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唐太宗

三〇

  §第十五章 鼓励忠谏

  唐太宗平定了突厥,巩固了边境,就集中力量治理朝政。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全国的民户还不到300万,只有隋朝的1/3。从洛阳到山东几千里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

  唐太宗虽然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但是他亲身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他亲眼看到强大的隋王朝被造反的农民推翻了。所以,他当了皇帝,总是不忘隋朝灭亡的教训。他经常对他的儿子说:“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这实在可怕啊!”他又说:“水能载船,也能翻船。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船。”这些话说明唐太宗多少认识到了农民的力量,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爱护百姓,使社会安宁。

  建国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征,君主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古时候,把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

  唐太宗很注意纳谏。他曾经对大臣萧瑀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几十张好弓,以为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弓了。不久前,拿给制弓的师傅看,他们却说,都不是好弓。我问什么缘故。他们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邪,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自己过去鉴别的不精。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情,我怎么能都懂得呢?”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令修复洛阳宫,准备自己到洛阳游玩的时候使用。给事中(专门负责向皇帝上书论述政令得失的官员)张玄素上书反对。他说:“修复洛阳宫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

  当年,隋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2000人拉一根大柱,从几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气还没恢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残暴吗?”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说:“你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如何呢?”张玄素说:“如果这个工程不停止,陛下一定会得到和隋炀帝、夏桀、殷纣一样的下场。”尽管这番不客气的批评听起来很不舒服,但是唐太宗还是做了认真的考虑,觉得张玄素的话有道理。他感叹地说:“我考虑不周到,你说的很对。”于是立即下令停工,并且赏赐张玄素200匹彩缎。

  还有一次,濮州剌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罢了官。

  他跑到唐太宗那里求情,说自己多年在秦王府跟随唐太宗东征西讨,如今天下已定,自己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唐太宗很同情他,打算恢复他的官职。魏征知道以后,坚决反对。他对唐太宗说:“过去秦王府的人,现在官居要职的非常多,如果人人都仗着旧关系为非作歹,谁还肯做好事呢?”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做秦王,不过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做了君主,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说完便赏给庞相寿一些缎帛,打发他走了。

  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撰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君主看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国史上怎样写的,把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有什么不好呢?”房玄龄把有关高祖、太宗的两部分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6月4日下面记载的有关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还说:“史官写历史,应该去掉浮词,直书其事,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以示鼓励。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征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18岁,其实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

  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唐太宗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征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招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

  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曾明令规定:关中百姓免收租赋二年,关外百姓免除劳役一年。如今已经服了劳役或交了租赋的又被征当兵,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

  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征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唐太宗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从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并且提升他担任了太子太师这样高级的官职。

  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而大发脾气。魏征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征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呢?”

  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畏惧。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看见魏征走进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的时候,鹞已经闷死了。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魏征常常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征敢直言,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唐太宗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马上心平气和了。

  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意思是说,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知道历代兴衰和更替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

  正因为唐太宗能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