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奥黛丽·赫本传 > 第九章 “美人迟暮”并不是一个悲剧

第九章 “美人迟暮”并不是一个悲剧

  1.小狗“著名”与小鹿“依比”

  奥黛丽非常喜欢小动物。在她拍摄《黄昏之恋》的时候,梅尔送了她一只可爱的约克夏小狗。这是她收到的所有礼物中最喜欢的。

  小家伙有一对亮晶晶的眼睛,浑身长满了棕色的长毛,看起来像一个棕色的小毛球。这只可爱的小狗给了奥黛丽极大的惊喜。那时候她还没有孩子,对这个小家伙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宠爱。

  奥黛丽给小狗取名“著名”(又译作“出名”“飞毛”)。那真是一只著名的小狗,因为无论奥黛丽走到哪里,都要把小狗带在身边。

  平时,奥黛丽会用芳香的狗毛洗发露给“著名”洗澡。她细致耐心,每一根细细的绒毛都要梳理柔顺。她会定期为它修剪指甲,经常更换项圈和丝带。

  那时候奥黛丽还住在拉斐尔旅馆。每天早上,奥黛丽都会带着著名出去散步,旅馆的工作人员——从擦皮鞋的黑人到侍女、男仆,甚至是电梯司机都知道奥黛丽的这个习惯,他们会赶紧把路清扫得干干净净,因为奥黛丽要带小狗下楼了!

  散步之前,奥黛丽会把“著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浑身柔软的毛总是梳理得非常整齐,脖子上扎着漂亮的丝带或者戴着闪闪发亮的项圈。小家伙昂着头,那神气的模样真是可爱极了。

  “著名”是一个喜欢乱叫又容易精神紧张的小家伙,和它那优雅的主人可一点也不像。不过,奥黛丽宠爱它就像是宠爱自己的孩子,连她的同事也觉得“著名”是她的“小孩替代物”,尤其是看到她为小狗梳洗打扮的时候。

  因为主人是赫赫有名的影星,“著名”也得以常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露脸,在摄影作品中更多。小家伙很会抢镜头,总能做出各种令摄影师惊喜的动作来,这一点倒是很像它的主人。

  拍戏的时候,奥黛丽也会带着“著名”,即使没有它的戏份。在拍摄《蒂凡尼的早餐》时,每到中途休息,著名就会趴在主人的膝盖上,这样的场景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奥黛丽的第一个儿子肖恩快出生的时候,欧洲经常发生绑架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向来缺乏安全感的奥黛丽更是害怕,她请富瑞在伯根斯托克的入口处加强警戒。还有一件事总让她感到不安,那就是儿子的出生,必然会使她把花在“著名”身上的精力分出一部分来给儿子。

  对于奥黛丽来说,“著名”是她的大孩子。她害怕“著名”因为肖恩的到来而感到不开心。而她所担心的,也的确成了事实。每当肖恩哭闹的时候,“著名”就会有些焦躁。小家伙困惑地看着全家人都围着那个小生命团团转,而它却只能在一边羡慕地待着。有时候,它甚至会朝着啼哭的婴儿咆哮。

  为了能让“著名”感到平衡,奥黛丽特意让它从原来的木制狗窝里转移到了她的床底下。奥黛丽耐心地和它讲话,温柔地爱抚它。渐渐地,小家伙终于接受了这个“弟弟”,不再向肖恩吠叫。

  有一次,伯根斯托克忽然刮起了特大风暴。“著名”吓坏了,发疯似的楼上楼下地窜来跳去,一面跑一面狂吠不止。后来大概是跑累了,躲到角落里藏了起来,一声惊雷之后,它吓得“呜呜”直叫,然后又闪电一般窜到别处去了。奥黛丽以为它一定是钻到自己的小窝去了。

  紧接着,又一个震耳欲聋的雷在天空炸响。奥黛丽有些害怕了,她怕肖恩会遇到危险,赶紧跑到楼下看儿子,也看看小狗。然而当她走进儿子的房间时,那一幕温暖的画面让她永生难忘:“著名”正在肖恩旁边警戒地看着周围,像个小保镖一样,而肖恩睡得正香。

  不过,著名并不是那种很乖的小狗,相反,它总是很淘气,也常常给奥黛丽带来麻烦。有一次,她带着小狗到比利·怀德在洛杉矶的家中做客。她一再保证,“‘著名’一定会乖乖的”,但是小家伙却故意和她唱反调。

  比利·怀德家里也有一只约克夏小狗,叫做“五十”,“著名”看了“五十”一眼后,便在他们家路易十四时代的丝质客厅座椅上撒了一泡尿,那得意扬扬的小样仿佛是在示威一般。

  奥黛丽感到非常抱歉,但是“著名”却像打了胜仗一般,丝毫不为主人感到尴尬。它被主人宠坏了,即使做了错事,也不会得到惩罚。还好,它总是懂得如何取悦自己的主人,即使什么都不做,单凭可爱的长相也足够让奥黛丽开心了。

  在拍摄《修女传》的时候,奥黛丽需要和剧组到非洲去。她坚持要带小狗一起去。然而,比利时政府对进出口的动物管理非常严格,那时候刚果是比利时的保护国。

  为了能带小狗去,奥黛丽不得不请律师和比利时方面的政府官员协调。于是一份关于一只小狗的文件从好莱坞飞到比利时,然后又从比利时飞到好莱坞。最后,“著名”的出国手续终于办好了,又接受了狂犬疫苗接种并取得证书,这样,它终于可以和主人一起出国了。

  在拍摄《孩子们的时刻》中的一场关键戏时,奥黛丽忽然听见有人说了一句“‘著名’不见了”,所有的注意力立即都转移到了小狗身上,戏也拍不下去了。原来贪玩的著名不知道什么时候偷偷溜出了摄影棚,跑到制片厂内的街上去了。

  奥黛丽慌乱地把制片厂的警察找来,让他们全部出动,去把她的小狗找回来。对此,导演非常生气,又无可奈何。主角跑掉了,戏自然也拍不下去,整个剧组的人只好等奥黛丽回来。

  当奥黛丽终于失魂落魄地回来时,台词几乎全忘了。她的脑袋里全是小狗的样子。她请求导演的原谅,希望休息一下再继续演。但是紧接着,她就哭了起来,导演见她情绪激动,便让她到更衣室去休息。

  坐在更衣室里,奥黛丽又是担心又是害怕。忽然,有人喊了一句,“‘著名’找到了!”这句话简直像一把火焰,让奥黛丽灰色的心情一下子亮起来。她欣喜若狂地奔出去,但是马上又慌乱不已,她担心小狗已经发生了什么危险。

  终于到了发现小狗的地方。那里有一堵高墙,旁边是脚手架,小狗正站在墙的最高处,浑身发抖,似乎不知道该前进还是退后。如果不小心摔下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奥黛丽不敢召唤它,也不敢让别人叫它,因为怕小狗会受惊掉下来。一向怕高的奥黛丽,此时为了小狗却异常勇敢起来。她小心地爬上了脚手架,攀上高墙,然后将小狗抱了下来。重回地面,她已经吓得脸色苍白,但总算是有惊无险。

  电影拍完后,奥黛丽仍然暂时住在好莱坞。有一天,“著名”从专门为它开的小门跑了出去,奥黛丽一发现立刻就慌了。当她跑到街上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幕车祸的惨状,她心爱的小狗已经倒在血泊中。

  那一刻,奥黛丽几乎昏厥。她抱着心爱的小狗,眼看它在自己的怀抱里闭上了眼睛。

  巨大的悲痛如潮水般袭来,她几乎精神崩溃。奥黛丽再不愿住在好莱坞了,马上返回了欧洲,到巴黎小住。因为当时梅尔正在那里拍摄电影《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在那里,梅尔做了一件让她略感安慰的事情。他又送了一只约克夏小狗给她,从体型到毛色,小家伙和著名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奥黛丽为它取名“阿珊”,心中的悲痛终于渐渐平复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奥黛丽养的小狗越来越多,最高纪录是同时养了五只狗。她是那么喜欢小动物,和它们在一起,她总是有无穷的快乐。

  1959年的电影《绿厦》(green mansions)拍摄的时候,奥黛丽还养了一只可爱的小鹿。这是剧情的需要,因为奥黛丽饰演的少女丽玛有一只形影不离的小鹿。但是,要想驯服一头小鹿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因为鹿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动物,有点风吹草动就能让它惊惧不已。鹿还有一个坏毛病:吃一切东西,甚至化工制品也能成为它的一顿美餐。

  剧组请教了一位驯鹿专家,要找一只出生刚两三周的幼鹿,由奥黛丽亲自喂养,像对待婴儿那样照顾它、喂养它,还要陪它玩耍,渐渐地,它才会把母鹿忘掉,把奥黛丽当成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很耐心地去做。

  剧组从洛杉矶的儿童动物园买来了一只幼鹿。奥黛丽虽然不愿意把幼鹿和母鹿拆散,但是又没有其他的办法。她能做的,只有像母亲照顾婴儿那样认真地呵护这个可爱的小生灵。

  当剧组的人看到幼鹿的时候,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因为这头小鹿长的太像奥黛丽了!你看,那水汪汪的大眼睛,柔弱、稚嫩的身体,又瘦又长的腿……奥黛丽非常喜欢这头小鹿,给它取名“依比”。

  每隔两个小时,奥黛丽就会给“依比”喂一次温热的山羊奶,一日三餐则喂它动物罐头。小家伙食欲很好,每次都把食物吃得精光。

  那时候小狗“著名”也在奥黛丽身边。起初,两个小家伙很不友好,“著名”看到主人去照顾小鹿,似乎很不高兴。但是经过奥黛丽的努力,“著名”和“依比”终于和睦相处了。

  小鹿看见了梅尔的鞋子,便像看见了人间美味一般啃起来,小狗见了,便也跑过去不依不饶地撕扯;小鹿还喜欢啃烟蒂,小狗便跳上桌子,将托盘打翻;小鹿又要吃电线,奥黛丽只好将室内低处的电线拉掉……

  过了一段时间后,小鹿果然完全把奥黛丽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奥黛丽非常开心。

  在伯根斯托克的时候,奥黛丽家里还养着一只漂亮的金丝雀。有一次,她在放鸟食时一时大意忘记了关笼门,结果淘气的金丝雀逃跑了。奥黛丽急坏了,哭得像个孩子一般。

  她的朋友富瑞知道后,赶紧召集所有在伯根斯托克能找到的人,让他们帮忙到山里去搜寻。

  其中有一人满怀信心,像个伐木工人一般准备起来:带上网和钩子,把长长的绳子系在钩子上,另外还带了很多长电线和粗铁丝。他一棵树一棵树地找,一整天一整天地寻觅着。几天之后,他竟真的找到了那只逃跑的金丝雀!

  他赶紧带着捕鸟的钩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树,然而,敏锐的金丝雀还是发现了动静,一下子飞走了。他赶紧追过去……

  奥黛丽听说金丝雀已经找到的消息后又是兴奋又是煎熬。后来回忆起来,奥黛丽和朋友说道:“一整个下午过去了,真叫人难熬,我劝那人放弃搜索算了。‘忘记这件事吧’,我说。但是那人却不放弃……”

  那天将近黄昏的时候,那个人终于将淘气的金丝雀捉到了。奥黛丽开心极了,她要送一些钱给那个人表示感谢,但是他却拒不接受。他纯粹是助人为乐的,这让奥黛丽非常感动,她不禁感慨道:“看,这就是伯根斯托克。”

  奥黛丽是那么喜欢小动物,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觉得和动物的关系是最单纯的,“没有人,也很少有小孩可以这样无所要求地陪着你。他们只想活着罢了。他们只想吃饱。他们完全地依赖你,如此之脆弱。他们的脆弱让你完全敞开心胸接纳他们,或许你很少这样对待过任何一个人。”

  2.直到永远

  为了家庭,奥黛丽在第二次婚姻时选择了息影,去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天天,一年年,时间褪去了青春的华彩,苍老不可避免地爬上了公主的脸庞。

  这是每一个女人都非常担心的事情。不过对于奥黛丽来说,却没有什么可怕的,这反而给她带来了另一笔更加宝贵的财富:成熟的魅力。

  在息影的这些年里,喜欢奥黛丽的人有增无减。人们一如既往地迷恋着她,并热切地期盼她能重返影坛。

  在那几年,奥黛丽的确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她的丈夫安德烈·多蒂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上午在医科大学的医务室,中午回家享用奥黛丽烹调的美味午餐,然后午睡到3点,下午搞个人实验,9点回家,夫妻两人10点共进晚餐。

  相夫教子成了奥黛丽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她的大儿子肖恩进入罗马一流的法语公立学校学习,成绩一直是奥黛丽的自豪。那段时间欧洲的绑架事件依然让她非常担心,为此甚至给儿子雇了保镖。不过,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绑架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而是发生在了她的丈夫安德烈身上。

  那天,几个从汽车里冲出来的蒙面人奔向安德烈,企图把他塞进汽车里。安德烈拼命挣扎,终于挣脱并逃跑了。万幸的是,那伙人没有带武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让奥黛丽后怕不已,对绑架事件更加担忧了。

  在奥黛丽息影的那些年,片约依然常常飞到她手中,不过都被她委婉谢绝了,有时候还会给制片公司推荐一些演员。她很少公开露面,只有在197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电视特别节目里露了一面。另外还为东京假发公司录制了四个1分钟的广告,因为她在日本有着相当高的声望,很多日本人把她当成最崇拜的偶像。

  媒体总是猜测着奥黛丽会不会重操旧业。其实对于奥黛丽来说,演艺是她最爱的事业,没有人可以长久地忍受空虚度日、无所事事的生活。面对纷至沓来的片约,奥黛丽渐渐动心了。当她收到电影《四十克拉》的片约时,便真的想重返影坛了。但是制片人不愿在罗马拍摄,奥黛丽又不想离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最终没能拍成此片。

  其实在奥黛丽离开影坛的这些年,电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电视闯入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将对电影的热情转移到了电视上。在奥黛丽走红的时候,罗曼蒂克的情愫正是电影里所需要的,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情调已经过时,表现色情、暴力的场面成了电影界的新宠。

  最重要的是,迷恋奥黛丽的那一代影迷已经老去,活跃在电影院里的观众已经是新的一代人。他们喜欢的风格和老一辈大不相同。所以,奥黛丽的影坛复出注定不会取得像《罗马假日》那样的成功。

  不过,奥黛丽的名气很容易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70年代中期,当奥黛丽接到《罗宾汉和玛莉安》的片约时,她决定复出。这是由著名剧作家詹姆士·戈德曼创作的,由理查德·莱斯特执导。

  那时候肖恩已经14岁,卢卡5岁。两个孩子或许是因为母亲的原因,都对电影格外钟爱。理查德曾经导演过一部叫做《劳碌日之夜》的电影,肖恩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也因此非常喜欢理查德导演。

  电影《劳碌日之夜》是由当时最负盛名的“甲壳虫”乐队的几位年轻音乐家演的。在当时,“甲壳虫”乐队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很多人都为那四个年轻的音乐家痴迷不已,肖恩也不例外。听说母亲接到了理查德导演的《罗宾汉和玛莉安》,非常激动地鼓励母亲参演。

  奥黛丽的小儿子卢卡非常喜欢著名影星辛·康纳利,正巧,将要饰演罗宾汉,和奥黛丽演对手戏的男演员正是他,所以,卢卡也非常支持妈妈参演。

  这是一部关于中古传说的故事。罗宾汉和玛莉安是一对非常相爱的恋人,他们的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颇为相似。剧本中渗透着一种罗曼蒂克的情愫,很符合奥黛丽的电影风格。而且,剧本中的情节和奥黛丽的生活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玛莉安想逃离现实世界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去隐居,剧作家甚至觉得奥黛丽和玛莉安简直就是一个人。

  奥黛丽很喜欢这个剧本,不仅因为哀婉动人的故事,更因为这个剧本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没有像当时的流行电影那样用色情与暴力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部片子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剧中的主人公是中年人,这个年龄也正符合奥黛丽,她几乎可以不用任何修饰就开始电影的拍摄,因为她仿佛就是玛莉安。

  不过,这部片子要在西班牙的潘普洛纳拍摄。为此,奥黛丽不得不带着小儿子卢卡、卢卡的保姆和她的理发师兼化妆师奔赴西班牙。

  此时距离奥黛丽宣布息影已经7年。在这7年的时间里,电影制片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下子向奥黛丽袭来,让已经过惯了隐者生活的她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奥黛丽有很强的自制力与适应力,经过努力,她很快就适应了这些变化。

  这一次拍摄电影,她没有休息饮茶的时间,没有随员,厂方也没有派人保护她。“绑架案”的阴影时不时浮现在她的脑海,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她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理查德导演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工作效率非常高,这也就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他像个陀螺般不停地忙碌着。他没有时间去过问明星的身体状况、适应情况等个人问题,他的世界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紧张的作息时间让奥黛丽有些难以承受,即便她能在心理上克服面临的问题,但是身体却不能承受。工作环境很简陋,而且奥黛丽很瘦,仅仅几天的工夫,她就明显老了许多。离开家的时候,她的肌肤还像少女那样娇嫩,可是到西班牙没几天,就变得粗糙了。

  奥黛丽开始靠喝啤酒来增加体重。然而,她的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一点体重也没有增加。繁重的工作加上恶劣的环境,使她很快就病倒了。她患了痢疾,不得不服用各种药品来抵抗疾病。

  平时,同事们常常会在酒吧里聚会,但是奥黛丽从来不参加。每逢周末,她就飞回罗马和家人团聚。

  《罗宾汉和玛莉安》首映式在纽约举行。奥黛丽对自己有些不自信,她担心过了这么久,人们早已忘记了她,害怕人们不接受她,毕竟,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少女了。

  在首映式之前,奥黛丽接受邀请先去了,好莱坞,在美国电影学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终身荣誉奖的仪式上发言。她还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人们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她依然那么受欢迎,这让奥黛丽又惊又喜,对首映式也渐渐充满了信心。

  之后,奥黛丽飞到纽约的光比城市音乐厅参加首映式。奥黛丽刚刚出现在观众面前,6000多人就对她开始了热烈的欢呼,并用唱歌的声调齐唱道:“我们爱你,奥黛丽!”

  这样壮大、热烈的场面让奥黛丽有些受宠若惊,群众的热情让她感动得流下眼泪。

  其实,奥黛丽重返影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丈夫安德烈的习惯性出轨。多年来,他的名字常常和别的女人的名字一起出现在报纸的头条上,这让奥黛丽承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离婚”这个可怕的字眼,再一次出现在奥黛丽的生活中。更让她难过的是,她又一次经历了流产。

  婚姻上的不幸,让奥黛丽更希望能以忙碌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忘记心上的痛。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是奥黛丽一生中最压抑、单调、痛苦的时候,唯一的安慰是两个孩子的成绩都非常好,而且都非常懂事。

  继《罗宾汉和玛莉安》之后,奥黛丽又接受了老朋友特伦斯·扬的片约——《血统》。

  这个剧本的风格是与奥黛丽的影片风格完全相反的,其中有很多关于暴力和色情的描写——当然,这也是为了迎合当时电影观众的口味。因为特伦斯·扬的一再劝说,奥黛丽才最终接受了这个片约。他付给奥黛丽的片酬是一百万美元,另外加上电影的利润。尽管奥黛丽隐退多年,但是她的名字依然有着强大的号召力,特伦斯·扬相信这个名字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润。

  奥黛丽的要求是尽可能多地在罗马拍片,一是因为自己的家在那里,二是她也的确觉得外景选在罗马是很合适的。至于去慕尼黑和纽约拍摄的部分,她希望不要太久,只能有几天的时间。

  饰演该电影男主角的本·加萨拉是美籍意大利人,外形俊美,风流倜傥。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西西里移民工人之家,曾经靠着拳头才在街头的野孩子堆里生存下来。长大后的他进入了影视业,1957年一部《陌生人》让他很快红了起来。在他和奥黛丽演对手戏的时候,刚刚和妻子离婚。

  奥黛丽对意大利人很有好感,婚姻上的裂痕也迫使她向朋友靠近。与加萨拉结识后,两个人很快成为了亲密好友。关于他们的关系,很多人认为超越了友情。

  为了分散公众对他们这段关系的注意,影片发行人还特意杜撰了一段奥黛丽与波格丹诺维奇的风流韵事。这纯粹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波格丹诺维奇虽然非常崇拜奥黛丽,但是两个人决没有过恋爱关系,奥黛丽为此非常气愤。

  1989年,奥黛丽拍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影片是关于一段唯美爱情的故事。彼得是一个喜欢寻找刺激并以救火为乐的飞行员,在一次行动中不幸牺牲。但是他却以守护天使的身份回到女友的身边,并帮助她展开新的生活。

  在这部片子里,奥黛丽饰演一个一身白衣的天使,那样雍容高贵的形象为她的演艺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公主到天使,她一生仅留下25部电影。不过因为她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这25部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直到永远》的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从小就非常迷恋奥黛丽,小时候还因为跑到历桑纳凤凰城的露天电影院看奥黛丽主演的《甜姐儿》而被父母抓回家痛骂了一顿。没想到多年后,他导演了奥黛丽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

  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两种出现最多、最显眼的颜色:森林里炽热的火红色和飞机飞上天空后身后清澈的天蓝色。一个是火海,一个是蓝天,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承载着一份沉重的爱情。

  “直到永远”这个名字,仿佛是对奥黛丽一生演艺生涯的总结。她留给世界的这笔宝贵财富将会直到永远,“奥黛丽·赫本”这个名字同样会直到永远。

  3.时光尽头的温暖守候

  婚姻是奥黛丽一生中最大的创痛。安德烈频繁的出轨以及报纸上那些添油加醋的报道,给了奥黛丽沉重的打击。离婚,已经成为必然。

  在与安德烈生活的后期,奥黛丽和安德烈一直处于分居的状态。之所以迟迟没有办理离婚手续,主要是因为奥黛丽害怕拿不到小儿子卢卡的抚养权。对于她来说,孩子就像自己的另一半生命。

  奥黛丽已经意识到这场婚姻的结局了。这一次,她没有像和梅尔离婚时那样痛苦,或许是第一次的伤刺得太深,第二次便已经能坚强地接受了。

  她的朋友们也对这件事非常着急。他们觉得,奥黛丽应该再结婚,便开始给她物色合适的人选。奥黛丽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对于朋友们的帮助,她很感激。

  1980年,她的一位至交好友康妮·瓦尔德给她介绍了一个男友,英俊潇洒的演员罗伯特·沃特斯。那时他的妻子即好莱坞明星曼尔·奥伯朗刚刚去世,整个人还沉浸在对亡妻的怀念与沉痛中。他是那样深爱着妻子,她的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的妻子生前曾叮嘱他,在她去世后一定要再找一个能配得上他的女人结婚。

  奥黛丽和曼尔·奥伯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是好莱坞著名影星,都富有修养又博学多才。而且在长相上也颇为相似:身材瘦长,而且长着高颧骨、吊眼梢。她们都是感情细腻的人,让人一见到就会生出一种想要奋不顾身地去保护的感觉。所以一见到奥黛丽,罗伯特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只是他心里总有些负罪感,毕竟妻子刚刚去世,马上又被别的女人吸引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婚姻的痛苦如同一潭泥沼,奥黛丽对婚姻几乎绝望。两次婚姻,给了她两次刻骨铭心的伤害。不过,她内心里依然希望能有一个知心、体贴的伴侣,陪她走过以后的人生。只不过,这样的奢望只是偶尔想一想罢了,她被巨大的痛苦和孤独吞噬着。

  但是,罗伯特的出现,让她的心扉渐渐重新开启。

  奥黛丽和罗伯特的共同点也在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他们都是荷兰人,都经历过童年时代的战争,也都很看重感情。相互了解之后,两个人对彼此都很有好感。虽然他们不常见面,但是经常通过电话谈心。奥黛丽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温柔的怀抱,一个可以认真听她倾诉的人。

  她常常在电话里谈起自己婚姻的破裂(很多时候,奥黛丽对这个问题一直讳莫如深,轻易不会对别人讲起,除非是非常信任的人),她还告诉罗伯特她的大儿子肖恩在《他们都笑了》剧中当助手。电话的另一端,罗伯特能感觉到奥黛丽作为一个母亲的自豪。不过说到小儿子的时候,她感到很担心,她害怕婚姻的破裂会影响到这个孩子。童年时代失去父亲的痛苦一直深深地烙在奥黛丽的心里,她曾经多次发誓,决不让同样的痛苦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总是事与愿违。

  《他们都笑了》拍摄完之后,奥黛丽回到了罗马,罗伯特则去了托罗青内茨。两个人依然保持着联系,小小的电话里,总是藏着大大的温暖。

  思念就像潺潺的溪流般浸湿了两个人的心。尽管他们内心都非常渴望见面,但是在电话里聊起来,却总是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一段温暖的爱情,让两颗历经了世事沧桑的心渐渐靠拢。

  罗伯特还是会常常想起亡妻。他认真地考虑过这段感情,也真心希望能和奥黛丽一起度过余生。不过,他不知道孩子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卡对奥黛丽的态度怎样,也不知道奥黛丽的两个儿子能否接受自己。而且,他曾帮助亡妻曼尔·奥伯朗与其前夫——一个叫做鲁诺·帕格里的意大利人解除婚姻关系,为此,帕格里对他一直记恨着。奥黛丽的丈夫同样是个意大利人,他不太愿意再次成为一个意大利人怨恨的对象。

  在罗伯特身上,奥黛丽感受到了一种作为妻子的温暖。她对罗伯特的感情与日俱增。无论梅尔,还是安德烈,他们都是骄纵的,很多时候奥黛丽所做的是服从,像一只温顺的小猫一样依偎在他们的怀抱里。尽管这样她可以受到保护,但是很多时候也让她的自由受到限制。而罗伯特让她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理解的温暖,那种温柔让她陶醉,让她迷恋。

  她幸福地对别人说:“我非常爱罗伯特,那并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浪漫爱情。我们偶尔也有争吵,但是我们都非常耐心,不会冲动。存在于我们中间的是亲密的友谊。如果友谊和爱情足够强烈的话,我的名声就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我们就能够克服。”

  1981年,罗伯特终于迈出了大胆的一步——住进了奥黛丽在瑞士的家。

  或许是因为两次失败婚姻留下的阴影,这一次奥黛丽没有用婚姻来束缚这段爱情。婚姻与爱情往往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婚姻里没有了爱情,那一纸婚书也只是一张苍白无力的纸,但是如果爱得深沉热烈,即便没有婚书,依然可以履行白头偕老的诺言。为此,奥黛丽曾说:“我们不结婚并没有特殊原因。只是觉得这种状态很开心。”

  这样不结婚的状态也让奥黛丽觉得很浪漫,“为什么要为此烦恼呢?这样不好吗?这个想法不是更加浪漫吗?我们在一起是出于自愿,而不是迫于婚姻,因此结婚与否还是有区别的。我觉得这个区别很有道理。”

  1981年和1982年对于奥黛丽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上一次婚姻破裂的痛苦已经渐渐消散,与罗伯特迟来的爱情让她又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美丽公主的样子。她经常去旅游,有时候是自己,有时候是和罗伯特一起。

  奥黛丽最喜欢的地方是日本。那也是最欢迎她、最喜爱她的国度,一部《罗马假日》让她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永恒的安妮公主。即便年华已经老去,她依然是日本人的偶像。

  在奥黛丽离开家去旅游的时候,罗伯特便代她照顾她的母亲艾拉。那时候艾拉已经身染重病,这个把女儿一手栽培成好莱坞巨星的女人,对奥黛丽的两次婚姻都不满意,只有罗伯特是她认同的。人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罗伯特用轮椅推着上了年纪的艾拉走来走去,暖暖的阳光印在老人的脸上,沧桑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条条沟壑,每一道印记里,都刻着一段故事。

  1983年,那场被拖延了太久的早已千疮百孔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因为安德烈要和女演员克里斯蒂娜·博吉结婚了。父母离婚,受到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奥黛丽的大儿子肖恩对罗伯特很友好,但是小儿子卢卡却很讨厌他。卢卡不想要继父,更不愿意要继母。他只是天真地希望父母能在一起,但这只是一个孩子的幼稚想法。因为奥黛丽的坚持,卢卡最终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安德烈对他有监护权,可以随时去探望他。但是,这对于罗伯特来说可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

  离婚后,奥黛丽与罗伯特一直没有正式结婚,不过,幸福从来没有改变过。罗伯特陪着奥黛丽走完了以后的岁月,真正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奥黛丽曾经欣慰地对朋友讲起罗伯特,“我已经找到精神上的双胞胎,愿意与此人共度一生”。

  将至暮年,奥黛丽才终于找到那个可以白头偕老的人。她说:“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像他这样的人,但是相见恨晚总比永不相见好。如果我在18岁的时候遇见他,我一定不会喜欢上他。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每个人都能看出奥黛丽和罗伯特在一起是非常幸福的。伊娃·嘉宝说:“罗伯特让奥黛丽特别开心。我和奥黛丽在选择爱人方面都很失败,很多男演员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时间作出选择。但是罗伯特非常优秀,他受欧洲文化熏陶,极具修养,温文尔雅,从各个方面讲都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朋友们为奥黛丽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归宿而高兴。记得有人说过,在你遇到那个正确的人之前,总会邂逅很多错误的人。漫漫人生路,只有当千帆过尽时,你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