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热血豪胆:巴顿 > 第二十四章 血战洛林
谁说巴顿一莽夫,爱兵如子动真情;
官兵团结上战场,血战洛林建奇功。
从8月下旬至9月2日,艾森豪威尔一再对巴顿的行动进行约束,并且在物资供应上加以严格控制。但是到了9月4日,他又突然改变了主意,给巴顿开了绿灯,命令他恢复对萨尔河“西墙”的进攻,然后向法兰克福挺进。因为艾森豪威尔此时已经清楚地看到:“德军的失败是根本性的,要想彻底摧毁它,最重要的因素是速度。”但不幸的是,艾森豪威尔的反应慢了大半拍,战场形势此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军充分利用了第3集团军停顿的5天时间,重新部署了防御体系。况且,巴顿眼下进入的区域是一块不祥之地——位于默兹河以东的洛林地区。
自近代以来,这块土地给法兰西民族留下的是难言的屈辱和恶梦般的记忆。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法军在马斯拉图尔、圣普里瓦特和格拉沃格特等战役中连遭惨败,巴赞将军在梅斯投降,最终导致了第二帝国的垮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又在此受到德军重创。这块土地下面埋葬着无数法国将士的尸骨。从地理气候条件来看,这里是摩泽尔河、尼德河和萨尔河的交汇处,大大小小的支流横贯全省,还有起伏不平的高地、山脉和茂密的森林,地形极为复杂。从9月份开始,这一地区进入雨季,10月是降雨的高峰期,届时这一地区将变成一片泽国,交通中断,商旅不行。法国人遗留下来的边境要塞和马奇诺防线,已经变成了德军的防御战线,使这一地区变得更加易守难攻。抢渡江河和发动正面强攻,对于步兵部队来说将会造成巨大伤亡。而复杂的地势又使装甲部队的快速和机动性难以正常发挥。
在巴顿第3集团军因缺乏燃料停止前进的5天中,德国人在“西墙”一线部署了63个师,其中有1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希特勒再次启用了诺曼底战役后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冯·龙德施泰特将军,并为他配备了一名年轻精干的参谋长韦斯特法尔。韦斯特法尔在北非作战时是隆美尔的助手,后担任过地中海地区凯瑟琳元帅的参谋长,在德**界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后起之秀。德军最高统帅部交给他们的使命是:坚决阻止盟军的进攻,牢牢控制住荷兰,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兰斯实施反攻。很快,德国的战争机器也充满了活力,他们决心利用天时地利之便,阻挡盟军的前进。
巴顿第3集团军所面对的是冯·诺拜尔斯道夫特将军指挥的德国第1集团军。此人是一员沙场老将,以坚韧凶悍著称。9月初,他利用巴顿部队停滞不前之机,用7个师和1个装甲旅建立起一条坚固的防线,配备了强大的火力网。由于距离鲁尔区不远,他的后勤供应也十分方便。这里是整个德军防线中最坚固的地段。
9月4日上午11时,布莱德雷赶到夏龙附近巴顿的司令部,带来了进攻的命令。久蛰思动,巴顿立刻召集3个军长,做进攻的部署:由第12军打先锋,越过摩泽尔河,占领南锡并准备继续进军曼海姆和莱茵河。9月5日,进攻开始。但是巴顿很快就发现,第3集团军已经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前进了,德军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殊死抵抗。
头一天的战斗打得很不顺利。第80师317团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激战,才使一个营的兵力从穆松桥渡过了摩泽尔河。第318团在进攻俯视马尔巴什的326高地时严重受阻。第319团也未能攻克维雷勒塞克堡。
第二天的情况更糟糕。第7装甲师以两支战斗部队为先导参加了渡河战斗,但全部受阻,连已渡过摩泽尔河的第317团第3营也被赶了回来。
面对这种局面,巴顿既震惊又气愤。“这一切都是司令官的错误决断造成的,”他对随行人员说,“他命令我们停止前进,使我们坐失了良机!”这是巴顿在这次战役中首次严重受挫,而这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他倍感痛心。
但情况还在继续恶化。从9月8日起,德军开始进行反攻了。
9月8日是令巴顿沮丧的一天。天刚亮,德军第106装甲旅就在奥梅兹突然发动进攻,迅速插入第90师第358团和359团之间,甚至一度攻入师部,抢走了大批机密档案。直至下午,敌军的攻势才被遏制住。与此同时,另一支德军向第80师发动猛攻,并占领了马尔巴什。在梅斯、多尔诺等地也有激烈战斗。第11步兵师和第7装甲师则被敌人猛烈的炮火压制在各自的阵地上。
正当第3集团军与德军进行激烈的拉锯战的时候,布莱德雷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他看到,由于第3集团军的猛烈进攻,把大批德军吸引到了这一战区,从而造成了某些地段兵力空虚。于是他当机立断,命令第1集团军立即突破“西墙”,向德国境内推进。这一举措对整个战局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完全遏制了德军的攻势,使美军的进攻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这时,天气突然转冷,阴雨连绵,第3集团军的将士们在雨水和泥泞中奋力向前推进。12日,第7装甲师终于渡过了摩泽尔河,进入阿纳维尔的桥头阵地。第80师在迪厄卢阿强渡成功,傍晚,他们已经建立起了稳固的桥头阵地。第4装甲师则扩大了南锡以南的洛雷桥头阵地。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第1集团军已经到达并突破了“西墙”,进入德国境内。
在友邻部队辉煌战绩的激励下,巴顿与埃迪、伍德将军一起部署了下一步行动,决定于9月18日发动一次强大攻势,突破“西墙”,攻占沃尔姆斯。
但天有不测风云。9月18日这一天,德军突然发动了一场全面进攻,吕内维尔等地的美军毫无防备,被打得节节败退。在关键时刻,伍德将军率第4装甲师及时赶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才稳住了阵脚。德军的这一举动打乱了巴顿的作战部署,进攻计划不得不改在第二天实施。
9月19日,第3集团军发起强大攻势,尽管受到德军的顽强阻击,但还是取得了稳步的进展。至25日,左翼的第20军越过了摩泽尔河,距梅斯仅5英里;第12军已经占领了南锡,并向河的东岸推进。
但就在第3集团军又一次要大步前进的时候,最高司令部下了一道新的命令,给他们的战斗热情泼了一大盆冷水。鉴于战局的迅速发展,艾森豪威尔认为:部队正面临着后勤系统完全崩溃的危险,无法再发动全面的攻势了。因此他决定:在安特卫普港启用之前,物资优先供应给北路的第21集团军群和第1集团军,第3集团军则转入防御,直至供应条件许可时再发动新的攻势。接到这一命令后,巴顿沮丧地对部下说:“蒙哥马利又赢了。我接到了命令,我们的供应又被削减了。”此时,第3集团军的各个部队都在各自的战斗位置上,与德军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而巴顿则又要因后勤供应的问题而迫使他们停止战斗,他的懊恼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巴顿和他的部队就像被困在笼子中的猛兽一样焦躁不安。
通过长期的共同战斗,布莱德雷此时已经成了巴顿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盟友,他越来越理解巴顿了,他希望能运用自己的权力减轻一下巴顿的痛苦。于是,他授权巴顿可以“对战线进行一些小的改动”。对于这个军事术语,巴顿马上心领神会,立即加以大胆的发挥,把它解释为:可以“立即进行一些小规模作战,以便获得有利的出发阵地,一旦最高司令部命令恢复攻势,我们就可以迅速地推进。”为了使自己的作战命令与最高司令部的战斗部署相吻合,以比较隐蔽稳妥的方式贯彻自己的作战意图,巴顿在许多场合对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做了广义的解释,尽可能在守势中采取攻势。9月25日,他给第3集团军下了一道正式命令:“由于面临着严重的供应问题,第3集团军奉命在战场上采取守势。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特别注意:1.我军作战态势的改变必须对敌人严格保密,以牵制住更多的敌人;2.控制一条合适的出击地带,以便恢复攻势时可以迅速行动。”最后,他以不容置疑的措辞写道:“我们只不过是在等待信号,以恢复我们对敌人的进攻。”
根据巴顿的军事部署,9月底以后,第3集团军战区中大规模的进攻战虽然消失了,但中小规模的战斗却时有发生,巴顿部队仍然以英雄的气概和惊人的胆略谱写着光辉的战斗篇章。
9月30日,希耶河以东的第35师遭到敌人一个军兵力的大举进攻,阵地岌岌可危,第12军军长埃迪正在举行的指挥官会议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险遭不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第35师准备撤回希耶河西侧。得知这一消息后,巴顿火冒三丈,立刻跳上一架轻型飞机,冒着猛烈的炮火飞抵埃迪司令部,当即宣布取消撤退的命令。他下令:“第35师必须与阵地共存亡,不能后退半步!”随后,他火速赶到第6装甲师司令部,亲自组织部队进行反攻。由于巴顿的直接干预,第二天德军就被击退了,第35师不仅保住了阵地,而且还向前推进了5英里。
在此期间,巴顿还接受了沃克将军的一个大胆建议:向梅斯发动强大攻势。梅斯是德军在该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防御工事极其坚固:外围有层次复杂、极为坚固的堡垒群,要塞内部壕沟纵横,铁丝网密布,到处都是混凝土机枪掩体和装甲了望所,设有5个炮兵阵地,地下还有长达数10英里的交通坑道把各个阵地连成一片,形势十分险要。沃克的作战方案是:先用重磅炸弹从空中对梅斯外围的堡垒群实行猛烈轰炸,然后用高爆炸弹对堡垒的中心阵地进行集中轰炸,最后用步兵和反坦克炮兵进行正面强攻。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巴顿很快就批准了。他认为,此役虽无全胜的把握,但至少应达到两个目的:其一,对梅斯的防御体系进行武装侦察;其二,摧毁敌防御体系的主要设施。战斗于9月27日打响,至10月10日结束,进行得相当激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由于敌人火力过于猛烈和美军投入的兵力有限,最后未能攻克梅斯,但由于美军的强烈炮火轰击和地面部队出色的冲击,巴顿所预期的两个目的都实现了,为以后夺取梅斯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美军进行攻坚战积累了经验。
随着气候日益转冷,原认为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的乐观估计已经破灭了。阴雨绵绵,冷风刺骨,单调乏味的战场生活以及异国怀乡之情严重地困扰着盟军将士们。在许多部队中,士气不振和军心涣散像恶性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非战斗减员和违纪的现象层出不穷。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唯有巴顿的第3集团军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全军上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减员和违纪事件也十分少见。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这与巴顿的为将之道和治军原则有密切的联系。
巴顿认为,指挥官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士兵们的士气和自豪感。因此,他十分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与士兵同甘苦、共荣辱是他的重要行为准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个高级将领能像他那样给士兵们留下如此深刻的个人印象。巴顿是一个出身豪门的高级将领,却从不耻于与普通士兵为伍,下部队,进营房,与普通士兵面对面地交谈是他的家常便饭和拿手好戏。特别是在军情紧张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前沿,亲自视察阵地,指导战斗,对将士们进行赞扬、鼓励或者责骂。他从不满足于运筹帷幄和发号施令,他认为,如果士兵们知道,将军也同他们一样有被子弹击中的危险,那么他们就会从心眼里敬重他,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因此,巴顿总是要让士兵们从前线的枪林弹雨中看到他的身影。在一般情况下,巴顿总是喜欢在白天上前线视察,天黑后悄悄地乘轻型飞机返回司令部。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应该让士兵们经常看到指挥官奔赴前线,而不要让他们看见他在撤回后方。……军官的级别越高,越要用更多的时间到前线走动。”巴顿的这种品格和作风在部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军官们处处以他为榜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使第3集团军始终保持着一种上下一心、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
巴顿是一员真正的猛将,行为粗犷,脾气暴躁,有时甚至相当专断,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善解人意的人,与下属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密切。巴顿要求他的部下必须忠实于他,绝对服从他的命令,这一要求有时是相当苛刻的。但同时,巴顿也十分忠于自己的部下,支持和信任他们,对他们倍加关怀爱护。在工作上,巴顿从不干预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是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干,独立地完成任务。如果有的人工作做出了成绩,他总会给以适当的表彰和嘉奖。如果有人受了委屈和伤害,他便会倾尽全力给予保护。当他们中有人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即使再舍不得,他也会忍痛割爱,放他们远走高飞。当然,他也决不会姑息那些玩忽职守、油头滑脑的家伙。因此,巴顿的指挥班子就像一个大家庭,他们团结和睦,工作有条不紊,配合默契。在其他场合,大家有时还做点官样文章,而在这个小圈子里,他们却完全抛弃了一切装饰和客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体现出一种精诚合作的精神和求实的科学态度,这对于第3集团军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起了良好的决定性的作用。
巴顿一向十分重视个人的仪表和装束,越是重大的战役,他越像过盛大节日那样,穿着整洁庄重,甚至有些豪华。同样,他对于部队的着装和军容军纪也给予充分的关注。巴顿认为,严明的纪律,威武的军容,既反映了军队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又能增加将士们的自豪感和战斗力。因此,不论在训练营地还是在战场上,巴顿对军容军纪的要求始终非常严格,即使参加战斗也毫不懈怠。对此,每一位接触过第3集团军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像。1944年10月下旬,巴顿的外甥——反间谍人员弗雷德·艾尔因公来到第3集团军,他发现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标准的军人姿态”:胡子刮得光光的,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皮靴擦得铮亮,执勤人员常备不懈,随时检查每一个人的军容军纪。对此,第3集团军的官兵们早已习以为常了,并由此产生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所以,当有人问起他们是哪一支部队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我是巴顿的部队!”“我是巴顿的部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骄傲,正是这种圣洁质朴的感情,使得他们在一切困难面前都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所向无敌!
巴顿素来以治军严格而闻名,但他也十分体恤和关怀自己的同事和下属,在他那坚硬的外壳之下,隐藏着一颗细腻善良的心。在整个战争期间,只要有可能,他总是尽量调整好部队的生活,以保障他们旺盛的战斗热情和工作效率。在战斗间歇,他总是让将士们在城镇和村庄里就宿,换上干净整洁的服装,同时还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往南锡、圣尼科拉斯等地的疗养和娱乐中心去,洗热水澡,作日光浴,看看电影戏剧,改善一下饮食。部队时常从农民手中为士兵们购买新鲜的烤面包和咖啡。战场上缴获的精美食品也大部分用于改善部队的伙食。士兵们的各季服装(特别是冬装、毛毯和睡袋等)一般都提前1个多月就安排就序了。除此之外,巴顿还从一位父亲关心儿女的角度为士兵们的生活和健康着想。他曾给全军士兵写过一封私信,主要内容是讲述如何预防和治疗一种叫“堑壕足”的疾病(因足部长期受潮、寒而致的疾病,因战壕中的士兵患此病较多,故称)。这封充满慈父般关怀的信在全军产生了巨大反响。巴顿本身是个家庭观念很强的人,他虽然热爱战争,但仍时刻挂念着远方的妻子和亲人,书信往来十分频繁。将心比心,他充分认识到家信对于军队士气的巨大影响,为此,他命令设立一辆邮递专车,及时把邮件送到每一个官兵的手中。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巴顿治军的严明和对待部下的一片苦心深深地教育了每一个人,感动了每一个人,第3集团军的广大官兵都十分理解和敬重他,真心实意服从他的指挥,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并以作为巴顿的部下而感到无上的自豪和光荣。因此,尽管1944年底的天气阴冷潮湿,战争的停滞局面使许多部队士气低落,大量减员。但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战斗**,没有出现严重减员的现象。相反,由于巴顿利用这段时间狠抓了部队的军事训练,特别注意抓了实施快速机动打击和攻坚战的训练,从而为下一步即将在德国进行的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做了扎实有效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后勤部门的努力,巴顿还建立起了便于持久作战的军械、弹药、油料、工程装备和坦克等的物资储备,参谋部门也为未来的战斗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
1944年10月18日,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军事会议,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会上传达了下一步的作战任务:第1集团军于11月初从亚琛发起进攻,突破敌莱茵河防御;第9集团军保护其右翼,向北发展,与从奈梅亨向东南推进的蒙哥马利的集团军群汇合;而后,第9集团军向北,第1集团军向南,包围鲁尔;第3集团军的任务是:在后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沃尔姆斯和美因兹之间渡过莱茵河。从整个计划来看,第3集团军的任务仍然是辅助性的。
但事情的发展很快就打乱了艾森豪威尔的军事部署。由于第1、第9集团军和英加部队的战斗准备不够充分,加上敌人的拼死抵抗,他们的攻势从一开始就严重受挫,进展十分缓慢。而巴顿从9月份起就为这次战役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所以第3集团军的攻势十分凌厉,进展迅速,在战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3集团军的进攻原定于11月8日进行。但天公不作美,11月初的几天大雨不断,造成河水暴涨,平川变成汪洋,给地面部队的行动造成巨大困难。许多人认为,除了推迟进攻日期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有两位军长冒昧前来造访,要求巴顿修改进攻日期。但他们得到了巴顿一句不冷不热的回答:“你们对你们的继任者有什么建议吗?”两人悻悻而归,赶快进行作战部署。其实,巴顿此时的心情也并不轻松。11月8日正好是卡萨布兰卡登陆两周年的日子,而这一次进攻能否成功,巴顿却毫无把握,他眼下所期望的唯一一件事是:老天爷不要再来捣乱。他对戈德曼说:“这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长的一天。除了向上苍祈祷之外,我无事可做。”
但是从8日凌晨起,大雨倾盆而降。巴顿有些烦躁,无法入睡,他索性坐起来,翻阅一本隆美尔写的书——《步兵进攻》。书中一个章节描写的是1914年9月在大雨滂沦中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给了他以启示和鼓舞。巴顿暗想:“只要德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清晨5时,进攻开始了。700门大炮同时向敌阵地猛轰,将拂晓未明的天空映照得如同白昼。8时许,巴顿在斯蒂勒和戈德曼的一陪同下,前往前沿阵地视察。此时,河面迷雾重重,雨势渐渐减弱。大约十几分钟后,雨过天晴,一轮旭日破雾而出。几乎与此同时,数百架银色的轰炸机呼啸着飞上天空,对敌阵地和指挥所狂轰滥炸。刹那间,地动山摇,令人惊心动魄。随后,装甲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冲去。“我他妈的简直要为德国人感到悲哀!”巴顿兴奋得大吼大叫。
下午,巴顿得知,所有部队都顺利地抵达了当天的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连日大雨,许多桥梁被洪水冲垮,道路被淹没,美军的许多坦克和车辆被洪水围困,从而影响了地面部队的行进。否则的话,部队的推进速度还会快得多。
在以后的日子里,天气变得更加糟糕,阴雨不断,气温骤降。德国人充分利用坚固的工事和湍急的河流,拼死抵抗。巴顿第3集团军的勇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奋力前进。巴顿的战术是:尽可能利用炮火支援,实施狭小正面的进攻,以较小的伤亡,突破敌军的防御,然后扩大战果,并向纵深发展进攻。所以尽管天气恶劣,敌人抵抗顽强,但巴顿的部队仍然能够不断地稳步前进。11月22日,敌人的坚固要塞——梅斯的守军终于投降了。攻克梅斯虽然谈不上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在军事史上,该要塞是1301年以来第一次被强攻占领的,这充分说明第3集团军具有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
在随后的战斗中,由于潮湿、泥泞和寒冷,加之敌人已放弃了开阔地带,依托碉堡和石砌的村庄负隅顽抗,小部队进行的小规模推进战成了战役的主要特点。萨尔地区的德军以传统的顽强和刚毅进行殊死的抵抗,巴顿部队则一条河一条河,一个碉堡一个碉堡,甚至一座房屋一座房屋地进行争夺,缓慢而稳步地向前推进。12月8日,他们攻占了德里安堡垒群。到12月中旬,将德军从摩泽尔河、尼德河和萨尔河三个牢固的防御阵地赶走,终于突破了“西墙”,控制了德国的重要工业区——萨尔盆地,并牵制了大批德军,有力地支援了北路的主攻。
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巴顿指挥的第3集团军克服了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等困难,与顽固凶恶的德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解放了1600多平方英里土地,其中包括873座城镇,打死打伤德军8.8万人,俘虏3万多人。而第3集团军的伤亡总数只有2,3万人。
11月25日,巴顿将军凯旋进入梅斯城,在雄壮的军乐声中检阅了攻占该城的英雄军队,向他们颁发了勋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
“我们的胜利主要是靠持续不断的进攻得来的,……同时也靠运用正确的作战方法:揪住敌人的鼻子,猛踢他们的下腹部。……你们已经表现出了勇猛顽强的精神,我确信,你们已看到了安全来自于勇猛的行动。我为你们而感到自豪!……我坚信,第3集团军将会,也一定会无往而不胜!”正是:主将英明,巨手一挥调动千军万马;三军骁勇,浴血奋战赢得辉煌胜利。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