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寓伟大于平凡 ——顾英奇

  1954年12月25日,翁永庆大夫带我去见朱德同志。当时,我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调到北京才一个多月。这是我第一次去见全国人民敬仰的朱总司令,行前,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之感。及至见面后,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人民的公仆、群众的领袖。他俭朴的生活,敦厚的性格,朴实的谈吐,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后来,当我读到续范亭先生赠总司令的诗句“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时,深感其真实地描绘了人民总司令的风貌。

  1955年7月12日,我正式到朱德同志身边工作,直到1965年10月15日离开,在长达十年多的时间里,我耳濡目染了他老人家的崇高思想、博大的胸怀、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模范的言行,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他寓伟大于平凡,于平凡中见伟大的品格,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艰苦朴素堪称楷模

  朱德同志的美德之一是崇尚简朴。他一生和旧势力、旧观念作斗争,为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大众谋解放,一生中过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我第一次见总司令时,只见他贴身穿的是一套浅蓝色丝绸面的丝棉袄裤,袄裤面已完全破烂,补丁挨着补丁,不知穿了多少年,一直舍不得丢弃。外边罩一套制服,照样年年穿它过冬。一直到1960年以后,这套棉衣实在无法再补了,才换了一套新的。朱总还有一双穿了多年的老式棕色皮凉鞋,颜色已褪落得斑驳不匀失去光泽,但他也总是不肯换新的。他老人家每年夏天叫卫士同志给拿这双鞋,有时风趣地说:“拿草鞋来”,同志们都知道朱总要的是这双凉鞋。直到1965年我离开时,这双鞋还在伴随他老人家过夏。1956年有一天,朱总司令向卫士郭盛魁同志要一套灰色吡叽料中山装。小郭说:“那套衣服两只袖子已经磨得破烂不堪,不能再穿了。”总司令坚持说:“补一补,还可以再穿嘛!”衣服补好后,他很满意,高兴地说:“衣服不怕它破,破了可以补上,洗得干净,这样穿起有什么不好?中国人、外国人看了都好嘛!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带头艰苦朴素,做出榜样。”

  1954年的一天,工作人员正在大扫除。总司令散步回来看见后很高兴,对大家说:“每个人都要锻炼,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变了,不俭朴了。我们的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我们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于满足的。”

  那些年,工作人员为了保护朱德同志的健康,总想给他改善一下伙食,以保证营养。厨师邓林同志为此想了不少办法。而朱德同志为了这件事不知和邓林师傅谈过多少次话。有一次,总司令笑着问:“邓师傅是不是资本家呀?”邓师傅红着脸赶紧说:“首长莫开玩笑,我哪里是什么资本家呵!”总司令依然和蔼地说:“不是资本家,怎么那样阔气呀?不要天天都成席嘛,要吃家常便饭。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青)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人民生活水平之上。”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总司令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更严了,减少了粮食定量,一般不吃肉食,并反复对大家讲: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要同他们同甘共苦,节约一点是一点,绝对不能铺张浪费。他真正做到了同全国人民一道节衣缩食,共渡难关。

  名重不骄平等待人

  朱德同志为国为民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建立了丰功伟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十分敬重他。而他自己一贯以普通老百姓的形象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从不居功自傲。他宽厚质朴,和蔼可亲,平等特人。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有一天午饭时,卫士向总司令报告:“董老夫人何莲芝同志上午曾来看望康大姐,大姐不在。何大姐曾问到总司令,我告诉她:您正在楼上办公。她就回去了。”总司令听完后和蔼地对他说:“你这个同志呵,怎么能这样子待客呢?周公离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又是宰相,很谦虚。周公有时在一次洗头当中,三次握着头发接见来访的人;有时在吃一顿饭当中,三次吐掉口里的食物接见来访的人。这叫作‘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古人都讲谦虚,不搞官僚主义。你不让客人见我,就给打发走了。这样做,多不好呵!”总司令那种心平气和、循循善诱的态度和对来访者的谦虚诚恳、平等待人的精神,使在座的人都深受教育,深为感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到朱德同志身边工作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阅历浅,经验少自不待言,政治上、业务上也不成熟。朱总司令那时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从任何方面考虑,我们之间相差都极为悬殊。在近十年的接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总司令既没有官气,也不摆老资格,甚至连年龄上的老资格也不摆。他对我这个青年人很尊重、信任和爱护。尽管他平时说话不多,但他用行动来说话,他对同志充满深厚的感情。十年当中,一些老首长和同志们都喜欢称呼我为“小顾医生”、“小顾大夫”。但朱总司令却一直亲昵地称呼我为“顾医生”,“顾大夫”。总司令这样郑重地对待我,我觉得那是出于对知识分子尊重的一种表示。在医疗保健方面,朱总对我的意见也很尊重,一有事总是说:“请顾大夫来”。听了我的意见之后,他总是说:“可以”,接着就照办。从来没有在保健医疗问题上乱发表议论,自做主张。同时,他又不盲目听从,而总是在医生讲明道理之后,再接受检查或治疗。一旦接受建议,他又能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到底。

  1960年,我因血清转氨酶偏高,于2月15日住进北京医院。住院前我和康大姐、秘书、警卫商量好,请他们一定劝首长不要去医院看我;我出院之后,一个时期之内也不来接触首长。但是,在3月27日这天,朱德同志和康大姐突然一同来到我所住的北京医院东房子510室。东房子病房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从病房门进入室内要下十多级台阶才能抵达地面,行走很不方便。总司令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以七十四岁高龄,不避疫病,亲临探望,垂询病情,慈祥亲切,使我很受感动。病房的医生、护士和病友,也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朱总司令这样一位高职领导同志,竟能如此关心一位青年医生。当我目送他老人家的身影离去后,不禁想到,在这位老革命的心中,有多么淳厚的感情和多么深沉的友爱啊!

  1962年,有一天康大姐来到我的住所,手里拿着总司令手书1961年3月3日的诗作“游越秀公园”一首,并转告说:“老总让我来看看你,他还送你一幅字留作纪念。”大姐还询问了我的情况。我深知,这是总司令和康大姐对我的慰勉。我们尊敬的朱德同志就是心中既装着对全中国人民的热爱,也装着对一般同志的关怀,这看似平凡,却又多么伟大!

  朱德同志对我的关怀一直持续到最后。“文革”那些年,他经常向周围的人打听我。我知道这是怕我遭遇不测。为了使这位老人放心,我曾几次去看望他。

  总司令的谦虚、淳朴、平等待人和严格要求自己的作风,表现在各个方面又是贯彻始终的。他每次外出视察回来,都要征求随行工作人员的意见:“你们谈谈,我这次外出与人接触当中,有没有摆架子的地方?”出差在外地,凡离开一个地方,他都要向厨师、服务员、警卫道谢、告别。

  总司令的崇高人格和道德修养,是我党的精神财富,是值得后辈永远敬仰、学习的。

  襟怀坦荡坚持真理

  朱德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很高,思想修养很好,实事求是的作风很突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显示出他襟怀坦荡、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

  在我刚到总司令身边工作不久,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是1955年7月间,在一次健康检查会诊之后,总司令留几位医生吃饭。席间,有一位老中医发议论:“西医就是不科学,什么病都是一个治法,不懂得辨证。”大家听了他的议论,不禁愕然,但谁也没有讲话。这时,总司令笑吟吟地说:“老先生,我要批驳你的观点。科学是客观存在,你说西医不科学,如果不科学它就不会在二百多年里发展得这样快;同样地,如果说中医不科学,那就没得办法解释为啥它存在了两千多年。所以,中医、西医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它们的道理。不能说我这个科学,你那个不科学。你们中医、西医要团结,要互相学习,将来我们中国医生在世界上,就是本领最大的医生!”朱德同志不是研究医学的,但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站在医学发展史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高度,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且坦诚直率,态度鲜明,使在座的中医、西医和领导干部都受到了教育。

  1958年,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吃大锅饭”,并且从一开始就被当作“革命的新生事物”肯定下来。

  朱德同志对这种做法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经过一段充分调查研究之后,十分了解农民群众的真实想法,是不愿意吃“大锅饭”的,因为吃“大锅饭”否定了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打击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巨大浪费。朱德同志不顾当时一边倒的形势和个人得失,在各种场合包括在中央的会议上,公开坦诚地反复表达己见,直到致函党中央陈述自己的观点,表示不赞成这件事。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有一天朱德同志找两位省委书记来谈话。当时,因秘书有事外出,便找我去做记录。在听了两省情况汇报后,朱德同志又尖锐地指出:食堂若不退回去,就要改造,以自愿为原则。农民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他们知道在家吃饭比在公共食堂吃好,可以把粮食节约下来,把猪、鸡、鸭喂起来。去年吃“大锅饭”把东西吃掉了,这是个极大的教训。

  彭德怀同志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遭到错误地批判之后,有一天晚饭后,朱德同志要去看望彭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觉得这个时候去不合适,替他担心,怕他被牵连进去,因而进行了劝阻。朱总听了同志们的劝阻后,边踱步边沉思,最后还是以光明磊落的态度,义无反顾地去看望了自己的亲密战友。在庐山会议以后,朱德同志也受到了错误地批判和不公正地对待。但他总是坦然处之,虽遭非议而不悔,真是“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样宽。”

  “文革”期间,朱德同志横遭林彪、“四人帮”的无耻诬蔑和打击。一时间恶浪滚滚,黑白颠倒,把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说成是毛泽东、林彪会师,“朱德的扁担”变成了“林彪的扁担”,甚至说他“连一天总司令也没有当过”。面对魑魅魍魉,他总是淡然置之,既不动怒,也毫不气馁。对孩子们的询问也只是说:“历史就是历史,谁也篡改不了。”在那之后不久,有一次康大姐对我说:“他这个人的心胸是很宽宏的,人家说他连一天总司令也没有当过,他只是一笑,说这对别人一点损害也没有,只是否定了他自己。”我曾反复琢磨朱总这句话。是呵,历史是客观存在,谎言只能暴露说谎者是骗子。林彪的诬蔑,对总司令来说正如尺雾障天,无亏于大,寸云点日,无损于明。然而,面对那样的恶劣行径,能平静自如,知其必败,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

  1966年12月的一天,朱德同志偶感风寒,我去看望他。那时,北京城已经闹得翻江倒海,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可是总司令的家依然是那样整洁、朴素、宁静。当我进入办公室时,他正坐在办公桌前,他的面貌和神情仍然是我所熟悉的,慈祥泰然,镇定自若,双目炯炯有神,统帅的威仪一如当年。他虽已八十高龄,又两年未见,并没显出多么苍老,只是头发更加花白稀疏了。听说我来了,他很高兴,他的笑颜淳朴而又富有感情。照例握手、让坐、吃茶,依旧闲话家常。这一切使我几乎忘掉了外边的严酷现实,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他身边工作的平静生活。他高若五岳,博如大海,置千军万马中而不惊,处崎岖坎坷而不馁。他当时那种迥异于常人的精神力量,至今令我钦佩。

  革命到老学习到老

  朱德同志非常重视学习。他不但自己坚持学习,而且还帮助、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建国以后,朱德同志已进入老年,但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激励自己。50年代,他常在工作之余阅读马恩列斯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有时外出散步还带着书,中间坐下来休息时,就读一段。出差到外地也带着书,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他就读书。朱总读书很细致用心,每读必圈点,作眉批。每当中央向全党干部提出读书计划、读书目录,他就身体力行,带头按中央指示办,并要求他所在的党支部的同志都来学习。有时他自己制定选读计划,坚持不懈。60年代以后,他年事日高,自己读书越来越困难,就请身边工作人员和他一起学习,两人读一段,讨论一段,循序渐进。我和另外几位同志都轮流和他一起学习过。这样,又读了大量的马恩列斯著作。那些年帮他读书最多的是护士郭勤英同志。她同总司令不但读过许多马列经典著作,而且通读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常常是小郭给他通读,他给小郭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文章形成的过程,对当时革命进程所起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现阶段的重要意义等。总司令研读《毛泽东选集》总共有十多遍。除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外,朱德同志还非常注意政策、时事的学习。60年代前后,他曾多次组织身边工作人员讨论当时中央的一些政策。在讨论中,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他自己则常发表一些精辟、实在、符合客观实际的意见。如1958年11月间,他就组织过《十五年共产主义建设纲要(草案)》的讨论。他发表了不少与《纲要(草案)》不同的意见,特别强调要根据条件办事,要有小自由,有自愿,有纪律,不要命令主义,不要强求一致,要提高而不是要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等等。其后,还组织讨论过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朱德同志直到晚年,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密切注视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自己不能看报刊,就让家里人或身边工作人员,把报刊上的重要消息和文章念给他听。

  战士情怀青春常在

  朱德同志心胸豁达,步伐坚定,虽届高龄但充满活力。和他在一起,随时都可感受到他的进取心理,抗争精神,战士情怀。他志趣健旺,壮心不已,因而得以永葆青春。

  朱德同志爱好相当广泛,第一爱好就是体育锻炼。他把体育锻炼视为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目的明确,决心很大。他常说:“要革命,就要锻炼身体,身体不好,是不能为革命作更大贡献的。”他热爱体育,但并不奢求条件,而是以最简朴的方式,求得最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他的晚年生活很有规律,散步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每天早晚一定散步,有时工间休息,也要散步。他散步一般走得较快,七十多岁时,还是大步流星,两臂大幅度摆动,当年的雄风犹在。早晚散步后,要做自编的体操,以四肢、腰部、头颈及呼吸运动为主。寓体育于生活是朱德同志体育锻炼的一大特点。他在中南海居住时,住在二楼,每顿饭都要走出家门到另一座楼的餐厅就餐。每年夏天到北戴河也是住在二楼,到另一幢房子去用餐。在他七十岁以后,工作人员为照顾他生活方便,准备把卧室、办公室布置在一楼,这样他出入可方便些。当工作人员向他报告这一考虑时,他没有同意,曾风趣地说:“住在楼上,楼下吃饭,上上下下,强迫锻炼。”

  爬山是朱德同志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他总要在星期天、节假日,或利用工作之余去爬山。在桂林市叠采山明月峰下的石崖上,镌刻着朱德同志和徐特立同志在1963年1月29日爬叠采山后,彼此唱和的两首诗。朱德同志赠徐老诗为:“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徐老步韵和诗一首为:“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那一年朱德同志七十七岁,徐老八十七岁。两首诗记载了两位老人登山的情景和壮志豪情,也留下了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事隔二十七年,我们这些在场的人,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两位“登山健将”的勃勃英姿。

  朱德同志从事体育锻炼,表现出强大的意志。他每年到北戴河海滨,都坚持每天下海二次。他不只在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时坚持,在白浪翻滚、凉风夹雨时也坚持。有时,因下雨气温下降,水温低到摄氏十八度以下,大家劝他这样天气就不要下海了。他却戴上草帽,撑起雨伞,然后笑向大家,以热烈的口气说:“谁愿意去,走呵!”随即大步向海滨奔去。朱德同志坚持游泳锻炼一直到去世前的1975年,时年八十九岁。他那种藐视一切困难的决心,钢铁般的意志,高龄而葆青春的气势,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朱德同志还喜欢书法。晚年,他每天午饭后,站立悬肘写大字半个多小时,坚持多年而不辍。在我同他接触的十年中,朱德同志曾赠我三幅墨宝。除前述的一幅外,还有1963年为我和我妻子许奉生书写的毛主席《七律·长征》;另一幅是1964年为我书写的1941年自作诗《赠友人》。每逢我观赏这几幅字画时,就唤起我对朱德同志的无限怀念。

  朱德同志还喜欢作诗、弈棋、养兰,以及戏剧、园林、花卉、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等。总之,他爱好广泛,兴趣高雅,生活丰富多采。兴趣与爱好不是他的生活目的,而是用其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以便更好地为革命工作;同时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高尚精神境界。朱德同志一直到最后,始终保持了春山不老,郁郁葱葱的状态。

  革命到底至终不渝

  朱德同志在青年时代毅然抛弃高官厚禄,寻求革命真理。自1922年投身共产主义事业,戎马倥偬大半生,为建立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皓首壮心,继续为国为民,奋斗不已。

  他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着爱,对社会主义事业十分关心,对我国取得的每项成就都欢欣鼓舞。二十多年间,除在京工作、开会外,他经常外出视察,调查研究,不断地把所了解的情况向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报告,提出看法、意见和建议。今天看来,他的许多观点是正确的,有些堪称远见卓识。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四面八方,而且绝大多数省、市都不只去过一次,少则二、三次,多则八、九次。对北京大大小小的许多工厂企业,包括一些手工业工厂,早在50年代他就视察过,到他七、八十岁的时候,还是不辞辛苦地进行视察,像首都钢铁公司,建国以来他总共去过二十多次。

  他每次到外地视察,常以一地为出发点,然后向不同方向往返奔波。每到一地他就深入到车间、钻井台、采矿工作面、庄稼地、果园、毡包、牧场、垦区、军营、战士宿舍、工人食堂、农牧民家里,与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农民、牧民、战士谈话、开会或探望。一天时间都在行车、飞行、视察、访问、开会中渡过。看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他的心情就十分兴奋,常常乐而忘疲。

  1975年3月6日,朱德同志写下了“革命到底”四个大字以明志。这四个字充分体现了朱德同志一生的理想、奋斗和追求,全系于民族的自由解放,国家的独立富强,人民的幸福安乐,表达了一位革命者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境界。

  正当“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周总理不幸逝世了,毛主席重病缠身。当时,朱德同志已经跨入了九十高龄,但他不顾年迈体衰,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要求增加工作,目的是希望减少毛主席的负担。他对国内、国际事务十分关心,对“四人帮”的疯狂叫嚣横眉冷对,态度非常鲜明。真是“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英雄气概不减当年。

  1976年6月26日,朱德同志因重病住院,但他仍惦记着还有一次会见外宾的任务,直到秘书报告说,已另安排别人会见之后,他才放心。7月6日逝世前,他还不住地说:“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

  朱德同志一生为革命,忠贞不渝,一直奋斗到最后一息。他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篇章。朱德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他的高尚品质,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万代子孙的心中。

  1991年7月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