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猛

二三

  诏书中还限制了富商巨贾们的行为,规定以后除政府官员外,不准坐车骑马;规定在首都长安周围100 里之内,从事工、商业的人及政府低级雇员(皂隶),不得佩戴金银首饰,不得穿绸缎衣服。违犯上述规定的,一律绑赴刑场,斩首示众(不知为何只规定在首都周围100 里内?史载如此,未敢猜测。另外此规定明显带有对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歧视,是传统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体现)

  争相延聘赵掇、丁妃、郑瓮的公爵有五位,即平阳公、昌平公、九江公、陈留公、安乐公(这些公爵在苻坚之前均为王爵,苻坚改称自己为天王后,自动降为公爵),王猛查清之后,请示苻坚,将他们一律降为侯爵,封地自然也大大减少了(五公爵姓名史无记载,无考)。

  只因滥用干部(官吏),违反了干部制度,就给予如此重的降级降薪(收入)的处罚,对我们今天还有启迪意义。闲话休说,只说苻坚、王猛求贤若渴,但人才并非想要就要得来的。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教育基本废弛,加上东晋逃往江南时,不少读书人都跟着司马氏南渡了,剩下来的读书人寥寥可数。尽管朝廷确定了不论种族、不论门第的官吏选拔制度,但要找到合格人才仍然难于上青天。王猛于是向苻坚提出了广开学堂、培养人才的战略,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兴国论。于是全国各地大办学堂,读书当官的动力推动起教育的发展。在首都长安办起了相当于现在大学的太学,学生的入学条件是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必须通一经。此外,公卿以下的子孙都要到太学去学习。

  王猛所以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只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是为了抵制外来的佛教和兴妖作怪的道教。少数民族人主中原之后,他们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坐上了皇位,但在心理上仍然是怯儒的。胡人统治者幻想有神灵来保佑他们,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中却没有这种神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而胡人统治者杀人如麻,对人民的剥削敲骨吸髓,何仁之有?因此,胡人统治者如果提倡儒学,就等于自己反对自己,等于给反对自己的人提供思想武器,于是他们排斥儒学,将佛教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最早推行佛教、把佛教作为国教的,恰恰是两个最残忍的杀人魔王——石勒、石虎父子。

  这两个羯族皇帝在后赵大力推行佛教,搞得全国到处是寺庙。他们一方面用佛教来安慰自己,为自己壮胆,一面又用佛教来麻痹受压迫的人民。当时在中国有三个最有名的大僧,其中之一法号名叫佛图澄。石勒父子将他供为神明。有次正逢东晋军队进攻后赵,后赵军不利,石虎大怒说:“我信佛供僧,可照样来了晋寇,信佛有什么用?”佛图澄听说后,第二天便求见他,一番鬼话说得石虎变怒为喜,心花怒放。他说:“你前生是一个大商人,曾经在西方佛寺设大会,到会的有60 罗汉,其中一个就是我。当时,有人曾经预言,这个施主后生要在晋地作帝王,现在你不果然当了后赵的皇帝吗?这就是信佛的好处呀!”

  从此,石虎更加敬重佛图澄。佛图澄的鬼话,他既可以用来欺骗自己,也可以用来欺骗别人。一番鬼话,便可以将他的非法统治变为合法,把旁门左道变为正统,何乐而不信佛?何乐而不推行佛教?

  然而,佛教要盛行光靠几个高僧的布道和皇帝的提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适合其流行的土壤。五胡十六国时代战乱不已,人民朝不保夕,挣扎在死亡线上,频繁更替的政权没有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希望,相反是更加深重的苦难和无穷无尽的失望。处在极端失望之中的人们盼望着一个救星的出现,当他们无法在人间找到救星的时候,很自然地会转向神灵。佛教正好给了人民这样一个神灵,只有佛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有佛对万物生灵以平等以解脱。

  当时有个法名释慧远的高僧,因有人怀疑善恶没有现报,还要等到死后才能分别人天堂或地狱,于是特地写了一篇有名的《三报论》。所谓“三报”,即将报应分为现报、生报、后报三种。现报者,善人恶人当身受报也;生报者,善人恶人活着时不受报,转世到来生受报也;后报者,虽当身、来生不一定受报,但二世、三世乃至百生、千生必然受报也。《三报论》一出,唯心论的因果报应便“自圆其说”了。于是乎,缺乏文化科学知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纷纷投入佛的怀抱。

  不过,开始在后赵并非人人都有出家的资格,只有“国人”即羯人有此特权,其他胡夷(除羯人之外的少数民族)和汉人是被明令禁止的。后来还是杀人魔王石虎下令,才给所有的人以出家的权利。

  石勒、石虎父子大兴佛教之举,苻坚的祖父苻洪、父亲苻雄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当时苻氏是石氏的同盟军,苻家住在后赵首都邺城(河北临漳),小小年纪的苻坚也受过佛教的熏陶。应该说,苻坚对佛教是有感情的。王猛提出以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有其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但是,要说服一个曾经信佛的氏族天王绝非一件易事。他是怎样说服苻坚的,史无记载,不可胡乱演义,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王猛不会和他进行哲学论战,从学术角度来做工作,而是从最便捷最有效最实际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来劝谏苻坚弃佛而习儒。

  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开始设立太学,专攻儒术,从中选拔人才,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汉至三国、两晋时,这一正统思想已成为汉族人民以及汉化了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接受,尤其是读书人更把儒学作为安身立命、修身齐家定天下的经典。十分明显,要得汉族人民之心,就必须打儒学的旗帜,否则将会被视为异端邪说,要想统治汉族人民就会遇到难以抵抗的阻力。

  苻坚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当然很容易理解尊重懦学的政治意义。在王猛的参谋下,他已经颁发了用儒家标准选拔官吏的诏书,已经将儒家经典作为了太学的唯一的教材。为了进一步推动儒学的普及,王猛请苻坚亲临太学视察。

  苻坚经常在王猛的陪同下来到太学,亲自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行优劣。当他与老师(博士)和学生们讨论五经中的一些难点时,常常连博士也回答不上来。这不免让苻坚有些灰心,他对博士王寔说:“朕(皇帝自称)一个月中三次亲临太学,革除错误,启迪光明,亲自实施奖励,未敢有一点厌倦和懒惰,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致于让周公、孔子的微言大义因为我的原因而失传,汉朝武帝、光武帝的事业难道不可以追上吗?”

  苻坚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博士王寔回答道:“自从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颠覆华夏以来,长安、洛阳两个古都遭受严重破坏,城中长满了草,读书人有活下来的就算奇迹,古籍几乎全部流失,学校全部关门,对文化教育的破坏可以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比。陛下英明有魄力,拨乱反正,振兴华夏文化,弘扬虞夏以来的传统,大办学堂让学生上学,扬儒教之风,对人民的教育超过了周朝的全盛时期,必将千古流芳,为后世所景仰,汉武帝和光武帝哪里能和陛下您相比呢?”

  王寔一阵马屁拍得苻坚心里痒痒的。从此,他每月都亲临太学视察。天王如此重视教育,太学学生们一个个自励不息,勤学上进。此外,对全国各地的学校中优秀学生,朝廷也经常通报表扬,封给官职。

  在王猛的辅佐下,前秦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田畴修辟,帮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的太平盛世。

  苻坚上台五年之后,凤凰集于长安东门。尽管史书上不乏凤凰的记载,但是否真有这种鸟类至今仍是一个谜。将凤凰来仪作为政通人和、太平盛世的象征,是史书的习惯笔法。不论是否真有凤凰来仪,但前秦在王猛的辅佐下实现了大治是确凿的史实。见到全国大治的喜人景象,苻坚召见王猛和苻融,起草大赦的诏书。苻坚自己动笔,王猛和苻融在一旁磨墨展纸伺候。此时有一个大苍蝇飞进窗户,大声嗡嗡,叮到笔尖上,赶走了它又飞来,如此数次。不一会,长安街上出现了“官今大赦”的传闻,有关部门将传闻立即报告给苻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