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三〇

  7月14日,中央军委来电提出:“拟令许谭于攻克兖济后,休息两星期,即向济南攻击,迫使邱黄两兵团分兵北援(敌非北援不可)。此时,你们则寻敌一部攻击,使敌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顾,利于我之各个击破及尔后之大休整。”中央军委的电报指出,采取这一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敌人,保证华野主力安心休整。认为“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攻击济南为最有效。”同时指出,“目前许谭不宜和你们集中行动,若许谭加入鲁西南,将迫使邱、黄集中,不易求得歼击机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14页。)这一作战部署,当时还是征询意见,要他们考虑电复。但是,从14日到16日,中央军委连续发出7份电报,一次比一次明确地提出,要许谭兵团在10天内外迅速夺取济南,然后“于十月间南下配合粟陈、韦吉打几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2页。)

  这个部署与粟裕的战略构想显然有所不同。如何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样手段攻占济南更为有利?粟裕为此反复思考。他分析敌我态势和部队现状,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并且征询陈士榘、唐亮、张震的意见。经过3天深思熟虑,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他认为,即将进行的济南战役,是继豫东战役以后又一次高度集中统一的大兵团攻坚战歼灭战,战役的规模可能更大,对华东以至全国战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此战胜利,不仅可以解除我军南进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为在徐蚌地区进行战略决战造成有利战略态势。在战略决战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攻济是否成功,与战略决战关系很大,必须谨慎从事,经过充分准备,集中兵力来打。同时,无论是从当前敌我态势还是从战争发展趋势来看,有必要也有可能集中华野全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济南北靠黄河,南倚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济南守敌10余万人,而且拥有在日伪工事基础上扩建的坚固完备的防御体系。打这样坚固设防的省会,华野还是第一次。同时,敌人在徐州地区集结有邱清泉、李弥、黄百韬3个兵团,其机动兵力约有17万人,随时可以北援,攻济与打援势必同时进行。能否取胜,关键在于集中更多的兵力。只有集中华野主力全力以赴,才能确有把握地争取攻济打援的胜利。只有集中更多的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略态势,推动战局向南线战略决战发展。

  他还认为,当时攻占济南的条件还不成熟。华野几个兵团虽已互相靠拢,但尚未完全集中,部队连续作战后急需休整补充。许谭兵团兵力不足10万,攻济与打援势难兼顾。如果攻济主要是为了分散敌人,以保证华野主力休整,则不必采取这一行动,因为已经采取互为犄角的兵力部署,达到了保证休整的目的。同时,在豫东战役以后,我军已经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济南战役的筹划和准备不像以往的战役那样紧迫,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以后再动手。

  根据这样的分析判断,粟裕和陈士榘、唐亮、张震于7月16日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提出华野全军首先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济打援的建议。电报中说:“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于打援中选择有利阵地,求歼邱兵团之大部或全部,均有可能。为求迅速攻占济南,必要时此间可抽出几个长于攻坚的部队参战(估计有半个月时间即可)。只要济南能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有极大可能。”(《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71页。)

  中央军委充分考虑了粟裕的意见。当时华东进入雨季,部队运动、作战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中共中央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要许谭兵团立即攻占济南的决定,指令华野各部立即转入休整。中央军委的7月23日、26日电报指出,“雨季已到,你们决心进人休整是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6页。)。休整结束以后,集中华野主力,或在陇海路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裕和陈士榘、唐亮、张震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2页。)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野各部先后转入休整。

  为了给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条件,确有把握地争取攻济打援的胜利,粟裕又两次向中央军委建议,集中华野全军执行下一步作战任务。8月10日,他在与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联名的电报中提出,雨季休整结束后,集中华野全部(包括许谭兵团、韦吉兵团在内)30余万人,或先攻济南,或先转到外线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73页。)8月23日,他和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等联名建议,调苏北兵团参加济南战役。中央军委批准了他们的建议,“同意调苏北兵团主力参加攻济及打援战役”(《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75页。)。

  按照这个部署,华野各个兵团开始从苏北、皖北、豫东各地向山东集结。在攻济打援战场上,华野参战兵力达到15个纵队32万人,超过了国民党济南守军和可能增援之军总数28万人,第一次实现了华东战场上华野兵力超过蒋军的优势,从而使华野在战役和战略上都掌握了主动权。

  到了8月下旬,国民党统帅部才发现解放军向山东增兵,判断华东野战军先攻徐州再夺济南,后来又判断华东野战军“围济打援”。蒋介石指令制定了一个投入27万兵力的会战计划,要王耀武率10万守军“确保济南”,要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黄百韬3个兵团随时准备北上增援,在兖州、济南之间同华野主力会战。然而,这个部署不仅晚了一步,而且由于蒋军内部矛盾重重,迟迟未能落实。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在战前这场谋略竞赛中,华野不仅先敌一步,而且高敌一筹,未战而胜负之势已定。

  二、攻济打援并举的作战方针。用兵布阵的辩证运筹。

  1948年8月上旬,华野各部休整尚在进行,粟裕就率领华野指挥机关由豫皖苏转移到鲁西南地区,与在兖州地区的华野副政委谭震林会合,并在曲阜主持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统一攻济打援的作战指导思想,调整华野各部会合以后的内部关系,制定攻济打援的具体作战部署。攻济打援的各项准备,随即全面展开。

  8月10日,粟裕与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报告华野全军休整后的作战计划,再次提出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他们提出3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权衡3案利弊,认为以执行第三方案最好。这个第三方案是:“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他们认为,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使攻济与打援有重点地进行,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在预设战场上打击援敌,可以利用有利地形运动歼敌;部队在有后方条件下作战,人民支援,补给容易,将大大提高战斗力。此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可以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把战场向南推进,使徐州处于我军包围之中,造成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更多有利条件,从而迅速改善中原战局而威胁长江南北。

  中央军委8月12日复电,估计济南战役有3种可能的结果,提出攻济打援作战的初步设想,“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67页。)。

  此后10余天内,中央军委与华野之间电报来往频繁,华野高级指挥员之间也反复商讨,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攻济打援的辩证关系。

  粟裕认为,攻济打援这种战法的特点,就是在保证有足够兵力攻下济南的前提下,以较多的兵力用于打援,求得在攻克济南的同时,歼灭敌人援军之一部。当时济南已是一座孤城,而可能增援之敌是3个兵团17万人的机动兵力。只有攻济打援并举,并以较多兵力用于阻援和打援,才能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给攻济作战以足够的时间保证,并且确有把握地消灭一部分援军,力争消灭邱清泉的第五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