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六四

  ※第九章 对日局部反攻

  一、组织发起车桥战役。将苏中军区适时地推进到局部战略反攻。

  1944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苏中大地残雪融尽,路旁的杨柳鼓出新芽,田野麦苗开始返青。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胜利的形势更加明朗。在苏德战场上,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德军基本上被逐出苏联国境,苏军正准备发动强大攻势;

  日寇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为了支援太平洋战争,从中国战场抽调一部分部队和老兵,对中国正面战场虽然发动了几场大的进攻,但已是强弩之末。苏中形势与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粟裕一直密切关注着国际、国内和苏中的形势,认为日寇在中国战场大势已去,虽然失败的确切时间还不好说,但肯定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在苏中战场上,日军尽管还在进行“延期清乡”、“高度清乡”,但兵力使用上已是捉襟见肘,而且老兵成份越来越少,士气越来越低;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中区则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状态。1943年11月底,县以上早已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区一级政府一般都经过局部改选,半数以上的乡有了共产党的支部和群众组织,基层群众优势基本确立,并开始进行以乡政权为重点的基层政权改造。地方武装已能独立担负打击、歼灭日伪军和坚持原地斗争的任务,主力部队随时可以用于机动作战。粟裕深刻分析敌我态势,及时作出了科学的判断:苏中敌我力量的对比,我们在军事及技术等方面虽处劣势,但非绝对劣势;我们在政治上特别是在群众条件上,有着极大的优势。敌人正在作垂死挣扎,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变化,应该有压倒敌人的气慨。作为苏中区党,政、军最高领导的粟裕,适时果断地提出:苏中区的领导重心要由以坚持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为主,采取更顽强地坚持原地斗争和更有效地准备反攻力量的方针。

  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党委在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总结1943年工作,布置1944年各项任务,一致同意粟裕提出的上述方针。在这次会议上,粟裕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军事理论观点:“在战略相持阶段,争取有利时机,推进局部的战略反攻”。他的这个具有战略远见的观点,启发和提高了参加会议的区党委各位负责同志和新四军一师的旅、团干部的战略观念,使他们看清了华中敌后战场实行局部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紧接着,粟裕又在区党委和军区主要领导参加的小会上,以师长兼政委、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区党委书记的身份,提出了在一分区高(邮)宝(应)地区即车桥、泾口、曹甸地区组织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意见,并且详尽分析了当前形势、该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和我取得胜利的可能性。

  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一直是粟裕领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一直注意为反攻做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物质上的准备。组织发起车桥战役,已经在粟裕头脑中酝酿较长一段时间,现在逐步成熟了。

  早在1943年初,粟裕就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对苏中的反“清乡”斗争作了安排。4月1日,日、伪军对四分区的“清乡”开始。为避免敌重兵合围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新四军第一师主力部队和后方机关必须暂时跳出“清乡”区。而紧靠第四分区的第三分区,本来地区就较狭小,又是敌人的扩展“清乡”地区,这里的主力部队和后方机关同样必须向北转移。这样,第四、第三分区主力和后方机关都要移至第二分区。而第二分区所在的三仓地区东西和南北均不到百里,在如此狭小区域内集中这么多的主力部队、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万一日寇对这里大举“扫荡”,新四军第一师将处于极为被动和不利地位。同时,中共中央规定1943年各敌后根据地工作中心为练兵、生产、整风学习三大任务,而当时苏中还有4000多干部没有参加整风。由于战斗频繁,部队、机关经常转移,整风无法正常进行。粟裕心中一直在考虑:要完成中共中央规定的三大任务,很需要有一个环境比较安全的地区。于是他萌发了一个作战构想:开辟新区以容纳第一师和第三、第四分区北移的主力和机关,并使主力部队的练兵和全区干部的整风学习,都有一个较为安定的地区。

  这样的地区选在哪里呢?站在作战地图面前,粟裕的注意力停留在苏中区西北角的车桥、泾口、曹甸地区。1940年冬,他曾率苏北指挥部所属主力协同黄克诚部在此地区举行过曹甸战役,对该地区有一定的了解。1941年3月之后,韩德勤率江苏省政府、鲁苏战区副长官部及第二十四集团军总部和主力一部盘踞在该地区,将该地区经营为处于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心腹地的反共基地。1943年2月,日军调集兵力向车桥、泾口地区发起了“扫荡”,并在方圆数十里内建立了以车桥为中心,包括周庄、受河、泾口、蚂蚁甸、杨恋桥、樊家河、张桥、塔儿头、曹甸、太仓镇等在内的10多处据点。

  粟裕分析,该地区处于淮安、阜宁、宝应三县交界,是日军第六十五师团(师团部驻徐州)与第六十四师团(师团部驻扬州)的结合部。该地区伪军属徐州伪淮海省郝鹏举系统,宝应以南则属扬州项致庄系统。如新四军对该地区实施攻击,日军可能互相推诿和观望,配合作战不会协调。同时,该区又是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的结合部,如我攻击得手占领该区,不仅打通了相互之间的战略联系,第一、第三师主力还能互为依托,敌如不集中强大兵力决不敢来犯,还便于将来进行大的战略机动。苏中军区既能将领导机关移至此处,有计划地轮训各主力团和分批集中干部进行整风学习,也可以就近加强对第十八旅(第一分区)工作的指导。

  当然,粟裕的这些深谋远虑,由于时机尚未成熟,一直未向部属透露过,但在工作中已开始预作部署和准备。粟裕命令主力第七团分批进入兴化境内,以合塔、永丰、新老圩区等老根据地为依托,积极向南但主要是向西发展,在宝应以东地区打通与第十八旅(即一分区)的联系。粟裕亲自到三仓河北的北行镇向七团严昌荣团长、彭德清政委、俞炳辉参谋长和蒋新生主任交待任务,冒雨检阅七团部队,动员他们向宝应地区进军;要求七团打好仗,开辟新区,在新区建党建政建设地方武装,发动群众有计划地改造水网地区的地形,如在河道中筑明坝、暗坝、封锁坝、交通坝等,使敌人汽艇难以通行,而我军能来往自如;要求部队普遍学会游泳、划船、撑篙及组织船队进行水上行军作战和水网稻田地区行军作战的本领。

  粟裕命令第十八旅(第一分区)第五十二团主力和高邮、宝应地方武装积极向界首、临泽、沙沟以北和宝应、曹甸、安丰以南地区发展和开辟新区,并加强侦察情报工作,随时掌握周围敌人情况。

  1943年6月,粟裕奉命去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他借此次军部之行对沿途地形、敌情作了实地调查,进一步充实完善车桥作战构想。

  此行于6月23日开始。粟裕带了师部侦察科负责人严振衡、测绘参谋秦叔瑾及押运上缴军部物资和经费的一个连的武装,踏上了西去军部之路。他们在东台县以北穿过通榆公路、串场河,经兴化地区南下到江都真武庙以西,从昭关坝伪军据点中通过扬淮公路,偷渡运河,泛舟邵伯湖,在扬州城北15公里邵伯湖南岸的黄珏桥上岸,越过扬(州)天(长)公路,历时近一个月,对沿途地形、道路、敌情、民情等做了充分的调查,于7月12日到达淮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

  粟裕在军部汇报工作,参加整风会议,治疗疾病,前后逗留两个月。返回苏中前,粟裕把严振衡找去,当面布置回苏中的准备工作。他说:“这次来淮南,我们走的是南线,兴化、江都、高邮地区和淮南路东的南部、中部都去了一下,情况比较了解了。现在要回苏中了,我不想再走老路,想从北面绕回去,从龙岗坐帆船经闵家桥到黎城镇(今金湖县)的淮河口,再视情况乘船或步行到淮安、宝应以西地区看看,争取在平桥以南、泾河附近过运河,再向南、向东南回三仓地区去。”负责侦察、保卫工作的严振衡深知,淮安、宝应以西地区和平桥以南、泾河附近地R敌情较为严重。回苏中可走的路很多,为什么首长要绕得这么远,而且专拣我们从来没到过、敌情和地形较复杂,而我们的地方工作较薄弱,甚至完全没有地方工作的地区走呢?严振衡想得很多,疑问很多,但不便多问,也不好提意见,深感重任在肩,为首长的安全捏着一把汗。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粟裕司令员此时已在为将来要选择在这个“遥远的地方”进行一个大战役作战场实地勘察!

  8月30日,粟裕一行从军部到达高邮湖边的龙岗镇,巡视刚从苏南北撤到这里的抗大九分校,祝贺他们在苏南同第十六旅并肩反顽作战的胜利,并表示慰问。9月19日启程返苏中。粟裕率随行人员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以及许多边沿区、接敌区和敌占区,一路察看地形,广泛了解敌情,同干部群众交谈,与第十八旅旅长兼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商讨军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