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袁崇焕

二〇

  但是,杀毛文龙时,毕竟因为时机紧迫,没有来得及请求思宗批准,也就没有经过合法的手续。这样,袁崇焕难免被人攻击,说他有擅杀之罪,也难免受到崇祯的怀疑。所以,他在杀了毛文龙之后,特地上疏说明原委,请求思宗追认。他在疏中说:“请旨而出海行诛,则陈汝明等(毛文龙的党羽)潜伺京师,机一泄而贻患无穷,非便也。欲执之还朝,叫文龙以无旨抗拒,深入其军,擒之可出乎?遇此无可如何之人,当此无可如何之际,惟有出其不意,擒而戮之,以请死于皇上。”这个说明;虽然暂时得到明政府的谅解,由思宗追认为其做法合法,说了“文龙通敌有迹,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咎”。等等的话,后又传谕天下,宣布毛文龙的罪状,以安袁崇焕的心。但是,在明朝那种专制主义极端严重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建立正确的上下级关系,必然会发生君权与将权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这对矛盾还会激化起来。袁崇焕既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未经皇帝批准,擅自杀戮大将,在思宗看来,这就侵犯了他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何况思宗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疑心颇重的人,当然心中不免有所怀疑,同时也定然在心中存在着不快。后来,阉党残余看透了思宗的这种心理,又乘机以此为攻击东林、企图翻案的借口,使朝廷内部的党争重新尖锐起来,于是埋下了袁崇焕后来冤死的祸根。

  袁崇焕后来被杀与五年平辽的方略亦有一定的关系。关于平辽之说,据《国榷》记载,是思宗问袁崇焕:“建州何日可平?”袁回答说:“以五年为期。”这句话当时就引起许多议论:有人认为袁崇焕大言欺罔,料定他不能成功;有人认为他向来把事情看得简单,只是随口答应,并没有深思熟虑过此事。

  而后来阉党残余则抓住这句话,诬蔑他为了结束五年平辽之局,而引敌胁和,欲置之于死地(其实这话才说过一年,距离五年尚远)。袁崇焕久历边疆防务,当然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方略。过去历次上书已言其梗概,此次被重新起用,更会认真考虑,甚至在陛下面前,他已经准备好回答思宗的问题。因此,他这么说,绝不是大言欺罔,也不是随口应答。如果按照他的方略行事,五年收复金辽,并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战略、战术对头,朝廷信用,将士用命,军民团结,形势的发展比预料的还快)。

  当然,由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条件,要看敌我双方力量消长的情况。对于战争各个阶段的时间,在袁崇焕心中本有一个粗略的估算,而在魏忠贤伏诛之初,朝政一新,思宗又极像一个大有作为的君主,因而增强了袁崇焕的信念。他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很感激思宗对他的信任和拔擢。当他看到思宗殷切期望平定辽东时,就把心中的话倾吐出来,意在加以宽慰。及至给事中许誉卿问他五年平辽有无充分把握时,他才想起需要补充说明努尔哈赤经过四十多年的经营,已有相当的基础,要收拾这一局面,本来并不容易,但皇上殷切期望,自己怎么忍心诉说困难?五年之中,必须中外事事相应,乃能成功。并且指出“法在渐不在骤”,也就是说不可能速胜。但是在这一方面强调得还不够,在不懂军事而又性情急躁的皇帝心中没有留下必须持久作战的印象,这对以后事态的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