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热血豪胆:巴顿 > 第十章 热血与豪胆

第十章 热血与豪胆

  乱世才识真英雄,巴顿出山便威风;

  练就铁骑志报国,热血豪胆情亦浓。

  对于美国的装甲兵来说,1940年7月10日是个划时代的日子:马歇尔将军大笔一挥,批准建立一支装甲部队,阿德纳·查菲将军出任司令。以此为起点,美国的装甲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战争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强大突击力量。

  新组建的装甲部队被编为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军,由查菲本人兼任军长。该军下辖两个师。第一装甲师设在诺克斯堡,师长是马格鲁德。第二装甲师设在本宁堡,师长是斯科特。不久,巴顿受命出任装甲旅旅长,到本宁堡参加部队的创建工作。

  正像巴顿几年后回忆的那样,对于他来说,这次调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多年来,他始终不懈地为坦克辩护,对坦克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如今,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他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已经暗淡了的前程突然又充满了光明。但此时此刻,巴顿的感情世界是微妙复杂的,因为这一调动也意味着他将水远离开他所钟爱的神圣的骑兵,离开心爱的战马。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顿对骑兵的感情要更为热烈而深沉,即使在后来坦克大战的硝烟之中,他还经常用英国元帅黑格的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骑兵的深刻理解:“步兵和炮兵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只有骑兵才会使它们胜得有价值。”对骑兵的眷恋之情伴随了巴顿的一生。

  但如果从理智的角度看问题,巴顿比谁都明白,骑兵的辉煌时代业已逝去,骑士们跃马挥戈,所向无敌的战斗场景已经不会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大量新武器和新技术的问世,骑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了。但是,巴顿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骑兵的热情,他认为,骑兵的荣誉将永垂青史,骑兵部队给人们留下的难忘记忆和宝贵传统——骑士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奔赴疆场,为国捐躯。

  本宁堡位于佐治亚州腹地,古时是印弟安人的商埠,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一些地名。这里的气氛紧张而凝重,全无骑兵部队中那种喧嚷的贵族气派。刚刚组建的装甲兵部队就集中在这里,进行训练和试验,士兵和军官们都在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一切对于他们都显得既神秘又陌生。

  初来乍到,巴顿对这里的一切都不太适应。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装甲战车,他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似乎落伍了。回想20多年前在法国担任装甲旅长的时候,他事必躬亲,对每一项工作都了如指掌。但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支由数百辆坦克、摩托车、卡车以及几千人组成的现代化部队,当年的那套管理方式和经验已经过时了。面对挑战,巴顿感到既新奇又刺激,他暗想:“让一切都从头开始吧!”

  在查尔斯·斯科特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巴顿表达了自己建设这支新部队的信心。他用一番振奋人心的语言,阐明了他的部队的奋斗目标,指出:一个装甲师需要“勇敢和机智”,才能在战斗中取得成效,而他所指挥的部队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把每个人都训练成“陆军中他妈的顶呱呱的坦克手”。巴顿的话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装甲部队中引起了巨大震动,新闻界也做了大量报道。但是当报纸上刊登巴顿的讲话时,“勇敢和机智”两个词变成了“热血与豪胆”,从此巴顿便获得了这个伴其终身的绰号。对于这个绰号巴顿觉得并不特别喜欢,但是可以容忍,认为它基本上概括了自己的特点。很快,这个绰号便传遍了全国,连巴顿5岁的小外孙帕特·沃特斯在晚祷时也使用这个称呼,祈求上帝“保佑这个热血豪胆的老头”。

  就在此时,阿德纳·查菲因患癌症而身体每况愈下,于是,美**方对装甲部队的领导层做了调整。9月,斯科特被调往诺克斯堡,接替查菲任第一装甲军军长,以便查菲集中精力领导整个装甲部队。随即,巴顿出任第二装甲师代理师长,并晋升为陆军准将。时来运转的巴顿在给老友罗伯特·艾伦的信中颇为得意地写道:“万事俱备,只欠一场热闹的战争了。”

  但事情并不像巴顿说的那样简单,在通向战场的道路上还存在着数不清的困难和障碍。

  巴顿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完成第二装甲师的创建工作。巴顿上任时,该师有实际作战能力的部队只有一个旅。巴顿决定再组建两个旅。他以高效率的节奏昼夜工作,终于完成了这一计划,形成了师的建制。

  部队的建制虽然形成了,但距离实战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装备陈旧,人员素质极差。几百辆超期服役的坦克很快就要报废了。新征召来的坦克兵不懂技术,纪律松懈,《纽约时报》称他们是:“一群身着咋叽军装,组织涣散的乌合之众”。此时,欧洲虽然战火连天,而美国则处在和平繁荣之中。新兵们都是根据国家的强制征兵令征召来的,许多人对军旅生活不仅漠不关心,甚至十分厌倦。这样的军队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吗?

  对此巴顿充满了信心,他决心把这群“乌合之众”训练成超一流的真正战斗部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巴顿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是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激励部队。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以身作则,并力图使全师的人都能经常看到他的身影,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以便让人们尊重他,并仿效他。其次,巴顿对部队施以严格的纪律和高强度的训练。他对每一项工作都制订了很高的标准,坚决要求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要达标,并制订了相应的奖惩措施。为此,他经常耐心地向将士们解释平时训练与打胜仗的关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的一加仑鲜血。”第三,巴顿采取各种方式奖励成绩突出的官兵,以提高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常常以一个心理学家的探索眼光来观察每一个军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进取心,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自豪感,鼓舞他们作一名好军人,优秀的坦克手,争取在未来的战斗中成为一名杀敌立功的勇士。

  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努力,巴顿已成为全军最杰出的演说家和战斗鼓动家,他经常满腔激情地向将士们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说。在他第一次向全体军官的演说中便显示出了这种魄力与自信,以充满魅力的语言很快就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征服了他们的心。他的演讲主题是“关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战局”,但其主旨却在于鼓舞起军官们的备战热情,他讲道:“对于高层次的战略来说……我们这些人是无法抉择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打仗……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所有的计划都是枉费心机。”接着,他讲了一个关于恺撒的故事,据说恺撒总是在冬季刻苦练兵,因此在春天的作战中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打胜仗。对此,巴顿说道:“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我知道我们是会达到目的的。当我们成功之时,上帝可能会对我们的敌人发慈悲,因为他们需要怜悯。”在另一个场合,巴顿用粗鲁的语言向士兵们讲解战备训练的真实意义,他说:“你们想打胜仗吗?你们想活着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吗?那么,你们就认真刻苦地投入训练吧!不要摆花架子,把你们的刺刀插向敌人的心脏。这是一种粗暴的训练方式,但它既可以打胜仗,又可以减少伤亡。”

  从提升那天起,巴顿就像一台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他总是忙忙碌碌,而且也不让下属们偷闲。他在全师推行强化身体锻炼的计划,在训练场和课堂上向士兵们传授军事常识,教他们行进和射击,使他们掌握并精通手中的武器装备。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想方设法启迪官兵们的智慧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明白个人对集体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把整个部队锤炼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战斗群体。总之,他要向部队灌输一种“一往无前的拼搏意志,任何障碍都无法阻止他们前进”。

  无论在指挥部中还是训练场上,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巴顿的身影。他指导参谋们制订部队的训练计划,策划和指挥各种军事演习。他驱车四处视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奖勤罚懒,所以官兵们对于他的大声斥责很快就习以为常了。他所乘坐的坦克十分醒目,炮塔上印有红、白、蓝三色条纹,指挥号声十分嘹亮,官兵们在数英里之外便能感受到他的到来。每当这时,官兵们便会精神振奋,充满豪情。巴顿就是以这种方式,指挥部队的行动,激励部下的士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他那样的“热血与豪胆”。

  1940年12月,为了检验装甲部队的机动性、纪律性和训练水平,并扩大其影响,巴顿决定进行一次400英里的长途行军(即往返于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和佛罗里达州的巴拉马城之间〕。这次行军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参加的车辆众多(包括坦克、半履带式战车等共1000多辆),飞机也参加了行动。这在当时堪称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巴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他的直接指挥下,装甲部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技艺娴熟,浩浩荡荡的钢铁大军在几天内便顺利地完成了全部行程。沿途,他们受到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成千上万的居民自发地拥到路旁,用惊奇羡慕的眼光目送这群威武可怕的战争机器隆隆地驶过。甚至学校也放了假,让孩子们一睹美国装甲兵的风采。整个行军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这次行军不仅在军事训练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它还在舆论上为装甲部队做了最有效的宣传,使人们对巴顿不久前的预言确信无疑:“装甲部队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毁灭工具,它能以惊人的力量杀开一条血路,无情地冲击敌人。”与此同时,对巴顿的赞美之词也广泛流传起来,他甚至成了某些人崇拜的偶像。一位作家写道:“巴顿具有难以想象的神力,他能使陷入泥沼的坦克重新启动。”

  为了扩大“战果”,巴顿决定于1941年1月举行一次公开的阅兵,为此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巴顿总结了上次行军的经验,并亲自为装甲车辆组队和编排行进路线。为了鼓舞士气,比阿特丽丝还专门谱写了一首进行曲。

  阅兵正式开始了。首先奏乐,礼炮轰鸣,接着,1300辆战车编队行进,威风凛凛地通过了检阅台,没有出任何故障。此刻,巴顿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和骄傲。他在一次工作总结中宣布:“我们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但巴顿并没有为这些成绩所陶醉,而是以充沛的精力、火热的激情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和取得的成就不仅为广大官兵所津津乐道,也给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陆军部长史汀生等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入,他被正式任命为师长,晋升为少将。

  巴顿的荣誉是靠他的干劲和勇气得来的。但是,他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莽撞粗俗的冒险家”。他的确十分强悍,也有几分粗鲁。但凡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粗中有细,外憨内秀,是一位有真知灼见、敢作敢为的军事统帅和战术大师。为了提高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他冥思苦想,翻阅了大量材料,并亲自进行试验,琢磨出了不少好点子。

  巴顿认为,装甲师是一支“很难管理”的大规模部队,在行进时很可能成为敌人轰炸机攻击的目标。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克服我军的怯战心理?如何选择有利的地形?如何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发布命令?如何从封闭的坦克中救出伤员?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办法,巴顿亲自做调查研究。他买了一架小型飞机,通过学习获得了驾驶执照,亲自驾驶飞机在部队上空飞行,从实地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发现小飞机有许多用途,例如,传递公文和信息,判定部队位置及辨别敌我,输送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以及校正炮兵射击等等。他的这些发现后来在战争中全部得以应用。

  这一时期,巴顿的战术思想也日臻成熟,其特点是:既切实可行又简单明了。例如:进攻前保持炮火静默;充分发挥坦克的火力;靠前指挥;夜间加油;快速但不是匆忙地前进;使用大集群的机动力量等等。有些战术思想在今天看来已经平淡无奇,而在当时却似乎有标新立异之嫌,充分体现了巴顿要“干天下未干之大事,创人间未有之奇迹”的胸怀。

  巴顿的工作既大刀阔斧,又细致入微,有时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能引起他奇特的遐想和构思。有一件趣事是坦克兵们难以忘怀的。通过观察,巴顿认为坦克兵的服装不太适应战斗的需要,既不实用又有碍观瞻。于是,他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套样式独特的制服——墨绿色的华达呢制服以掩饰油污,甲克衫上面点缀着一排白色扣子,裤子装有衬垫,以防止坦克行驶时产生颤动,裤腿的口袋里装有急救包、地图和弹夹,帽子则采用橄榄球手的轻塑料头盔。制服做好之后,巴顿首先试穿。虽然他本人十分严肃,但在外人看来却似乎是在扮演丑角,不久便赢得了“绿色大黄蜂”的绰号。这种制服最终没有推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展示巴顿部队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1941年春天,陆军部宣布:进行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以检验部队及其指挥官在实战条件下的表现。巴顿的装甲师也参加了演习。

  这是一场全军性的模拟近期欧洲大战的演习,对于巴顿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演习他可以检验部队的实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刚刚结束的北非沙漠地带的战斗中,英军坦克部队遭到隆美尔指挥的德军的重创,200辆坦克被击毁,这一惨剧使舆论界普遍对坦克的作用产生疑虑。巴顿决心通过这次演习,驳斥那些反坦克派的谬论。

  对于自己部队在演习中的表现巴顿是很有信心的,但也有两个问题使他放心不下。其一,他担心由于他是坦克专家而被任命充当演习中的裁判。所以,他公开向上级要求在演习中留在指挥岗位上。其二,他担心旧式陆军的演习标准可能难以适应装甲部队新的作战方法。装甲部队的主要作用是打击敌指挥、通讯和供应系统,其特点是突然性和快速,这与旧式陆军的传统相去甚远。为了在演习中取胜,向人们证明装甲部队的威力,巴顿决定打破陈规,大胆地发挥装甲部队的特长。

  在动员大会上,巴顿向官兵们讲道:“装甲师是有史以来最强有力的组织。”“找到敌人,抓住他,征服他。始终不停地运动,主动歼敌,以彻底摧毁敌人……你们必须有拼命向前的意识。”他告诫官兵们要牢记该师的信条:避强击弱,不停运动。他最后指出:“许多人仍对坦克和装甲部队持怀疑态度,让这次演习向他们作最后一次解释吧!”巴顿的讲话使全体官兵的心深受震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豪感,他们一向以“闪击骑兵”自诩,认为自己能迅速摧毁一切敌人。如今,他们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绰号——“铁轮地狱”。

  6月,演习在田纳西州开始。早已跃跃欲试的巴顿装甲师不负众望,很快就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们的队形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战术的运用合理而新颖,使装甲部队突击性和快速的特点得到全面体现,巴顿本人的指挥能力和战术技巧也得以充分发挥,原计划两天的行动,他只用9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毋庸置疑,巴顿已完全掌握了闪击战的艺术,他的装甲师已经具备了与强大的敌人相抗衡的能力。

  第一阶段演习结束后,巴顿和他的第二装甲师受到了舆论的高度赞扬。7月份的《生活》杂志发表了关于巴顿部队情况的专题报道,杂志封面上还刊登了巴顿的大幅照片:他站在坦克的炮塔上,手里拿着望远镜。挎着手枪,头上戴着钢盔,左手还戴着两个大戒指,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装甲师的官兵们都为自己长官的英雄气概而感到自豪。

  此时的巴顿也沉浸在快乐之中,言谈举止显得颇为自得。一位好心的朋友劝告他不要锋芒太露,但被他拒绝了。其实,巴顿并没有忘乎所以,他已经在为下一阶段演习做准备了。他一再告诉部队:“我们的目标是:无论演习还是战争,我们都将是不可战胜的。”

  1941年8月,查菲去世了,雅可布·德弗斯继任装甲兵司令。德弗斯与巴顿是西点的同学,马球队的队友,但算不上至交。巴顿尽力与他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8月至h月,军事演习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重新开始,参加的部队约达40万人。在演习中,斯科特统率着第一、二装甲师,但他显得优柔寡断,缺乏控制力。而巴顿则再~次成为受人注目的英雄,他的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击中了“蓝军”的要害部位,俘虏了“蓝军”司令德拉姆中将。第二装甲师的快速进攻和勇敢精神受到热烈赞扬,巴顿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也受到军方的充分肯定。

  就在这一时期,国际局势不断恶化。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凌晨4时,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和它的附庸国匈、罗、意、芬等国出动190个师,其中包括19个坦克师,3700辆坦克,4900多架飞机,4700多门火炮,193艘舰艇,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用“闪击战”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希特勒狂妄地叫嚣:“只要我们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塌。”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早晨,日本不宣而战,派出庞大的特遣舰队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日本共出动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3艘,潜水艇3艘,另有27艘潜水艇作先遣队,舰载飞机423架。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美军共损失大型舰只19艘,飞机311架,伤亡和失踪共4000余人。在珍珠港的熊熊大火还未完全熄灭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发表了战争咨文,他说:“1941年12月7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美国终于成为参战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就在此时,巴顿的地位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马歇尔将军把斯科特调到中东担任观察员,任命巴顿为第一装甲军军长。这既是对巴顿辛勤工作的奖赏,也是准备让他在未来的战争中担负重任。

  临危受命,更激发了巴顿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他恨不得马上就率部奔赴海外作战。但仅仅时隔两个月,他又接到命令,调他到一个偏僻的地区去创建沙漠训练基地。对此他感到十分困感:“难道是因为我的年龄大了而不让我上战场吗?”

  其实,马歇尔将军的这一安排是有长远打算的。此时,北非的战事日益吃紧,“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意军团在利比亚取得了军事胜利,正在向埃及的英军进逼。他们企图控制苏伊士运河,然后以中东作为桥头堡,向欧亚大陆出击,对盟军实施迂回进攻。如果美军要支援英军,遏制隆美尔在中东的行动,就必须为进行沙漠战做好艰苦而细致的准备工作。马歇尔认为,巴顿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好人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1942年3月,巴顿飞往一个叫里弗宾德的地方。这里位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亚利桑那三州的交界处,是一个由沙地、石块构成的荒漠地带,人迹罕至,只有土狼、老鼠和响尾蛇时而出没,地形和气候都与北非十分相似。但这里的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电灯、暖器和热水,甚至连干净的被单也找不到,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只有一壶。因此许多军官认为,这里不适宜大部队进行正规训练。但巴顿却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训练营地,于是命令部队安营扎寨,并立即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训练中心的创建工作。他说:“我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久,这个中心就正式启用了。

  沙漠战训练开始了。在巴顿的安排和指挥下,训练工作十分艰苦紧张。巴顿命令部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完成10分钟内1英里跑,两小时急行军。然后便是一连串令人筋疲力尽的战术操练和实弹演习,甚至夜里也常有军事行动。而巴顿也从不得闲,他总是亲临现场把握每一个环节,对官兵进行鼓动、讲授、责骂和赞扬,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艰苦的训练。为了检查军事行动的详细情况,他踏遍了营地的每一个角落,乘坐过吉普、坦克、半履带战车、小飞机,甚至轿子,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对此,有人责备他对部下过于残酷了,他回答道:“平时的艰苦训练是战时胜利的保证,这才是对士兵的最大仁慈。”他大声吼叫道:“我是一个很坏的家伙。我要让他们尝试一分钟的地狱生活,然后我又为他们痛哭!”

  训练期间,巴顿对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指挥和后勤系统都做了改进。他破天荒第一次通过无线电从空中对部队进行指挥;进行了坦克集群作战试验;他还证明了一种坦克恢复车(拯救受伤坦克的车辆)的作用。

  巴顿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训练工作上,但他并没有忘记千里之外战火燃烧的旧大陆。他经常给一些要人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近况,告诫他们:如果有作战的美差,千万不要忘了他。他坦率地承认,他希望参战而不是担负训练任务。他在给上司麦克奈尔将军的一封信中指出:“我要用鲜血来证明用汗水学到的东西。”

  当然,巴顿并没有被遗忘。1942年6月,马歇尔把巴顿召到华盛顿。此时,北非战局恶化,隆美尔攻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托卜鲁克,并向埃及大举进犯。应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要求,美国同意派遣一支装甲师增援英军,并准备任命巴顿为师长。马歇尔就此事征询了巴顿的意见,巴顿认为,一个师不足以对北非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美国应派遣两个师参战。但就在巴顿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的时候,马歇尔已经做出了决定:暂不派遣军队,迅速向英军提供300辆坦克和100门榴弹炮。这样,巴顿的参战计划又化为泡影。

  巴顿沮丧地返回训练营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是自己建议失当或冒犯了马歇尔?还会不会有参战的机会呢?正是:钢铁大军将欲发,忽闻马氏改初衷。凌云壮志何时酬,常使英雄费揣摩。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