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奥黛丽·赫本传 > 第四章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自己
1.“罗马假日”来临
《吉吉》的演出大获成功,与成功一起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赞美,让奥黛丽的知名度空前提高。
不过,奥黛丽并没有陶醉于人们的赞美。她非常冷静,在成功面前,她没有骄傲,总是谦逊地回应大家的夸赞。在短短三个星期内,芭蕾舞演员出身的奥黛丽就完成了一个话剧演员的所有任务,这与她多年的芭蕾舞学习是分不开的。她谦逊地说:“我一半是舞蹈家,一半是演员。芭蕾是我所学过功课中最耗费精力的,但它使我体力加强,耐力增长。如果不是接受过芭蕾舞训练,我是不可能三星期排出一个自己当主角的戏的。”
其实,在这个年轻姑娘的心里,一个温暖的家的位置依然要高过事业。在《吉吉》首演4天后,她就和汉森宣布,《吉吉》一演完,他们就结婚。尽管她的母亲艾拉一再反对,奥黛丽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
她太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了,童年时代父亲的出走、二战中弥漫的炮火声,给奥黛丽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她多么渴望有一个避风的港湾,那里有爱她的男人,有她爱的孩子,即使平淡,也绝对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
沉浸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喜悦中的奥黛丽还不曾意识到,她的演艺生涯才刚刚拉开序幕,更加重要的角色正在等着她。辉煌的事业,将会让她不得不选择离开那个幸福而又可怜的爱人。
当《吉吉》在美国百老汇演出的同时,将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摄制、威廉·惠勒导演的《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正在伦敦挑选安妮公主的饰演者。他们采用拍摄电影《飘》(又译作《乱世佳人》)时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方法,按照应聘者的条件与安妮公主的相符程度酌情挑选。
《罗马假日》是享誉世界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是在上个世纪,即使在今天,它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是关于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公主的故事。她到罗马进行国事访问,繁忙的政治事务让她忙得不可开交。她就像一只漂亮的小鸟,而公主的身份则像一只镶金嵌玉的笼子,让她只能眼巴巴地望着笼子外面的世界。
终于,公主忍不住逃掉了,还喝得酩酊大醉。一名记者阴错阳差地将她带回了家,随后开始了一段短暂的爱情。
这是一部充满着罗曼蒂克色彩的喜剧。当奥黛丽还在饰演吉吉的时候,她的名气就已经传到了派拉蒙影片公司那里。好莱坞的星探将奥黛丽的情况告诉了大导演威廉·惠勒。惠勒特意跑到剧院里欣赏了奥黛丽的演出,一看到奥黛丽那美丽的面庞和投入的表演,惠勒忍不住惊呼:“我终于找到我的公主了!”
于是,他们想办法接近奥黛丽的母亲艾拉,并让她劝说女儿去参加安妮公主的选聘。
艾拉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奥黛丽却不愿意去。一方面她已经决定要饰演吉吉,如果她面试成功了,那么可能就不得不放弃经过千辛万苦才初见成效的《吉吉》。另一方面,她已经决定《吉吉》一演完就马上和汉森举行婚礼。她有自己的计划,对于《罗马假日》,她没有任何兴趣。
同时,演出人吉尔伯特·米勒也不愿意让奥黛丽去。他担心奥黛丽一旦被选上,之前签的《吉吉》的合同可能就要告吹了。
不过,不管谁反对,艾拉都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是正确的。可以说,最后奥黛丽是被母亲强行拉着才硬着头皮参加了《罗马假日》的面试。
奥黛丽根本没有抱什么希望。然而越是这样满不在乎的态度,越是能让她达到最佳的状态。面试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多年的芭蕾舞学习让奥黛丽的身体柔软得像一只小猫,她极其自然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的动作,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协调,身上有一股孩子气,更有一股优雅的贵族气息。
奥黛丽将双臂伸向那装饰华丽的天花板,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眨动着,那样子有些顽皮,有些天真。她却浑然不知,一架摄影机正在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保存下来,那段黑白影片里,记录下了一个最真实的奥黛丽。
很多东西,有时候我们越是不在乎,反而越容易得到。轻松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奥黛丽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次不经意的面试,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是她走向辉煌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如果不是这次面试,或许她真的就会在《吉吉》演完后与汉森结婚,然后过上柴米油盐的生活,我们也不会知道“奥黛丽·赫本”这个响亮的名字了。
奥黛丽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派拉蒙公司对奥黛丽非常满意,他们马上签下了合同。
这是一个相当意外的收获。既然已经通过了面试,奥黛丽便不得不把自己的计划作一个调整。米勒和派拉蒙公司达成协议,让奥黛丽先演《吉吉》,再参加《罗马假日》的拍摄,然后再继续演《吉吉》。
此时,《罗马假日》里饰演记者的男主角也已经选定,就是当时的好莱坞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奥黛丽与派克开始了持续一生的深厚友谊。
人选确定后,紧接着就是服装的设计。为公主设计服装的是爱狄丝·海德。她是好莱坞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曾经为很多著名的影星设计过服装。她长得小巧玲珑,高贵而冷艳,谨慎而干练。奥黛丽对她很敬重。
在服装设计上,奥黛丽也颇有见解。在她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奥黛丽穿着一件白衬衫,外罩一件宽松的罩衫,脚上穿着平底鞋。这样简单的打扮,在奥黛丽身上却产生了一种优雅的效果。她们开始一起研究公主的衣服,两人的合作很默契。
海德为公主设计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公主的皇家服饰,一种是公主的平民服饰。皇家长袍采用了锦缎的面料,上面装饰着象征政权的星星,袖子剪裁成齐肘长的样子,这样可以凸显出公主的高贵气质。至于平民服饰,她只是将奥黛丽自己的衣服加以改造。白衬衫,棉布裙,平底鞋,这些都是奥黛丽平时衣着的最爱。所以,我们在《罗马假日》中看到的奥黛丽作为一个普通姑娘出现时所穿的衣服和她平时的衣着差不多。
奥黛丽的打扮打破了时尚界以性感为美的传统。在《罗马假日》公映后,公主的形象像一阵旋风般席卷了时尚界,对此,《纽约时报》评论说:“一见到《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的打扮,几乎有一半的年轻女孩不再把内衣填得满满的,也不再蹒跚地踩着像钻孔锥般细的高跟鞋走路了。”
5月,《吉吉》演出结束。奥黛丽回到自己的寓所小睡几个钟头后就赶紧起身,收拾行李直奔机场飞往罗马。
对于这样繁忙的生活,奥黛丽没有抱怨,相反,却感到很开心。人生,只有充实起来才能得到真实的快乐。很多人在空虚与寂寞中高呼“活着真没意思”,其实,如果能让自己忙起来,让生活充实起来,就再不会有这种感觉了。有时候,忙碌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它让你的生活色彩艳丽,每一时每一刻,都能找到一种存在感,一种价值感。
飞机在罗马机场降落,闻讯赶来的各家报纸记者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奥黛丽一下飞机,就被记者和接二连三的闪光灯包围了。这样的阵势着实让她吓了一跳。不过,良好的修养让她面对这样的场景时依然镇定自若,没有丝毫慌乱。
派拉蒙公司为奥黛丽和派克两位主角在罗马“精益求精”旅馆举办了隆重的招待会。这是奥黛丽第一次见到格里高利·派克。她为能见到这位赫赫有名的好莱坞明星而激动,更为能与他成为搭档而兴奋不已。
那时候派克刚过完36岁生日,高高的身材,英俊潇洒,作风正派,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明星的架子。
当奥黛丽和派克握手的时候,为他的魅力所慑,一时间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面对派克,她就像一个影迷一样。这个可爱的公主几乎忘了,自己也是招待会的主角。派克为人善良诚恳,很会体贴人。从他见到奥黛丽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识到,《罗马假日》将是属于眼前这个美丽公主的,只要这个年轻姑娘作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
拍摄《罗马假日》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取景的地方总是有很多人,必须要清路上的行人、车辆。这可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一方面,行人都是走动的,刚刚清走了这批人,下一批又来了。另一方面,那些喜欢看热闹的意大利人听说有拍电影的,都蜂拥而至,凑过来看热闹。
终于,行人驱散了,路障竖起来了,汽车改线了,有轨电车停驶了,大楼腾空了,公共纪念物的参观也停止了……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他们只能向每一个行人行贿。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还有一件最让大家伤脑筋的事情,那就是持续不断的噪音。电喇叭声,出租车和乘客的争吵声,围观人群指手画脚的评论声……最要命的,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问题,法西斯分子和共产党人频繁在街上发生斗争,动不动就有机枪开火的“嗒嗒”声响起来,有时候还会发生爆炸事件。当时5月选举刚过,罗马城发生了几起流血事件。在罗马城上空,经常盘旋着飞机。这种轰鸣声同样对影片的拍摄造成了重要影响。
这个充满着古典浪漫气息的城市正处在一个非常糟糕的气氛下。要想在这里找到一片安宁,简直是太难了。按照剧情,公主和记者会到一个安静的秘密处幽会。其实,在罗马城里,这样充满罗曼蒂克色彩的地方随处可见,但问题是,不管在哪里,都有很多人,而且那些围观的群众还会跟着剧组跑。当电影拍摄到一些比较亲密的镜头的时候,围观的人更多了起来,仿佛罗马城里一半的人都来了。他们又是大笑又是大喊,冲着演员扮鬼脸,让剧组伤透了脑筋。
那时正值炎热的夏天,那是罗马城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而剧情要求演员要装成凉爽舒适的样子。演员脸上化的妆被汗水冲成了斑马线,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拍摄。
剧组面临着重重困难。为了能弄到一辆低座小摩托,以便于追逐奥黛丽和派克进行拍摄,他们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惠勒导演对影片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有一点瑕疵,他就会马上要求重拍。有时候,为了拍摄一个镜头,他们一个下午要重复好几十回。
就像以前一样,奥黛丽依然任劳任怨。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拍要求,她没有任何抱怨,总是非常配合,每一次都非常投入。她和导演想的一样,都希望达到最佳效果。
酷热的天气让大家都没有食欲,为了保持体力,只能勉强地吃一点点。奥黛丽几乎什么也吃不下,只喝一点香槟。即使这样艰苦,她依然严格地要求着自己。在这位美丽的公主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公主的坏毛病。
9月,《罗马假日》终于拍完了。熬过了一个酷热的夏天,奥黛丽来不及休息,又赶去参加《吉吉》的巡回演出。那时戏票已经预售出去,奥黛丽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
本来,奥黛丽是想飞往加拿大看望汉森的,但是她已经完全没有时间了。而此时的汉森,依然乐观地计划着与奥黛丽结婚。这个可怜的年轻人还不曾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空欢喜。
艾拉依然坚决地反对女儿与汉森的婚事。在她看来,奥黛丽必须以事业为重。面对母亲持续不断施加的压力,奥黛丽终于放弃了斗争。在芝加哥的首映式上,奥黛丽无奈地宣布,她与詹姆斯·汉森的一切全都过去了。
有些人,有些事,只能在记忆里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汉森是无辜的,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能够与奥黛丽拥有这样一段美丽的过往,已经足够令许多人羡慕不已了。
2.朋友以上,恋人未满
《罗马假日》大获成功。这部黑白电影成了影视界的经典之作,即使在今天,它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奥黛丽饰演的安妮公主形象也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多女孩开始疯狂地模仿公主,她们将头发剪短,穿上白衬衫和到小腿的裙子……
在《罗马假日》上映30年后,格里高利·派克和他的妻子到中国北京参加《罗马假日》在中国的放映仪式。当他们走出飞机的时候,眼前的40个女孩让他们震惊不已,派克回忆说:“我看到40个和《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一模一样打扮的女孩,她们都留着刘海,梳着赫本头,裙长到小腿,还有衬衫——我想她们很渴望见到年轻时代的格里高利·派克,结果却是一个头发灰白、嘴里叼着烟斗的老先生。”
在电影里,公主和记者注定无法在一起。当他们不得不分别时,两个人流着泪深情拥吻。在现实中,奥黛丽和派克结下了一生的真挚友谊。对奥黛丽这个初出茅庐的天使般的姑娘,派克总是能给予她细心的关怀与体贴。
1953年,《罗马假日》拍摄完毕即将上映,宣传海报也张贴了出来。派克发现,海报上他的名字格外醒目,而奥黛丽的名字却很小,只藏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如果不细心看的话很容易忽略掉。大概是制片方觉得派克的名气比较大,容易吸引观众,而奥黛丽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孩,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
派克马上通知制片方,要求把原来演员表上的“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改成了“奥黛丽·赫本主演”。这个小小的变动,对于奥黛丽来说有着莫大的意义。
派克是奥黛丽一生的知己,那份难能可贵的真情,要比奥黛丽所经历的爱情更能感动世人。当他们还在拍摄《罗马假日》的时候,一些捕风捉影的小报就开始谣传奥黛丽与派克的绯闻。奥黛丽非常生气,派克则一直细心地安慰她。他们的友情纯洁而永恒,就算他们有各自的家庭,就算他们各自为工作的事情不停地忙碌,两人依然保持着联系。
奥黛丽的第一任丈夫是派克介绍的。在她的婚礼上,派克送了她一枚蝴蝶胸针作为结婚礼物。奥黛丽非常喜欢这枚胸针,终其一生,她都将胸针珍藏在自己的身边。新婚后,奥黛丽经常给派克寄去明信片,那些只言片语的祝福,让这份友情更显得弥足珍贵。
奥黛丽与梅尔·费勒离婚后,派克从大洋彼岸打来电话。奥黛丽不愿意对别人谈起自己的婚姻,她总是把那些刻骨的伤痛埋在心里。但是对派克,她却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哽咽着说:“在这个圈子里,婚姻真难维持啊!请你相信我,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业放在第二位的。我本来想白头偕老,但太难了,太难了!”
派克就像一直守护在公主身边的天使,总能给奥黛丽带去发自内心的关怀,让受伤的公主触摸到人间最真诚的温暖。
奥黛丽对派克同样是非常坦诚的。1974年,派克30岁的大儿子自杀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派克痛不欲生,躲在屋子里不愿意见任何人。但是,当惊闻噩耗的奥黛丽从瑞士匆匆赶来的时候,派克终于打开了大门。奥黛丽同样被这巨大的悲痛侵袭着,她是那么喜爱孩子,她能感受到好朋友失去孩子的巨大痛苦。
每次到美国,派克家总是奥黛丽要去的第一站。如果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而不能去看望派克,奥黛丽总会提前打电话说:“派克,真对不起,我要先到别人那里去一下。”
派克一家人也都非常喜欢奥黛丽,总是很欢迎她的到来。
奥黛丽与派克的这段传奇友情,是他们彼此之间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也同样是演艺界里的一段传奇。总有人说,影视圈里尔虞我诈,没有真正的朋友,甚至没有真正的恋人。但是公主与记者的这段故事,却用事实驳斥了这个谬论。其实,茫茫人世间,只要付出真心,便会收获真心。
在《吉吉》上演之前,奥黛丽就读过萨穆尔·泰勒写的喜剧《龙凤配》。故事讲的是长岛一位汽车司机的女儿非常迷恋雇主的次子,去巴黎的餐饮学校学习后,她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回到家后,以前对她不理不睬的雇主次子开始猛烈地追求她。有门户之见的雇主长子为了阻止这段不恰当的恋情,便也介入其中,最后竟发现自己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女孩。
剧本的内容很精彩,奥黛丽一直非常喜欢。在拍完《罗马假日》后,奥黛丽勇敢地向她的代理人说,希望派拉蒙公司把这部作品买下来,她要饰演女主角。
此时,奥黛丽的潜力已经被渐渐发掘出来,派拉蒙公司非常看好她,尤其看到她在《罗马假日》中的表现以后。派拉蒙公司相信奥黛丽可以演好这个角色,便欣然接受了奥黛丽的建议。
于是,《龙凤配》的拍摄提上日程。奥黛丽担任女主角,邀请奥地利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执导。奥黛丽听说这次为她设计服装的还是爱狄丝·海德,不禁非常高兴。她与海德很默契,两个人的意见也很容易达成一致。
当奥黛丽在旧金山参加《吉吉》的巡回演出时,海德来找奥黛丽,两个人一起研究《龙凤配》的服装。因为这部电影重点在穷姑娘从巴黎回来以后的改变,两人都对从巴黎回来那段的服装非常感兴趣。奥黛丽对服装也颇有研究,总是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然而,就在她们兴致勃勃地研究服装的时候,却不知道怀尔德导演已经安排由巴黎最好的时装设计师休伯特·纪梵希来设计穷姑娘从巴黎回来后的那些服装,而海德只负责穷姑娘去巴黎之前的服装。
这对海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气愤地说:“我成了好莱坞卖破烂的女王啦!”
奥黛丽也同样感到非常震惊。不过,她明白导演的良苦用心,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决定是明智的。而且,她也为能穿上巴黎时装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而兴奋。她非常礼貌地向海德表示了歉意,然后飞往巴黎,去见纪梵希。
那时纪梵希刚满26岁,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是巴黎著名的时装设计师。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企业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他读大学低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时装设计。18岁,他已经开起了自己的时装店。几年的时间,他就跻身于巴黎名设计师行列,而且越来越独领风骚。在奥黛丽来巴黎的前一年,他又开了自己的一家高级时装店。26岁的他长得英俊潇洒,身材高大,有着深色的头发和眼睛。
1953年的夏天,奥黛丽第一次见到了纪梵希。
那天,奥黛丽穿着休闲窄脚裤、白色衬衫、平底鞋,戴着她在罗马拍摄《罗马假日》时所戴的宽边帽。她早早地就到了纪梵希的住处,但是还没有到约定的见面时间,便一直在外面等候。从小,她的母亲就这样教育她:太早赴约和迟到其实是一样没有礼貌的。
奥黛丽为能见到这位巴黎赫赫有名的时装设计师而兴奋,甚至有些紧张。她早就听说过纪梵希的大名,能穿上这位著名的时装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不知是多少女孩的愿望呢!
想到八年前在荷兰的时候,她还只能穿自己缝制的衣服,而现在,她却能踏进令人炫目的高级时尚界,这样强烈的反差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到了约定的时间。奥黛丽极力压制着自己的紧张情绪,抬头挺胸,将身体站直。门卫为她打开大门,礼貌地说了声:“小姐请进。”
房间里有淡淡的百合香味,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奥黛丽告诉门房:“我要见纪梵希先生。”
门房一面答应着,一面将她引上楼。
这是奥黛丽与纪梵希的第一次见面。奥黛丽比纪梵希小两岁,这次见面,是他们一生珍贵友谊的开始。纪梵希在看到这个瘦瘦的女孩时,感觉她就像某种脆弱的小动物,一捏就碎,“她的双眸明亮美丽,她实在很瘦很瘦……脂粉未施,很有魅力的一个女孩子”。
这是纪梵希对奥黛丽的第一印象。其实,在纪梵希接待奥黛丽之前是有些失望的。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奥黛丽的名字,当有人告诉他奥黛丽将会到他那里挑选新戏的服装时,他想到的是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好莱坞巨星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纪梵希说:“如果是凯萨琳·赫本的话,我一定会很高兴地前去迎接。”
然而,当他见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孩子之后,此前的失望情绪便一扫而光了。因为奥黛丽的出现,让他设计的服装有了鲜活的生命。
当时的纪梵希正处在秋冬季时装展的最后冲刺阶段,这样关键的时期让他无法分身再去单独为奥黛丽设计戏服。奥黛丽便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从他上一季的设计中挑选几件作为戏服。纪梵希欣然同意了。
奥黛丽挑选的第一套衣服是灰色的羊毛套装,是以前为科利特·瑟夫(colette cerf)量身定做的。她穿起来非常合身,看起来倒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就是这一件普通的衣服,在奥黛丽身上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变化:衣服仿佛有了生命,在奥黛丽那纤瘦的身体上熠熠生辉。
纪梵希无比惊喜,“她穿着那件套装缓缓走来,真是神采飞扬。”
奥黛丽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不管是普普通通的衣服,还是时装大师设计的衣服,她都能穿出别样的味道来。
然后,奥黛丽又挑了一件白色无肩带的晚礼服,腰身上有一层薄纱直泻而下,上衣和裙身、裙摆都绣有黑色丝绒的花卉图饰。这件衣服和奥黛丽那曼妙的身姿搭配起来,简直是绝配。
第三件衣服,奥黛丽挑了一件黑色的洋装。她非常喜欢这件衣服平领露肩的设计,这样刚好能遮住她消瘦突出的锁骨。而且,衣服的腰身采用了贴身的剪裁,袖子是削肩剪裁的。下身是长及小腿的芭蕾舞圆裙,这样也正好能把她过瘦的双腿遮掩起来。
随后,纪梵希邀请奥黛丽去格兰大道上的餐厅用餐。奥黛丽的紧张情绪已经平复了许多,她举止优雅,坦诚地和纪梵希交谈。她告诉他,自己在刚拿到《罗马假日》的片酬时,就跑去花高价买了一件纪梵希设计的外套。她毫不避讳地表露自己对这位时装大师的崇敬,就像刚见到格里高利·派克时那样。
对于服装,纪梵希是设计大师,而奥黛丽也颇有自己的见解。纪梵希曾说:“女人不是单纯地穿上衣服而已,她们是住在衣服里面。”奥黛丽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这份默契,让他们的友情与日俱增。纪梵希为奥黛丽设计的服装的名气甚至不比奥黛丽本人的名气小,在奥黛丽身上,纪梵希设计的服装产生了惊人的魅力。奥黛丽曾不无感叹地说:“只有穿上他设计的衣服,我才是原来的我。”
纪梵希设计的服装,让奥黛丽的优雅开出了一朵绚烂的花。在以后的日子里,纪梵希几乎成了奥黛丽各类服装的设计者。
奥黛丽留在银幕上的经典形象与纪梵希有着重要联系,可以说,纪梵希创造了奥黛丽的形象。奥黛丽赋予了纪梵希的服装以生命,而纪梵希则为奥黛丽的生命披上了最美的外衣。
3.奥斯卡领奖台上的慌乱女孩
在《龙凤配》中,汉弗莱·鲍嘉饰演雇主的大儿子,威廉·霍登饰演雇主的小儿子。两个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明星。那时候鲍嘉刚刚演完《叛舰喋血记》,整个人仿佛还沉浸在那部戏里。他脾气暴躁,容易激怒,就算是对导演也毫不客气,甚至骂他是“纳粹”。鲍嘉对他的“弟弟”霍登更不客气,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谩骂,而霍登也不是省油的灯,面对“哥哥”咄咄逼人的架势,干脆与他对骂起来。
那时候奥黛丽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在鲍嘉眼里就像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一般。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女孩子,与她配戏,他觉得很委屈自己。而对《龙凤配》这部戏,他同样不看好,认为这是一堆破烂。
面对鲍嘉的冷眼,奥黛丽只能默默忍受。良好的修养让她总是能保持微笑,即使自己的搭档满眼鄙夷,即使她的心情也非常糟糕,但是她依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好自己的工作。
霍登对奥黛丽的态度与鲍嘉恰好相反。他就像在电影里那样,热切地爱上了奥黛丽。他身材魁梧而匀称,擅长拳击,非常有男子汉的味道,也懂得怎样讨女人欢心。他结婚多次,拍《龙凤配》的时候,家里还有妻子、一个已经成年的女儿和两个儿子。
奥黛丽美丽而优雅,霍登不禁为她倾倒,而霍登的潇洒俊朗也同样吸引了奥黛丽。于是一段爆炸式的爱情发生了。
然而,奥黛丽不愿做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人,何况,她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婚姻,一个美满的家庭。如果霍登能为她与现任妻子离婚,那么说不准以后也会为别的女人与她分手。最主要的是,奥黛丽想要自己的孩子,但是霍登已经失去生育能力。
无论如何,这段短暂的爱情一闪即逝。奥黛丽决绝地退出了这场爱情,没有迟疑,没有犹豫。每一个女孩,在爱神突然降临的时候都会有些不知所措,慌乱地便坠入情网。聪明女孩会懂得在清醒过来的时候怎样去做,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回头的勇气,让自己越陷越深。
1953年8月20日,《龙凤配》正在紧张地拍摄之中,与此同时,《罗马假日》在伦敦举行首映式。奥黛丽不得不离开纽约,匆忙飞往伦敦。
一时间,对奥黛丽的赞美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很多报纸都纷纷夸赞奥黛丽,惊叹“一个新的嘉宝出现了”。人们为奥黛丽迷人的气质与美丽的面庞而疯狂,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也纷纷把奥黛丽当成模仿的对象。她们纷纷将长发剪成安妮公主那样的短发,这种发型甚至有了一个专有的名称——“赫本头”。还有白衬衫和平底鞋,也都一夜之间成了年轻女孩的宠儿。
仅仅是一周的时间,奥黛丽就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间来赞美她。初登影坛的奥黛丽就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与欢迎,这是奥黛丽始料未及的。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赞美,奥黛丽没有骄傲,没有自满。她只是谦逊地回应着人们的夸赞,依然冷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与一些巴不得被公众包围的明星不同,奥黛丽常常会设法避开公众。她不愿意成为新闻界的热点,面对无休止的闪光灯和晃动的镜头,她总是很低调。
参加在伦敦的《罗马假日》首映式的时候,奥黛丽多次在放映过程中藏起自己的面孔。如果可以,她甚至希望能自始至终躲在女士休息室里。只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谦逊与低调让她得到了更多的赞美。
《罗马假日》大获成功。当时,正赶上英国公主玛格丽特下嫁平民摄影师阿姆斯特朗·琼斯,很多家报纸将电影中的故事和现实中的这桩大事联系在一起,庆贺这两件喜事。
1953年10月7日,《时代》杂志将奥黛丽的侧面像刊登在了封面上。杂志中的文章这样评价她:“奥黛丽·赫本给古老的罗曼史注入现实感,这在以前很少有人能做到。”文章中还把奥黛丽比作莱茵石,“莱茵石的闪光,使人相信,派拉蒙的这颗新星确实是熠熠生辉,像一粒精雕细琢的钻石般千姿百态,在她年轻的脸上瞬息万变,逐一变换。”
离开伦敦后,奥黛丽又飞往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之后返回好莱坞,参加了几个招待会后又开始了《龙凤配》的配音工作。之后,又参加了话剧《美人鱼》的演出。
于全世界的电影演员来说,奥斯卡是一个神坛,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荣耀。作为“美国梦”的一种承载形式,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那场虚妄的欲望盛宴,期盼能够捧回一项小金人,对自己的演艺生涯有一个完满的交代。
1954年3月,新一届的奥斯卡再度吹响了号角,媒体与商家纷纷卷起了袖口,准备拿下转播权,各路导演、编剧、演员也都摩拳擦掌,准备在新一届的厮杀中,博得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也是一处战场。
作为影坛新人的奥黛丽·赫本,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沾上这层荣光。所以当她接到消息,说自己因为安妮公主的角色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时候,她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
除了幸运,她更多感受到的是恐慌与不安。她知道,有许多演技精湛的资深演员在遥望那个奖项,而自己只是一个刚刚跨入大银幕的新人,何德何能,能够撑得起这项殊荣呢?
颁奖典礼的那一天,她匆匆忙忙从《美人鱼》的话剧舞台上谢幕,带着不合时宜的油彩浓妆,穿着可笑的渔网演出服,奔跑在纽约的街道上。此时正是料峭三月,寒风一下子吹透了她的薄衫。她蜷缩着肩膀,带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坐上了出租车。
奥斯卡颁奖典礼是全球电影人与电影观众的盛宴,她不想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迟到。而连续几天的演出,已经让她身心俱疲,此时她最渴望的是一张大床,可以蜷缩在上面睡上美美的一觉。
当车轮距离典礼现场越来越近的时候,她也不由得感到了内心的紧张。她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能否融入那个场合,会露出何种神情。
车门打开,当足尖刚刚点地,数不清的记者与影迷簇拥了上来。她被“咔嚓咔嚓”的镁光灯晃得看不清道路,那灯光仿佛在一瞬间摄走了她的灵魂,她只得不断告诉自己“要镇定”,于是她尝试着挤出一丝优雅的微笑,在簇拥下快步走进化妆间。
纪梵希为她准备好了一件美丽的白色长裙,她忙乱地换上那件礼服,还来不及卸妆,就被催促着进入会场。打开化妆间的门,镁光灯的噩梦二度袭来,她已经辨不清世界的颜色,眼前天旋地转,脚下像踩着软塌塌的棉花。
穿过记者的长枪短炮,她摸索着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此时主持人正在宣读最佳女主角的候选人名单,当念到“奥黛丽·赫本”的名字时,摄像机对准了她的脸庞,将一个惊魂未定的女孩子收入镜头。
接着,颁奖嘉宾用夸张的动作拿出一个信封,仿佛慢动作一般抽出一张纸,并缓慢地打开。这个几秒钟的动作,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奥黛丽·赫本也被突如其来的紧张淹没,她不由自主地开始咬指甲,这个小动作是儿时的习惯,每当感到紧张时,她都会这样做。
结果终于揭晓了,“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获奖者——奥黛丽·赫本”。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再度响起,她再度被镜头所包围,大脑一片空白。
在混乱之中,她已记不得自己是如何登上那个舞台的。这个年轻的女孩完全乱了分寸,慌乱得像是一个孩子。本该在舞台左侧登台的她,不知为何跑到了舞台的右侧。主持人有些忍俊不禁,连忙通过麦克风提醒她:“赫本小姐,请从这边上来,有请。”
面对这个小小的乌龙事件,现场观众报以了善意的笑声。他们可以理解,这个年轻的新人,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来接受这份人生厚礼。
站在美丽的舞台中央,掌声雷鸣般响起,奥黛丽恍然觉得这是一个梦境。因为懊恼于刚才的失态,她不满意地皱了皱眉,大屏幕上放大了这个微小的神情,却让人更加看到奥黛丽的可爱与真性情。
当象征着无限荣耀的小金人被递到她的手中时,她仍然惊魂未定,不知作何反应。一个转身,又差点和司仪小姐撞了个满怀。在全程直播的过程中,这些动作都被详细地收录下来,让奥黛丽无地自容。
此时,主持人再度提醒这个慌张的姑娘:“下面,请奥黛丽·赫本小姐为我们发表获奖感言。”她眨了眨美丽的大眼睛,努力从空白的大脑中调动起几个词汇或是句子,最后开口说道:“这真让人有点受不了。”
满场再度响起笑声,人们都被这个紧张的女孩逗乐了。奥黛丽的舌头早已打了结,她觉得自己丢脸透顶,于是匆匆讲了几句客套话,便逃也似的奔下了舞台。
在巨大的荣耀下,这个年轻女孩所感受到的,不是骄傲与满足,而是时时刻刻的不安和局促。她觉得自己糟透了,但其实在观众的眼里,一切都很自然。奥斯卡的荣光下,太多资深影人泪洒舞台,语无伦次,何况这个初出茅庐的影坛新人。
下台之后,奥黛丽收起僵硬的微笑,想要找个地方安静片刻。不想,人群纷纷涌向自己,他们伸出手向自己祝贺,那些面孔,有些陌生,有些熟悉。她只得再度挂上微笑,对所有人彬彬有礼地致谢。
灯光下,多日来的劳累再度袭来,她感到身体快要支撑不住了,手脚也冰冷得如同冰块。可是表演仿佛并未结束,她只得咬牙坚持着。
学院校长琴·赫肖特女士向她表达了祝贺,她们礼貌地拥抱,随后赫本应该亲吻院长的脸颊,魂不守舍的她却吻在了院长的唇上。院长女士错愕了几秒,随即大笑起来,“天啊,我可真是幸运的人。”诸如此类的乌龙表现,当晚在奥黛丽身上接连不断地发生着。
典礼之后,表演仍未结束,等待她的是记者招待会。“赫本小姐,您与小金人共同合个影好么?我们可以用在明天的报纸上。”记者们善意地提醒着这个疲惫的姑娘。
奥黛丽转过身去,却发现小金人丢了。她更加慌乱,匆忙跑到刚刚经过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奖杯。奥斯卡的工作人员听说这件事情,也全部行动帮她寻找。赫本难过得快要哭出来,这个晚上她好像已经彻底搞砸了。
最后,工作人员另外拿了一个小金人给赫本,让她拍照使用。第二天的报纸头版上,这个满脸油彩的姑娘,双手捧着不属于自己的小金人,兴奋中隐隐透着一丝哀伤。
一周后,人们在女士专用休息室的沙发上,看到了那个被遗失的小金人,它与自己的主人终于再度相见。或许是缘分不深,多年后,这个小金人再度与赫本擦肩而过,被入室盗窃的小偷偷走。而赫本在未来的表演生涯中又多次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却没有获奖。
盛名之下,奥黛丽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成为了媒体的宠儿,一方面有人高声称赞,一方面也有人埋怨她用并不精湛的演技抢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荣光。
喧嚣中,这个女孩开始渴望初始的平静,她感到自己曾经追求的简单快乐在一点点被抽离。在鲜花与掌声中,她终于明白,这一切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