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庄子

二五

  根据这种十足的幻想,庄子又幻构出一个最典型最美好的人物形象。他说在藐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她的皮肤像冰雪一般洁白,她的丰姿像处女一般秀美。她不吃五谷杂粮,只吸清风,饮甘露。她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她的精神十分凝聚专一,对万物不闻不问,从而使万物不受灾害,年年五谷丰收。她同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任何东西能伤害她。洪水涨到和天一样高也淹不着她,大旱时热到金属和石头都熔化了,田地和大山也都烤焦了,她也不感觉到热。用她身上非常细小的尘子和糟糠,就可以造就出尧和舜这样的古代圣帝来。那么,她怎么肯去做治理天下的这种俗事呢?

  庄子塑造了这么一个神人,是为了说明他所追求的“无待”,即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提出这种理想境界,其实质就是要摆脱生活在当时混乱的社会中的一切痛苦和烦恼,具体的做法就是不求名,不求利,清除心中的一切杂念。这样,就不会产生任何欲望,也就没有喜怒哀乐之情,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了;于是内心是一片虚无安宁,就在心中创造出了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对外在世界,没有任何的需求,也不去干涉,与人无争,与世无争,这样对外也就获得了绝对的自由。

  当然,这些都只是幻想,根本没有办法实现。事实上,即使是作为一个生物的人,也有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这些需要必然要向外界索求,否则是无法活下去的。更何况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必须要受到社会的(在阶级关系中还要受到一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决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绝对独立地存在。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独立的境界,仅仅是一种逃避现实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是一种心造的幻影。他的理想只能在精神上达到,只能在内心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地“逍遥游”。

  2

  既然向往脱离社会而事实上又身居于这混乱的社会之中,那么,对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社会上的纷扰以至各学派的激烈争辩又该如何看待呢?这就是《齐物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齐物论”有两种解释:齐物之论与齐同物论。

  其实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物论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评论。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评论。而庄子认为,事物本身是不分彼此的,因而都是齐同的、一样的。而人们关于是与非、然与否的争论都是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抱有私心成见的结果。庄子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是齐同的,因此物论也应该是齐同的。

  篇中有个著名而又奇特的论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

  说天下没有比秋天里鸟兽新生出的毫毛的尖端再大的东西了,而泰山是最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小孩更长寿的了,而寿至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庄子这种说法同人们的常识恰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庄子认为,天下万物虽然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其实同出一源——“道”,道即是“无”。如果同无相比,秋毫之末当然可以说是极大的了;而天地万物浑成一体,泰山只是在其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他在下文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浑为一体,因为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所以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而它们之间的差别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因而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能消除所有差别,把握本质,齐同万物,这样来看待客观事物,就是“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像一般人那样去仔细辨别秋毫之末与泰山大小,殇子和彭祖的寿夭,斤斤于区分事物的差别,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是由于不懂得“道”。

  他在《逍遥游》中把大鹏和小雀、万年大树和朝生暮死的朝菌的差别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也正是“齐物”

  理论的应用。同样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们的是非之争也是没有意义的。在《齐物论》中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意思是如果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作为是非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他还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意思是:言论不是吹风,发表言论的人都有所说的内容,但他们的言论又都自以为得当而不能有定论。他们果真有这些言论呢?还是没有过这些言论呢?他们都自以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刚出蛋壳的小鸟叫声,到底是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