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盐碱大王李烛尘

五〇

  李烛尘微微一笑,说:“我这次回来,不是专门检查工作,是特意来看望家乡人民的。来,别客气,请坐。”李烛尘左手指了指写字台旁边的一把椅子,似乎自言自语地说:“20多年了,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王昌勋挨着椅子边坐下来,挺直了身子,长吸了一口气,开始汇报:“我们永顺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三面红旗,工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回顾几年来,特别是近一年来工作,可以说,我们的主要成绩有5点,主要体会有4条……”

  李烛尘摆了摆手,和颜悦色地说:“我看,我们还是随便谈谈吧!你先坐稳当些嘛!我又不是老虎,你也用不着做出一副逃跑的架式嘛!”

  王昌勋被李烛尘这有些幽默的话逗得乐了。他往椅子里边挪了挪屁股,支楞起耳朵,听着李烛尘的话。

  “你说说,我们县里现在有几家工厂呀?”

  “像样的工厂还不算太多,不过也有了几家。有造纸厂、油厂、食品厂,还有一家酒厂。”

  “噢,你们也在酿酒,是用米还是用苞谷呀?”

  “也不用米,也不用苞谷,而是用山上的野果子。”

  野果酿酒引起了李烛尘的兴趣:“这个办法好!野果造酒,既可以利用山区的自然优势,也可以发动农民上山采宝。这不正是毛主席说的‘群众路线’吗?王股长,请你带我们去看看好不好?走着看比坐着听还好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王昌勋带领李烛尘一行步行来到酒厂。在听了厂长胡思玉的简短介绍之后,他们便走进车间。

  车间里,热气腾腾,浓烈的酒香气四处飘逸,工人们正在烧锅里熬果子,身边,蒸气缭绕,脸上滚着滴滴汗珠。李烛尘被酒香、也被工人们感染得有些陶醉了。他走近锅旁,跟一位正在挥锹搅料的青年工人搭上了话:“小师傅辛苦了!请问今年多大了?”

  “20了。”

  “做酒不怕酒气熏吗?”

  “久了,也习惯了。”

  “这种蒸煮原料的工作也能靠机器来做,你愿意学吗?”

  “那当然了,老师傅能介绍我学开机器吗?”这位青工看着眼前这位老者——脚踏一双黑布鞋,身穿一套藏青色中山服,慈眉善目,秃了顶的头上是白花花的短发。他把李烛尘当成老师傅了。

  “好哇。不过这还得一步一步来,先让你们厂长去学学工厂的管理,学学酿酒的整套工艺,包括发酵、勾兑、储藏等等。等到你们厂有条件换成机械生产了,你们就都可以开上机器了。”

  胡厂长插话,说:“我们还试验用蒸发苍子油的设备制造酒精。”

  李烛尘问:“是不是做香料油的苍子油?”

  “就是,”胡厂长接着说,“现在已经试验成功。我们这个厂原来日产酒400斤,现在已经达到2000多斤。要是机械化了,产量可要翻几番了。李部长,就麻烦您帮我们联系一下,去个好酒厂学习学习吧!”

  “好!我就介绍你去四川的沪州酒厂学习。你要保证学习的质量,回来后提高酒的质量,打开销路,酒和烟一样,可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呀!当然啦,还要尽量想办法搞些机械设备。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发展生产,也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李烛尘兴冲冲地察看了每个工作岗位。临别时,秘书起草好了介绍信,李烛尘看了一遍,掏出钢笔,签了字,递给了胡思玉。

  胡思玉接过介绍信,一看签名,惊喜地叫起来:“怎么,李部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烛尘老先生?”

  李烛尘诧异地问:“你认识我?”

  胡思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认识。不,认识,是在我们学校的书上认识的。”于是,他便向李烛尘一行讲了自己与李烛尘神交已久的往事。

  * * *

  1948年,胡思玉在永顺县立初级中学读书。那时,学校有6个班,近300名学生,然而设备简陋,图书奇缺,教师们没有教学参考书,学生们没有课外阅读书。于是,学校就一面向在外地供职的永顺籍人士发函,请求他们赠书,一面就地筹集资金,兴建图书室。

  永顺县中校长符正平毕业于常德西路师范学堂,是李烛尘的后级同学。他知道李烛尘是当代有名的化工企业家,久大公司的总经理;知道李烛尘曾经多次给家乡毛坝小学赠送教科书,还赠过风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李烛尘多次给家乡亲友写信,劝导他们把多余的田地无偿地退还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想到这些,符正平便首先致函李烛尘,请求他支援永顺县中,购赠图书。

  发函后,师生们对于结果如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还不到一个月,李烛尘便从天津来信说,已经购得《新中学文库》一套540册,赠给学校,还鼓励大家办好学校,多出人才。

  永顺、天津相距数千里,为了使这批图书早日到校,李烛尘便请久大盐业公司设在长沙的分公司帮忙。他接到永顺县中的求助函后,随即电告长沙分公司在长沙购买了一部《新中学文库》,用汽车运到沅陵,再从沉陵用船运到永顺。因此,在接到李烛尘的回信十几天以后,这部书便运到了永顺南门外河码头。师生们欣喜欲狂,自己动手,当天就把这批崭新的图书运到了学校。

  而后,师生们自己背砖瓦、运木料,建成了图书室。图书室初名“文园”,一位国文教师做了一幅对联——“文章一大块,园地四时春”。《新中学文库》成了“文园”的第一批藏书。

  《新中学文库》包括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应用技术等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内容广泛,适用性强。这批图书成了师生们的良师益友,赠书的李烛尘先生也成了师生们崇敬的人物。胡思玉就是从那时起,立志向李烛尘学习,做一个企业家。当上酒厂厂长,或许就是他实现自己这一理想的第一步。

  听完了胡思玉的叙述,李烛尘摘下花镜,掏出手帕,揉了揉有些湿润的双眼。他没有料到,自己赠的这些书,竟为县立中学的全校师生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和幸福;自己的赠书之举,竟会在师生中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礼义、重感情的民族。一个人只要为他人做过一点好事,受惠的人们便会永远记.住他,甚至到处传扬他的功德。或许这就叫做有口皆碑吧。今天,自己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部长了,又该为家乡的人民、为整个民族做些什么呢?李烛尘想到这些,深深地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当然,李烛尘先生再也不会知道,他当年赠送的这批书为后来的永顺一中带来了些什么,他再也不会看见后来这动人的一幕——

  1990年3月,原县立中学英语教员刘德辉,以其花甲之年又一次来学校看望这批图书。这位参加过当时的图书分类、编号、陈列、借阅工作的退休老人,对这批书情有独钟,他写道:

  承蒙图书室负责人毕正英同志热情帮助,我们清理、翻阅了李烛尘先

  生赠送的《新中学文库》,并看到了原书登记册。原书共有540册,“文化

  大革命”期间损失一些,现尚存449册,每册都盖有“捐购者李烛尘先生”

  专章。

  我们清查完毕,毕正英同志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册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中

  国著名中学》一书给我看。我高兴地得知,永顺一中已跻身于中国著名中学

  行列。到1988年为止,永顺一中仅高中毕业生就达9900余人,升入大学的

  2100多人。现有图书4万余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