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粟署名的布告中说:“为了彻底灭蒋,本军大举南征。此来宗旨所在,救我苦难人民。反对美国侵略,争取民主生存。废除中美条约,保存领土完整。实行民主政治,打倒蒋党专政。成立民主政府,人民自做主人。肃清贪官污吏,打倒恶霸豪绅。保护人身自由,特务一律肃清。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田自耕。取消苛捐杂税,不准拉夫抽丁。没收官僚资本,开仓救济贫民。保护工农商业,买卖一律公平。保护民主教育,信仰自由认真。实行民族平等,回汉一体相亲。解放军行所至,纪律素重严明。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遵行。人民一针一线,本军不动毫分。俘虏官兵不杀,优待条例分明。如有违犯规条,准予扭送严惩。人民快快起来,共除蒋贼祸根。”(《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33—35页。)
陈、粟于9月28日向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报告上述行动计划。9月30日收到中央军委和刘、邓的复电。中央军委指出:“你们分两路前进方针很好”。“各纵辗转活动,破击三条铁路,歼灭分散之敌,极为重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77页。)刘、邓的复电指出,陈、粟大军南下的行动已造成有利战机,说“你们越陇海路,南面敌人已有强烈反应”,“拟乘敌北进时,主力向黄麻及长江沿岸转进”。
陈、粟大军以神速动作,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以纵队为单位机动歼敌,扫荡地方反动武装,摧毁地方反动政权。从9月27日至10月2日7天内,在300公里正面前进150公里,攻克敌占县城13座和重要集镇几十处,切断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反动武装5000多人,完成了战略展开,初步站定脚跟。
中央军委10月3日电示:陈粟大军的活动范围扩大到长江以北,“直达寿县、合肥、巢县之线以东,长江以北地区,与刘邓区域、苏中、苏北完全衔接”。中央军委的电报说:“你们兵力业已展开于广大地区,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如一个月至两个月时间不够,还可酌量延长,使敌主力置于无用之地,疲于奔命,而我则于短期内歼灭了敌之爪牙,建立了我之根据地,为不久将来集中兵力作战打下基础。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81页。)
10月上旬,陈粟大军两路主力部队会师,粟裕在华野指挥机关干部大会上作形势和任务报告。他说,现在党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更加明确,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长江以北,都归我们开辟、创造、建设。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由“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在豫皖苏战场上,蒋介石集中6个整编师组成机动兵团,依托陇海、津浦铁路,机动转用兵力,与陈粟大军主力纠缠;同时又在陇海、津浦沿线设防,企图隔断人民解放军南北东西联系,阻止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立足生根。
陈、粟审时度势,决定采取新的作战部署,除用一部兵力继续执行开辟和扩建解放区的任务外,集中6个纵队的主力部队展开陇海路和津浦路破击战,以削弱敌人的机动能力,打通南北东西交通,为在豫皖苏广大地区回旋作战创造条件。他们将6个纵队和豫皖苏独立旅分别组成3个兵团,加上铁路两侧解放区15万民工,从10月中旬到1真月中旬,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破击战。陈、粟向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报告说:“我们作战方针是尽量使战争引向陇海路以南,引向敌人主要交通线,迫使敌人去守护交通线及要点,以分散敌人兵力,便于我在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进行群众工作与恢复和建设根据地。”
作战命令发出以后,陈毅和粟裕就深入部队指导作战,亲自到铁路上视察。战斗打响以后,几百里长的铁路线上火光冲天,蒋军碉堡在火花进射中崩塌,成排的钢轨在震天动地的吼声中被翻倒在路旁。华野的战士们笑指被围困在据点内的敌人说:“过去咱们跑路,你们坐火车,嗨,现在一起来用两条腿比赛比赛吧!”
这次陇海、津浦两路破击战,歼敌1.1万余人,破坏陇海铁路200多公里,切断了敌人的交通命脉,威胁敌人的战略重地徐州。与此同时,担任开辟新区任务的部队辗转作战,歼敌1万余人,攻克县城24座以及广大乡村集镇,并且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政权,使豫皖苏解放区由3个分区迅速扩大为6个分区。在中原战场上,陈粟与刘邓、陈谢三路大军互相配合,互为犄角,形成了“品”字形战略格局。
11月8日,陈毅离开华野指挥机关,先到华野后方基地朝城检查工作,再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商谈后勤供应问题,后来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和陕北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直到1948年4月返回濮阳华野驻地。在这段时间内,粟裕独立地担负起华野西兵团和豫皖苏解放区的领导指挥重任。
在解放战争的3年时间里,陈、粟在一起的时间大约有12个月,其余24个月是分开活动,其间偶尔有短暂的会合,分合时间之比大约是2∶1。
此次陈、粟分开活动以后,粟裕除了指挥部队作战以外,还用很大精力抓新解放区的开辟、创造和建设。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写出《部队进入豫皖苏地区工作情况、思想倾向及克服办法》的报告,于11月20日报告邯郸局并中共中央、华东局,针对部队中存在的对歼灭地方反动武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愿抽调干部做地方工作、不愿打小仗等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主要是:(1)加速完成部队中的土地改革教育,帮助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纠正不愿打小仗、不愿打民团等现象。(2)加强对部队的政策教育和纪律教育,发动部队普遍参加群众工作。(3)每个纵队分工负责一个分区作为固定联系区,为该区提供干部和武装,并指导该区工作;对新开辟的分区,则拨1个正规团作为该区地方武装骨干。(4)除继续在部队中抽调干部到地方工作外,并请华东局、邯郸局继续抽调大批干部到豫皖苏地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复电,指出粟20日电所指各点是正确的,并指示按照栗裕的报告布置实施,“以今年九月初至明年八月底之一年时间,做到完成土改,消灭敌人两大任务”。(《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55页。)
11月22日至25日,粟裕主持召开有豫皖苏区党委负责人和各纵队代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检查和部署部队帮助地方党政军民开辟和建设解放区的工作,并通过了根据粟裕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起草的《前委扩大会议决定》。粟裕在讲话中强调,各纵队要坚决执行会议的决定,加强土地改革、城市政策和组织纪律教育,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政策水平,除了已经抽调的1000名干部外,再抽调1000名干部到地方工作,指定新开辟的四、五、六分区分别为第六纵队、第八纵队和第三纵队的固定联系区。会后,他具体指导,狠抓落实。
1948年1月下旬,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河南、安徽两省交界的界首县。粟裕在这里听取了界首县领导干部的汇报,对如何加强界首县建设作了具体指示。界首县党政领导下部反映,有的纵队在执行新区政策上一度发生“左”的偏差,例如没收官僚资本扩大化,把一些民族工商业的财产也没收了,因而出现了商店关门、商人逃反、市场萧条现象。栗裕对这个问题很重视,责令有关部队检查错误,赔偿工商业者的损失,并且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后来又指示其他纵队检查执行新区政策中的偏差,立即加以纠正,并将这些情况如实报告中共中央。粟裕对界首县的领导下部说:“你们在这里开辟工作很不容易,但你们坚持下来了,发展了武装,发动了群众,建立了政权,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又指出,界首处于豫皖苏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应当加强这里的武装力量。当即决定从华野警卫团抽调两个半连200余人枪与界首县大队合并,扩建为界首支队。这个支队很快就组建起来,由7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豫皖苏军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