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李觏评传 > 一、康国济民的医国之论
李觏的政治思想主张,大都是针对北宋当时社会的弊政、鄙风,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为了康国济民,他提出了一整套的医国政论。
李觏指出,要治理好、医治好国家,安定、稳定住民心,就必须有明君、贤吏,推行德政、仁政。对明君的要求是:除了在经济上做到无私财,以天下为公,为国家理财外,在政治上要清正爱民,以天下为务,以万民之身为身,以万民之心为心,不可只管自己一姓一家一人之享受,而不顾万民的死活。李觏说:君人者不以身为身,以天下之身为身也;不以心为心,以天下之心为心也。如使下皆狂,则上谁与肃?下皆僧,则上谁与义?下皆豫,则上谁与哲? 下皆急,则上谁与谋?下皆蒙,则上谁与圣?故明王欲肃则去下之狂,欲义则去下之僭,欲哲则去下之豫,欲谋则去下之急,欲圣则去下之蒙。君明臣忠,百姓亲睦,然后可以致和气也。若能自知而不能知人,能自治而不能治人,愚旨在位,贪者在职, 以找贼元元,家愁户怨,靡所控告,是虽尧为天子, 舜摠百揆,其何以媚于上下神袄哉!故去四凶,举十六相,所以为大功也。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就必须以天下万民的政务为己任,要想万民的利益,为天下兴利除弊。不仅要做到"自知",而且能够"知人";不仅要做到"自治",还要能够"治人",就是说要知己知人,知人善任,不能以己昏蒙,而使天下皆蒙。这样才能够使贤者在位,明者在职,不使愚者在位,贪者在职,人民方可兔遭戕杀贼害。
由这个明君治国理民的理想出发,李觏十分称赞古代那些以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务的君子,反对那些以一身为私,以一身富贵为务的小人,要人们为君子,而不要为小人。他说:士之不见礼于世久矣。古之君子以天下为务,故思与天下之明共视,与天下之聪共听,与天下之智共谋,孳孳焉唯恐失一士以病吾元元也。如是安得不急于见贤哉?后之君子以一身为务,故思以一身之贵穷天下之爵,以一身之富尽天下之禄,以一身之能擅天下之功名,望望焉唯恐人之先己也。如是谁暇于求贤哉?嗟呼!天下至公也,一身至私也,循公而灭私,是五尺竖子成知之也。然而鲜能者,道不胜乎欲也。李觏十分称赞古代那些见贤若渴,见贤思齐的君子,因为他们以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务,能与天下人共视、听。智、谋,"不以天下之大私一人"。李觏极力反对后世那些追名逐利、求官欲爵的"君子"(实则小人),因为他们以一身为务,一心想穷尽天下之富贵,擅得天下之功名,以天下之大私一人。李觏更指出,虽然有一些人知道天下为公、一身为私的道理,口头上讲循公而灭私,而实际上却不能行之,就在于为私欲所蔽,即道不能胜欲使之然的。
李觏指出,君主施行仁政。德政是通过各级官吏实施的,实际上"郡守县令,吾民之司命也。"固此,要谨慎选拔、设置各级官吏,任用贤才,罢不肖之人,为民造福、免祸。"惟聪明睿智,益垂意于仟官,则灾害可消,而富寿在矣。"①相反,如果任用。设置不肖之人为官,人民就会遭到饥寒惊① 《安民策第五》,《李觏集》卷十八,第175 页。
② 《上富舍人书》,《李觏集》卷二十六,第277 页。
① 《安民策第五》,《李觏集》卷十八,第175 页。
痫,受到穷、役、杀、害之祸,无以保其生,无法得平安。李觏说:君者,亲也。民音,子也。吏者,其乳保也。亲不能自育其子,育之者乳保也;君不能自治其民,治之者官吏也。赤子之在极褓,知有乳不知有母也;细民之在田野,知有吏不知有君也。乳之不才,则饥之渴之,惊之痈之,亲虽慈不能幸其子以生也。吏之不才,则穷之役之,杀之害之,君虽仁不能幸其民以安也。然乳保之任,不离帷房之间,亲之卧起可以接也。官吏之职,必远畿疆之外,君之视听无由及也。是故置吏不可不慎也。李觏认为,君主与万民的关系,如同父母气子女的关系,因 为父母总是爱护其子女的,所以君主亦应当爱护万民;"官吏与万民的关系,如同乳保与婴儿的关系,因为乳保要使婴儿健康成长,就必须很好地抚育婴儿,不能使其遭受饥饿惊痈,更不能使其遭受穷、役、杀、害之祸,所以要像乳保爱护婴儿一样地爱护万民。李觏对君主与万民、官吏与民众之间关系的看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看法。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被称为"君父",其各级官吏被称为"民之父母官"。这种封建皇权思想藩篱,李觏也不可能跳出。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②不过李觏指出,既然皇帝、官吏是民之父母、乳保,那么就应当爱护其子,抚育婴儿,保护其民,而不能杀害、伤残万民。
然而,当今的各级官吏,却既不师古道,又不守法治政,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姑息养好,放纵恶人,不求善德,而务阴德,以这般不知治体的官吏来治政,怎么能管理好国家和万民之事呢?李觏说:窃思今之所谓良吏者,多不得其衷焉。不师古道,不观人情,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而已。其务近名者,则日政必以猛,其务阴德者,则日政必以宽。其务自异者,则曰前之政猛矣,我必以宽;前之政宽矣,我必以猛。其务自守者,则曰何必以猛,何必以宽,断诸法而已矣,是皆一方之论也。??是故近名者,刻薄之人也。阴德者,柔邪之人也。自异者,诡激之人也。自守者,畏愞之人也。皆不足以知治体矣。在李觏看来,这些所谓"良吏者"之为政,务近名者认为"政必以猛",实行苛政;务阴德者认为"政必以宽",宽容恶人;务自异者认为"前之政猛,我必以宽","前之政宽,我必以猛";务自守者认为"何必以猛,何必以宽",以法行事而已。这些人都是持一方之论,行私己之政,而不知治政之体,不观人情施政,结果是政猛对善人无所谓善,政宽对恶人却有益,"以容奸为大度"。良吏如此,污吏更可想而知了。
李觏认为,理民治政,过猛和过宽都不行,而应当按孔干所提倡的"宽猛相济"的办法治政,这样才可以使百姓阜康。他说:仲尼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盖言宽猛不可偏任也。夫之于宽,则济以猛。失之于猛,则济以宽。宽猛并行,然后为治也。何谓宽猛并行战?于善则宽,而于恶则猛也。皋陶曰:"看过无大,刑故无小。"过虽大而有其宽也,故虽小而刑其猛也。明主诚宜处宽猛之用,以命群吏,谨察其所为,而废兴之,则治道一致而百姓阜① 《安民策第七》,《李觏集》卷十八,第177 页。
②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10 页。① 《安民策第七》,《李觏集》卷十八,第177-178 页。
康矣。
理民治政,不能片面地猛,亦不能片面地宽,而要宽猛相济,宽猛并行,视情况而定。对于善人善行要宽,对于恶人恶行要猛,且要始终一贯,并用如一,只有宽猛并用,不偏任一方,才能政和民通。明君贤主要以宽猛并用之政来任用官吏,考察百官所行所为,而废兴之,这样治道一致而百姓阜康。据此,李觏主张贤明的君主,必须认真选择任用各级官吏,慎置清官廉吏,勿择贪官污吏。他认为,各级官吏要与人民相知心,相亲爱,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相互了解。吏知民则政令明,政令明则政平;民知吏则信服,信服则令行。李觏说:吏之于民必相知心,然后治也。吏知民心则明。明则政平矣;民知吏心则信,信则令行矣。欲相知心,岂一朝一夕而可哉?上下未相知,或知之未久, 遽委而去之,后来者亦如此,则是吏未尝知民心,民未尝知吏心。吏以所治为传舍,事或不举,则日以待后人;民视所属如过客,理或不胜,亦日以侍后人,官何以修?众何以服?谓其有功邪,进其爵可也,重其赏可也。??矧伊无功之人,而可虚受禄食,往来于道路间邪!②官吏要治好民,取得民的信任,就必须彼此相知、知心。要做到相知、知心,就要长朗相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故为官者要有长久为民治政的打算,不能以治所为传舍,不务民事,以待后人,如此则民视其所属为过客,理或不胜,亦以待后人,这就造成了官不修,民不服的局面,久而久之使积弊丛生。因此,要慎择官,任良吏。
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和万民,除了要慎重选择、任用各级官吏外,还要严格执行政令,不可朝令夕政,必须做到政令如山,这样才可以使民众赴汤蹈火,拼命向前。李觏说:民之所从,非从君也,从其令也。君之所守,非守国也,守其令也。君端冕乎奥阼之位,而民被坚执锐,履肠涉血,赴死万里者,令使之也。君夙驾乎囿游之中,而民居处笑语如不知者,令不及故也。是民从令非从君也。
封疆有固,山川有险,人犹踰之。比间小吏,执三尺之法,则老奸大豪无敢违者,是君守国不如守令也,君以令用民、民以令事君。令之所取,民亦取之;令之所去,民亦去之。故令可一而不可变也。??是故令之于民也,与其出而中废,不若勿出之愈也。善人见善而莫肯进,惧其令变而不必赏也;恶人见禁而莫肯改,幸其令变而不必罚也。朝一命焉,夕一命焉,群吏奉承之弗暇,愚民惶惑而失图,出令如此,不若勿出之愈也。①李觏指出,民众之所以服从君主的统治,并不是惧怕其个人的威严,而是服从政令。君主之所以能进行很好的统治,并不在于守住国家,而是要守住政令。君主属于高位,只有做到政令严明,万民才会为其尽力,"被坚执锐,履肠涉血,赴死万里",在所不辞,万民之所以这样不顾个人安危,为君主卖命效劳,这一切都是政令使之然的。既然政令有如此大的威严和作用,因此,一旦把政令颁布实施,就要始终如、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而不能随意改变,中途废止。与其将发出的政令中途废止,倒不如不发出为好。因为随意更改政令的结果是:善人见政令勤换而不肯进取求功,恐怕政令多变而有功无赏;恶人见政令勤改,即使有了禁令也不肯改正恶行,侥幸政令多变而① 《安民策第七》,《李觏集》卷十八,第178 页。
不受惩罚,蒙混过去。如果政府不断发布政令而又不断更易政令,朝一道政令而夕改之,夕一道政令而朝改之,这样就会使百官应接不暇,百姓不知所措。这样的政令,不如根本不发为好。李觏认为,治国安民,必须严格政令,严守政令,严肃政令,不可朝令之而夕改之,要取信于民,不能使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必须改变随意发布政令,更改政令,使民无所措手足的状况。以此取信于民,使政和民悦。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