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为什么会出现哄抢事件

  在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里,满足了温饱之后,各地依然会出现哄抢食盐、哄抢药材等现象。人们为什么要哄抢?哄抢中,人们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哄抢者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到社会和他人身上。

  当哄抢者在分析参与哄抢的原因时,总是喜欢说“随大流”和“法不责众”。这 个过程在心理学上叫做“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归因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业 余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 的看法和观念。

  从哄抢者个人角度来说,社会中的孤独的个人为了求生存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会 形成一种依赖群体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就会产生一种被称为“群集欲”愿望。 当个人具有严重不安感和挫折感时,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暗示。因此,单个的个人 不仅会以一种本能心态加入各种社会团体,而且很容易产生一种参加到聚集的群众中 的意愿,与聚集的人群共同行动。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是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 方面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作出的,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内心具有安 全感的个人一般不至于参加聚众而共同实施行为,只有那些具有严重不安感和挫折感 的个人,才有这样的欲望,其目的就在于想在聚集的人群中寻求某种安全感和发泄心 中的挫折感。

  由于多数个人在聚众之中产生交互作用的关系,聚众后所体验的不安感与挫折感 比单独的个人所体验的要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当有人向这种具有严重不安感和挫 折感的个人提出某种指示时,他们最容易接受,并且把这种指示变成自身的目标,表 现出带有激进色彩的情绪波动。

  哄抢事件其实还反映出更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

  比如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并不一致,哄抢油的人并不缺油。整 体说来,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人们都本能地企 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交换行为本身就变成了 “得”与“失”的对照。 如果收益与代价平衡,互动得以维持;相反,如二者不平衡则互动难以长期维持。

  人们在衡量自身得与失之间的关系时,就形成了 “满意度”。满意度的高低,跟 现实中金钱名誉的得失并不一定是统一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体验。同样的处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满意度。钱多的人不一定自我满意度高,穷人也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一直以物质作为交换的,也会顾及精神间的交换。

  社会激烈变化和转型期间的特殊情况,对人们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当人们把所 有问题的原因都归咎于社会和他人时,“趋利”心理就会让个体放大了不满意自我体验, 感到自己获取利益少了,满意度开始下降。同时,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 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避害”心理让哄抢个体认为自己只 是在捡洒落的人民币,对自己并不会有任何坏处。

  因此,在明知一件事情是违法或犯罪的时候,一个人可能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一 群人中有人巳经做了,并且在当时只能看到获益而没有产生相应后果的时候,人们就 会产生非理性思维,最终“捡拾个体”组成了 “哄抢群体”,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哄抢中,人群体现出来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的嫉妒、敌对心理,体现出个体缺乏自 身修养的程度正在上升,这个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哄抢后,人们对“法不责众” 的自我保护心理,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其他人产生不良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具 有消极的意义。有专业人士指出,人们心理卫生健康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哄 抢事件引发的深思表明,对大众心理卫生健康辅导迫在眉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