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热血豪胆:巴顿 > 第九章 柳暗花明
法西斯蒂势汹汹,世界人民灾难重;
雄才大略马歇尔,独具慧眼识英雄。
巴顿返回马萨诸塞的“绿色草地”之家后,一直闷闷不乐。真是祸不单行,就在这节骨眼上,他又被妻子的坐骑踢伤了,几天后血管里淤血,形成了一个血块,并发展为静脉炎。经医生紧急抢救,好歹算是脱离了危险,但被迫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出院后,又在家静养三个月,才勉强恢复健康。
本来和平时期军人就缺少机遇,现在又遭此打击,巴顿感到心灰意冷,看来是命中注定将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了。然而,谁曾想到,当美国人高唱和平主义的颂歌、倘祥在平安无事的环境中时,亚洲和欧洲的形势却急转直下,东西方的法西斯强盗正在磨刀霍霍,决心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将全世界置于他们的铁蹄之下。
在远东,早在30年代初,日本就已成为战争策源地。1931年9月18日,它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向沈阳的中**队发起进攻;随后大规模出兵强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又一手制造“七七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欧洲,1933年1月,希特勒法西斯在德国掌权后,断然退出裁军会议,公开废止《凡尔赛和约》,大力开展仇外宣传,叫嚷要夺取“生存空间”。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支持和英法的纵容下,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次年3月,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同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意法西斯军队明目张胆地支持佛朗哥叛乱分子。1937年11月,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正式结成联盟,形成了“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巴顿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重返指挥岗位的。
1938年初,他奉命到赖利堡骑兵学校任教。几个月后,身体完全康复,精神又振作起来了。他以军人特有的嗅觉,敏锐地感到不久将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年中,他被晋升为上校并调任得克萨斯州克拉克堡的骑兵团长。他欣喜若狂,不仅因为实现了回到野战部队的愿望,而且他的部队是战备部队,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另外,这里还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他又有机会享受户外生活的乐趣了。
一到克拉克堡,巴顿就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改革,不是根据操典上的规定,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战备训练。当时,西班牙内战已经达到**,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坦克和一系列新的战争手段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对此,美国陆军中一些老朽的将军视而不见,巴顿则作出了敏锐的反应。他在克拉克堡加紧研究德国新一代将军的著作,并开始进行沙盘演习。他把从各种军事杂志上收集到的德军战例重现于沙盘上,以备应付战争的需要。
当大多数美**官仍浑浑噩噩地沉溺于歌舞升平的和平生活之中时,巴顿却指挥他的部队经常进行近于实战的演习。他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神圣骑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骑在马上打天下已经永远成为辉煌的历史。他对那些死板的参谋人员说:“不管那些老顽固对未来战争中骑兵的前途如何高谈阔论,我还是要对你们说,当战争来临时,在美**队中是不会有几匹战马的。”他把骑兵团编成一组一组的机枪队,在训练中从头至尾全都步行前进。巴顿是根据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最严酷、最难以预料的情况来训练部队的。
巴顿的严格管理、大胆要求,尤其是他的实战演习和全新的训练方法,引起不少人的反感,许多人称他是“战争狂人”、“克拉克堡的疯子”。有人甚至泼口大骂:“这个十足的傻瓜,难道他不明白他是在自取灭亡吗?”
正当巴顿在克拉克堡劲头十足地训练部队,准备迎接战争的挑战之时,11月27日,一纸调令把他调到迈尔堡接替乔纳森·温赖特任要塞司令。这对他来说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当国际局势急剧恶化、战争阴云密布之际,他却要离开战斗部队,回到一个社交场上去。温赖特上校在迈尔堡因社交花费过重而被搞得负债累累,而巴顿这个百万富翁显然非常适合担任这个职务。巴顿认为这就是调动他的直接原因。他泪流满面,伤心地对比说:“你的金钱毁了我的前程。”
但是,巴顿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次特殊调动的幕后却隐藏着乔治·马歇尔的良苦用心。
乔治·卡特尼特·马歇尔,1880年12月31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联邦城一个商人家庭。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1902—1903年、1913—1916年间,两度赴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服役。他早年即严于律己,好学不倦,显示出超群的才能。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远征军第1师作战处长,随队赴法作战,参与制定美军作训计划。后任美国第1集团军作战处长,参与制定圣米耶尔战役和默兹一阿位贡战役作战计划,深得潘兴将军的赏识。战后5年中,任潘兴将军的高级副官,结识不少军政要员。后担任佐治亚州本宁堡步乓学校校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骨干。1938年被调到华盛顿担任陆军参谋部战争计划处处长。不久,接任恩比克将军的副参谋长职务。1939年春任代理陆军参谋长,登上了美国陆军首脑的宝座。
马歇尔到华盛顿赴任之时,欧洲和亚洲正是狼烟四起、乌云密布——西班牙内战进入**,希特勒的军队开进奥地利,强占苏台德区;在远东,大半个中国遭到日本法西斯铁蹄的蹂躏,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困难的阶段。美国报刊虽然对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作了大量报道,但并没有震动昏昏欲睡的美**队。对此,美国政界和军界的有识之士深为担忧。马歇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这位新任参谋部战争计划处处长看上去文质彬彬、沉默寡言,一点也不像个军人。但实际上凡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清醒地认识到法西斯德国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是美国的头号敌人,德美之战将不可避免。同时,他也看到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已使作战样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美**队对这种新的战争样式还十分生疏,一大批老朽的将领把持着军队的领导权,顽固地反对改革和创新。所以,美军的当务之急是清理军官队伍,大胆任用新人。
他开始筹划对军队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另立炉灶,即清除老朽无能之辈,提拔年轻有为之士。在他遴选的第一批军官中,巴顿占有突出的位置。巴顿当时已年过半百,而马歇尔选拔的军官一般在50岁以下。但他对巴顿却另眼相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马歇尔是1917年在法国战场前线认识巴顿的。当时巴顿是潘兴众多副官中不起眼的一位,而马歇尔则在第1师司令部制定作战计划,两人因工作关系接触很少。后来两人同在朗格勒的陆军参谋学院学习,交情也不深。但巴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几个月的杰出表现给马歇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率领一支不起眼的坦克部队打败了一个旅的敌人;他以旺盛的精力和高超的技艺训练出一支坚强有力的坦克部队;他是美军第一个真正的坦克手,所有这些都使马歇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歇尔认为,美军迫切需要组建一支具有实战能力的坦克部队,实现部队的机械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最需要的是一批能适应现代战争的人才。他对巴顿在法国战场亲率坦克兵冲锋陷阵的形象记忆犹新。出于准备重用巴顿的考虑,马歇尔把巴顿调到了迈尔堡。他对副处长杰罗中校说:“巴顿是军中无比优秀的坦克手……我要把他调到靠华盛顿近一点的地方,以备需要之时能召之即来。”马歇尔认为,虽然巴顿已经53岁了,但他充满朝气、干劲、精力以及创新精神,在他那古怪、粗鲁、反复无常的表象下面蕴含着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
这便是巴顿从克拉克堡凋到迈尔堡的幕后情况。可以说,这次调动是巴顿后半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此揭开了巴顿人生中那光彩照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
但一开始,这次调动的意义并没有表现出来。迈尔堡仍然是一个“社交站”,是游猎、赛马、打马球和举行宴会的好地方。巴顿传统的社交生活没有大的变化,但他安顿下来以后立即投入工作,就像在克拉克堡一样进行严格的管理,对部队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但是,迈尔堡不是克拉克堡,这里的公子兵们是很难接受巴顿的这种作法的,他们虽表面上不敢反抗,背后里却叫苦连天,大声骂娘。不过,巴顿的两项改革倒是挺受欢迎:一是将迈尔堡每年一度的马术表演变成热闹的庆典;二是规定牧师布道时间为10分钟以内。
巴顿到迈尔堡接任要塞司令刚满九个月,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在欧洲爆发了。1939年9月1日正巧是马歇尔就任陆军参谋长之日,这一天的凌晨4时45分,希特勒德国出动2500多辆坦克,2300架飞机,57个师,约150万人,对波兰进行突然袭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德军即占领波兰大片国土,包括首都华沙,东欧大国波兰宣告覆灭。在这次战争中,德军以坦克和飞机组成核心力量,实施大纵深分割包围的闪击战,一举歼灭波兰的数十万军队。以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德波战争打响后,英法虽然迫于舆论压力对德国宣战,但它们并没有给予波兰任何实质性援助。英法联军百万大军只是躲在西线马奇诺防线的工事里,与德军相对峙。从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到1940年春,在欧洲大陆上,英法联军同德军没有进行过一场真正的战斗。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臭名昭著的“奇怪战争”,或叫“假战争”。
德军解决波兰问题后,挥兵西向,首先于1940年4—5月占领北欧和低地国家大片领土,随后5—6月以坦克部队组成的强大突击集团一举突破被认为坦克不可穿越的阿登山口,将英法联军打得溃不成军。英军灰溜溜地从敦刻尔克撤回本上,法国则甘拜下风,宣告投降,任人宰割。
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法国,在希特勒坦克和飞机组成的强大突击集团的打击下,居然没有进行任何强有力的反击,就投降了。这个谜至今还令历史学家费解。虽然法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军事角度看,其军事理论落后、武器装备陈旧、部队训练不足等显然是重要的因素。希特勒全新的战争方式令法国人目瞪口呆,无法招架,俯首称臣。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欧洲大陆在希特勒的导演下发生的一幕幕悲剧,震惊了全世界,更令美**界的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不安。飞机和坦克是希特勒征服欧洲的两**宝,但美军最缺的正好是这两种战争机器,组建独立的装甲部队已成为燃眉之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装甲部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20年的《国防法案》将坦克兵并入步兵部队,对这一新武器和新兵种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实,当时世界主要强国普遍对坦克重视不够。多数军事理论家认为,坦克的基本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这就意味着它只是一种打击力强、但速度缓慢的机器,无法取代骑兵的速度和机动力。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由于机枪的广泛使用,防护能力弱的骑兵已不能担当突击和机动力量的重任,坦克取代战马已成为兵器发展史上的必然趋势。英**事理论家富勒和利德尔一哈特等人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们主张建立以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取代原有的骑兵部队。遗憾的是,这一科学的忠告没有受到当权者的重视。
不过,发明坦克的英国毕竟先走了一步。1927年英国在索尔兹伯里平原建立了一支“试验部队”,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甲部队的雏形。同年,美国陆军部长德怀特·戴维斯访问英国,观看了这支装甲部队的训练表演,深受启发。根据他的指示,陆军参谋部奉命在米德堡组建一支配备有坦克、飞机、战车、大炮和战马的装甲部队,但由于装备陈旧和经费奇缺,没有搞出什么名堂。
后来陆军参谋长查尔斯·萨默罗尔指示在弗吉尼亚州的尤斯蒂斯堡建立一支步兵、骑兵、炮兵和坦克混编的机械化部队,但其规模还不到一个营的编制,并且在1931年就被撤销了。直到1933年,丹尼尔·范沃里斯上校与其副手阿德纳·查菲中校奉命组建一个机械化的骑兵团进行试验,并使其独立于步兵。30年代中后期,这支部队逐步发展为第7装甲旅,其任务是用于扩张战果和向敌纵深穿插实施侧后攻击。在此过程,查菲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顿虽然在骑兵部队任职,但他对装甲部队和机械化的前途一直十分关注并充满信心。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法西斯德国新的战争机器及其带来的全新的作战样式,并满怀激情地研读英国的富勒、利德尔一哈特,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法国的戴高乐等人的著作。
在英法,富勒、戴高乐等人为装甲部队辩护,受到嘲笑、排斥和打击。但在德国则是另一种情形,装甲部队的代言人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的名字不仅为军界所熟悉,而且受到纳粹头目希特勒、戈林等人的赏识和重用。
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生于德国的库姆(今波兰海乌姆诺),先后毕业于武备学校和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骑兵部队任参谋军官。1922年起,先后在汽车兵和坦克兵服役,充分认识到坦克的重要性。1935年,他担任坦克兵师长后,着手实施改革计划。到1937年,他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坦克战理论。这一年10月15日,他在国防军的一份官方杂志上发表了“装甲部队的运动与火力”一文。他在该文中严厉批驳了对现代战争中装甲部队持怀疑和反对的观点,断然把坦克置于一切军事理论和计划的中心位置。不久,他又发表了《警惕!坦克!》一书,全面系统地提出坦克战理论。他主张创建独立的装甲兵团,使其在强大的空军和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快速突破敌防线,对敌实施纵深迂回,以闪击战取胜。他以挑战性的态度描述了德国新型装甲部队的演进,提出使用装甲部队的原则。一句话,他认为,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对取得进攻战役和整个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几乎在古德里安创建了系统的坦克战理论的同时,德国的一代名将隆美尔也认识到了这种新式武器的重要性。1937年,他发表《步兵进攻》一书,提出运动战中具有革命意义的原则。他认为,在运动战中步兵与装甲兵密切配合,就能发挥出空前的打击力量。
美国人对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的著作略有所知,对德国新的战争机器,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发展也有所了解,当时在赖利堡任教的巴顿为这些新颖的军事理论和德军革命性的变革震惊了。但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及掌权的那些老朽的高级军官对此却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为了不得罪华盛顿的这些当权者,所以,当时,巴顿为装甲兵的辩护是含糊其辞的,有时甚至令人怀疑他是否真心拥护装甲部队。但这一切并不能迷惑马歇尔的洞察力。他知道巴顿是全心全意主张机械化改革的。
德波战争打响后,巴顿就一直关注欧洲战事的发展。他重读了古德里安的著作,并贪婪地研读有关战争新特点的文件和报告。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德军在波兰、法国等地的闪击战和坦克战而焦虑不安,因为他早在20年前就曾设想过这种战术,了解它的巨大冲击力和破坏力。
他的好战心又激荡起来,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他请求陆军部给他分配一项接近战争的工作,结果未能如愿。于是,他便把目光转向国外,给一位老朋友、加拿大驻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麦克诺顿将军写信,要求参战。麦克诺顿立即回信,同意让巴顿以少校衔指挥一支部队作战。
但就在此时,美**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希特勒机械化部队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打败世界一流强国法国,促使马歇尔下决心重整军备。1940年7月10日,他终于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签署命令,决定组建一支2个师的装甲部队,从而解决了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巴顿奉命到本宁堡组建一个坦克旅,不久又晋升为准将,终于实现了重返装甲部队的宿愿。正是:如鱼得水,巴顿重返坦克兵;立下壮志,乔治备战杀敌寇。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