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备不是传说 > 第四章 转折(9)

第四章 转折(9)

  第四章 转折(9)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评论——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国家会灭亡,朝代会兴替,唯有仁德、忠义一类如今天所谓的普世价值,永远存在于世人的心中!

  而刘备,在许多人心中就是仁义的化身!

  从襄阳至江陵,陆路约五百汉里,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步兵十多天可以到达江陵,骑兵四五天就能到达。

  刘备的军队,绝大多数是步兵,再加上十多万荆州人民,行军速度越来越慢,史书记载“日行十余里”。影响行军速度的主要是跟随刘备的人民,这些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除了带上金银细软等值钱的家当,还少不了粮食衣物,推着独轮车,甚至还有可能赶着耕牛缓慢前进。

  队伍走了好多天,才到达当阳一带。照这样的蜗牛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江陵?如果半路上被曹操的追兵赶到,既无险可守,仓促之间又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有一位员工忍不住向刘备提出建议,应该放弃百姓,轻军前进,直达江陵,否则曹军一到,必败无疑。

  刘备当然明白一旦曹军赶到败局无可挽回,但他更明白人心的重要。

  十多万百姓背井离乡,随我前进,我就这样抛弃他们?

  不,绝不!

  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自从起兵以来二十四年,我败多胜少,事业却一点一点发展,理想却一步一步接近,能够得来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某一场战役的胜利,靠的是人心和道义。

  正因为人心和道义,十多万百姓才一心追随我前进。如果在危急关头置百姓于不顾,今后将何以立足?

  只要得到人心、立足道义,仗打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队伍打没了还可以从零再拉。

  失去人心,背弃道义,才是彻底的失败,意味着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全部付之东流,更意味着自己一生坚持的信念原来一直是错的。

  人,尤其是伟人,是靠信念活着的。失去信念,是他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何况根据正常的行军速度,刘备认为曹军追上自己的可能性很小。

  于是,面对部下的建议,刘备说出了一句感动历史的千古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危难之际见真情,这句话表明了刘备的真实心境,感动了当时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也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看到这句话的人。

  一百多年后,晋人习凿齿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深深地感动,并写下了著名的评论: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在习凿齿看来,刘备如此重情重义,信义昭著,在危急时刻依然坚持一贯的原则,根本不是靠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的行为比得了的,必然深得人心,日后终成大业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的确,这样一个人不得民心,谁能得民心?这样一个人不成功,谁又能成功?

  刘备,即将走出人生的低谷,大踏步走上成功之路。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接受一次极为残酷的考验。

  因为他即将遭遇一支天下无双的军队。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支军队,那么就是——恐怖!

  恐怖的虎豹骑

  这支军队的名字叫做虎豹骑。

  它是曹操手中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三国志》惜墨如金,尤其不注重战争描写,其他兵种能在正文甚至裴松之的注文中出现一次,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可以称得上是精锐,比如陶谦的丹阳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高顺的陷阵营等等。但虎豹骑仅在《三国志》正文中就出现了三次,可见是精锐中的精锐。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