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陶渊明

二〇

  遇火之后,经过诗人全家半年多的整治,陶渊明渐渐恢复了往昔的生活,依然平静,依然清贫。如第二年(409年)作的《和刘柴桑》一诗所言:“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雅号曰遗民。曾为柴桑县令,后辞官隐居庐山。由《和刘柴桑》中“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二句看,似是陶渊明失火后刘遗民曾相邀他去庐山隐居,而诗人“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婉言谢绝,并告诉他自己一切当好,住宅业已修整,又该开垦新田了。并表白了“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的淡泊心情。

  刘遗民隐居之处西林与上京不远,陶渊明有时去访刘,二人都是辞官归隐,有相投处。萧统《陶渊明传》载:“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庐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周续之投到高僧名下,隐得似乎彻底,刘遗民离群索居庐山,也算得上高士,只有陶渊明隐在家中,忙于农事,相形见俗,但陶渊明不着意求隐,不标榜其特立独行,如《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不离开亲朋故友,所以隐得真实,相反,周、刘则有沽名钓誉之嫌。渊明说:“百年之后,身、名都会化为乌有。”功名之想已绝,隐者的虚名更非所图,只要安居田园,“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随着岁月的推移,自己远离了世事,世事也就远离了自己。

  同年秋,陶渊明又作《酬刘柴桑》,由“新葵郁北牖,嘉辛养南畸”两句可见,诗人这年小有收成,于是打算出游,及时行乐:“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同否)?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劳逸结合,能吃苦,也善取乐,携妻儿出游,诗人的情趣,毕竟高于一般农人。

  及时行乐是中国文人心态的另一方面。一般的规律是:初涉世道时雄心勃勃,扬言要大济天下;几番挫折,锐气磨落后就鼓吹及时行乐;得志时想有所作为,失意时就放浪形骸。总的来说这两种心理是交织在文人心中的,只是各有占上风的时候。陶渊明的及时行乐是感于来日无多又别无所图,所以要好好感受人生,更多地体验生之意趣,这是人之常情,诗人之雅趣,无可厚非。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其《己酉岁九月九日》一诗也流露出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馀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一系列萧瑟凄凉的秋景,引发诗人心中的伤逝感慨:“万物相寻异,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人生劳苦,不知究竟何求,人终有一死,诗人深深焦急。生之困惑,死之困惑,都是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千年以后的事不是人能知晓的,不如及时行乐。诗人找不到生死的答案,理不清悲秋的思绪,只有忘情于一杯浊酒,方始称心,自得其乐。

  义熙六年(410年),陶渊明一家由上京迁往南村。头年四月,刘裕即出兵北伐南燕,这年二月,刘裕攻下南燕都城广固,生擒燕主慕容超,南燕亡。

  当刘裕北伐南燕节节胜利的时候,卢循率十万农民起义军从广州向北推进,兵锋直指建康。三月,义军进攻豫章,江州刺史何无忌战死。义军进据浔阳。四月,刘裕匆忙赶回建康。五月,起义军在桑州(今江西九江市西)大败官军,刘毅狼狈逃走。七月,卢循攻建康不下,退守浔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战火烧到了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的生活与其他百姓一样受到了影响。这年九月,诗人才下田收割早稻。战乱纷至,芸芸众生无论是官员百姓都难保旦夕祸福,诗人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珍惜与世无争、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经营农事是为衣食自安,点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这比那些宣称躬耕是为了保守气节,实际却在观望时事、企待投机的隐者要真诚得多。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诗人笔下反映出了农民的希望、喜悦,也反映出了诗人的疾苦。不是他们不觉得苦,只是没有办法摆脱。可见诗人并非甘于躬耕之苦,只是无可奈何。“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四体虽然劳累,但也许可以避免祸患,江州刺史何无忌不就横祸临头了么?与其无意义地死去,不如以苦为乐地活着。“盥濯息檐下,丰酒散襟颜。”收工之后洗洗手脚、喝点酒,也开心得很哪。“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值此乱世,能长此以往下去就不错了,哪里还会引以为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