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高处你是否能胜寒

  现代社会科技、经济日益发达,髙层建筑一栋栋拔地而起,在一些城市的经济核心区域,超高层建筑更是星罗棋布。对于寸金尺土的一线城市来说,要展示自己的财富、 地位和身份,往往要在建筑物上与别人“竞比高”,除了奢华、时尚、高端的外立面, 高度也能体现一栋建筑的价值。所以,每座城市实力的角逐,便成为建筑物高度的比拼,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一栋栋超高层建筑背后,是设计师、建筑工人历经艰辛的成果,尤其是建筑工人, 他们克服恐高的心理,从地面不断往上爬,当中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恒心,我们无法想象。 因此,高空作业被视为一项艰巨且危险的工作。人们常认为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主要 是从高处坠落造成伤残、死亡。然而高空作业还会造成精神压力,由此带来的危害也 不能忽视。

  这是因为,人离地面愈高,愈易产生害怕坠落摔伤、摔死的紧张心理,尤其是当 从高处向下看时,心情更加紧张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更容易发生失误行为。

  其次,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促使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暂时性血压增高。当从高处回到地面后,紧张心情得到缓解, 脉搏、血压才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如长期从事高空作业,尤其是二级以上的高 空作业,所引起的精神紧张长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由紧张引起的血压升高也得不到 恢复,因此这种行业的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随工龄增长而明显增高。此外,长期精 神紧张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患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多, 为对照人群的3?5倍。

  长期居住在高层住宅的人们,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到居住环境的整体质量。

  一位心理医生指出,住在高层的宝宝更少到户外活动。如果孩子童年常隔着窗子 在远处看着事情发生,久而久之就会建立一种强烈的非真实感——世界是遥远而不可 接触的,导致他们长大后更愿旁观而不愿参与。他们更习惯以理性冷静的心态思考, 但不擅长沟通和动手操作,甚至不愿承担责任,社会交往能力会比那些在低层生活、 更多在户外活动的孩子要差。而住低层的孩子一旦发现外面发生什么新鲜事,会尽快 跑出去,容易养成活泼好动、好参与的性格。

  由于高层住宅的特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我们对于居住的心理渴求:住得更亲近自然、 同时能方便地与人交往。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高层住宅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 现代社会,居住性的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恰恰就是城市发展和人 们居住需求的影响,许多城市居民,往往只能选择高层住宅,城市孩子们也只能在高 层住宅中成长。居住在高层住宅的人们,往往更为理智和独立,很多时候遇到问题他 们首先要自己独立解决,久而久之,邻里之间容易产生距离和疏远,更甚者会出现孤 独感。但我们也不必因此感到悲观,楼层高低并非决定孩子性格的唯一因素,也不一 定导致我们成为孤僻的人,关键是给居住在高层的人们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去亲近自 然和社会。例如经常参加各种户外活动,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住在高层的 孩子和家长最好能经常一同到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这样不但可以促进邻里间的 交往,也能够促进孩子间的交往。

  就居住环境而言,人们希望能达到基本的目标:住得更舒适、更宽敞、更亲近自然、 更有私密性、更自由,同时又能方便地与人交往。然而,改善居住条件的期望面临着来 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和大自然脆弱的平衡,使得解决居 住问题特别是大城市的居住问题显得困难而复杂。由于日益增长的大城市人口和不可 再生的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高层住宅得以应运而生,虽然在与大自然亲近、与邻里更 好的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缺憾,但在保持城市布局紧凑、城市发展需要上,却是理所当然 的发展结果。许多一线大城市形成居住区人口高密度、建筑低密度,高层低密度的居住 形态,例如香港和新加坡,而这些高层建筑居住区,极好地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居住的需 求,同时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于“高”的接受程度已经比过去要更为广阔,只是我 们的心理是否也同样发展到可以适应这些高度?当我们工作、居住在高处的时候,请 不要忘记接触大自然、不要忘记多与邻居交往,不要独自居高,否则就会“高处不胜寒”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