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刘秀

  §二、随兄起义

  刘秀虽然这时心中已经有了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和大哥刘縯相比,他显得沉默寡言,给人一种老实稳重的印象。由于他去过远方,也算得上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乡里的人有了事情,都愿意去听一听他的意见,有一次他还为了一户姓侯的人家逃租的事情找过当地的地方长官严尤。

  这时,王莽的新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王莽刚登上帝位的时候,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了一套“托古改制”的政策。他首先宣布恢复古代的井田制,把全国的土地改名为“王田”,把奴婢改名为“私属”,规定“王田”和“私属”一律不得买卖,他还规定煮盐、冶铁、酿酒、铸钱和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全部由政府来掌握,老百姓到山川河泽地区打柴、打渔和采集野果、野菜等活动,也要向政府交纳十分之一的租税。他还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每次改革,他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兑换质量较高的货币。他的这些改革措施,侵犯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这些人逐渐转向了反对王莽的势力中去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他采取了大封公侯的方法,他大封公侯二千多人,但是由于财政困难,每人每月只能得到几千块钱,日子过得非常的穷困,有些所谓的公侯,有时甚至连这几千块钱也不能拿到手,只能替别人当雇工过日子,真是公侯不值钱。

  为了转移国内的社会危机,王莽对外进行战争,企图以此转移国人的视线。公元9年,对北方匈奴的战争爆发,他大募天下的囚徒、丁男、兵卒三十多万人,分十二路攻击匈奴,但是由于粮食一时难以筹集,大军只好逡巡边境,匈奴闻听王莽将来征讨,便起兵发难。本来在汉宣帝以来,匈奴和汉族人民之间已经开始融合,接受汉族的文化,和边境地区的人民和睦相处,由于长期没有战争,边境地区日益地繁荣起来,但是现在匈奴兵纵横边境,大肆掳掠,一时间,边境狼烟四起,警报频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方朝鲜和南方少数民族都相继起来构难,王莽政权顿时就有些焦头烂额。

  公元17年,王莽下令没收官吏家财五分之四充公,允许下属告发长官,允许奴婢告发主人,他企图以打击豪强的办法来收拢民心。但是,他新任命的官吏,由于国家财政紧张,都拿不到俸禄,只好任令他们上任之后,搜刮致富。这一年,天下发生饥荒,尤其是荆州地区,灾情更重,饥民最初还可到野地掘草根度日,但是很快连草根都罗掘殆尽,饥民之间常常因为一块树皮而互相争夺打斗。新市(今湖北京山地区)人王匡、王风经常为饥民调解讲和,很得饥民的拥戴,这时看到老百姓实在不能活下去了,便带领大家起事。南阳人马武、颖川人王常、成丹等来归附,短短的几个月,起义的部队就增加到八千多人,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所以他们的部队又被人们叫作绿林军。公元18年,山东琅琊人樊崇率农民起义,聚集数百人进入泰山,附近的饥民纷纷来归,很快他的部队就达到了一万多人。由于他们在作战的时候,把自己的眉毛用赤色涂染,所以人们把他的部队叫作赤眉军。

  王莽面对农民起义,就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带十万大军来镇压起义军,王匡和廉丹的部队一路上征饷索械,抢劫掳掠,纵兵扰民,百姓受苦甚深。

  于是人们便编了一首歌谣来表达对他们的怨恨:

  宁逢赤眉,莫逢太师;

  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这样的部队,失去了人心,自然不能消灭起义军,更始将军廉丹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起义军杀死了。

  公元22年,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只好分成好几路离开绿林山,其中王匡、王风一路进入了刘秀的家乡南阳。

  刘秀有一天进宛城(今河南南阳)卖稻谷,遇到了朋友李通和他的堂弟李轶,李通告诉刘秀,现在天下大乱,正是起事的时候,希望他能抓住时机。刘秀早有起事的意思,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约定李通等人在宛城作内应,刘秀和李轶回舂陵募兵,然后率军前来,到时里应外合,一举占领宛城。

  刘秀回家后,把与李通的约定告诉了大哥刘縯。

  刘縯自从王莽废汉以来,早就对王莽政权不满,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他于是召集旧日结交的朋友,大约有一百多人,对他们说:“王莽暴虐,天下分崩离析,而今又枯旱连年,兵革并起,这是老天要灭亡王莽,现在正是我们起事恢复大汉的时机。”他的朋友都拍手赞成。他于是分遣亲朋四出,招募部队。

  同乡子弟听说刘縯要起事,都说:“刘伯升(刘縯的字)造反,拉我们送死。”都纷纷逃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