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热血豪胆:巴顿 > 第二十三章 难产的计划

第二十三章 难产的计划

  盟军勇士齐上阵,誓夺头功捣龙门;

  主帅决断多犹疑,难为猛将小巴顿。

  诺曼底战役结束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关于这一问题,盟军最高司令部早已着手进行酝酿了。随着盟军在西欧大陆的胜利进军,这一问题日益迫切地摆在盟军领导人面前。但这一计划的制订经历了颇多周折,并伴随着美英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激烈争吵。

  早在诺曼底登陆之前盟军最高司令部就预料到,德军在诺曼底失败后,必定会退到塞纳河另一侧组织防御。他们估计,盟军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修整,以补充兵员、弹药、汽油和装备,并建立从瑟堡和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各个港口到塞纳河畔的后勤补给线。而后渡过塞纳河,兵分两路向德国进军。一路由蒙哥马利率加拿大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2集团军经亚眠、列日向亚琛突击;另一路由布莱德雷率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经特鲁瓦、南锡向梅斯突击。盟军的主要进攻目标是:占领德国的钢铁基地——鲁尔工业区。

  但是,由于战局的进展之快出乎任何人的意料,盟军领导人面临着许多新情况:首先,希特勒在诺曼底战役中败得很惨,德军仓皇逃过塞纳河,一片混乱。第一,德军用V型导弹猛烈袭击英国,造成了巨大损失,情报部门预料,到9月中旬,德军还将部署1000多枚V-2导弹。据此,盟军领导人认为,在塞纳河畔与德军对峙的计划已经不合时宜了,尽管受到后勤供应的限制,盟军还是应该快速跨过塞纳河,义无返顾地穷追猛打。这一作战思想经艾森豪威尔与马歇尔商议后获得批准,并得到美英两国领导人的一致赞同。但在制定具体作战方案时,双方很快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蒙哥马利主张渡过塞纳河后,采取“一路突击”战略,即由他统率4个集团军,向东北方向一路出击,歼灭加莱地区的德国守军,在比利时建立庞大的机场网,夺取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摧毁德国的导弹发射场,占领鲁尔工业区,直捣柏林。蒙哥马利认为,只要把盟军全部地面部队调归他指挥,战争可望在10月份结束。

  布莱德雷对这一计划十分反感,认为这是战争史上最冒险的计划之一,其要害问题是蒙哥马利想全权指挥盟国的全部地面部队,架空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一贯的作风是稳扎稳打,力争万无一失。他认为,德军必将在“西墙”(即所谓“齐格菲防线”,是沿德国整个西部边境构筑的连环碉堡群)死守,这是一场艰难的硬仗。所以他主张采取“两路突击”的战略,即蒙哥马利率领两个集团军按原定路线从北翼进军,由美军向他提供部分地面部队和空中支援。布莱德雷率两个集团军从阿登山南麓进军。两军在“西墙”或莱茵河会合后,继续向德国腹地发起最后的总攻。

  这两种截然对立的主张立刻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互不相让。在这场争论中,巴顿的处境十分微妙。从某种意义上讲,巴顿的主张与蒙哥马利有不谋而合之处,他一向对布莱德雷拖沓迟疑的作风不满,主张毫不停顿地渡过塞纳河,大刀阔斧地实行“一路突破”战略。但不同的是,蒙哥马利主张由他来指挥盟军所有的地面部队,而巴顿则从自己的实际地位出发,希望能从第1集团军得到一个军的兵力支援,由第3集团军在南翼实施主攻。但在后来讨论战役计划的过程中,巴顿实际上是站在布莱德雷一边的,其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巴顿原以为布莱德雷会按原计划在塞纳河边休整,不会同意他的连续进攻的主张,但实际上布莱德雷完全支持他的这一主张,这使他有些喜出望外。其次,布莱德雷一再告诉他,对两种计划的抉择实际上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选择,一个计划主要是由美国出力,另一个计划基本上是让英国来承担”。这使得巴顿没有理由,也没有余地支持蒙哥马利。为了迫使盟军统帅部同意布莱德雷的计划,巴顿甚至考虑要以辞职相要挟。

  作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的艾森豪威尔从实战和维护盟军团结的目的出发,对这两种主张做了调和。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两路突进”方案的稳妥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蒙哥马利的部分要求:派美国第1集团军和李奇微的第18空降军支援他向东北突击,并在燃料等方面给以优先供应,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南路进军的目的是对蒙哥马利的配合策应。虽然蒙哥马利、布莱德雷和巴顿都对这一折衷方案不满,但问题总算有了最终结论,盟军各部队立即开始行动。

  8月25日,即巴黎解放的那一天,布莱德雷在沙特尔向霍奇斯和巴顿下达作战任务:第1集团军将在默伦和芒特两地越过塞纳河,向利尔前进。第3集团军分为左右两路,于翌日从塞纳河边的桥头阵地出发,沿巴黎向东的两条公路干线继续追击,目标是梅斯一斯特拉斯堡一线(巴顿称之为“南锡缺口”)。此时,巴顿的精锐部队中有3个装甲师和4个机械化步兵师。巴顿充满自信,情绪十分高涨,虽然他的任务是策应配合蒙哥马利,但他确信:自己有机会在战役中起更大的作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坚信,如果我们现在狠狠地打击德军,战争可望在近期结束。”

  8月26日,第3集团军从默伦和特鲁瓦开始行动了,巴顿又进入了紧张的战时状态。

  26日拂晓,巴顿驱车来到设在枫丹白露的第20军司令部。随行的有一批通讯部门的摄影记者,他们的任务是要拍摄一部名为“同巴顿将军在一起的一天”的影片,他们奔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对此,巴顿感到十分好奇和有趣。随后,巴顿又前往驻在蒙特罗西南的第5步兵师,向师长欧文将军祝贺他新近在塞纳河畔取得的成就,并向几十位战斗英雄授予“优异服务十字勋章”,表彰他们在8月23日同德军的激烈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巴顿本人非常重视荣誉,视它为生命,所以他非常重视向勇敢的军人授予勋章和荣誉,井大力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以此激发全体将士的荣誉感。在战役初期,这个师奉命搭乘坦克前进,他们曾大发怨言说,坐坦克既受颠簸又受拘束,一点都不舒服。当时巴顿曾告诉他们:不管乘坐坦克是否舒服,但每个士兵都可以前进25英里,并能节省体力,而步行只能走15英里。现在他们告诉巴顿,巴顿说的都是事实,正是由于乘坐坦克才使他们获得了荣誉。

  而后巴顿原路折回,在默伦渡过塞纳河。当时,第7装甲师正在这一地区艰难地推进。将士们老远就认出了巴顿,许多人站上坦克向他欢呼致意。然而巴顿对此并不以为然,此时,他需要的是快速进军。在第7装甲师指挥部中,他说了一些十分尖刻的话,表示对部队的表现和推进速度都不够满意,必须立即纠正。

  巴顿很快就返回枫丹白露,换乘飞机视察了从桑斯到特鲁瓦的进军路线。第4装甲师师长伍德向他报告说,该师的突击队在特鲁瓦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炮火十分猛烈。但在美军一个中型坦克连的冲击下,德军防御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接着,两个装甲步兵连一个有力的冲锋便占领了该地。

  尽管第3集团军在第一天的进攻中大踏步前进,但巴顿仍不能满意,他甚至对敌人的抵抗不顽强而感到没劲,觉得这样的战斗缺少刺激。他要求部队还要加快推进的速度。

  27日,第12军开始向沙隆进军,第20军继续挺进兰斯。与此同时,空军的运输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现在,第3集团军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汽油,运输部队只要稍一松劲,马上就会影响到巴顿部队的战斗。这种情况果然发生了。

  28日,巴顿部队在蒂耶里堡和沙隆渡过马恩河,大踏步地进入一览无遗的平原地区。但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使他极为恼火。首先,由于蒙哥马利的部队要在图尔奈实施空降,这一行动占用了为巴顿运送物资的所有飞机,使第3集团军的燃料和物资供应日益吃紧。第二,由于战线日益拉长,巴顿部队的右翼充分暴露,而原来确定保护右翼的法国第2装甲师的官兵们,此时还在巴黎大街小巷的酒吧和妓院中寻欢作乐,迟迟不能归队。上午10时30分,布莱德雷赶到巴顿司令部,命令暂停进攻。但巴顿提出抗议,并大发雷霆。最后,布莱德雷勉强同意向默兹河挺进。后来在布莱德雷的有力干预下,第2装甲师于一周后终于赶抵前线。

  有人说,战争是一座充满恐惧的人间地狱。但第3集团军向德国的挺进却是在胜利和喜悦的气氛中进行的。沿途的德军已成为惊弓之鸟,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有些人甚至主动向美军缴械投降。但他们决不愿落入法国人之手,因为此时,许许多多法国人正怀着切齿的仇恨追杀那些失散的德国兵。德国人的零星抵抗主要是在河流的重要渡口处,但都极为薄弱,一般只有一两辆坦克,几门火炮,百十名步兵。在汪洋潮水般涌来的盟国大军面前,他们就像几株漂浮的小草,很快就被吞噬掉了。除了“西墙”之外,德国人似乎已经放弃了积极的抵抗,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为了保持高速前进并节省燃油,巴顿甚至把许多坦克装上了火车,从巴黎向东行进。直至几十年后,当年的老兵们回忆起1944年夏天跟着“咆哮的乔治”在西欧大陆的胜利大进军,仍感到由衷的兴奋和骄傲。

  到这时,巴顿已经完全看清楚了:德军的防线已经崩溃,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继续前进。此时兵贵神速啊!因此,他命令埃迪的第12军和沃克的第20军分别在科梅尔西和凡尔登强渡默兹河,抢在德国人摧毁大桥之前,给他们以决定性的打击。一切进展都十分顺利。

  但是在8月29日,巴顿突然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当天应供给他的14万加仑汽油没有运到,原因仍然是蒙哥马利在图尔奈的空降行动动用了所有的飞机。由于缺乏汽油,有的部队已经停止了前进。巴顿在日记中写道:“又推迟运汽油了。为了迎合蒙哥马利的要求,大部分汽油都给了第1集团军,结果,我们手中一滴汽油也没有。我只要得到汽油,就保证能打赢战争。”巴顿怒不可遏,他向布莱德雷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巴顿突然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率领坦克部队在极端缺油的情况下继续战斗的情景。他想道:“如今又要故伎重演了,不管消耗多大,我一定要全速越过默兹河。”巴顿立即下达简短的命令,要求装甲部队继续快速向前推进,直至将油用完。巴顿又像当年一样,跳下车步行前进,进行战地指挥。当晚,两路部队在凡尔登和科梅尔西之间渡过了默兹河,并继续推进。这是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所没有料到的。

  8月30日,巴顿的先头部队计划推进至南锡附近地区,这里距萨尔河75英里,距莱茵河不到100英里,离梅斯只有35英里。实际上,这一天“西墙”防线无人防守。但此时,装甲部队已快油干滴尽了。巴顿对布莱德雷愤怒地咆哮:“真该死,只要你给我40万加仑汽油,我在两天内就可以让你进入德国。”但在布莱德雷看来,一切都是不可更改的,图尔奈的空降作战已在实施之中,蒙哥马利北路军的主攻角色已使巴顿的行动变得无足轻重了。埃迪气愤地在日记中写道:“真令我不可思议,我们竟要在这里坐下来聊天……我确信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足够多的汽油,战争本来是可以在几个星期内结束的。”

  的确,德国人已经危在旦夕了。盟军最高司令部情报部门的一份报告指出:“西线德军已不再是一支象样的军队了,他们是一群散兵游勇,组织涣散,士气不振,缺乏装备和武器。结束欧洲的战争已为期不远,几乎近在咫尺。”与此同时,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一片大好。在法国南部,登陆的美国第6集团军群已渡过罗河河,长驱直入。在东线,苏军发动大规模攻势,使德军蒙受重大损失,一溃千里,从6月中旬起,先后迫使芬兰、罗马尼亚投降,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在中欧地区,苏军已经进至华沙郊外。

  西线的形势也十分乐观,盟军已处于绝对优势,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德军能用于作战的坦克只有100辆,而盟军,仅先锋部队的坦克就有2000多辆。飞机方面的差距更大:570架对1.4万架。由于东线吃紧,大批德军机动预备队被吸引过去,致使西线的防御更加空虚,“西墙”防线几乎无人防守,指挥系统陷入空前的混乱。巴顿深深地了解这一点,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他的部队只要单枪匹马闯入德国腹地,就可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在此关键时刻,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对法西斯德国实施最后的决定性打击,艾森豪威尔正式接管了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两个集团军群的最高指挥权,从而将盟军最高司令部与盟军地面部队司令部统一起来。但是,他马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设在瑟堡附近的格朗维尔,距离前线大约400英里,使他有鞭长莫及之感。为了保证布莱德雷与快速推进的巴顿的联系,原定供最高司令部使用的通讯部队已交给布莱德雷使用,致使艾森豪威尔失去了可靠的通讯保障,与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的通讯联络遇到了麻烦。最令他头痛的是: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两个对立的计划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达到了要爆发危机的程度。

  蒙哥马利主张,所有的盟军部队集中力量从北路挺进,穿过亚眠和布鲁塞尔到达鲁尔。这实际上是他的“一路突击”方案的翻版,这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巴顿部队的进攻。而布莱德雷则仍主张“两路突击”,为此,他要把他的2个集团军全部派上用场,并希望英加部队向安特卫普发动一次“助攻”,给以配合。

  这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其中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牵涉到美英两**队的荣誉和领导权问题,而且还暗含着另一个重要问题——物资供应,这在当时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最迫切的问题。如果谁的方案占了上风,谁就会得到物资供应上的优先权,从而实际上获得军事领导权和无上的荣誉。因为,盟军的后勤保障系统此时已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由于盟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提前11天到达塞纳河一线,使战线突然大大拉长,而原计划充分加以利用的布列塔尼各海港又未能发挥作用,致使后勤系统完全陷于混乱。特别是巴黎提前获得解放,给盟军增加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据统计,后勤部门每天要向巴黎提供1500吨物品,同时还要向盟军部队提供1.5万吨物资。由于法国的铁路系统已经瘫痪,根据巴顿的建议,盟军采取了“红球快车”行动——组织数千辆民用卡车往返于诺曼底和前线之间运输物资,并动用空军部队进行紧急空运。前线部队最紧缺的物资是汽油,每个集团军每天约消耗40万加仑汽油。此时,盟军已建成了横跨海峡的输油管线,所以后方并不缺油,但要把这么多汽油运送到前线则困难重重。“红球快车”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况且“红球快车”本身每天还要耗费30万加仑汽油。由于大批飞机被蒙哥马利用来实施空降,也直接影响了空运汽油的行动。

  为了兜售“一路突击”计划,蒙哥马利自8月17日以来就利用各种手段试图说服艾森豪威尔。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有3点;第一,他的计划将会给德国人造成更大的混乱,至少能占领德国的鲁尔区,夺取德国的工业基地。第二,在北部,德国人的“西墙”已不复存在。第三,伦敦和南英格兰正在遭受德国导弹的袭击,北部的进攻路线将能以最快的速度摧毁德国的导弹基地。

  布莱德雷主张“两路突击”的理由似乎不如蒙哥马利那样充分,但却更能打动艾森豪威尔的心。布莱德雷认为:将主攻方向置于英国人一侧,特别是掌握在蒙哥马利之手,将会刺伤美国人民的感情。因为此时,驻法美军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军(很快就能达到100个师),如果采取“一路突击”方案,大部分美军将会被置于无用武之地,不仅美国的公众舆论无法接受,对于罗斯福竞选其第四任总统也是十分不利的。况且,“两路突击”将会增加战役的成功率,加快进攻的速度。

  在这场争论中,巴顿继续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从内心深处,巴顿是“一路突击”论者,认为一个单独方向的推进对盟军最为有利,对德军的打击也最沉重。但他认为,突击的方向应该在南路,而不是北路。南路的敌军力量薄弱,路段平坦,便于快速突进德国腹地,围歼德军主力。而且他是美国坦克部队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坦克战专家,大刀阔斧地快速进攻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平心而论,艾森豪威尔是赞同布莱德雷的方案的,他曾公开表态支持“两路突击”计划。但最后,在蒙哥马利软硬兼施的游说和要挟之下,他终于又倒向蒙哥马利一边,同意他的“一路突击”主张,但为了表示公允,他又一次作了调和。8月29日,他下令:由蒙哥马利北路部队承当主攻任务,而第3集团军将尽一切可能向默兹河挺进。这一命令看似公允,实际上对巴顿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它意味着蒙哥马利得到了后勤供给(特别是汽油)的优先权,而巴顿的第3集团军的供应却一下子被削减了一大半,他的汽油供应则几乎降到了零,单凭这点供给是不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势的。

  巴顿简直怒不可遏,因为他的进攻计划将会由于严重缺油而化为泡影。

  8月30日,第3集团军所需的40万加仑汽油的指标中只有3.2万加仑得到兑现。由于汽油严重不足,参谋长加菲不得不命令第12军在进军康麦斯的途中停止前进。巴顿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生气,他亲自给第12军军长埃迪打电话,命令他:“继续前进,直到发动机油于滴尽,然后步行前进!我们必须而且一定能够拿下默兹河的渡口。”

  此时巴顿认为,盟军最高司令部是有意不给他汽油,以防止他快速推进。巴顿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这一时期,盟国远征军司令部已经把分配汽油指标作为控制下属活动的一种手段,以防止他们各行其是。艾森豪威尔正在以实际行动支持“一路突击”计划的实施,防止巴顿过早地通过“西墙”进入德国腹地。

  等待上级的配给看来是毫无希望了,如何解决汽油问题呢?巴顿心中有数。此时他想起了一个人。

  自从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战斗激烈,部队调动频繁,巴顿的部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从1941年本宁堡集训一直到战争结束,巴顿的后勤处长始终是一个人——沃勒尔·马勒,一个坚毅而机敏的后勤军官。

  沃勒尔·马勒,1895年生于怀俄明州的老拉塞尔堡,西点军校1918年毕业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德国和法国工作了4年,在步兵部队担任过各种职务,从指挥和参谋学校毕业后主要在后勤部门工作。自从1941年在本宁堡担任了巴顿装甲军的后勤处长后,一直追随巴顿,转战非洲和欧洲。马勒被认为是一位传奇式的后勤军官,“是整个欧洲战区最会捞取物资的后勤处长……他按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办事,总是要比别人先行几步”。早在战役开始之初,马勒就预见到部队的用油量将会剧增,因此,在大量收集各种物资的同时,他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多地收集和储备汽油。8月7日至16日,后勤部每天供应第1集团军约6000吨物资,而给第3集团军则多达1.3万吨,其中半数以上是汽油。但由于部队马不停蹄地快速推进,汽油仍时时感到供不应求。特别是当部队渡过塞纳河,巴顿正要放开手脚大干一番的时候,汽油等物资的供应却急剧减少,使巴顿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对此,马勒感到愤怒不已。但他并没有像巴顿那样大声咆哮,而是绞尽脑汁,尽最大的努力搜刮汽油,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手段。对此,巴顿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

  汽油的来源之一是战场上的缴获。例如,在攻占桑斯时,缴获了德军10万多加仑汽油;在夏龙又获得10多万加仑;9月3日,在利格尼一昂一巴洛瓦,又缴获了10万加仑汽油。对待这些战利品,马勒采取了特殊处理方式,既不上报,也不记录,而是尽快地发到部队手中,以解燃眉之急。汽油的另一个来源是:马勒鼓励部队利用一切方式和途径攫取汽油。在他的鼓动下,有的部队把开入巴黎的卡车连同车上的汽油一同掠走。有的士兵偷偷地用管子把别人油库里的油抽走。还有一些人员则冒充第1集团军的人,去油库冒领了不少汽油。巴顿也经常鼓动下属这样做,只不过不像马勒那样露骨而已。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注,他还常常乘坐着油箱里只剩下一点汽油的吉普车来到布莱德雷的司令部,临走时总忘不了加满他的油箱。

  9月初,巴顿部队进入马恩河畔的一个小山谷。这里是著名的产酒区,到处洋溢着醉人的酒香。他们缴获了大批好酒,有上等的白兰地、烈性酒、葡萄酒和香摈,酒瓶子上大都印有“德国国防军成员专用”的字样。巴顿灵机一动,立即吩咐部队给每一位为他运送汽油和物资的飞机驾驶员送上一份厚厚的礼品。这一措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空军部队的飞行员都争先恐后地为第3集团军运送物资,这当然正中巴顿下怀。

  就这样,巴顿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奋力挣扎着前进。他直率地告诉他的下属军官们,他要对付的敌人有两个——德军和自己的上司!对于战胜德军巴顿是满怀信心的,对于能否制服自己的上司,他却感到犹疑不定。但是有一点巴顿从未动摇过:“我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速度就是胜利!”在巴顿精神的鼓舞下,第3集团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斗志旺盛,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渴望向莱茵河进军,他们的直觉告诉自己:假若他们继续前进的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住他们。巴顿手下的许多参谋人员和指挥官来自骑兵部队,与巴顿一样,他们继承了骑兵部队快速、勇猛的传统,内部关系融洽,是一个办事效率高而具有献身精神的整体。第3集团军的大部分士兵自跟随巴顿作战以来,很少遭受过失败。对他们来说,跟着巴顿作战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快速运动和辉煌胜利的经历,总是处在胜利进军的兴奋之中,法国人对他们热烈欢迎的情景,新闻媒介对他们的赞美和表彰,更进一步鼓舞了他们的情绪。

  但就在此时,有两个致命的问题阻碍了他们前进的道路。首先,尽管巴顿和马勒使出浑身解数,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严重缺乏燃料的问题,部队的推进时断时续,至9月2日为止,部队已经停顿了致命的两天。9月3日虽搞到了一些汽油,但最高司令部却命令他们停止进攻。第二,艾森豪威尔在战术指挥上再次发生了混乱。9月2日,他召集布莱德雷、霍奇斯和巴顿等美军高级将领开会。艾森豪威尔讲话的主要内容是解释他为什么支持蒙哥马利的计划,以安抚人心,同时下达作战任务。他命令:第1集团军的两个军仍留在蒙哥马利的北路行动;在第5军的支援下,第3集团军向东挺进。但艾森豪威尔对第3集团军的进攻做了限制:这一攻势必须取决于蒙哥马利进攻的胜利,因为英国人拥有物资供应方面的优先权。很明显,艾森豪威尔的计划没有丝毫改变,巴顿的行动受到严格的束缚,仍不得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战斗。布莱德雷和巴顿一再据理力争,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最后只是口头应允,第3集团军可以得到新的汽油配给。

  这样,在最高司令部的限制和缺乏燃料的困扰下,巴顿部队在9月份的头5天中进展十分缓慢,从而失去了大踏步前进、一举击溃敌人的良机。就在这一时期,德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盟军将面临着更加艰苦激烈的战斗。巴顿传记作家H·埃塞姆这样评论道:“上帝赐予了艾森豪威尔最优秀的骑兵将领和美国有史以来造就的最优秀的军队,但在决定性的时刻,他却没有使用他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正是:当断不断兵家忌,转瞬之间失良机。冲破艰难与险阻,铁军开路克顽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