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唐太宗

三一

  §第十六章 实行科举

  唐朝贞观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想亲自看看考进士的情况。在发榜那天,他带着几个内侍,悄悄地来到考试进士的端门前,只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长的一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非常高兴,对身边的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彀,是指射箭的时候箭所能达到的射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唐太宗为什么那样高兴?因为他看到了,科举这种制度对他确实很有用。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朝廷设立许多科目,通过分科考试,把统治阶级认为合格的人推举、选拔出来担任政府的官吏。这种制度是隋朝时候创立的,到了唐朝更加完备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很多,其中进士科和明经科最受重视。明经科主要考贴经,就是把经书上的文字用纸贴上几个,让考生把它写出来,如同现在学校的填空试题一样。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写诗作赋比较自由,也便于表现考生的才能,所以当时的读书人都愿意考进士科。考进士科的人很多,录取很难,一百个人中只能录取一二个人。明经科比较容易,十个人中就能录取一二个人。当时人们把考进士比做“登龙门”。

  有这样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比明经难考,三十岁考中明经科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呢。

  考中进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是真正得到官职还要经过吏部(中央的人事部门)的考试。这个考试叫“选试”。选试合格的,呈请皇帝授给官职。

  选试的内容有四项:一是“身”,相貌外表要端正;二是“言”,言词要清楚;三是“书”,字要写得端正美观;四是“制”,要具有审定文字的能力。

  考中了进士,叫做“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到武则天的时候,皇帝还在宫殿上亲自出题考试。所以有人把进士叫做“天子门生”,意思是由皇帝亲自考取的。

  由于进士很难考,为了达到考取的目的,应考的举子就在考前和考试期间想出种种办法进行活动。有的到处叩拜公卿,送礼物、献文章,想得到公卿的赏识,好替他向主考官推荐。有的甚至跑到官僚的车马前跪献文章,表示自己的诚意,这叫做“求知己”。

  有的把自己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写成卷轴,献给达官贵人或者名流学者,请他们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叫“行卷”。行卷的第一篇十分重要,它往往决定看的人的印象好坏,所以举子们都十分用心。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到长安应考,向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行卷。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姓名,开玩笑地说:“米价方贵,长安居大不易”(长安米价正贵,居住很不容易),有点看不起白居易的意思。等到他打开行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念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的时候,不由得大加赞赏,说:“能做这样的诗,‘居’亦‘易’矣!”于是,到处赞扬白居易的才华。

  行卷促使一些读书人在应考以前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努力创作高水平的作品,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不过也造成了钻营、贿赂和投机的风气。

  实行科举制度,官吏的选拔和任用都由中央决定,这就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使大批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像家世毫无名气的李义府,怕自己不能参与政权,曾经写诗说:“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上林苑有许多树,没有一枝可以让我停留)。唐太宗回答他说:“我将全树都借给你,哪里只是一枝啊!”

  后来,李义府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社会,最后做了宰相。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