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杀人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

  “杀人游戏”(又称“警匪游戏”)是1999年由硅谷留学生带回中国的,先是在 上海流行,然后传入北京、广州等地,短短的时间便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中风靡。 据业内人士推测,全国应有30—50万人接触过该游戏。有人称赞其为减压好手段, 有人担忧游戏有暴力色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是满足征服欲、发 泄破坏欲?是缓解心理压力?是考察判断力?也许都不尽然,隐藏在“杀人游戏”背 后的,正是对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动机的测评。

  杀人游戏的利弊如何换算,只怕没人能说清楚。对这个游戏不“感冒”的人,可 以历数出它的种种弊端,而沉溺其中的人也可以一一反驳。

  杀人游戏最饱受质疑的地方,就是谎言。想在游戏中获胜,关键是不管真话假话, 都要说得“理直气壮”。你不能相信其他任何玩家,必须不断制造谎言或者戳穿谎言。玩家们在游戏中达成默契,结下友谊。这些互为“老朋友”的人,也许不会主动询问 你的职业、你的手机号,甚至对你的姓名和年龄都一无所知,但是需要的时候,会给 予热情的帮助。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成文指出,这类游戏属于心理暗示游戏,游戏者追求 游戏的快感和刺激程度往往容易沉迷其中,这对培养一个健康的心态非常不利,过分 沉迷此类游戏必将对身心带来损害。

  “和朋友可以喝酒,可以旅行,可以逛街,可以结死党,可以相互吹吹牛、拍拍 马……但就是不能一起玩‘杀人游戏’。因为,‘杀人游戏’就是一个凶险江湖缩影, 一不小心,就暴露了你隐藏很深的底牌,得不偿失。”这是很多人都信奉的一句话。

  社会学家仇立平认为,在杀人游戏的过程中,玩家需要根据不同角色或自我辩白 或诬陷他人,它让人们有机会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扮演“杀手”,过上一把坏人的瘾。

  游戏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关键在于游戏者的自控能力。“杀人”意味着剥夺人的 性命,以此为游戏将模糊现实的犯罪与游戏的界限,造成犯罪游戏化,从而威胁到他 人的生命安全;此外,“如何在犯罪后不被抓住”是这个游戏获胜的关键,人们在现 实中真正犯罪后,很有可能会模拟游戏的情况,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杀 人游戏”将最严重的犯罪当成游戏,玩家上瘾后,对“杀人”的敏感度也会不断降低, 因此也有人担心“这样一来,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就很有可 能真的杀人了。”

  当然有人也认为,大部分爱玩杀人游戏的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强的逻辑推 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对社会危害性并不大。但是也不能排除游戏过度会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衡。

  “杀人游戏”的参与者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残缺、虚实难辨的局面,敌友与将来都 存在不可预知性,由此,参与者人性的本质和弱点也会不自觉地暴露出来。人的行为模式表现为金字塔形,而塔底则是主导行为的心理动机。据此我们可以把参与游戏者 分为这几种类型:

  权力型:力图保持权威,充当意见领袖者。

  协作型:缺乏主见,追随意见领袖。

  控制型:无论成功与否,只求游戏继续,乐于操盘。

  成就型:把游戏当做工作,苛求成功,从中获得成就感。

  当然还有一种,不善言辞,容易紧张,往往惨遭错杀者,我们称之“无辜型”。

  所以,风靡大众的“杀人游戏”背后其实有着许多神秘的心理动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