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郦道元评传 > 第七章 郦道元的治学方法 一 资料占有

第七章 郦道元的治学方法 一 资料占有

  从《水经注》一书的成就来看,郦道元无疑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必然有一套成熟的治学方法。但在这方面,由于《魏书》和《北史》都只有"道元好学,历览奇书"八个字的记载。《魏书》和《北史》虽然都记载了郦道元的著作:"撰《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了《水经注》以外,其他著述均已亡佚,因此,对于他的治学方法,我们仍然只能从《水经注》一书中进行研究。

  《水经注》是一部牵涉极广的巨著,从地域范围说,除了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其撰写对象外,还涉及当时的不少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从时间界限说,上起先秦,下到南北朝当代,上下二千多年。地域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久,而其内容又如此的丰富多采。全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等等。像这样一部三十余万字的牵涉广泛的巨著①,资料工作的艰巨性是可以想象的,作者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广泛地占有资料。

  为了此书的撰述,郦道元到底占有了多少资料,现在已经很难估计。从《水经注》备篇列出名称的文献进行统计,历来也曾经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数字。明嘉靖黄省曾校本《水经注》卷首所列为一百六十四种;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排印出版的王国维校明刊本卷首所列为一百六十九种;中华书局一九六○年出版的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所列《水经注》引书共三百七十五种;科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出版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地理学简吏》一书中,有"《水经注》注文所引用的书籍多至四百三十种"之语,侯仁之所引的这个数字,很可能是从哈佛燕京学社一九三四年出版的郑德坤《水经注引得》一书得来。郑氏在该书序言中说:"(《水经注》)明本载郦氏引用书目只能百余种,余考郦氏引用凡四百三十六种,因作《水经注引书考》"。

  继郑德坤之后,我也仔细地整理了《水经注》列名引用的文献,计得四百八十种。编成《水经注文献录》一种。在郑氏《水经注引书考》中,若干碑铭也包括在内,我则另外又整理此书所引碑铭,计得三百五十七种,另编《水经注金石录》一种。①从两种拙编合计,《水经注》列名引用的文献和金石资料,共达八百三十四种,兹将所引文献四百八十种分成二十五类,列表如下:① 胡适《所谓先世之遗闻其实都是谢山先生自己的见解》(《胡适手稿》二集中册):"《水经注》本文约有三十四万五千字"。

  ① 《水经注研究二集》。

  类别文献种数类别文献种数

  地理109 博物4

  历史63 宫室4

  人物32 谱牒4

  图籍13 书信19

  论说10 职官制度12

  杂文8 传奇13

  诗赋115 谶纬24

  经书11 工具书15

  子书18 其它6

  以上合计共四百八十种。在上述十八类之中,地理类文献不仅对《水经注》的撰写至关重要,而且从这一类文献资料的广泛搜集,大量占有的情况中,也可以看出郦道元在资料工作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劳动。《水经注》是一部地理书,地理类资料是撰写此书的基本资料。当时雕板印刷尚未兴起,一切文献资料的取得,都必须通过传钞,而地理类的文献资料比其他各类更有难处,这是因为地理类文献资料包括全国地理和区域地理两类,前者比较集中,后者则非常分散,搜集十分困难。另外一重困难是前面已经提及的,地理类文献资料从时间上说也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古典地理文献如《山海经》、《禹贡》、《职方》等等,都是流传已久的作品,获得当然甚易,但另一类是随着"地理大交流"而出现的,在当时都属于新著,这些新著分散在全国各地,它们却都是生动真实和内容丰富的。从下列简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郦道元所搜集的地理类文献资料的完备程度。这是他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他所以写得成这样一部杰出的地理著作的重要基础。

  《水经注》引用的地理类文献资料

  类别文献名称

  汉及汉以前

  山海经(山经、西次四经、中山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大禹记、禹贡、职方、穆天子传①、桑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地说、奏土论、地理风俗记、风俗通。

  汉以后

  山海经注、三州论、晋书地道记、晋书地理志、太康地记、风土记、九州记、袁山松郡国志、十三州记、十三州志、永初山水记、地理书、地记、魏土地记、春秋土地名、春秋释地。

  区域地理

  中原

  中州记、洛阳记、洛阳地记、邺中记、嵩高记、陈留志、陈留风俗传、河南十三县境簿。

  关中三辅黄图、三辅决录注、关中记、秦州记、三秦记。

  冀晋冀州风土记、中山记、赵记、上党记。

  西北

  沙州记、西河旧事、凉土异物志、昆仑说、汉书西域传、后汉西域传、释氏西域记。

  东部齐记、邹山记、徐州地理志。

  类别文献名称

  东南越绝、吴录地理志、吴地记、钱唐记、会稽记、山居记、东阳记、南康记、豫章旧志、豫章记、庐山记、寻阳记、江东旧事。

  楚汉武昌记、江水记、襄阳记、宜都记、荆州记、汉水记、汉中记、湘州记、湘中记。

  巴蜀华阳国志、华阳记、本蜀论、巴蜀志、宜都记①

  区域地理

  岭南

  王氏交广春秋、广州记、始兴记、罗浮山记、南裔异物志。

  域外地理

  法显传、佛国记、外国事、交州外域记、南越志、扶南志、扶南传、林邑记。

  必须说明的是,在上列区域地理类文献中,除了极少数几种如《越绝》、《汉书西域传》、《后汉西域传》等以外,绝大部分都是"地理大交流"时代的作品。

  除了地理类以外,哪道元所占有的资料中,还有许多很珍贵的文献,例如,郦道元很重视地图,他撰写《水经注》,常常与地图相核对。在全部注文中例子甚多,如卷二十一《汝水》经"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注:"余以水平中蒙除鲁阳太守,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忐参差;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难以取悉,既在迳见,不容不述。"卷二十二《洧水》经"又东南过新汲县北"注:"洧水又东南迳桐丘域,??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卷二十四《瓠子河》经"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注:"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于事为允。"正是由于地图和地理的密切关系,所以如上所述,他在工作和著作中常常查阅地图。他搜集和引用的不少地图,如晋裴秀的《禹贡图》和《晋舆地图》,都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著名地图。

  在郦道元占有的资料中,还有一类十分难得的是书信。因为书信不同于其它文献,搜集和传钞,都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书信寄递于远方,各方事物,都是书信寄发者所亲见,所以这是十分真实的资料。郦氏在注文中引用的书信,如诸葛亮与别人的往返书信,其中有不少涉及诸葛亮屯兵与曹魏对抗的地区情况,如河流、栈道等等,都是其它文献中所无法获致的资料,又如俞益期致韩康伯的书信,俞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文人,他远走扶南,信中描述了他在扶南所见的许多地理概况,这是公元五世纪的今中南半岛的目击记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及的三百五十六种碑碣,也是当时他所占有的宝贵资料。兹将这些碑碣中有关水利的部分表列如下,借此可见他所占有的有关水利的资料的重要价值。

  《水经注· 金石录》中有关水利的碑碣

  名称卷篇碑 碣 内 容

  荥口石门碑

  卷七《济水》经"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注"济水又东合荥渎,读首受河水,有石门,渭之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异,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诲,既达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冲塞,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隤无己,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凿山采石以为障,功业既就,谣役用息,未洋诏书,许诲立功府卿,规基经始,诏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轩授使司马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流北岸,其势郁濛,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课,上德之弘表也。昔禹修九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东莱曲城王海,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

  沁水石门铭

  卷九《沁水》经"又南出山,过沁县北"注"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四万余枚,臣以为累方石力门,若天旸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劳,足以成河,**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勅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所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伐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日之称矣。溉田顷亩之数,间二岁之功,事见石门侧铭矣。"

  漳河神坛碑

  卷十《浊漳水》"又东北 过曲钜鹿县东:注"(漳水)又迳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钜鹿太守,漳津汎滥,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

  车箱渠刘靖碑

  卷十四《鲍丘水》经" 又南过潞县西"注"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成乡侯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北门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废不赡,遗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

  车箱渠刘靖碑

  卷十四《鲍丘水》经" 又南过潞县西"注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逄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尊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繦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

  伊阙左卷壁石铭

  卷十五《伊水》经"又东过伊阙中"注"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阀,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东岩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

  千金堨石人腹上刻勒

  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河南县城东十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归堰堨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作此堨,更开沟渠,此水冲渠上,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明帝修王、张政绩也。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

  千金堨石人东胁下刻勒

  续上注《语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历载消弃大功,今故无令遏,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为泄至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踰上漱啮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

  千金堨石人西胁下刻勒

  续上注"水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下文云:若沟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旨狐丘,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干后当复兴工者,宜就西碛,故书之于右,以遗后贤矣。虽石碛沦败,故迹可凭,准之于文。"

  鸿池陂铭

  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穀水又东注鸿池肢,??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

  青陂碑

  卷二十一《汝水》经" 又东南过平舆县南"注"汝水又东南与青陂合。??侧陂南有青陂庙,庙前有陂,汉灵帝建宁三年,新蔡长河南缑氏李,言上请修复青陂,司徒臣训,尚书臣袭,奏可洛阳宫,于青陂东塘南树碑,碑称:青陂在县坤地,源起桐柏淮川别流,入于潺湲,迳新息墙陂,衍入褒信界,灌溉五百余顷。"

  褒水石门碑

  卷二十七《沔水》经"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注"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

  六门碑

  卷二十九《湍水》经"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流过其县东,又南过冠军县东"

  注"湍水迳穰县,为六门陂。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堨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汉末毁废,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六门侧又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以太康五年立。"

  六门碑

  卷三十一《淯水》经"又南过新野县西"注"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陂,遏六门之水,下结二

  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见六门碑。"

  李冰大堰碑

  卷三十三《江水》经"岷山在蜀郡氐道县, 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注"江水又历都安县,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立碑六字曰:深淘■,浅包■。■者,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按此处"立碑六字曰:深淘■,浅包■。■者"十三字为今本《水经注》所无,参见《水经注佚文》(《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三石人刻要

  续上注"《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借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活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

  作为一个学者,当然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治学方法,但其中必然无可或缺的是占有资料,这其实是做学问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学问必然无法登堂入室,上面列举的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列名引用的文献资料,只是他所占有的资料中的一小部分,但从这一小部分中,我们可窥一斑而知全貌。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