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猛

四四

  再说桓温。北伐伊始,用郗超的一封假信从郗愔手中夺得北府兵,狂喜之情不可言状。他老人家顺江而下,在建康(南京)也没停留,皇帝司马奕(废帝海西公)在他眼里不过是个演戏的道具,能用即用,不用则弃之,朝见与否无关大旨。他越过首都建康直抵东晋兖州州府所在地京口(镇江)。权欲轻而易举的满足使他丧失了理智,竟然将北伐路线选为水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还没有京杭大运河。从水路进攻,不仅道路迂回曲折,增加实际路程,而且增加了运输困难,使兵力过于分散,易受攻击。

  桓温的高参郗超等人一眼便看出这个决策的重大失误,但没人敢劝阻。郗超与他亲密得可以同睡一张床,有次二人连夜拟定了一份革职处分官员的名单,两人便睡在一处。第二天一早,桓温将这份名单给王坦之(桓温办公室主任、长史)和谢玄(参军)看,二人有不同意见,郗超隔着帐子听,但一只脚露在了帐外,被王坦之看见。于是王坦之戏称郗超为名符其实的“幕中宾”。此时,郗超大胆警告桓温说:“大军从兖州(京口)出发,道路且远,汴水也浅,运输困难,明公切不可如此!”桓温平时常听郗超意见,这次却置之不理,强行从水路出军。这一显然错误的决策,其实已奠定了桓温此次北伐失败的基础。

  经两个月的水上行军,桓温于公元369 年6 月抵达金乡(今山东省嘉祥县南,非现在的金乡县城所在地)。天公似乎要与桓温作对,正逢大旱,河床干涸。桓温的船队像一条瘫痪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蜿蜒大龙,搁浅在河床中。桓温命令将军毛虎生指挥部队开一条长300 里的运河,将清河与汶水接连。

  等到运河挖成了已到了秋天。桓温率军从清河进入黄河。东晋大军从表面上看蔚为壮观,船队蜿蜒数百里,一艘接着一艘,但是内行一看便知是犯了兵家之大忌:一是兵力分散,二是运输困难。桓温的参谋班子人才济济,可惜他固执己见,死要面子而不听劝谏。郗超警告桓温说: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我从清水入黄河,战线过长,运输极为困难。如果贼寇(指前燕)不与我交战,抢粮又抢不到,明公大军险矣!”桓温听了,颇不以为然,驳斥说:“从京口(镇江)出发时,汝屡言运输困难,吾不是挺进至黄河了吗?”

  郗超不顾冒犯桓温的危险,继续苦谏:“明公对运输困难,万不可视而不见。当此之时,不若集中主力,直捣邺城(河北临漳,前燕首都),寇贼恐惧明公声威,一定会望风披糜,逃回辽碣故乡(前燕最早的首都龙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如果他们斗胆不逃而拚死一战,那明公可一战而平寇贼,若其不出战而固守邺城,虽然不能歼灭其军队,但易水以南(今北京大兴以南,易水流经蓟城,即大兴)人民定会箪壶食浆,以迎明公,我可尽收中原之地。”

  桓温听罢不语。郗超明白了,桓温是个绝不冒险作战的统帅,他要留着家当在东晋朝廷称王称霸,于是又说道:“明公也许认为我的建议不够稳妥,胜负难卜,所以不愿采纳。那么,按明公稳扎稳打的一贯思想,不如将部队屯于黄河、济水一带,控制交通线,加紧运输粮秣给养及被装,在这里过冬,等到明年(公元370 年)化冰后再展开攻击。如此虽时间拖长,行动迟缓,但仍有成功希望。”

  桓温仍不语,脸上有不悦之色。郗超跪下谏道:“明公若放弃我的上述两个建议,危险可以预期也!若挥师北上,不集中主力决战,而与寇贼作战如啃牛皮糖而不能速战速决,盗寇便会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一旦拖到冬天,河中水位下降,我船队势必瘫痪,粮道便会断绝,且我之军士不会带皮衣来,北方冬天来得早,届时冻饿之忧迫我撤退,将狼狈不堪也。”

  桓温不冷不热地说:“如何用兵,吾自知之,汝请平身。”郗超的告诫所以被桓温抛在脑后,并非桓温没有军事常识,而是桓温有自己的政治打算,他不能冒险,也不能无功而返,他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前燕不启用慕容垂上。只要慕容垂不出山,他就没有对手,一口一口地吃掉前燕他是有把握的。一口一口地吃,稳扎稳打,既可逐步消灭前燕,又不断有好消息传回建康(南京),以堵住反对他的人之嘴。年轻的郗超只从军事策略上考虑,忘了朝廷里那些反对我桓温的人!如果我屯兵黄河、济水一线而不进攻,朝廷见不到战果,也许不让我等到明年,早就会议论蜂起,下令让我撤军了。固然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我也用不着怕皇帝,可也犯不着冒抗旨的危险。曹操当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取而代之,而今我必须挟天子以令群臣,一旦我带头抗旨,岂不撕去了最后的伪装,坏了我的大事。作为主帅,就得有主见,不可让郗超他们的议论乱了方寸。

  桓温不听郗超劝告,稳扎稳打地逐步推进。这虽然是一种顶牛式的笨战术,但他的对手比他更蠢,采取了节节抵抗的战术。桓温手下的建威将军檀玄,生擒燕宁东将军慕容忠,攻占湖陆;桓温主力在黄墟(今河南豫东某地)与燕下邳工慕容厉的2 万大军作战,慕容厉全军复没,只身逃回邺城;前燕高平(山东巨野县)郡太守徐翻向桓温投降;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县东北),桓温先锋邓遐、朱序打败前燕将军傅颜……在西起今河南郑州东至今山东济宁沿黄河一线,桓温大军一路捷报,遍地开花。

  这些胜利并没有使桓温的胆子变得大起来,他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这些胜利,集结兵力直捣邺城(前燕首都,今河北临漳),而是认为这些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和指挥策略的正确。郗超之流,危言耸听耳!

  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在首都邺城听到的尽是失败的消息,忙派安乐王慕容臧召集各路兵马前往抵抗。但桓温大军锐不可挡,势如破竹,慕容臧节节败退,一面向邺城告急,一面请求皇帝派散骑常侍吴凤往长安(西安)向苻坚求救。

  桓温从山东向北推进,前燕的充州刺史孙元献出兖州反正。桓温出发时,从郗愔手中夺到徐、兖二州刺史之职,此时才真正踏上兖州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但桓温在兖州未作停留,很快推进到枋头(今河南省浚县淇门渡)。从这条进军路线可以看出桓温军事才能之低下,到兖州后他不敢继续北上,直扑蓟城(今北京大兴县,前燕入关后的第一个首都),从而与河南方面的前锋部队对邺城(河北临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一举灭燕。山东方向前燕地方官大多献地投诚,大军粮草就地筹措应不成大问题,相反河南方向的前燕军队和地方官还没有投降的。桓温先生从他稳扎稳打的方针出发,让部队横向沿黄河逆流运动,到枋头(河南浚县淇门渡)集结。

  枋头是一个战略要地,当年曾是前秦天王苻坚的祖父苻洪的根据地。苻洪被麻秋毒死后,苻洪之子、苻生之父、前秦第一任帝苻健从这里率部鼓行西进,挺进关中,占领长安,始有前秦。桓温大军集结枋头,对前燕和前秦都是一个晴天霹雳,震动朝野。

  先说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得到桓温到达枋头的消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三四个月前立皇后办喜事的气氛被一扫而光。慕容评勇于内斗而怯于外战,被桓温吓破了胆,极力主张逃回关外故都龙城(辽宁朝阳)再作打算。在这生死存亡之秋,前燕竟无人出来振臂一呼。吴王慕容垂忍无可忍,顾不了个人安危,站了出来,对皇帝慕容暐说:“事已至此,请让微臣率兵再作一次攻击,如果不能取胜,陛下再走不迟。”

  既然太傅慕容评已束手无策,皇帝慕容暐只得同意慕容垂的请求,任命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接替慕容臧的职务,”使持节”(最高授权,平时可杀二千石以下之官员,战时更不待言),将范阳王、征南将军慕容德等共5万兵马拨给其指挥。慕容垂特意向皇帝慕容暐点了三位职务不高的人,让他们与自己一起行动。此三人为:宰相府左秘书长(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禁宫侍卫长)封孚、尚书郎(国务院助理官)悉罗腾(复姓悉罗、名腾)。慕容垂慧眼识珠,所点的人都在后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慕容垂出兵后,皇帝慕容暐又派散骑侍郎乐嵩往前秦首都长安向苻坚求救,愿以割让虎牢关以西之地为代价,请前秦出兵共退桓温(此事慕容垂不知,否则也许会有异议)。

  前燕相继派使者来请救兵,并且交换条件越来越优厚。苻坚感到事关重大,召集文武百官在太极殿东堂商协。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反对出兵救燕,理由有二:一、桓温第一次北伐时(公元354 年),打到了灞上,离长安仅一步之遥,燕国却袖手旁观,不派一兵一卒来救我们,现在桓温伐燕,我们也不必多管闲事;二、燕国并非秦国的藩属,不向我国称臣,我们也没有义务出兵救他们。显然,这些官员一个个目光短浅,不足以谋大事,朝堂计议不了了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