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女人慈禧

九五

  这5位女人,那拉氏大皇帝3岁,已经21岁了,超过了清宫规定的选秀女的年龄,而且相貌平平。她为何列第一位?因为,她是慈禧太后亲弟的女儿;江西巡抚之二女最美,光绪皇帝最为中意;礼部左侍郎之二女,各有千秋,皇帝也很满意。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带着一大群人,在体和殿正式选择皇后。慈禧太后坐上座,光绪皇帝在一旁侍立,太后座后两边还有荣寿公主、福晋、命妇多人侍从。太后座前设一张小长桌,桌子上放着一柄金镶玉如意,两对绣花红荷包,这是清宫作为选定皇后、嫔妃的定情礼物:皇帝选中皇后,送上如意;选中嫔妃,送上荷包。

  慈禧太后扫视座前众人一眼,慢慢地说:那拉氏端庄贤淑,有国母之姿。皇帝,你选吧。谁适合做皇后,你自己决定,看谁合意,就给她如意就可以了。

  慈禧太后一边说,一边紧盯着光绪,把如意递给他。

  光绪皇帝接过如意,不敢看太后的眼睛,谦卑地说:这是大事,当由亲爸爸您来定,儿臣不能自己作主。

  慈禧太后笑了起来:皇帝,你自己娶皇后,你自己作主吧。

  光绪皇帝拿着如意,不再犹豫,大步走到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面前,正想把如意递过去,身后响起了慈禧太后坚定而冷峻的声音:皇帝!

  光绪皇帝吓了一跳,浑身一抖,不自觉地转过身来,望着他称为亲爸爸、事事都想替他作主的慈禧太后,眼睛里满是怯弱、恐惧和无奈。

  慈禧太后示意授给站在第一位的那拉氏!她慢慢地说:那拉氏端庄贤淑!

  光绪皇帝木然,像一下子失了魂一样,木呆呆地将如意授给了那拉氏。

  慈禧太后眼光寒冷,冷冷地盯着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心想:这么娇艳的两个女人,一旦入选,不得迷惑皇帝?夺皇后之宠?

  慈禧太后吩咐荣寿公主:去,把荷包授给长叙二女!后妃之选,就这么定了。

  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慈禧太后正式发布两道懿旨:

  第一道:选择亲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

  第二道:选原侍郎长叙两女他他拉氏为嫔:姐姐15岁,为瑾嫔;妹妹13岁,为珍嫔。

  这是个大喜的日子,御史屠仁守想升官发财,苦想了几个日夜,最后自鸣得意地投慈禧太后之好,郑重地上了一道奏折,建议:外省密折,廷臣对奏,仍书皇太后圣鉴字样。

  想不到,慈禧太后勃然大怒,立即批复:苦于举行伊始,又降懿旨!饬令仍书圣鉴。披览章奏,是出令未几,旋即反复,使天下后世视予为何如人耶?!垂帘听政,本属万不得已之举!

  慈禧太后觉得还是不痛快,拿起朱笔,在原折上又写道:甚属乖谬!甚属乖谬!此事关系甚大,若不予以惩处,无以为逞臆妄言、乱紊成法者戒!

  慈禧太后习惯性地扔掉折子,叫喊:将原折掷回,开去御史差使,永不叙用!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皇帝举行大婚。这一天,大学士额勒和布为正使,礼部尚书奎润为副使,持节和皇后册宝,前往皇后府邸行奉迎大礼,迎接皇后凤舆从大清门、午门正门入宫。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光绪皇帝举行隆重的亲政大典。光绪皇帝率领王公大臣,亲谒慈宁宫,拜谒慈禧太后,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然后,光绪皇帝回宫,临御中和殿,执事官庄严行礼。皇帝穿戴整齐,龙行虎步,前往太和殿,在一片乐声之中,登上皇帝宝座,面南端坐,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宣读表文,颁布诏书,光绪皇帝正式亲政。

  慈禧太后吩咐,在后宫召见光绪皇帝和皇帝师傅翁同龢。她坐在紫檀木的罗汉椅上,一身绣着兰花的锦服,她一字一顿地说:皇帝,你正式亲政了。今天,约法三章!第一,不可改章程!

  光绪皇帝跪在地上,毫不犹豫地应声回答:断不改!

  慈禧太后继续说:第二,不可变祖制!

  光绪皇帝毅然说:断不变!

  慈禧太后沉吟片刻,严肃地说:第三,军国大事,及时呈奏,不可擅自主张。

  光绪皇帝没有回答,跪伏在一边的翁同龢心里焦急,轻声叫道:皇帝!

  光绪这才回过神来:断不主张!

  帝师翁同龢放下心来,他随之说道:皇上开始忧心国事了。皇上会经常面奏太后,恭听训示。

  慈禧太后非常满意,她打量着长大成人的光绪皇帝,心里有一种很别样的感觉。她觉得,这个高大的男人,白净瘦削,过分敏感,内心怯弱,是按照自己理想的状态塑造出来的皇帝,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只是,皇帝身边的这位帝师,虽然对自己十分恭敬,但他的内心向着皇帝,随时都会掀起风波。

  光绪皇帝与帝师翁同龢,关系非同寻常,两人心心相通。翁同龢忠诚于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十分信任他。翁师傅每天先到书房,与光绪皇帝见面,然后再到军机处,面对群僚。

  史官记载:一日,文正(李鸿藻)入值少早,常熟(翁同龢)甫至书房。文正甚诧。及常熟去,礼邸(礼亲王)云:公始知耶?殆日日如此!

  从光绪十五年开始,慈禧太后表面上离开了皇权:她应该移居慈宁宫,但她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宁寿宫居住,并将更多的时间置身于西郊御园的颐和园。

  史官称:太后此时,表面上虽不预闻国政,实则未尝一日离去大权。身虽在颐和园,而精神实贯注于紫禁城也!

  史官又称:是时,太后初归政,方借园居娱老。上春秋盛,每事不欲自专,必秉命而行,常时辄一月数问起居!

  史官再称:其时,上用人行政,仍随时秉承,莫敢违焉!

  即使这样,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很快形成了帝党势力,他们以紫禁城为政治舞台,认为皇帝亲政了,可以大展身手。史官说:大员中,最为帝所倚任者,乃翁同龢。翁同龢是帝党骨干,由他秉持政权。其实,朝廷大臣之中,一直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翁同龢为首,包括潘祖荫、王文勤、沈文定等;北派以李文藻为首,成员有徐桐、文祥等。

  慈禧太后在朝廷政务中,总是袒护北派,以北派为自己的心腹,视同武则天的北门学士集团。光绪皇帝偏向着南派,视南派为自己可以依靠的大臣。皇帝亲政,南北两派汇合在皇帝的大旗下,朝廷似乎是光绪的天下了。实际上,帝党的成员,都是清流派的朝官,大多是词馆文人、台谏御史和血气方刚的大臣。他们以救国为己任,敢想敢干,但手中没有多少实权。

  史官称:太后袒北派,皇帝袒南派。当时之人,皆称李党、翁党,其后则竟名为后党、帝党。后党,又浑名老母班;帝党,又浑名小孩班。

  以慈禧太后为首,集结成坚实有力、大权在握的后党集团,他们以颐和园为活动中心,一切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军政事务和人事安排都悄悄进行。后党的主要人物是京城王公大臣和各地封疆大吏,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朝廷重臣。

  皇帝亲政以后,帝党的核心人物浮出水面,就是身兼军机大臣、总署大臣、户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的帝师翁同龢。翁师傅曾真实地记载当时的情形:现在,办事一切照旧。大约寻常事,上决之;稍难事,枢臣参酌之;疑难者,请懿旨。何为疑难者?军国大事也。

  慈禧太后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修葺一新的颐和园,宫中、朝中之事,每天都有心腹之人奏报。每个月,她会不定期地回到皇宫,住上一两天,而皇帝则要五六次地到颐和园中奏报、请安。

  史官称:皇帝每遇国事之重要者,必先禀商太后,然后降谕。

  史书记载:皇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