备的史实,认为是刘备妖魔化曹操强迫人民南迁、拿百姓当人质作肉盾,根本就是扯淡,不值一辩。虽然跟随刘备的人民最终的结局十分悲惨,但事发之前,谁又能未卜先知料定这些人民会惨遭不幸?

  人生的可能性有很多种,答案也有很多种,但能够得到的答案,只是亲身实践的那一种。在实践之前,所有的可能性都没有确切答案。历史同样如此。

  历代研究历史的学者,很少对人民自愿跟随刘备这件事提出质疑。三国历史有着太多的疑团,许多事件的记载出入很大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件事却没有争议,因为这虽然难以令人相信,却是不折不扣的史实。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刘备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么多百姓的爱戴以及后世广泛的颂扬,与正统不正统没有多少关系,而在于他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一贯作风践行仁义,地地道道深得民心。

  建立汉、唐、宋、明等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很多,却没有谁有过这样感人的事迹;建立像蜀汉一般规模割据政权的帝王更多,却没有谁赢得民间如此广泛的颂扬。

  后世对刘备的颂扬,并不是开始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早在唐代至北宋时期,刘备及其他三国重要人物的民间形象已经基本成型。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骄儿诗》,就描述了小儿对三国故事的痴迷情形,说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北宋时,三国故事更加普及,成为茶馆酒肆说书人的重要题材之一。苏轼在笔记小说《东坡志林》中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人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