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占有资料是做学问的第一步。在占有大量资料以后,必须妥善地运用这些资料。这中间,最重要的方法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去芜存精。郦道元在这方面是下了极大功夫的。所以前面指出,郦道元所占有的资料,比他在《水经注》中引用的,在数量上要多得多。因为有更多的资料,在经过他分析以后,部没有写入注文中去。
《水经注》是以《水经》为底本而广征博引,详加注释的。因此,《水经》是郦道元必须经常作为依据而无法回避的资料。所以《水经》的说法是否正确,是他在撰写此书中首先必须仔细研究的,他恰恰就是这样做了。在全部《水经注》中,郦道元明确指正《水经》的错误达三十多处。在这样的场合里,他常常使用"盖经误证也"这样一句常用语,例如在卷六《湛水》中,《水经》说:"(湛水)又东过毋辟邑南"。郦道元在注文中指出:"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间关也,是乃经之误证耳"。又如卷十四《濡水》中,《水经》说:"(濡水)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郦道元在注文中说:"濡水于此南入海,不迳海阳县西,盖经误证耳"。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有时候,他并不指出《水经》的错误,但实际上同样纠正了《水经》的错误。例如卷六《原公水》中,《水经》说:"(原公水)又东入于汾。"郦道元在注文中则说:"(原公)水注文湖,不至汾也。"这里,"不至汾也"四字,是郦道元针对《水经》的错误而写的。
郦道元对《水经》进行分析,有时并不指出他分析的依据,但有时则很明确地说明,他是根据什么资料进行分析的。《水经注》卷十四《浿水》篇中,关于浿水流向的分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水经》说:"浿水出乐浪镁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于海。"浿水在什么地方?我国古籍所说的浿水,有时指令朝鲜的清川江,有时指令朝鲜的大同江。这当然是因为古人对远离中原的朝鲜地理疏昧的缘故。但不管是清川江或大同江,它们的流向都是一样的。郦道元根据我国其它古籍的记载,例如《史记·朝鲜列传》所说:"东走出塞,渡浿水"等,在注文中指出:"若浿水东流,无渡浿之理。"但这毕竟仍是一种根据古籍记载的推理。要对《水经》记载的"东入海"的话予以否定,还必须进一步深入分析这项资料。郦道元在注文中继续说:"其地,今高句丽之国治,余访蕃使,言城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迳故乐浪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考之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证也。"由此可知,为了深入分析《水经》的资料,郦道元访问了当时从高句丽到北魏来的外交使节,然后根据这位"蕃使"的目击记录,论定《水经》的记载是错误的。
在分析《水经》的资料时,有时候,郦道元还寻根究底,查出《水经》的错误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他实际上还对《水经》以外的其它文献资料,也进行了分析。上面所说的《浿水》一篇就是这样。在这一篇中,《水经》的主要错误,是说错了浿水这条河流的流向。我国的大河,多数流向都是自西向东的,但朝鲜半岛上的大河,多数流向却是自东向西的。有些学者,坐井观天,又不仔细分析资料,或许就是造成错误的原因。经过郦道元的仔细查核,才知道这种错误并不始于《水经》,早在《水经》以前,我国已经存在这种错误。所以注文一开始就指出:"许慎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一曰浿水出县;《十三州志》曰:浿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县在郡东"。这就说明,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出现了这种错误。而在《水经》以后,北魏人阚骃所撰的《十三州志》中,也和《水经》一样,重复了这种错误。郦道元经过仔细分析,指出了《水经》的错误,其实也就纠正了长期以来许多文献资料存在的这种错误。
对《水经》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也比较分析其它许多文献资料,然后鉴定各种资料的正误得失。这种方法在《水经注》中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卷八《济水》经"(济水)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注中,郦道元就是这样做了。注云: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日: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巨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 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仍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海经》之为密矣。
这一段写的是济水与黄河的关系问题。郦道元分析比较的资料,除了《水经》所说:"(济水)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以外,另外还有两种,即《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说:"(济水)绝巨野(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郭璞(景纯)《山海经注》所说:"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这里所说的济水,是古代黄河以南的一条著名河流,《尔雅》所说:"江、淮、河、济为四渎"。济水是"四渎"之一。以后逐渐湮废,到了南宋,连河名也不存在了。但在郦道元的时代,济水还是一条大河,其流路是应该记载清楚的。由于济水和黄河在这片平原地区支流纷歧,水道复杂,因而造成许多错误。《水经》与《山海经注》都认为济水是注入黄河的。经过郦道元仔细分析资料以后,他最后断定《水经》和《山海经注》是"二说并失"。《水经》之失,是在于它搞错了黄河干流和支流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是济水注入黄河,而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注入济水。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济水)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山海经注》之失,是在于它弄错了黄河与漯水的关系。郭璞的意思是,济水是注入黄河的,由于河水枯竭而济水不绝,所以济水存而河水失。但他不知枯竭的是漯水而不是黄河,黄河并不注入济水,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然河水于济、漂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实非也",根据这些资料比较的结果,郦道元最后认为最严密的还是《山海经》,因为《山海经·海内东经》的说法如注文所引的,完全没有错误。
除了分析资料纠正《水经》的错误以外,郦道元也同时对《水经》以外的其它地理书的错误进行纠谬。例如卷十四《濡水》经"濡水从塞外来,东过辽西令支县北"注云:庾杲之注《扬都赋》言,卢龙山在平冈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清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趣平冈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湮谷,五百余里,迳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平冈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
这一段注文,郦道元以陈寿《三国志·魏志》的记载,纠正了庾杲之注《扬都赋》的错误。这是郦道元用一种文献资料纠正另一种文献资料的例子。又如卷十八《渭水》经"又东过武功县北"注云:(雍水)南流迳胡城东,俗名也。盖秦穆公之故居,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为槖泉宫。按《地理志》曰:在雍。崔骃曰①:穆公冢在槖泉宫祈年观下。
《皇览》②亦言是矣。刘向曰③:穆公葬无丘垄处也。《史记》曰:穆公之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车氏、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赋《黄雀》也。余谓崔骃及《皇览》,谬志也。惠公、孝公,并是穆公之后,继世之君矣,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知二证之非实也。这里,郦氏用"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的推论,证明崔骃和《皇览》的说法不足为信。而从旁肯定了刘向所说的"穆公葬无丘垄处也"。又如卷三十一《■水注》云:■水又东迳■阳城北。??余按■阳城在■水南,然则此城正应为■阴城,而有■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
这里,郦道元虽然没有指出他根据什么资料以纠正■阳城的地理位置。因为《谷梁》僖公二十八年有"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一语,这在古人是众所皆知的。既然■水经过城北,所以此城应为■阴城。在全部《水经注》中,可以看到郦道元分析资料的许多细节。他常常用"余考诸地说","余按群书"等字句,表达他分析资料的过程。当然,由于他所撰述的地域范围甚广,资料又十分浩瀚,经过他的分析以后,并不一定能获得他认为满意的结论。在这种场合下,他也常常写出事情的原委,而不作结论。例如卷十六《漆水注》云:长安西有渠,渭之漆渠。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县西。阈骃《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令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识浅见浮",当然是他的一种谦逊,但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他仍是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他并不同意某一古人古书对某种地理事物的考证,他自己虽然查核过许多资料,有他一定的看法,但也并不能完全肯定,只能说出一个大概情况。在这样的场合下,他不轻易否定他人的说法,但也把自己的意见加以说明。例如卷二十九《沔水》经"又东至会稽余姚县,东入于海"注云: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①然浙江出南蛮中,不与岷江同。??故子胥曰:吴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江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旧渎,难以取悉,虽麤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实也。郭璞把蜀中的岷江拉扯到东南地区的"三江"之中,郦氏虽然不同意此说,但他只用"浙江出南蛮中,不① 此处"崔骃曰",崔骃所著何书,无法考实。
② 《皇览》为南朝梁缪袭等所撰。
③ 刘向所撰书在《水经注》中引及的有《列仙传》、《列士传》、《列女传》、《别 录》、《洪范五行传》、《晏子春秋序》、《说苑》七种,此处"刘向曰"所指何书,不得而 知。
① 晋郭璞注《山海经》及《尔雅》,但此处郦引"三江"郭说,不见于上述二 书。按《隋书·经籍志》:"《水经》三卷,郭璞撰"。此书早已亡佚,此说可能在此书 之中。
与岷江同"一语提出他的怀疑,却没有像前述批评庾杲之卢龙山或崔骃、《皇览》秦穆公冢那样斩钉截铁的语言。因为对于东南地区的水乡泽国,他既没有亲临目击,而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也不如北方那样丰富,因此,他说话就相当谨慎,表现了他审问慎思的治学态度。其实,他所提出的东南地区河湖网的总貌,却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