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永乐大帝朱棣

七六

  居庸者,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吭也。

  都燕者切近北狄,则又将恐其反扼我之吭而拊我之背焉,所以防蔽之者,尤当深加之意。

  陈建说:

  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所幸胡人惟利在抄掠,无争帝之志耳。

  他们认为,边防局面之所以能如此勉强维持,是因为“我固不产英雄,彼亦不生豪杰”。否则,明朝之亡,可能不在甲申。

  他们都无例外地指出,北京作为国都的根本缺点,在于距边防前线太近,政权的中枢极易受到困扰:

  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毙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甚至有人把“都燕”认做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这些论说,概括起来,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出发点,即他们都把北京的优劣与边防相联系,把北京作为边防前线。把迁都北京当做“镇压北虏”的措施来评价。北京有优点则在于它可以“据险防边,居外驭内”反之,北京有缺点,则在于它以天子守边,易受攻击。

  如此评价迁都,是否确当?朱棣迁都之本意究竟如何?我们有必要追究一番。

  永乐迁都,应追溯到朱棣初即位时。燕京是朱棣的“龙飞”之地,朱棣一即位便有迁都的打算。永乐元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闰七月,朱棣下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以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在北京设有行在六部,天下奏章都要运行在所。其时,北京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建成,九月丁亥,朱棣下令明年正月初一始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方迁都时,便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耗费巨资修建多年始告完成的北京宫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被一场大火烧毁。朱棣以天变示警下诏求言,群臣又纷纷提出不该迁都的问题。朱棣震怒,将主事萧仪下狱瘐死,并说:“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朱棣命跪午门外质辩。《鷿衣生集》记载:“成祖曰:‘北平之迁,吾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彼书生之见,岂足以达英雄之略哉!’”

  什么是朱棣的“英雄之略”?各书无载,不得而知。于是,后人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解释。丘浚说,朱棣“自北平入正大统,遂建都于此”。袁袠说,“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郑晓说:“京畿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鱼盐谷马果窳之利,又转漕东南,财货骈集,天险地利,足制诸胡。”孙承泽说:“成祖曰:‘北平之迁,吾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今其所密计者即不得闻,以余度之,其说有四:燕非金元之始也,……宜迁一;古享国长久者靡不迁都,……宜迁二;……成祖曰,吾起燕都燕耳,宜迁三;天下之祸莫烈于卤,吾今子孙当之,庶几四海豪杰辐都下,足与卤角,宜迁四。”

  如此众说纷纭,不外以下五点:一、北京为朱棣龙飞之地;二北京形势优越;三、北京物产丰富,供给方便;四、可以控制渚胡;五、足与虏较。

  明朝自洪武时起,便存在着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但是,由于明军的一再打击,由于明朝政府的怀柔政策,更由于蒙古内部的分裂、纷争,其力量已大大下降,到永乐年间,蒙古对明朝所造成的危险程度已经大大下降,否则,明朝不会有力量同时进行塞北、交南的战争,或者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活动也会受到影响。正统以后,蒙古的威胁日益严重。与其说是由于蒙古力量的强大,不如说是由于明朝力量的衰落。只是在这时,蒙古问题才成为朝政的一个中心问题。上面所举明朝中后期人们对迁都原因的推测,都是囿于自己的时代,从自己所处时代的边防现实出发的。它反映了明朝北边从向外发展到向内收缩,从积极出击到消极防御的转化。永乐时期根本用不着以迁都这样举国震动的措施来对付蒙古,说迁都仅仅是为“足与虏较”,或说仅仅是为了对付蒙古,显然不符合明初的历史事实。

  如果迁都不仅仅为对付蒙古,那么朱棣的英雄之略又在何处呢?我们还是考察一下永乐时期的人是怎样说的吧。

  永乐元年正月辛卯,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附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壬寅,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先是,车驾至北京,臣工等上疏曰:“北平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矧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货辐辏,射货充盈,……望早敕所司,兴工营建。”六部都察院等官复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昔太祖高皇帝削平海宇,以其地分封陛下,诚有待于今日。”

  永乐十八年,北京新殿成,十一月戊辰下诏有言:

  昔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君主华夷,建都江左,以肇邦基。肆朕缵承大统,恢弘鸿业,惟怀永国。眷兹北京,实为都会,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舆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贻子孙万世之弘规……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

  据此综而述之,永乐之迁都不过有两个原因:一、北京是兴王之地,二、北京便于控制四夷。其他诸点,如物产丰富,供给方便等则为迁都提供了可能。

  以兴王之地建都,明代在永乐以前有洪武三年朱元璋以临濠为中都,永乐以后有嘉靖十八年朱厚熜以湖广安陆为兴都。朱棣一即位便宣布以北平为北京,这比中都、兴都的地位都高得多了。大概朱棣一开始便有迁都之意。永乐四年闰七月诏建北京宫殿,实际上已经将迁都的意见定下来。第二年七月,皇后死于南京,因国都未迁,陵墓未建,只好把皇后的梓宫暂时停放,更显示了有意迁都。自永乐七年二月朱棣常驻北京,设行在六部,处理天下奏章,更与洪武之中都、嘉靖之兴都不同,永乐十八年宣布以北京为京师,去行在号,不过是为一个既成事实正名而已。

  迁都北京是经过长时期准备、策划的。在这长时期内,朱棣的政策目的经历了从巩固皇位到求得发展这样两个阶段。以上归纳的永乐迁都的两个目的:巩固兴王之地和力争控制四夷,正反映了朱棣政治目标的这种变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