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六章爱民篇

  一○七、让出教室

  一九三四年,长征队伍来到湖南省通道城,红军总部驻扎在一所小学校里。

  第二天,周恩来到部队去指导工作,刚出门,这所小学的几位教师就迎面朝他走来,告诉他:“两天前就听说要来军队,学生全吓跑了。没想到来的是你们,你们纪律严,作风好,处处为老百姓做好事,和别的军队不一样,大家又都回来了。现在想继续上课,可教室都让你们住上了人了。想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让出几间教室来。”

  他们刚刚说完,周恩来就立刻喊来号房子的管理员。管理员认为部队只住几天,没多大关系,周恩来严肃地说:“同志,这是关系到人民军队和群众关系的大问题,怎么能说没多大关系呢!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该严格执行。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爱护群众的利益,要保卫学校。”看到管理员有了认识,周恩来命令说:“现在你去传我的话,动员大家马上把教室统统让出来,给学生上课。”

  次日,学校开课了,校园里书声朗朗,歌声飞扬。

  (徐必成)

  一○八、取食留钱

  一九三五年,红军进军云南。当时,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斗争非常艰苦。这一天,部队路过马龙县,在一个村子里休息。周恩来又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还没吃上饭。村里的老百姓都让国民党兵连吓带骗地跑空了。几个警卫员跑遍全村也无法买点东西给周恩来吃,实在没有法子,只好走进老乡的屋里找吃的,没走几家,就找到两碗苞米饭和十个鸡蛋,见不到人,无法付钱,就想先让周恩来吃上饭再说。做好饭给周恩来送去时,周恩来了解到没有付钱,立即严肃地要他们把东西送回去,又开导他们说:“咱们是工农红军,人民的子弟兵,绝不允许乱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牢牢地记住: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宣传。”后来警卫员恳求:“写个条子向老乡说明情况,多留点钱,东西就不送回去了。”周恩来才勉强同意了。

  (徐必成)

  一○九、备粮付款

  一九三五年六月,部队行进到四川松潘、黑水芦花,当时在一方面军任营指挥员的彭绍辉接到周恩来的电报,通知他:军委明天通过这里,请他准备些粮食或其它食物。彭绍辉立即带了一个连上山找粮,结果找到了两羊皮口袋青稞和一只羊。刚刚下山,军委首长就到了。彭绍辉着急了,青稞还没磨成面,怎么给首长吃呢?周恩来说:“告诉炊事员,把青稞煮成稀饭,羊肉切成块,放些辣子盐巴,煮烂就可以吃。”接着,周恩来又问:“青稞和羊,给钱了吗?”彭绍辉告诉他:“每一羊皮口袋青稞给了一块白洋,一只羊给了两块白洋。”听完,周恩来再三交代:“少数民族地区要注意民族政策。”

  (徐必成)

  一一○、赔桶道歉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部队行进在甘肃的山区,爬了一天山,仍然没有走出山去。晚上就在一个小村宿营。这地方,喝水比吃油还困难。全村几十户人家就靠一口十多丈深的水井,一下子住了那么多部队,吃水就更加困难了。

  周恩来在路上渴了一天,一住下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连一口水还没有喝上。两个警卫员向老乡借了一个水桶,抬着两盘井绳到井台上去打水。因为井太深,一个不小心,他们把水桶摔掉了底,一点水也没有打上来。只好又另外去借了一个水桶,打回水来,烧开了,周恩来九点钟才喝上开水。他对晚吃饭、晚喝水这些事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对摔坏了水桶这事却象每次他们弄坏了老百姓的东西一样,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你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不小心?打坏了水桶叫人家用什么?你们要负责挽回影响,马上去问问多少钱,赔人家,并且要好好地向老乡道歉!”

  (徐必成)

  一一一、回区借锅

  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长征的红军进入了甘肃的回民集居区。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此司令部专门讲了几次课,介绍回族人民的信仰和习惯。同时,部队还特别制订了几条新的纪律。周恩来也常给周围工作的同志们讲:“回民同胞的风俗习惯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我们是工农红军,一定要尊重回民同胞的风俗习惯。注意影响。”

  有一次宿营后,警卫员们要给周恩来做饭,借用一家老百姓的锅,说什么他们也不肯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有个警卫员发了句牢骚:“这里的老百姓真怪。”不料让周恩来听见了,他说:“不借就不用,再另想办法嘛!何必这样呢?”那个警卫员还不服气:“没有锅怎么做饭?不做饭吃什么?”周恩来又很严肃地说:“宁肯不吃饭,也不能违反政策。同志,这是我们红军的纪律,你不懂吗?”

  (徐必成)

  一一二、守梨办公

  红军部队进入甘肃境内时,已是一九三五年中秋时节,当地群众正在收摘梨子。那时,老百姓门前树上挂满了果子,屋里梨子成堆。经过连续长途行军的战士,真想吃它几个。

  当时,周恩来刚刚病愈。部队休息时,他一手端着开水,一手拿着铅笔,坐在挂满梨子的大树下,专心致志地看地图。

  同志们说:“周副主席病成那样,都不吃群众一个梨子。我们要学习周副主席这种时时处处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尚品质。”就这样,部队经过盛产梨子的地方,同志们没有吃老百姓的一个梨。

  (徐必成)

  一一三、观当戒衣

  为了工作方便,警卫员几次要周恩来买套新衣服,实在没办法,周恩来领他们到了当铺前。只见那个掌柜先生一边拨算盘,一边从眼镜框上打量一下顾客。一个瘦骨伶仃的男人吃力地递上一包棉衣说:“掌柜,我这棉衣,求您再多给两毛钱。”“三毛就三毛,一文也不能多,破衣烂衫。”周恩来走上前去问道:“你把衣服当了,天冷穿什么呢?”“没办法啊,得先填肚子,一家五口,离乡背井,活一天就得要一天饭……。”

  这时,典当衣服的人越来越多,满脸愁容,大半是逃难的。

  在回来的路上,周恩来沉痛地说:“什么叫民族灾难?什么叫国破家亡?你们看清楚了吧?人民在受苦,在流浪,没吃、没穿,无处安身啊!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大众生存而奋斗的,在这样的时刻,同志们,我们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你们说说。”

  警卫员低着头,轻轻地说了一句:“首长,我错了……”。

  (田俊翘)

  一一四、长沙脱险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军由武汉南下,攻陷岳阳,长沙告急。聚集在长沙的军政机关纷纷撤退。周恩来和叶剑英紧张地安排撤退工作,一直到深夜。凌晨两点多,他们刚睡下不久,突然城内到处起火,烈焰把天空映得通红。随从人员急忙冲进卧室,把他们叫醒,从大火中冲出去。原来,这是国民党地方当局实行所谓“焦土抗战”而下令放的火,长沙全城笼罩在一片火光和浓烟里。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沿湘江步行,走出城外,才搭上了卡车。路上,有些国民党伤兵哀求着把他们带上,警卫人员考虑到首长的安全,拒绝了他们。周恩来却对同志们说:“先让他们上吧,能挤几个就挤几个,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抗战的力量嘛!”到达衡山后,周恩来就长沙大火事件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三点善后建议:一、拨款救灾;二、调集民工清理街道,安置灾民;三、惩办放火首犯。

  (高凤)

  一一五、胜似亲人

  一九三九年初,周恩来视察新四军。他常常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深入到群众当中,倾听群众的意见。每逢他散步在河畔或山间小道时,常有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欢天喜地地围着他,他同孩子们有说有笑,亲热得犹如父母与儿女一般。当年的儿童团员董井源回忆说:“周恩来同志当年同我们在一起时,根本不像个做官的,真比我们的亲人还要亲呢!”

  在中村俱乐部,周恩来还同当地的基层干部聚餐。他亲自夹菜给大家吃,还向妇抗会代表了解妇女工作情况,询问当地群众有什么困难。

  周恩来还多次到医院看望医护人员和伤病员,鼓励伤员们安心养病。回到驻地后,周恩来还专门派通讯员送来一个鸭嘴水瓶和一盒沙利文饼干。

  (高生)

  一一六、修堤移民

  一九三八年六月九日,国民党当局为了抵挡日军的进攻,扒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河水决口,改道南流,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四十四个县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八十九万人死亡,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为发动内战,策划要使黄河重归故道。这样,不仅可以淹没黄河故道两岸的解放区、还将把山东、豫东、苏北等解放区同华北解放区分割开来。这是一个重大的阴谋。周恩来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一九四六年三月三日,周恩来同马歇尔、张治中到新乡视察时,提出:“黄河问题必须由国共双方洽商解决。”并应坚持“先复堤后堵口”的原则。经过多次谈判,双方同意这一原则。六月下旬,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悍然撕毁协议,迫不及待地下令花园口工程立即抛石合龙,企图赶在洪水季节到来前把决口堵复,使黄河重归故道,水淹解放区。事关解放区黄河故道两岸七百万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周恩来在六月二十九日、七月八日、七月十日为此事连续三次向马歇尔致送备忘录,严正驳斥了立即堵口的论调,坚持在堤岸修复、居民迁出以后,方可堵口放水。七月十八日,周恩来同有关人员到开封,对花园口进行实地视察,同时指示解放区军民抓紧时间抢修黄河大堤。经过调查,开会,终于达成协议。确定“先修故道,后堵决口”的原则。这样,就把花园口堵口的工程日期大大推迟了,为解放区黄河沿岸军民争取到抢修故堤和转移居民所必需的宝贵时间。

  (高生)

  一一七、宿营地

  一九四八年三月,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开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行军过程中,周恩来嘱咐打前站的人员,叫老乡让房子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老乡们有地方住,要把他们住的地方安排好,在这个前提下,能让几间就让几间。有困难,我们自己克服。用老乡的炊事用具,不能影响人家做饭。我们烧的柴,吃的东西,一定要算清楚,照价付款。总之,不能叫老百姓吃亏。这里是老根据地,一见老八路来了,老百姓什么好吃的都会给的。我们要住房子,他们可以坐着,全家不睡觉,让我们去住。老百姓觉悟高,对我们好,我们更应该自觉。我们宁可自己挤着睡觉,也不能让老乡们挤着睡觉。当他们路过繁峙县伯强村时,全村一共有二十几户人家,中央机关的队伍有一百多人。为了少给老百姓添麻烦,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草堆、草圈和草棚里休息和过夜。

  (高生)

  一一八、雨中救人

  一九四八年七月三十日,在西柏坡村,倾盆大雨从中午一直下到夜间。晚上十一点钟,周恩来正在灯下批阅文件。警卫员前来报告:“附近工人住的两孔窑洞塌了,有五个人被埋在里面,其中有四个工人和一个理发员。”这时,大雨下得很猛。周恩来立刻提起马灯,手拿铁锹,冒着风雨赶到现场。他老远就问:“怎么样,人救出来了没有?”一听说土层太厚、大家还在挖,他就把身上的雨衣脱下往后一扔,拿起铁锹挖起来。一边挖,一边高声说:“同志们快挖吧,一定要把我们的同志救出来。”他指挥一部分人突击挖土,一部分人迅速准备担架,并派人去叫医护人员,以便争取时间,把人救活。终于,四个工人死里逃生。周恩来穿着湿透的衣服,把现场看了看,再去检查别的窑洞。

  第二天,为事故中唯一的死难者理发员举行了追悼会,周恩来写了挽幛,还致了悼词。

  (高生)

  一一九、中秋还梨

  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周恩来住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中秋节前后,鸭梨熟了。有时风刮掉一两个梨,他让警卫人员拾起来,送给房东。房东阎中云为了让首长吃鲜梨,故意不摘。周恩来就和警卫人员一起动手把梨摘下包好,给房东送去。房东逢人便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领导人。”

  (高生)

  一二○、当泥瓦匠

  在西柏坡,周恩来了解到村里有几户贫下中农的房屋破漏,下雨时,水能流到炕上,他就组织二十多个工作人员成立“维修组”,深入到户,帮助群众修理房子。在一次修理房屋时,周恩来来了,他先看了看房子情况,然后卷起袖子,当上了泥瓦匠。他和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家常;问人们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睡好。中午开饭时,老乡给周恩来端来了香喷喷的烙饼炒鸡蛋,可周恩来没吃,却随手从旁边的筐子里拿起个玉米饼子吃起来。

  (高生)

  一二一、夏收背麦

  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周恩来和干部们参加夏收,他穿着一身褪了色的军衣,握着镰刀,干得浑身是汗。休息时,他还给大家宣传革命道理,讲革命故事。只要他来了,麦田里就欢声阵阵,笑声一片。麦子割完后,要往场里运,从小滩地到麦场有一里多路,周恩来见大家用肩挑,他也扛起一大捆,大家看到周恩来汗流满面、湿透的衣衫贴到了身上,怕累着他,再三劝他不要再扛了。他笑着说:“干点活好哇!你们不是天天在干吗?”

  (高生)

  一二二、小事关情

  那是在一九五○年,有个小服务员比较顽皮,周恩来外出开会时,他便在总理办公室闹腾起来,把茶几上的玻璃板也给打碎了。值班人员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并打算把他调离工作岗位。周恩来回来后知道了,为那个小服务员打圆场说:“小孩子嘛,不懂事,何必计较”。还有一次,周恩来乘车回西花厅,正巧一位年轻服务员骑自行车从树荫下急驶而来,在拐弯处险些与他的车相撞。服务员急了,双手捏死了闸,结果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周恩来见状急忙下车,上前把摔倒的服务员扶起来,关切地问他摔伤了没有?左看右看没有问题,才回到车内。直到几天以后,他还记挂着这件事,向人询问这位服务员的情况。

  (李华民)

  一二三、何必留须

  一九五一年春,周恩来因病要到大连去休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周恩来行动方便,真正能得到休息,就建议他暂时把胡子留起来,好让人们认不出他。他听罢,哈哈大笑,说:“我是总理,是人民的勤务员,怎么能把我和群众隔开呢?!”来到大连后,周恩来利用这次机会到旅大各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到附近参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养病期间,大连、旅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华民)

  一二四、十个儿女

  有些人不能够理解,周恩来夫妇无儿无女,何至生活得这样清苦?留下钱做什么?一九五二年,周恩来在上海接见童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表姐龚志如的时候,曾和她作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龚志如曾提到:“可惜你们没有儿女。”周恩来马上回答说:“谁说没有?我们有十个!”说着,伸出五个指头,翻了一翻,并用目光征求邓颖超的支持。邓颖超含笑点了点头。周恩来接着说:“十个!全是烈士的后代!全部由我们抚养和负担。”其实,就人们所知道的,由周恩来夫妇抚养大的烈士子女,又何止十个呢?!他们夫妇从来都把这些烈士遗孤看成是自己家庭的成员。

  (李华民)

  一二五、挤车体验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下午五点多,周恩来对秘书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在北京图书馆汽车站,周恩来等群众都上去了,才最后上了车。果然车上很挤,没有空座,他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了中间。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汽车行驶了两、三分钟后,站在他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人们纷纷让座,周恩来坚决不坐。他挥动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坐。一个乘客握住他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的姓名,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后,周恩来立即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如何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李华民)

  一二六、夜送雨衣

  一九五五年七月的一天深夜,周恩来还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邓颖超来到警卫战士站岗的地方,手捧雨衣亲切地对战士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穿上吧!”接着,邓颖超又说:“总理让我转告你,打雷下雨,不要在树底下站岗,那样有危险。”警卫战士接过雨衣,望着周恩来窗前的灯光,望着邓颖超雨中离去的背影,热泪滚滚而下。

  (李华民)

  一二七、息息相关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间,广西省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五百多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极为沉痛,他说:“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与人民息息相关。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听到这种事是使我们气愤的,不管它是局部、一省、一县,就是一件事,都应引起注意,都必须严肃处理。”

  (李华民)

  一二八、细话家常

  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观察了鞍钢几个大厂后,特意到鞍钢模范家属王秀兰家访问。傍晚时分,周恩来一进门,见王秀兰的爱人老杨夜班后还在睡觉,立即压低声音并回头示意后面的同志不要高声说话。王秀兰认出是周恩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赶紧要叫醒老杨,周恩来轻声制止了她。周恩来坐在炕沿上,喝着白开水,和这个工人家属象一家人一样亲切交谈着。他发现这个街道很偏僻,就问离商店有多远、针头线脑上哪儿买,吃水方便不方便;王秀兰说都方便,周恩来才放心。这时外面不少小孩扒窗看,周恩来就问王秀兰有小孩没有,王回答没有,周恩来说:“你知道,我也没有小孩,外面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好好培养革命后代。”并说:“你们街道干部做千家万户的工作,很辛苦,我要向你们学习。”他们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一年后,省委负责同志到京开会,周恩来还问:“听说鞍钢王秀兰有病,请替我问候她有啥困难没有?”

  (李华民)

  一二九、访问工人

  一九五六年五月的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周恩来来到了石景山钢铁厂工人宿舍,当时仅是山坡上的四排平房。周恩来首先来到动力厂一个钳工家里,小两口高兴地把周恩来迎进屋里。周恩来坐在床边,和他们叙家常。当他听说这个小伙子正在业余学校学习,就拿过课本,问他学到哪一课?“正学詹天佑这一课。”小伙子回答。“喔,这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工程师。”周恩来笑着说。又查看了小伙子的作业,夸他学得不错,鼓励他要努力学习。接着,周恩来又访问了一个业余教员的家。当他要到一个老工人家访问时,听说这个老工人上夜班,正在睡觉,他连忙摆手,并轻声说:“不打扰,不打扰,让他好好休息。”“周总理来到了铸造村!”消息很快飞遍了小小的工人村,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飞跑出来,看望周恩来。他们多么希望他多呆一会儿。

  可是,太阳偏西,他就要离开了。工人们依依不舍地送行,周恩来俯下身子,把靠他最近的一个孩子举起来,慈祥地笑着。

  (李华民)

  一三○、试热降温

  一九五六年七月,周恩来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深入到一家钢铁厂的转炉车间观察生产情况时,看到炉前工人操作时汗流满面,炽热难当,就非常关切地询问车间负责人:“车间的温度有多高?”回答:“有四十多度。”周恩来马上提出疑问说:“我在夏天到过热带地区,那里的温度就是四十几度,但远没有你们这里这么炽热。”他随即指示:要关心工人的疾苦,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周恩来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就向全国发出了《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督促各地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工厂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很快得到改善和加强。

  (李华民)

  一三一、闹市问鞋

  一九五六年夏季的一天,天热得出奇。同升和鞋店门前虽然以布幔遮挡住灼人的阳光,但店里顾客仍然不多。这时,门外走进一位顾客,到柜台前仔细地观看着各种型号的鞋子。营业员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周恩来亲自到鞋店来了!大家赶紧请他坐下,他笑着摆摆手,说:“你们这里没有布鞋吗?”有人回答这里只卖皮鞋。周恩来看了几种式样的皮鞋,虽然式样不错,但都比较瘦。他打着手势说:“劳动人民的脚都比较肥大,许多人喜欢穿布鞋,商业工作要很好地为他们服务。……”营业员和商店的领导人不住地点头。后来,同升和鞋店和制鞋工人们一起研究,生产出了适合劳动人民穿的比较肥的皮鞋,还增添了布鞋。

  (李华民)

  一三二、炉前擦汗

  一九五八年七月的一天,周恩来顶骄阳冒酷暑来到上海钢铁一厂视察,当他看到该厂比起一九五六年夏天来视察时变化很大,不但产量提高很多,还涌现出很多技术革新成果,十分高兴。参观完转炉车间,周恩来又来到平炉炉前,他手持火镜,站在炉台上看着工人们正准备放钢水。随着嘹亮的出钢钟声,炽白的钢水瀑布般倾泻进钢包里,迸溅出金星似的火花,格外明亮耀眼。出完钢,周恩来看到操作工人汗水直流、灰尘满面,他一边道着辛苦,一边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手帕,亲自给工人擦汗。

  (李华民)

  一三三、观画搧扇

  一九五八年七月。周恩来到广东新会县,只带了二、三名工作人员,乘坐一辆普通吉普。他对新会的干部们说:“要轻车简从,我是来新会学习的,要到乡里去,社里去。同广大群众经常接近,对我们负责领导工作的人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共同创造一种风气,所有干部都要象普通劳动者一样生活在群众中。今后我们来了,你们也要象普通劳动者一样对待我们。”从七月一日到七日,周恩来几乎日日夜夜都在群众中,常常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到县委会。一天,他来到新会葵扇厂,观看工人在葵扇上进行火画,工人身边都放着一个火炉,烤得非常热。周恩来拿起一把扇子,站在一个青年工人身旁,亲切地给这个工人扇风,认真地看他画好两把扇子才离开。

  (李华民)

  一三四、小店奇遇

  台基厂小吃店在五十年代是一个门面不大,花上几毛钱就可饱餐一顿的大众化的小饭铺。一九五八年八月的一天,某厂技术员小王和统计员小陆从市委大楼办事出来,信步到这里吃午饭,刚迈进店门,一下子愣住了,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在这样一家普普通通的小吃店里,坐着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和他同坐在一张小桌旁的,还有两位副总理——陈毅和贺龙。周恩来主动和她们打招呼,问是哪个单位的。她们回答是无线电器材厂的。周恩来又微笑着问:“在东郊?”她们点头称是。又问:“你们今天怎么到这里来了呢?”她们说到市委办事,周恩来马上说:“为了材料问题吧?”小陆她们惊奇地点点头说:“是”。她们想:周恩来多么了解基层的情况啊!怎么一说厂名,便知道在东郊;一说去市委,便知道是为了材料问题呢!服务员走过来,问周恩来三位想吃什么。周恩来要了几碗面条,又亲自到柜台前买了两盘莱,他们一起慢慢吃。吃了一半,周恩来又走到小陆她们的桌边,站着和她们交谈。小陆不安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周恩来连忙说:“坐着说吧,坐着说吧。”他仔细地询问了要解决的是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北京没有呢,还是供应不上?厂里这几种材料每天需要量是多少?市委今天是如何答复的,等等,并对工厂的生产情况作了了解。

  面条做好了,服务员走过来请周恩来去吃,周恩来一边吃面,一边又与服务员谈开了,问他是什么地方人,店里的营业情况等等。吃完了饭,周恩来站起来察看了整个店堂,称赞他们卫生搞得不错,说这样对就餐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保障,还建议把临街的大门改装好。

  周恩来要走了,他先向服务员们道过谢,又走进厨房,和师傅们一一握手告别,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

  (李华民)

  一三五、五路车上

  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晚上十点多钟,五路公共汽车从西经路发出了末班车。车到天桥站,正赶上天桥剧场散场,上来了许多乘客。这时登上车坐在中间单排座位上的一位乘客主动买票。当售票员向他递上两张九分的车票时,突然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不禁失声喊了出来:“周总理!”随着他的喊声,车厢里一片欢腾。周恩来向乘客们点头微笑,轻声地问售票员:“小伙子,怎么样?工作累不累,行车习惯了吧?”不知什么时候,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司机背后,手搭在扶手杠上,凝神注视着司机的操作。人们借着顶灯的光,看见周恩来穿着朴素的中山装,高大的身影,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蔼可亲的面容,心情十分激动。车到北海站时,售票员赶紧跳下车伸出手想去搀扶周恩来,但他已健步跳下车来,并伸出了手,表示感谢,说:“你们辛苦了。”年轻的售票员双手紧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得竟忘了说句问候话。

  (李华民)

  一三六、赠衣谢茶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周恩来在陈毅副总理陪同下视察了老革命根据地湖北省麻城县。十时四十五分,周恩来在省、县负责同志陪同下,向一块棉麦试验田走去。正在劳动的社员们看到周恩来来到他们面前时,顿时惊呆了!周恩来紧紧握住一个年轻人的手,问:“你叫什么名字?”“林世猛。”这个创造了棉麦双熟高产记录的年轻人由于兴奋和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周恩来亲切地和他谈着话,忽然,周恩来注意到他上身只穿了件绒衣,关切地问:“为什么只穿这点衣服?这样会受凉的,要注意身体。”一边说,一边把自己身披的大衣脱下来,亲手披在这个青年农民的身上。林世猛的血液一下子沸腾起来,顿感周身发热,满脸绯红。一位社员倒了一杯大别山出产的粗毛茶,周恩来笑着道过谢,接过来喝着,并不时地问这问那,当周恩来听说棉麦双熟最先在脚下这块土地成功时,高兴地称赞道:“真了不起”。

  (李华民)

  一三七、摄影栏杆

  摄影师们跟随周恩来工作,事先周恩来都要为他们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亲自做细致安排,一丝不苟。每逢节日有庆祝活动的前一天晚上,周恩来就带着摄影师一块到天安门城楼去布置工作。询问摄影师明天站在哪个位置拍摄,怎么拍摄,亲自给他们选最好的角度。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前沿栏杆以前是没有的,那时摄影记者拍摄主席台正面镜头非常困难而且又不安全。有一次摄影师正在拍摄毛泽东主席的镜头,周恩来拉住了他的衣襟,担心他摔下去。为了摄影记者的安全,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天安门城楼前沿才有了栏杆。

  (李华民)

  一三八、设安全岛

  每当周恩来车经长安街的十字路口时,他总注意到这种情况,一边是横跨南北川流不息的人群,一边是横贯东西的车水马龙,人群在汽车的空隙里穿行,汽车不时地切断人流。而这眼花缭乱、相互交错之中,潜伏着隐患。周恩来考虑行人与车辆的安全,应当想办法,解决这事,开辟出一个行人停留与歇脚而不许车辆进入的安全地带,周恩来将它命名为“安全岛。”这样,在他倡议下,它首先在长安街出现,继而,又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推广。

  (田俊翘)

  一三九、车上度夜

  有一次,周恩来从延边坐火车到达吉林市时,正是深夜。为了不麻烦吉林市的干部和群众,周恩来决定天亮后再下车。市委负责同志再三请周恩来总理到宾馆休息,他都谢绝了,他说:“夜深了,不要惊动同志们了。”就这样,周恩来在火车上度过了后半夜!清晨,他略用早点,就直接从车上到丰满发电厂视察去了。

  (李华民)

  一四○、彩色坐垫

  周恩来到延吉市长白公社新丰大队那天,天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晶莹的水珠,顺着周恩来的头发、鬓边滴落。团支部书记主动上前递过一把雨伞,周恩来微笑着拒绝了:“社员们都在冒雨插秧,我还能怕淋吗?”

  按照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尊贵的客人来了,都要坐在姑娘们精心制作的彩色坐垫上。周恩来一进屋,就脱了鞋。大队党支书马上把主人的花坐垫递了过去。朝鲜族翻译老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深懂得,彩色坐垫凝结着朝鲜族人民一片诚挚心意,它是挑选五颜六色的花布,用七彩丝线,一针针,一线线绣成的啊!客人如果不坐,主人会扫兴的。周恩来非常理解朝鲜族人民的心意,没等翻译同志解释完,马上把坐垫接过来坐下了。周围的朝鲜同胞都高兴地笑了。大家围坐在周恩来身边,象老熟人一样地唠起来了。

  (李华民)

  一四一、设计工作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设计要求能接纳五千人,这就需要附属庞大的食品加工设施和复杂的传送程序。周恩来专门指示说:“你们不能只替参加宴会的人着想,还要考虑服务人员的方便。宴会厅的设计要听炊事员、招待员的意见,他们说行就行!”周恩来还叮嘱送菜时要做成小车,减轻服务员的负担;房间的沙发不要设计得太重,让服务员搬动起来轻便。于是,北京几个大饭店的服务人员应邀而来,兴高采烈地参加了设计工作。

  (李华民)

  一四二、催建民宅

  天安门地区修建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时,涉及到一千多户居民的搬迁。当时的群众听说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喜讯无不欢欣鼓舞,主动腾房让地,投亲靠友。周恩来对这些搬迁户极为关心,在兴建人民大会堂的同时,拨专款三千万元,在和平里修建几十万平方米的新住宅楼。他多次指示:一定要妥善安置好搬迁的群众,让群众满意。当他察觉到住宅建设进度缓慢就在一次会上专门谈到这个问题,平时那和蔼可亲的脸色变得异常严肃。他说:“你们光注意搞人民大会堂,不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不行啊!大会堂盖好了,群众没安置好也不行!我们的人民群众多么好啊,我一想起他们就日夜不安……”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搬迁的群众纷纷住进舒适的新居。人大会堂竣工以后,周恩来又亲自安排邀请搬迁的群众回来参观人大会堂,并请他们在人大会堂观看了一场电影。

  (李华民)

  一四三、黑色牡丹

  一九五九年十月,周恩来到洛阳视察工业生产情况,他对当时的环境污染已很重视。他针对洛阳烟囱林立、黑烟滚滚、工业废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以风趣的口气说:“你们洛阳自古有栽种牡丹的传统,但是,象这样的‘黑色牡丹’可不行,一定要注意解决废气污染问题。”接着,周恩来又问:“你们的牡丹现在怎么样了?”听了陪同的同志汇报后,他说:“自古以来,牡丹是你们洛阳的象征。不是还说牡丹是我们的国花吗?现在,国家在你们洛阳建了这么多大厂子,将来要有几十万产业工人在这里生活,劳动之余。总要有个休息娱乐的去处嘛。要建几个公园,要种好牡丹,也要种好其他各种花木,把洛阳打扮得更加美丽些!”

  如今,洛阳人已经可以做到牡丹花四季盛开,洛阳牡丹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繁盛期。

  (李华民)

  一四四、增建住宅

  周恩来十分关心首都的民用建筑和民用设施。一九五九年,在首都搞“十大建筑”人力物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周恩来还指示:“一定要同时注意解决人民居住问题,今年北京建住宅的计划少了,应增加二十万平方米,八个月搞起来。不搞科技馆,不搞美术馆,也要盖住宅。”并多次指示,盖机关楼一定要和宿舍、商店配合起来,要克服光投资在机关办公楼、工厂而不管宿舍的现象。

  (李华民)

  一四五、设小卖部

  北京站建成后不久,有一次周恩来去火车站送外宾。客人送走后,他在候车大厅里转了一圈,仔细观察着,然后便回头问北京市有关领导同志:“这么大的火车站居然不设小卖部,旅客上、下车及候车时买东西怎么办?”周恩来说完,又到另外几个厅里看了一遍,很不满意。批评有关领导缺少群众观点,为旅客服务的项目搞得太少,责成北京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李华民)

  一四六、催盖民房

  一九五八年六月到一九六○年八月,在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周恩来先后到密云水库视察了六次。每次视察他都非常关怀库内淹没区五万多人的迁移情况,每次都亲自过问这个问题。周恩来第二次到密云水库视察时,看到水库沙盘模型和图表上都没有移民的标记,就跟密云县委负责同志说:“你们的模型和平面图中缺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他们的庄房在哪里?你们是见物不见人呀!”接着,他又对在座的县委书记说:“你是县委书记,老乡们的房子盖了多少?你要赶紧盖,不然老乡要对我们有意见。我每月都要问你,你要是不盖好,我就月月来催你。”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到一九六○年底,五万多移民的房屋全部建造好了。

  (胡幼梅)

  一四七、聊天批信

  一九六○年的一个晚上,周恩来到全国文联剧场看戏。戏还未开演,有位老农民走来,坐在周恩来旁边的空位上,警卫人员上前劝说,要他到后边的坐位上去,老农刚要挪身,周恩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同志,不要走,我有话跟你说。”周恩来就同他拉起家常来,问他家里的生活,庄稼的收成,农民有什么困难……。这个动人的场面使坐在周恩来后边的一个青年干部深受感动。他想到自己,爱人在上海,一个小男孩放在浙江农村托亲戚照看。三地分居,生活很困难。于是他回机关后,鼓着勇气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希望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周恩来收到这封普通的群众来信后,很快作了批示,请公安部派人了解情况并酌情解决。在周恩来过问下,这位干部的一家人很快得以团聚。

  (李华民)

  一四八、泼水情浓

  一九六一年四月,正是西双版纳鲜花盛开的季节,周恩来到自治州府允景洪,参加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他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身着对襟布扣白上衣和大腰身咖啡色裤子,扎一条火红色包头巾,一身地地道道的傣族装束。他来到曼厅寨,看到一群傣族同胞在荔枝树下跳象脚鼓舞,也接过一只象脚鼓,和大家一起合着拍子跳起来。开始泼水啦!周恩来和各族群众都用一根柏枝蘸着银碗里的水互相洒。按照傣族风俗,泼水节上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示彼此越亲热,越尊敬。各族群众觉得用柏枝蘸着泼水不能表达对周恩来热爱的盛情。于是,就改用大盆来泼水。警卫人员担心周恩来受凉,忙用雨伞去挡泼来的水,周恩来立即吩咐把雨伞收起来。并笑着说:“其实,傣族群众的水,每一滴都是热呼呼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冷。”周恩来放下银碗,拿起脸盆,把一盆盆清水向群众泼去。大片大片的水花在欢乐的人群间飞舞,水珠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这一盆盆圣浩的水,把周恩来和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

  (胡幼梅)

  一四九、穷家串门

  一九六一年九月的一天,周恩来在党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在回南昌的途中,走到周家湾一个三岔路口,辨不清方向了。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小姑娘,他便上前请她当“向导”,小姑娘欣然同意。周恩来拉着小姑娘的手边走边谈,从她的姓名、年龄、家中有几口人,问到她会干什么农活。周恩来知道了她叫周桂花,是个放牛的小姑娘,不知不觉,到了观音桥。周恩来拿出毛巾,把小桂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又送给她一个大苹果。他把光着脚丫的小桂花拉到身边合影留念。周恩来小声问:“小桂花,你家住在哪里呀?我到你家看看好吗?”小桂花高兴得跳了起来,手一指;“就在前面!”周恩来到了这个普普通通的社员家,亲切地问寒问暖,和桂花的爸爸周时中攀谈起来。人称“穷九代”的周时中一家,很少有人来,今天国家总理到家串门,此时此刻,周时中有多少知心话要向周恩来讲啊!直到周恩来快要离去时,周时中才想到该留他吃午饭,周恩来拉着他的手,爽朗地笑着说:“待你日子过得红火了,我一定再来你们家做客。”

  (李华民)

  一五○、客人递鞋

  一九六一年,周恩来在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视察,他在这里住了六天,走访了几十户社员家庭。一天,周恩来来到郭仙娥家,她的爱人生病躺在炕上,他一睁开眼,发现周恩来站在床前,兴奋得连连说:“总理快坐,快坐!”一边说,一边伸手从地上拣鞋。一只还没穿好,周恩来已经弯腰从地上拾起另一只鞋,递到了他手边,这位社员从总理手中接过鞋,流下了热泪,他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紧紧地攥着周恩来温暖的手久久舍不得松开。

  (胡幼梅)

  一五一、农民朋友

  一九六一年,在河北武安县伯延村的座谈会上,周恩来和社员张二廷交了朋友。会后,又去他家访问。一进大门,周恩来就亲切地招呼:“二廷,二廷,在哪屋住?”二廷急忙迎上前去说:“总理快到屋里坐!”周恩来笑眯眯地说:“以后不要叫我总理,叫我老周就行了。”两人亲热地拉起了家长。第二天上午,他又一个人来到二廷家,发现二廷由于劳累在炕上合衣睡着了,便轻轻拍了拍他的腿,说:“二廷,累了吧?今天下午咱还开会,你准备参加……”二廷急忙起身,要挽留周恩来再坐一会儿,周恩来已轻步走出屋外,回头关切地说:“我不多打扰你,休息吧!”周恩来多次到张二廷家访问,知道二廷刚失去妻子,一个人带四个孩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生活确实有许多难处。就跟二廷商量,要帮他抚养两个孩子。二廷不忍给周恩来添麻烦。周恩来离开伯延村后,一直到一九六六年,每年都派人来看望这位普通的农民朋友。

  (胡幼梅)

  一五二、请开慢车

  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时间分秒必争,每当他乘车外出,司机总想把车开快点。每当这时候,周恩来总是亲切地招呼:“慢些,不要抢;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想着群众。”车行至医院附近或路口人多的地方,他不准司机按喇叭,以免人们受惊;遇上雨天,他生怕泥水溅到群众身上,再三嘱咐司机开慢点,再慢点。

  (胡幼梅)

  一五三、鲜语问候

  一九六二年六月的一天,周恩来到延边的喜讯象春风一样迅速传开了。各族人民象欢庆盛大的节日,身着节日的盛装,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延边宾馆前成了一片沸腾的人的海洋。起初,周恩来在宾馆门前一一跟群众握手问好。人,越聚越多,你推我挤,前簇后拥。谁都想看,谁都想离得近一些。周恩来看到这种情形,急忙登上二楼阳台,他频频地向大家招手致意。并用朝鲜族语高声喊道:“道呣得儿,安宁哈希米尼嘎(同志们,你们好)!”人群欢呼起来,大家激动极了!雷鸣般的口号声和欢呼声,震撼着万里长空,回荡在重峦壑谷……

  周恩来从阳台的东边走到西边,又从西边走到东边,良久,又用朝鲜族语向人们挥手高呼:“塔希玛纳希达(再见)!”

  (李华民)

  一五四、沃野试犁

  一九六二年夏天,周恩来来到某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参观两种机械化铧犁的表演。一种铧犁叫“犁后喘”,机器开动以后,只见七名工人扶着犁杖,紧张地跟着拖拉机打垅。这时正值热天,土壤干燥,犁铧过后,尘土飞扬。周恩来紧跟着扶犁的工人,在新犁出的拢沟里边走边看,泥土灌满了凉鞋,也不在意。当拖拉机开出八十多米的时候,他看到扶犁的工人十分劳累,就让拖拉机马上停下来,说:“这样太吃力了,又累又吃土,质量还不好,再看看另一部吧。周恩来又跟在新试制的垅作七铧犁后面仔细观察,发现垅作七铧犁耕犁的质量好,效率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他十分高兴地说:“这个好,这个好,应当多生产,解决‘犁后喘’。”

  (胡幼梅)

  一五五、伙房敬酒

  一九六二年周恩来视察延边时,自治州党委决定给周恩来做一顿朝鲜族风味的饭菜。开饭时,周恩来问:“一共得花多少钱?”州委负责同志说:“顶多也不过四、五元钱。”周恩来微微点点头。随即,他拿起了桌上的酒瓶,高声说:“同志们的心意我领了。这酒,今天我请客。”说着,便一一给在座的人斟起酒来。席间,他象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忽地站起来,满满地斟了一杯酒,大步向伙房走去。正在厨房里忙着做饭的炊事员们,看见周恩来亲自给大家敬酒来了,一个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晶莹的泪花在眼里打转……周恩来走到年长的张师傅跟前,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说着,把酒杯递了过去。张师傅抬起微微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热泪蒙住了眼睛,他高高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李华民)

  一五六、宾馆捎话

  一九六二年,周恩来到长春视察时,住在南湖宾馆。服务员刘忠耀肤色黝黑,身体健壮;周恩来亲昵地称他“小黑同志”。一年后,小刘听说周恩来又要来长春,高兴得心都要蹦出来了,他多么想去看望啊!但又想到他工作那么繁忙,怎好去打扰!谁知周恩来到餐厅一眼就认出他了,主动走过去和他握手,高兴地说:“小黑同志,一年了,你还在这里工作哪!”小刘不知说什么好,没想到一年多了,周恩来还记着他这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服务员!临走那天,周恩来和每人握手告别,小刘有别的事没在场。他让别人捎话说:“我要走了,来不及和小黑同志告别了,请你们代我转告他一声吧!”小刘赶回来时,深为自己没能为周恩来送行而难过,当人们转告他周恩来捎给他的话时,小刘满眼热泪夺眶而出。

  (李华民)

  一五七、铁岭农家

  一九六二年,周恩来到铁岭县平顶堡公社视察时,邀农民开座谈会,大家提出铁铣、农田鞋不好买,周恩来都用心记下。随后,又走访了一些社员家,问他们有几口人,还数一数被格上有几床被?看看被褥够不够?从一户社员家出来,门口围了一群小孩,周恩来微笑着俯下身问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你认识我不?”小家伙瞪着天真的大眼睛说:“认识,你是周恩来!”周恩来抚摸着小孩的头顶,爽朗地哈哈大笑,连说:“对,对,我是周恩来,这回我也认识你啦!”社员们边笑边说,咱周总理和庄稼院的大人孩子都不见外呀!周恩来又到田间和社员边拔草边交谈,路过庄稼地时,他总要大声嘱咐随行人员:“要走垅沟啊,别踩了小苗!”

  (李华民)

  一五八、亲切呼名

  一九六三年的一天,哈尔滨电机厂青年工人傅维章听说周恩来要来车间视察,心情特别激动。因为一年前来厂视察时,他见过周恩来。一会儿,传来消息:周总理进车间了。小傅边工作边盼呀盼,二十分钟过去了,怎么还没来。原来周恩来走到每台机床前,都要和工人握手问好;哪里有群众,他就到哪里去。当傅维章正在埋头进刀时,忽然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小傅!”小傅又是激动,又是迟疑。他想:总理日理万机,一天要接触多少人啊!哪能还记得自己呢?可能是招呼随行的人,所以他没有到周恩来跟前去。这时,只听周恩来又叫:“傅维章!”并且伸出大手,向他的机床前走来。傅维章一听,周恩来不仅还认识自己,居然还记得自己的名字;连忙激动地向他跑去,和他紧紧握手。周恩来亲切地问这问那,当知道小傅才二十五岁时,说:“好哇,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你们。”周恩来亲切地和小傅交谈了八分钟。

  (李华民)

  一五九、挂牌办公

  周恩来对人民来信来访非常重视,经常亲自批阅人民来信,随时了解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并指示信访部门将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汇总,编写简报。让各级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努力解决,改进工作。一九六四年以后,各地来信来访者较多,周恩来觉得应该方便群众,让大家有个吐露心声的场所。他指示国务院要盖一个人民来访接待室,并建议地址选在来京上访群众容易找到的地方。后来,周恩来听说接待室为了自己方便,不挂牌子办公,便明确指示各接待室都要把牌子挂出去。他说:“你们接待来访不就是要方便群众吗?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牌子收起来?”

  (胡幼梅)

  一六○、高山电波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日,周恩来和陈毅一行出国访问,当飞机飞越某部导航气象站的导航台上空时,周恩来知道这“世界屋脊”的崇山峻岭中有个小小的导航台。十几个战士正在这里执行任务。他立即吩咐从飞机上给他们发电报:“你们在高山辛勤工作,不畏艰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望你们继续努力。”

  (胡幼梅)

  一六一、紧握油手

  周恩来每次乘坐直升机,总是向机组同志道声“谢谢”,或者“辛苦了”然后热情地一一握手告别。有一次,直升机着陆后,周恩来和往常一样,要和机组的每个人握手。握完手后,周恩来发现少了一个人。原来有个地勤同志,刚刚修完一个机件,搞得满手油泥。他担心自己的手脏,就在周恩来跟别人握手时,悄悄躲到了机后,偷偷地看着周恩来总理。没想到,周恩来竟发现了他,笑着说:“你怎么跑了?”那位同志说:“总理,我的手上有油。”周恩来说:“没关系。”特意绕过去,抓起这个同志的手,使劲握了握。等周恩来离去后,这个同志激动地举着手,久久不洗手上的油泥……。

  (李华民)

  一六二、粗瓷大碗

  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周恩来到宁晋县东汪公社临时医院,慰问邢台地震中的伤病员。在医院里,他一个铺一个铺地察看,亲手摸摸伤员铺得厚不厚,亲眼看看伤员伤势重不重。就这样,年近七旬的周恩来一连慰问了一百四十多名伤病员,当他来到第三大队时,大家担心他过分劳累,让他老人家到棚子里休息。他却和群众站在一起,商谈起抗震救灾的大计。灾区人民架起锅,煮开了水,支部书记董保顺捧上一碗开水递给周恩来喝。这是一只农民群众吃饭、喝水用的粗瓷大碗。由于大地震的原因,水里有泥沙,水面有浮草。周恩来接过碗,毫不犹豫,吹了吹浮草,大口大口地把水喝完。在场的群众,深受感动。董保顺把他喝过水的这只碗,用一层布、一层红绸子精心地包好珍藏起来。他说:“周总理和俺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要用这只碗,教育更多人!”

  (李华民)

  一六三、茅草棚

  一九六六年四月二十九日,周恩来到西铺视察。在进村的路上,他亲切地与自发苍苍的老人握手,问寒问暖。抱着娃娃们,亲着孩子的脸。周恩来听完汇报,兴致勃勃地来到农民王生家,端起粗瓷碗喝水,靠着花被垛问这问那。周恩来还执意要到王生家原来的那间茅草棚去看。王生说:“那茅草棚又窄又黑,还是请您在这屋坐吧。”周恩来笑了笑:“你是把我当外人看,还是当自家人啊?”说着,就起身朝那间茅草棚走去。周恩来坐在土炕上。上下打量这间茅草棚,感慨地说:“我太忙了,不然要在这里住一宿,好不忘本。”周恩来在这间破旧简陋的茅草棚里坐了四十多分钟,特别认真地嘱咐王生:“要好好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的苦。”走时,周恩来拉着王国藩和王生的手说:“来,咱们合个影。”周恩来把王生一家老小让到前排正中,自己站在后排。摄影记者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李华民)

  一六四、改道思民

  一九七二年八月,有关部门考虑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保证中南海进出车辆的畅通,曾设想把途经中南海西门的十四路公共汽车改道绕行。周恩来知道后,立即指出:“不要改动,北京的交通本来就很拥挤,不要只想到自己的便利,要想到人民的便利。”

  他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里面的一段话激励自己,教育干部:“他们用小米把我们养大,用小车把我们送过长江送到南京路上,就让她含着眼泪回去了?乡亲们知道了会怎么样?”周恩来声音微微颤抖地说:“我每次听到这段话就要流眼泪。”

  (刘怡)

  一六五、一件衬衫

  一九七二年八月的一天,北京低压电器厂的青年工人小刘刚学会骑车就在马路上超车,结果插到了快行线,只听“嘎”地一声,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他的左侧刹住了。接着,窗帘“刷”地一下拉开了,小刘定睛一看,是周恩来总理。这时汽车司机站在小刘身边关切地问他碰着没有,小刘只是让车刮了一下,衬衫刮破了,后背蹭破了点皮,赶快回答说:“没事儿!没事儿!”但周恩来却脱下自己的衬衫叫小刘穿上,自己只穿着背心,并指示留下一辆“红旗”车送小刘去医院检查,然后他的车才开走。

  当小刘被送进医院,检查将近结束时,周恩来又打电话亲自询问情况,过后不久,又派国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送来一件崭新的白色的确良衬衫,要小刘穿上。小刘双手接过周恩来总理给他买的衬衫,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

  (刘怡)

  一六六、日日检查

  一九七三年九月下旬的一个凌晨,周总理办公室收到一份简报,内容是反映一个饭店的工作人员中间发生了食物中毒,经过治疗,已趋平复。值班秘书因为当时周恩来身体不好,而且在繁忙一天之后才入睡不久,所以没有把这份简报立即送给他看。过了几个小时,当周恩来醒来之后,看到这份简报的时候,他十分严肃地说:“象这样的简报,我不睡觉也要看的。”于是,他立即提笔在上面批了较长的一段话,强调指出:对食品卫生的各项要求,要“件件落实,日日检查”。

  (禾木)

  一六七、情系延安

  一九七三年周恩来回到延安,特意安排了接见延安老劳模杨步浩。当杨步浩同志来到贵宾接待室时,周恩来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迎上前去,握着杨步浩的手扶到沙发上坐下,问寒问暖:“朱总来过么?”老杨回答说:“延安恢复以后没有回来过。董老、叶帅、陈总、邓小平、李富春同志都来过。”“你和你老伴身体都好么?”老杨说:“很好”。又问:“你有几个孩子,有当解放军的么?”老杨答:“有四个孩子,一个孩子当解放军,在武汉。”拉完家常周恩来又问:“今年天气旱么?”老杨说:“今年比去年好一些,生活也比过去好了。”周恩来说:“现在比过去好,若不如过去,称什么社会主义!”老杨感激地说:“中央对我们延安很关心!”周恩来满怀深情:“我们对你们关心不够,延安的土,延安的水哺育了我们。”说着,周恩来站起身,同杨步浩同志合影留念。

  (刘怡)

  一六八、洒泪延安

  人民的疾苦,常使周恩来彻夜不眠。一九七三年,周恩来陪外宾参观延安之后,想拜访一下当年的邻居杨大嫂,但村子里一个人都没有,好不容易见到一个穿着干净但打补钉衣服的社员,一问,才知他是支部书记,他说乡亲们都出门了。周恩来觉得此中有文章,一再追问,支书才说了实话:“乡亲们都说没件象样的衣服,叫外国人看见了丢我们社会主义的脸,丢我们国家的脸,不如白天出去躲躲,晚上再回来。”他还指着自己的衣服说:“我穿的这件衣服,就是村里最体面的了。”周恩来问到一个工日多少钱?回答是两角伍分。支书惭愧地说:“总理啊,我们当干部的,辜负了您的……”周恩来忙用手势止住支书的话,沉重地说:“我们国家解放这么多年了,根据地的人民还过着这么贫困的日子,我作为一个人民哺育的战士,一个国家的总理,我感到……对不住乡亲们啊!”他难过地哭了。

  (李华民)

  一六九、术后问癌

  一九七五年八月的一天,周恩来刚做完手术,医务人员忙着给他包扎伤口。他在手术床上睁开眼睛,对身边的同志说:“把李冰同志叫来。”李冰是中国科学院日坛医院的党委书记,她刚刚走出手术室,听说周恩来总理叫她,又急忙转身返回。周恩来见她又来到自己身边,便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李冰回答说:“知道”。周恩来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对她说:“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李冰强忍着抽泣,说:“我就去,请总理别说话了,千万要好好休息。”

  (刘怡)

  2007/09/10

  第六章爱民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