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盐碱大王李烛尘

一〇

  面对着广大百姓的不理解,面对着盐商盐霸的垄断,精盐的推广和宣传无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为此,公司在各地广泛建立分支机构,在南方各省成立精盐公会,积极宣传推广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的精盐。南方各省的精盐公会随时报送与销售精盐相关的风潮和争斗的消息。因此,尽管当时交通及通讯工具不发达,公司决策层还是能及时掌握各方销售动态和市场行情。这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19年是一个让范旭东、李烛尘等化工同仁难忘的年头。由于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的精盐势如破竹地推向全国市场,这一年迦怡和洋行英国轮船都承接在塘沽码头装运“久大”生产的精盐去往长江沿线的大港武汉等口岸销售的生意。范旭东、李烛尘高兴地在南京沿江大饭店的楼顶上燃放鞭炮,表示热烈庆祝。

  世间的事情总是这么奇怪,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必然产生。在此矛盾链中,大矛盾和小矛盾交织发展,错综复杂,千丝万缕。久大精盐公司的发展轨迹也如此。

  按说市场打开了,是件很高兴的事,可令人发愁的事又夹杂其中。即精盐的产量不足,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力求扩大生产,李烛尘着手工厂的扩建工作,增加了煮盐的平板锅,扩建了厂房。并逐步在塘沽新建了10多个小厂,同时改进技术,使久大精盐公司的产量和质量都不断得到提高。他还发动技术人员,利用盐卤的余料,研究试制出牙粉、牙膏、漱口水等副产品,增加了久大的生产品种和收入。

  塘沽乃弹丸之地,发展有限。为了开拓发展空间,李烛尘建议范旭东“不可死守天津一地”,要到山东、西北、四川等地以谋求更大发展,建立新的盐业基地。

  根据李烛尘的建议,1919年春,范旭东委派李烛尘赴内地考察。通过对四川自流井、五通桥井盐资源和生产情况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李烛尘撰写出了《四川自流井钾盐的调查报告》。无疑,李烛尘的这次调研对日后久大精盐公司以及永利精盐公司的搬迁和未来命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0年5月9日,永利制碱公司成立董事会,推选周作民为董事长,范旭东为总经理。同年9月永利制碱公司获国民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定名为“永利制碱公司”,并同时颁布“特许工业盐免税30年”批文。是年,在久大精盐公司文公信厂长离职后,李烛尘继任厂长。1921年,迈进不惑之年的李烛尘,为了寻求发展,再次带员赴内蒙古的伊克昭盟考察天然碱的资源分布及其有关情况。之后的1942年9月至12月,他再次踏上了对西北考察的征途,足迹踏遍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和新疆等地,详尽地考察了祖国前北的盐碱资源以及风土人情,并撰写了《开发西北之管见》等很有价值的文章。

  时值1922年,北洋政府拟收回日本在青岛的盐田。因日方在经营该盐田时建造了大量的地面设施。其作价所要求的盐田补偿费颇高,竟达700万元。同时要求中国方面免除其海关税厘,并向日本出口青盐100万担。北洋政府无力满足这些条件,只好决定将盐田向商界招标拍卖。

  范旭东、李烛尘得知这一消息后,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一致认为,经营胶澳盐田,既有利于国家、民族(收回主权),更有利于久大、永利两公司自身的发展,决定参加投标,并拟草了一系列的投标方案。为了中标,范旭东和李烛尘仔细分析了永利制碱公司的优势及日本方面的不足和虚弱处。范旭东、李烛尘均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国情甚为了解。他们认为,日本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但可利用的海滩很少,产盐极为有限,其年产10兆担左右的数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据他们掌握的情报看,最保守的统计,当时日本的工业用盐及食用盐每年的消耗量要15兆担。这意味着日本有5兆担的缺口。日本从中国进口工业用盐和食用盐,路途短,需求及时,运输方便,还能节省大量时间和费用,因此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日本进口盐的首选国。

  基于这种分析,范旭东、李烛尘决定向日方施加压力。范旭东亲赴青岛参加与日方的谈判,一方面把向日本输出的青盐数额,由原来的100万担增加到300万担,同时把日方向中国要求的盐田补偿费700万银元,压低到300万。借助国内舆论的支持,事情真就谈成了。此后不久,北洋政府开始正式招标。范旭东、李烛尘以久大精盐公司的名义应招,并以足够的实力击退日商和国内各竞争对手,最后以300万元中标。因为数额庞大,双方在协商基础上,又制订了全额款项分15年清付、每年交20万元的协定。青岛的胶澳盐田从此转到了久大精盐公司名下。

  嗣后,在范旭东、李烛尘主持下,久大与青济盐业界人士合股组织了永裕盐业公司,作为久大精盐公司在青岛的分厂开始投产。永裕盐业公司下设永大、裕大两家工厂。至此,永大承办大小19所制盐工厂,裕大经营收回的盐田达6万余亩。青岛盐田被收回后,根据协议规定,中国每年向日本输出青盐300万担。青岛永裕盐业公司经北洋政府批准,成为外销青盐的专商,取得了我国盐业公司生产的盐输入日本的供应权。

  从1914年久大精盐公司成立到收回青岛盐田、成立永裕盐业公司,这短短几年,久大精盐公司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在全国打出了名气。后来,到了1935年,李烛尘又协助范旭东在江苏新浦开创了久大精盐公司大浦分厂,使久大精盐公司成为横跨中国的大企业。久大精盐公司所属盐田自天津塘沽沿海的渤海湾一直延伸到黄海之滨,总面积达10万亩之多。到1936年,久大精盐公司的盐产量由过去每年的1500吨增至300万吨。

  抗战开始,久大迁川厂(模范盐厂)已建成煮盐平锅30付。久大模范盐厂从投建就与众不同,他们从井架如林、盐涯集中的大坟堡地区输卤水进厂,流经两座凌空高耸,有如瀑布垂帘的枝条架挥发浓缩,然后再进入平锅加热烘成白花盐。这在当时自贡盐区是一大创新。久大川厂最初生产的是散装盐,包装、运输都遇到了一定困难,后来由机械工程师邬朝绩、唐士坚等研究成压盐机,压制成方块砖盐。砖盐洁净、定量、利储、便运、节耗,极受用户的欢迎,远销到昆明与成都,还供应给为输送援华物资飞经驼峰的外籍飞行员、中缅战场青年远征军、抗战后期川西“空中堡垒”基地的美军及地勤人员。

  后来,李烛尘又在贡井筹建了“三一”化学制品厂,从卤水中提炼硼、钾、澳、碘和碳酸镁等多种原料,供医药、轻工、军工等需要。一些科技管理成果很快变成产品,并为当地盐业提供咨询服务,以协助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受到赞誉的“久大精神”,这在“定程度上消除了“冤家”,减少了与地方的摩擦。从此,一些当地绅士也纷纷邀请久大为之设计建厂制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