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猛

四三

  先说桓温,我们在本书第二章和第六章中都讲到过他。此公一生共进行过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公元354 年,即王猛扪虱相见的那一次,作战对象是前秦。他的大军已屯于灞上,只要渡过灞水,即可克复长安,可惜他在关键时刻私心太重,顾虑重重而坐失良机,不仅丢掉了到手的胜利果实,反而由胜转败,狼狈逃回江南。更可惜的,是由于他的心胸狭窄,使已经到手的一世英才上猛失之交臂,以后成了前秦苻坚的栋梁之臣,客观上成了他的敌人。桓温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356 年,作战对象是前燕和被东晋殷浩逼反之后独立作战的姚襄。他此次从江陵出发,一路过关斩将,收复了晋朝的故都洛阳,战功可谓大矣,但是,他收复的地方未能巩固,一年之后陆续被前燕所攻占,立头功者即是前燕太宰慕容恪,慕容恪在世时,桓温再也不敢北伐。现在慕容恪已死,慕容垂又受到排挤,掌权的太傅慕容评根本不是桓温的对手,于是北伐之议再起。

  此时,桓温已是东晋事实上的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进朝可享受特殊的礼节,位居亲王之上。但是,桓温不愿住在首都建康(南京),而是住在上游百余里的姑孰(安徽省当涂县)。他的大本营设在姑孰,遥控指挥朝廷大事。朝廷遇到不敢决定的事宜,要派官员逆江而上到姑孰请示桓温。他所以甘当事实上的皇帝而不废掉司马氏而自立,恐人心不服也。

  公元369 年3 月,时任大司马的桓温分别写信给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读“音”)、江州刺史桓冲(桓温弟)、豫州刺史袁真等,要他们同时出兵,与他一起兴兵北伐,征剿前燕。

  郗愔先生是个忠臣,有几分书呆子气。他当的这个徐、兖二州刺史实际是个有其名而无其地的官(徐、兖二州均在前燕版图上),但手下有东晋的精锐部队北府兵(由北方南逃江南的人所组成的部队,想打回家乡,故特别有战斗力)。他将州政府和指挥部设在建康(南京)下游的京口(镇江)。郗愔接到桓温邀约同时兴兵北伐的信,十分兴奋,立即回信表示,愿与桓温同心协力,拥护皇家,率领北府兵不惜牺牲,勇往直前,渡过黄河,直捣邺城(前燕首都,今河北省临漳县)。郗愔壮志可嘉,肺腑真诚,其情可感,却吓坏了他的儿子郗超。

  郗超在桓温手下任参军(军事参谋),与他同时在桓温参谋班子中的人,不少是东晋的杰出人才,其中有后来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的谢玄(任秘书),有东晋开国大臣王导的孙子王珣(任主薄)。因郗超长一脸大胡子,王珣个子矮小,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胡子参军,矮子主薄,能使桓公喜,能使桓公怒。”从这段谚语,可见郗超在桓温心目中的地位。桓温为人高傲,一般人的话他都听不进去,但对郗超的话要认真地听、仔细地想,作出决定之前常说:“不能预测郗超的反应。”

  郗超的老父郗愔给桓温的信,首先由秘书班子拆开,郗超一见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一封表示北伐决心的信会让郗超吓坏?善良的读者不会想到,桓温权欲熏心,早就看中了郗愔手下的北府兵。在政治混乱的年代,说话有没有份量,政治上有没有地位,全凭手中的实力。桓温曾不止一次地对参谋班子的人说:“京口(镇江)的水可饮,兵可用。”想将驻镇江的北府兵揽在自己手中的意向十分明显。他邀约郗愔一起出兵只是一个幌子,想把北府兵乘机抓到手才是本意。于是,“聪明”的郗超马上将老父的信焚毁,模仿老父的笔迹重写了一封给桓温的回信。信中说:吾年老多病,本无统率军队的才能,桓公交给我的重任,我无法承担。请求朝廷给我调任另一个职务,由桓公接管我手下的军队。

  桓温见了这封伪造的信,大喜,说:郗愔过去固执不化,而今也变得识时务、顾大体了。于是,马上将郗愔来了个明提暗降,提升他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地在浙江绍兴,官相当于郡守,因是亲王封地,故称为内史而不称太守)。至于郗愔腾出来的位置,桓温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自己兼了徐、兖二州刺史,遂吞北府兵。

  郗愔后来知道是儿子郗超从中作鬼,气得要与儿子断绝关系。也许因为郗超过于聪明,后来竟死在老父前面。临死之前,他怕老父悲伤,留了一封信给老父。老父拆开一看,是表示自己如何忠心耿耿为桓温篡权效劳的自白。郗愔本来还有一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见了此信,悲痛全消,说:“如此不孝之子,死得太迟!”其实,郗愔受了儿子的最后一次骗。郗超虽然对桓温忠心耿耿,为桓温出了不少歪点子,但对老父还有孝心,为了让老父节哀,他才故意不写对老父的怀念之情,而写了这封矫言叛君的信。后人评论郗超虽有孝心,但用这种方式尽孝,非君子所为也。此是后话。

  公元369 年4 月1 日,桓温率领步兵、骑兵共5 万人,从姑孰(安徽当涂)出发,开始北伐。桓温的北伐军出发了半个月,前燕帝国的太宰慕容评和皇太后可足浑氏这两个实权人物,不但不积极筹划退兵之计,反而在首都邺城(河北省临漳县)为19 岁的皇帝慕容暐大操大办婚礼。皇后乃是皇太后可足浑氏的亲侄女,尚书令(国务院最高首长)可足浑翼的女儿。南部大军压境,首都歌舞升平,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些情报传到前秦首都长安(西安),苻坚与王猛商讨对策。苻坚说:“桓温此次北伐,军队多于以往,四路联军开进,大有一举灭燕之势,吾将如之奈何?”

  王猛道:“燕国太傅慕容评眼光短浅,心胸狭窄,为人贪鄙,恐不是桓温敌手。但燕国并非没有人才,吴王慕容垂若能领兵,形势即会改观。战之胜负,不在军队多寡,在将帅斗智,桓温又非慕容垂之对手也。”问题在于,慕容垂能被启用吗?

  慕容垂是否被启用,不仅对桓温北伐的胜负起决定作用,而且对前秦的战略决策有直接影响。

  苻坚道:“从慕容评的气度看,慕容垂复出似无可能。”

  王猛思忖良久,说道:“陛下所见甚是,但在燕国生死存亡之秋,慕容评与可足浑氏有可能被迫启用慕容垂。慕容垂若被启用,桓温必败;而桓温败得越惨,慕容垂则愈危险。”

  苻坚问道:“依卿之见,吾将若何?”

  王猛给苻坚分析了三种可能,提出了三个方案,供苻坚决策。

  第一种情况,完全不介入晋燕之战,坐观成败。如晋灭燕,中国除西北之外均为晋有,秦统一中国的希望遂成泡影,且迟早将被晋所吞;若燕胜晋,燕已疲惫,我可乘其惫而伐之。

  第二种情况,乘燕国忙于应付桓温之际出兵伐燕,结果是与晋国共灭燕国,我国土虽然扩大,但将与晋对峙交锋,就国力而言,现在秦尚不是晋之对手。

  第三种情况,先与燕结盟,共同抵御桓温,象征性介入战争,保存实力,待桓温败后,再行伐燕大计。

  苻坚听后,低着脑袋思考半晌,对王猛说:“爱卿所言,至深至透,吾意当先与燕结盟,静观事态发展,然后见机而行为上策。昔日诸葛武侯先联吴抗曹,始立蜀国:吾可先联燕败晋,再灭燕国,岂不妙哉!”

  王猛道:“陛下英明盖世,何愁燕国不灭,请陛下一面整军备武,一面频派使节与燕来往,阳与其结好,阴则探其虚实,勘其地形,以备来日之用也。”

  苻坚连曰“善”。下令常备军进入战备状态,麦收之后,再进行征兵动员,以备急需,同时派使节往燕国转达友好之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